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篇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經典故事的深刻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5K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講述了一個冷酷的學校長和一羣頑皮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融合了音樂和教育的元素,深刻地刻畫了人性的複雜性。本文將結合自己的觀感,分享對這部電影的感悟與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篇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經典故事的深刻反思

第1篇

我看完了老師推薦的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非常感動。這是一部老師用心去感化頑劣學生的題材。雖然題材已經很舊了,但不得不説這是我看過的這種題材裏最好的一部!

片頭,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引出了這麼一段回憶。

1949年1月,馬修因為在別的職業領域碰壁,只好來到了廣告上説的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在沒進大門之前馬修就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

一開始,馬修老師都寬容了學生們的過錯。在無意間,他聽到了學生們編的罵自己的歌,馬修老師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發現幾個音樂底子好的學生。他打算建立一支合唱團,去向院長申請時不但被拒絕,還聽到很多刻薄的'話。但他沒有就此罷休,只好建立祕密合唱團。

一天伯爵夫人來參觀的時候,指名要欣賞馬修老師組織的合唱團的時候,這位院長卻完全變了態度,組織合唱團成了他自己的主意,而且對此還到處吹噓説是自己的人性化教學,是自己對教學法所做的新貢獻。這就是人性的醜惡。

最後,校長差點就能升遷,但由於學校的一次意外火災,他的願望泡湯。他決定辭退了馬修以泄憤。最殘酷的是臨行前,校長還不讓學生們去送馬修。當馬修老師走到校門外時,忽然不斷有紙飛機從窗口上飛下來,每一個紙飛機上都有孩子們寫給馬修老師的臨別贈言,陽光下還有孩子們從小窗口伸出的整齊地揮舞着的手臂。馬修老師已經給池塘底帶來了春天。最終小不點比皮諾逃了出來,和馬修老師在屬於他的禮拜六下午走了。

有時候,呵斥與板子並非最好的教育良方,善良、體貼、理解和尊重才是靈丹妙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心理去對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那麼,每一天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篇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經典故事的深刻反思 第2張

第2篇

星期天中午,電影頻道播了一本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因為曾在預告中看到過,感覺還不錯,於是完整地觀看了影片。

影片用倒敍的手法講了一個老師教育特殊兒童的故事。在一所感化院裏,有許多行為偏執、叛逆頑劣的少年,院方的高壓政策激化了他們的逆反心理,經常發生嚴重的衝突。失意的音樂家馬修頂替不堪忍受的前任來代課,在深入瞭解孩子們的情況後,他採用正面、積極、激勵的教育方法逐漸取得了學生們的信任,並組建了合唱隊,用優美的音樂滋潤那些空虛的心靈。孩子們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漸激發出來,音樂方面的天賦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成年後成了著名的音樂家。而馬修卻始終平凡地生活着。

整部影片的基調很平靜,但我卻被震撼了。當影片中響起孩子們聖潔、純淨的和聲,曾經頑劣的眼神裏滿是專注與柔情,我的眼睛濕潤了。

馬修是個好老師,因為他了解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們的需求。在長期的鄙視與壓制下,孩子們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而馬修的教育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人文關懷。馬修是個好老師,因為他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當他替某人隱瞞錯誤並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當他不歧視差生反而分派適合他們的任務,當他為了安慰傷心的母親而善意撒謊時,無不在傳遞這樣一種理念:滿足需求、情感先導;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看完片子的整個下午,我的心情都不能平靜,經常地回想其中的片斷,回想身邊的孩子與老師,回想自己的教育。

教育的價值在哪裏?教師的價值在哪裏?這部影片給了我很好的回答

第3篇

馬修老師以前也當過老師,我們不得而知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優秀學生,我想一定是有的。但是他來到了這裏就是一種恰好,是一種遇見,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羣孩子,那麼電影開演五分鐘就該結束了。

他對教育實際上並不是很在行,以前的碰壁也恰恰説明了這一點,然而就是來到了這裏,他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孩子”。他是一個音樂家,也只有這樣一個身份才可以改變他們,這恰恰是音樂的真諦,也是教育的真諦。音樂的真諦是什麼呢,是愛、平等、自由。一個音樂家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改變了孩子們的前途,也堅定了自己對音樂的執着。

如同我們的教育,嚴格也罷,寬容也罷,有時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我們熟知的西點軍校以嚴格著稱,正是因為嚴格才培養出了世界一流的軍人。但是哈佛的環境卻是非常的寬容自由,也同樣培養出了世界頂尖的商界和政界奇才。

我們的教育有時候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並不是説老師勤奮刻苦就一定會培養出頂尖的人才和大師,有時候我們更多地是培植一種土壤,在這種土壤裏,優秀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而不是被埋沒封存。教育不單單是培養出了優秀的學生,更多的時候是讓我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遇見了成長的美麗,能夠培養出讓我們佩服的學生是我們最大的幸運。

馬修老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在學生失敗時説的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在學生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伸出的援助之手,還有很多很多……這是我們教育者所需要學習的,很多時候學生並不是真的需要我們,需要我們的而是當他們迷茫和無助的時候。

第4篇

今天上午第三、四節課,王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精彩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很深。

其實,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不是馬修的教育有方,也不是馬修的仁愛善良,也不是他的善解人意,而是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堅而持不懈。

