《榜樣6》事蹟有感心得2023最新3篇 感悟榜樣6:勇擔使命,不負赤誠。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W

《榜樣6》是一檔感人的現實題材節目,講述的是一些身體殘疾的人們戰勝自我、追求夢想、發揮特長的故事。他們用堅強、勇敢的態度證明了殘疾並不是阻礙,同時也傳遞出一種拼搏向上的精神。本文將對其中的幾位嘉賓的事蹟有所感悟。

《榜樣6》事蹟有感心得2023最新3篇 感悟榜樣6:勇擔使命,不負赤誠。

第1篇

暮色正近,水汽順着草根兒往上爬,月兒懸在半空。月下一壁山崖,如一把刀平切下來,草木不生。再往下,隱約有一個人影從山腰向那壁上緩慢挪動。

“那個就是黃大發。”同行的遵義市播州區委組織部的一位同志笑道,一行人便從山腳追將上去,沒幾步,露水便將鞋面打得濕透。抬頭看黃大發,他卻已經駐身,一支煙噙在脣間,噴出的煙霧使他的面目更加模糊。

及至近前,黃大發未等眾人喘口粗氣,復又轉身向上攀去,只隔着幾人看見他頭髮灰白。再行十幾分鍾,竟見到一片稻田,如階梯般層層疊在這陡坡上,正訝異間,卻見稻穀掩映間一條石渠蜿蜒曲折。

溯渠而上,便到壁立處,這渠便從這絕壁中穿鑿而來,如一條鏈子掛在人脖頸處。 “這就是大發渠。”同行者介紹,“這是草王壩的救命渠!”

老人蹲下身去,撩一捧清水起來,招呼記者,“這水能喝嘞!”話匣打開,老人講起這渠的來歷。“‘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穀沙,過年才有點米湯喝。’這首民謠一直唱到1995年,那時候的草王壩,沒水、沒電、沒路,羣眾一年到頭吃包穀飯。”

與草王壩缺水的窘境相比,幾公里外的野彪村卻水源富足。只可惜兩村之間被大山絕壁隔斷,草王壩只能望水興歎。1959年,23歲的黃大發被推選為村裏的大隊長,立誓修渠引水。

然而,10餘年的修渠,測量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幾下子就把溝渠衝垮了。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村民們心灰意冷了,紛紛打起退堂鼓,修渠的事情一擱就是十幾年。

在一次全鄉大會聚餐時,一個幹部打趣黃大發:“黃書記,是大米飯好吃,還是你們草王壩的包穀沙好吃呢?”1989年,已是53歲的黃大發,向組織申請到鄉水利站跟班學習。“三年時間,掌握了修渠的技術,摸清了其中的奧妙。”

回村再開動員會,有村民抵制,為首的就是黃大發的舅公楊春發。“大發,你要把水引過來,我拿手板心給你煮飯吃。”但會散後,楊春發還是悄悄將39元錢塞進黃大發的手裏。

幾斤黃豆、幾隻雞、幾斤蜂糖,陸陸續續湊到村幹部手中,以便黃大發和村幹部們拿到場口賣了換錢買材料。1992年春,水渠動工。

每天,200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開到山崖,施工隊在前面用油鑽機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後面跟着填土方,幹得熱火朝天。

道路不通,是制約修渠的一大困難。有一次,黃大發去城裏拉水泥回來,到離草王壩30公里的地方突然下大雨漲水,車陷入泥潭。天又黑了,黃大發怕水泥被偷,就睡在水泥上,淋了一整夜的雨水。第二天,黃大發在附近通過當地村支書找來十多個人幫忙,才把車推出了泥潭。水泥運到村裏,村民們又用背夾,一袋袋步行六公里爬坡上坎背上大山。

擦耳巖是水渠最艱險的一段,壁立千仞,看着就叫人兩腿打顫。黃大發們硬是靠着風鑽和鋼釺、二錘這些簡單工具,在離地面高近300米的懸崖上開鑿出一條長170米的水渠。

就這樣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兩年多難以想象的艱苦努力,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渠終於竣工。那天,全村殺豬擺席,隆重地舉行慶功宴,黃大發和村民們都流下了熱淚。

汩汩清水流到草王壩,不僅解決了數百户羣眾人畜飲水難,還可滿足稻田灌溉用水。草王壩從此旱澇保收,徹底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有了水渠保障,黃大發又帶領羣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草王壩的荒山荒坡,如今變成了良田。

