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電影觀後感3005篇 "暮茗品味影情,情醒茶館行知"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1W

本文將圍繞電影《茶館》展開觀後感,該片是程蝶衣執導的經典作品,改編自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説。通過展現清末民初時期的茶館生活,影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觀眾不僅能感受到故事的深意,還能從中對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茶館電影觀後感3005篇

第1篇

在假期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茶館》是老舍的著作,裏面寫了一個掌櫃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的人,因為喪失了父親,所以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櫃。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可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塗。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悲劇就天天發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後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最後的一天晚上,老掌櫃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起説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後,老掌櫃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櫃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説看後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為什麼可以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傢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鬆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説什麼呢?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裏上演,演繹着老舍先生蘸着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裏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茶館電影觀後感3005篇

第2篇

這一天,我隨意打開書架,不經意間看到書架的角落裏有一本老舍先生寫的《茶館》,這本書好像還沒看過。於是,我就拿起這本書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這本書寫的是戲劇,一個悲劇,一共分為三個幕,分別寫了清末民初、民國中期,民國後期的人們生活經歷與狀態。這本書寫了一個掌櫃王利發的茶館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最後被軍閥勢力逼死的事。同時,也寫了一個農民——康六欠了別人的錢,被迫賣女兒被太監當老婆,結果害了自己女兒一生的事。

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掉下了淚水。王利發一生中都趨炎附勢,見到別人總打招呼,只是為了在亂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話、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輩子,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康六的女兒在太監家裏不敢出一聲哼,直到太監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後,仍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卻認識不到這個錯誤,以致於自己做了亡國君王,被剝奪了自由與權利。但這一生是不能後悔的,這就是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本書中,我為但是社會的黑暗而感到悲哀,為人們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不應該把過錯歸咎於普通百姓上,為了生計,每個人不得不變得狠心冷血。錯就錯在了軍閥勢力的統治衰敗,讓人們無處謀生,只得阿諛奉承,頷首低眉,像狗一樣生活着。

其實,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也並不少。很多公司職員為了搏得老闆的器重,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盡各種骯髒的手段陷害別人,抬高自己。這些人難道不像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嗎?但他們並沒有看清楚這是個民主社會,這是個知識決定命運的社會。只要我們有本領,有知識,何愁沒有伯樂呢?何處不是容身之所呢?

親愛的人們呀,拿起你們的尊嚴,拿出你們的本領吧,不要做個絞盡腦汁的陷害別人的人吧,要做一個憑本領脱穎而出的強者。

第3篇

以時間為線索,帶我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剛開始是歡快的骨板,街上車水馬龍,各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茶館裏面,店小二的吆喝聲不斷,人們一邊喝茶一邊下棋。好不熱鬧。在這樣熱鬧的場景中卻有一塊冷漠的牌子“莫談國事”。可見在那個年代人們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可能稍不留神就會説錯話引來禍事。

所有的主要角色在一開始説話就表露他們的性格。例如專門拐賣人口的劉麻子,他這樣説“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越是日子不好過,就越會有更多的人為了謀求苟生以賣兒女這樣悲情的方式求得生存。太監總管龐公公就是一個花錢只買小姑娘的這麼一個人。我看着這一幕,不禁冷笑,感歎人民生活的悲哀。

接着是軍閥混戰的年代,茶館在改良中謀求生存。人們對辛亥革命不徹底的無奈,百姓對“革命”二字沒有真正得到理解。劇中一句話“大清國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這一句話,真的是很深刻,直白的反映了當時百姓對民國政府不滿的情緒。也道出那時候的民不聊生。哎~

在最後,開篇便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悲涼感。打骨板的先生癱坐在路邊唱着悲涼的快板。王掌櫃為了茶館能夠存活下來,也被迫打起了請女招待的注意,但終究是救不了這個六十多年的老字號。最讓我感觸的是影片最後,三個老人在茶館裏給自己撒紙錢,黑黑的茶館已是破爛不堪,與影片開頭的那一副繁華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只能歎息。

第4篇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這部影片中,我看見了舊中國社會的變遷,也依稀看到當今社會的一角剪影。