這部電影開始講述了四十八年前,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修帶着他用心創作的音符,來到了一個狹小而陰冷的學校---池塘之底,他在這裏擔任臨時的代課老師,走進這個學校,馬修感到寒酸不已,破舊的教學樓屹立着好像隨時都會倒塌。第一天上課,那羣調皮的孩子們就有了許多壞的惡作劇,搶馬修老師的皮包,讓老師下不了台,但是馬修老師並沒有像別的老師和校長一樣來懲罰孩子們,而是用愛心來包容他們,和他們開玩笑,一次在睡覺的時候,孩子們在唱自己自編的歌,馬修發現了幾個不錯的嗓音,於是晚上馬修老師為孩子們譜了一首曲,他原本曾發誓過再也不做曲。 馬修老師熱愛音樂,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孩子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他們不再調皮,也不再有惡作劇,音樂讓他們改變了許多。

通過這部電影,我懂得人生的路途不會輕易的邁過,在路途中難免會有種種困難,挫折和打擊,大多數人在種種艱難的關卡上都選擇放棄。在他們看來前面的路彷彿是黑暗而沒有光明的,因為在他們心中沒有信念去照亮。馬修為了孩子而堅持不懈,敢於拼搏和挑戰。所以,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要以堅強的信念,衝破挫折的牢籠,以不拔的意志堅持着。 就像是馬修老師説的:“永遠不要説永遠,凡事都有可能。”微笑地面對困難,一切終會晴朗,永遠不要失去奮進向上自信的心,只要堅持,就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永遠繼續追求下去的力量。

第5篇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卻仍然沉醉在那些孩子天籟般的歌聲之中。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而影片則是以皮埃爾與皮佩諾兩位老人的回憶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那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休。他在一個寒風凜凜,沒有太陽的早晨來到了一個監牢似的寄宿學校。這種背景也將他內心的低落與失意很好的烘托出來了。相比之下,故事結尾則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這時雖然馬休再次失業,但他內心卻充滿着快樂。

在一首首優美、柔和、惆悵的歌曲推動與渲染下,描繪了馬休對校長休罰的教育方式的不滿,並以自己擅長的音樂來淨化孩子們的心靈,安慰着這些問題學生傷痛的心情,讓那個有着天使般面孔與嗓音的皮埃爾看到了希望,徹底地改變着,終成為一位成功的音樂家。

細細回味整部影片,最能令人感動的是當馬休將被學校辭退離開的時候,他是多麼地希望他的學生們會蜂擁而至地在門口為他送行。但是竟一個人也沒有,當他失望到低谷時,卻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紙飛機,一抬頭,窗口滿是一雙雙小手與紛紛飛出的紙飛機,紙飛機上滿載着孩子信一聲聲發自肺腑的祝福。雖然孩子們被校長禁止與馬休道別,但孩子們再一次唱起動聽的歌曲,那優美的歌聲一直會飄蕩在空中。我想孩子們的道別,一定讓馬休感到欣慰與自豪。另外,在馬休發現偷十萬法郎的不是蒙丹,而是郭邦後,問清原因沒有告發只是交還了錢,因為那孩子告訴他是想買一個熱氣球。馬休明白這是一個孩子天真的想法和對理想與自由的渴望,他理解郭邦夢想着乘坐熱氣球飛出這“地獄”學校,正是因為那樣,我才對這短短一段記憶猶新。

在結尾,恰好在星期六,馬休失業了,並帶走了那個第一每個星期六等待父親接走的孩子。這部温馨的電影拍出了馬休對孩子們的理解,而它的回味無窮卻也引來人們的反思。

第6篇

今天下午,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名學習教育並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看這部影片還是有許多感受的。

故事其實還是比較老套的,講的是一羣頑劣的孩子在一個新來的老師的引導下“化蛹成蝶”的故事。影片説的也是教育的真諦:愛學生、信任學生、有耐心。不過,電影中的音樂很好聽,清澈、綿延、讓人回味。

其實,教育有時的確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要你有愛心和耐心就可以。但教育也是最複雜的事,因為面對的教育對象個個不同。對於老師而言,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潛力是關鍵。

這部影片還使我看到,一名教師無論在何種件下都不是無可作為的,哪怕使一個學生看到真、善、美都是成功。因此,生活中有不少人將中國教育的問題全部歸咎於體制是不全面的。作為一個人而言,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是有選擇的,關鍵在你看來什麼是最重要的。就像影片中的馬修到底是要一份工作還是跟着自己的內心走。

從影片中,我還體會到教育中處處存在的貼標籤現象。因為學生的調皮和成績不好,就對學生施以處罰不可或歸為無可救藥,這是一種多麼簡單化的方式。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因為某些人的一個特徵,就把整個人否定了。用社會業已存在的標籤去定義一個人,而不是去走進一個人。這種標籤可以是性別的、性傾向的、職業的、出身的……這都是不全面的。要真正地評價一個人,只有通過一個人一生的行為來判斷。所以,現在我一般都是就事論事,而不是就一件事評價整一個人或這個人做的全部事情。

任何時候人都有選擇,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遵循內心的聲音,這是一個人所面臨的人生問題。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天使,但誰來發現這個人身上的光芒,這需要智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