如今的草王壩,雖然還沒有脱貧,但是百姓的荷包卻日漸鼓起來。養殖成了每家每户的產業,少則一兩頭豬,多則二三十頭牛、百多隻羊。黃大發自己家,每年最少養兩頭大肥豬。“單是賣豬,一年少説也能掙個四五千。”黃大發咧開嘴,稀稀落落的牙卻難掩笑容。

《榜樣6》事蹟有感心得2023最新3篇 感悟榜樣6:勇擔使命,不負赤誠。 第2張

第2篇

陳定昌1937年出生於上海。家庭的薰陶,使他從小形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轉學到南京時,第十中學高中二年級只有一個插班生名額,還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不少好心人勸陳定昌到其它學校另尋機會,但倔犟的他執意一試,結果在16名報考的學生中,他一舉奪魁。

那時的歷史、地理比較難學,是好多學生感到頭疼的課程。擔任學習委員並善於動腦筋的陳定昌,則把歷史編成故事講給大家,於是很多難記的知識點一下子變得容易得多,由此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考試時,全班取得了好成績,陳定昌的獨特才能令老師刮目相看。

他從小喜歡文學,課餘時間閲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期間,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在班上朗讀。老師看到他的語文天賦,希望他報大學中文系,將來當作家,但他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一種男兒當自強和報效國家的濃烈情感,促使他毅然選擇了理科。

順利通過保送留蘇考試後,陳定昌來到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哲學和俄語。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兩年後他進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學習。當時清華大學學制 6年,加上兩年的留蘇預備部學習,他整整度過8年的大學時光。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大學生活豐富了他的知識,使他的多種能力得到提高。

清華求學期間,陳定昌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遨遊,在許多方面都注重鍛鍊和發展。哲學這一愛好,培養了他科學的思維方式,鍛鍊了他極強的表達能力。

有一次班裏去工廠參加勞動鍛鍊——安裝電容器。當時每人有定額任務,好多學生為了完成任務都幹到凌晨兩三點鐘。而陳定昌努力想着怎麼提高勞動效率,於是他留心觀察廠裏熟練工人的操作,還真看出了門道。工廠搞勞動競賽,他摘得全廠第二名的桂冠。回校後,他成為校辦工廠的攻關組組長。大量的實踐活動,培養了他較強的動手能力。

在畢業設計時,陳定昌被老師要求去做一個難度較大的課題設計。該課題設計已經進行了兩年多,前兩名做課題的畢業生__後成績都不理想,對此陳定昌定下的目標是一定要取得5分的好成績。做課題期間,他整天泡在實驗室裏。大半年後,他成功了。他的畢業論文還成為大家學習的範本。通過做課題設計,他琢磨出一個道理:搞科學研究,用理論指導實踐很重要。

第3篇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現播州區團結村),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大山遮得嚴實的村莊,缺水是草王壩的窮根。千百年來,這裏的人祖祖輩輩吟唱着一首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

村裏有一位老人叫黃大發,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較勁,他用36年的時間幹了一件事——修水渠。

黃大發,1935年出生於草王壩村,23歲光榮入黨,這一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意氣風發的黃大發撂下了“狠話”:修水渠。於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裏,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民修渠,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可現實無比殘酷。他們不懂技術,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少水泥,溝壁上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沒有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脆弱的溝渠被衝得稀巴爛……

壯志未酬誓不休。為此,黃大發四處求教,自學水利技術。一聽説哪裏有在建的水庫溝渠工程,就立刻揹着乾糧匆匆上路,前去“取經”。

1992年的春天,黃大發帶領村民一頭扎進深山開工鑿渠。日復一日不停歇,黃大發每天帶着200多人的隊伍進山,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後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終不負。1995年,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溝邊,人山人海,鞭炮聲、鼓掌聲,不絕於耳,殺豬擺席、搭台慶功,好不熱鬧!這是草王壩村民們最高興的一天,千百餘年的夢終於實現了!大夥簇擁着黃大發上台講話,站在台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個字都説不出口,眼淚順着黝黑、皺褶的臉龐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頭多,苦幹就能把貧脱,打巖引水造梯田,窮村變成金銀窩。”如今的草王壩,村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