清末時候,舊北京的裕泰茶館在處事圓滑、安守本分的王掌櫃手下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好不熱鬧。在這一時代,常四爺熱血、極具正義感,因看百姓疾苦不由衝口而出“大清國要完!”而鋃鐺入獄。作為地主的秦二爺嚮往建立工廠,實業救國,一心想救人民於水火……

民國初期,軍閥動盪,局勢很不穩定。茶館生意冷清了許多,王掌櫃不失信心,隨時代改良茶館、四處討好各路人員,想把茶館堅持經營下去;旗人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常四爺扛起了鋤頭,自己耕種、自食其力;秦二爺的工廠辦得風風火火……

最後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卻處於國民黨統治下,三人共聚茶館。王掌櫃只是想要活着,可現實卻把他逼入死角;常四爺一生光明磊落,卻只能感歎“我愛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一心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工廠被徵收當廢鐵賣掉……

三人經歷各不相同,結局卻都是悲慘的。原因在於他們當時社會雖然一直在變化,可仍逃不了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不安定;社會制度也不健全,人民生活沒有保障。而當今我們生活的世界,雖然還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最近的利比亞戰爭),但整體上還是和平安定的。在這一和平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因為國家不斷推出、改良政策,保障民生,使人民生活逐漸向小康靠攏。因為《茶館》中的社會背景是動盪不安的,這直接導致了掌櫃他們的悲劇發生,所以我以為和平是社會平穩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我們都已學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支持和平統一,維護和平是必不可少的。

在《茶館》中,時代在變遷,清末的封建統治到民國的改革到抗日得解放,社會根本從封建逐漸向民主過度。這一步步的變化表明,社會它會不斷更迭、進步。經時間的沖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然而有一些陋習仍未能被時間去除,在清末時的龐太監,倚仗得寵有勢,居然想要娶妻,在我們看來這無不是一個大笑話。可他的確娶到了康順子,一是康父實在窮困,生活所逼,二是龐太監有權、有錢,目空一切……倚仗權勢,目中無人的事件在現今社會也有所體現。一句“我爸是李剛!”,如出一轍,在校內開車橫衝直撞的李啟銘,撞人後“淡定”的拋出這一句話,就因為他是所謂的“官二代”,他認為自己父親的權勢能讓他逃脱刑罰……從此來看,我認為當今社會在維護和平的同時,更要加強法律建設,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整個社會變得愈加純淨。

第5篇

大家一向認為因為是話劇改編,此片舞台痕跡太重而不太“電影”。此番重看,卻發現《茶館》的電影化程度很高。

以舞台劇為基礎,人物的站位調度都是定好的,環境空間上沒有什麼文章可做,如此絢麗的對白之下也沒必要花哨地剪輯,電影化的任務其實只是通過電影的手法去把這個故事呈現好,簡潔直接永遠都是基本的原則。

大而化之地説,《茶館》這個電影,該特寫的時候特寫,該全景的時候全景——展現位置關係新人物出場時全景,突出人物情緒、要説重要的對白時特寫——一切都很適當。甚至那種有點老舊的變焦拉近的鏡頭,也讓人覺得意思很對,環境中這個人的滄桑。構圖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比如兩兄弟像討同一個老婆的那段,兩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對稱,劉麻子坐在中間,頭頂是“大展宏圖”的橫批,滿滿當當,自帶一種幽默橋段該有的對稱感和距離感,這基本可以看出舞台劇的底子,但是這種距離是和空蕩蕩的舞台所不同的。

與舞台不同,電影可以給旁觀者反應鏡頭達到“側面描寫”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裏面龐太監耀武揚威時就有幾個旁觀者的反應,那種三個一組的驚懼的反應;同時也有主要人物並沒有對白時對其他人的反應,王掌櫃有不少這類鏡頭,不用説話,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鏡頭的強調已經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為接下來的反應做鋪墊。

開頭常四爺議論那莽漢不打洋人卻在這裏威風,下一個鏡頭給到正在往裏走的莽漢,莽漢回頭,瞪着常四爺。這裏掐掉了環境聲,突然安靜了幾秒鐘,這不是因為茶館裏的人感到有事要發生停止了交談,因為這時只有我們觀眾注意到這個人,掐掉了交談聲使得氣氛一下子緊張了起來。簡單而有效。

再有,龐老爺進來後,兩個特務請安,請安這個鏡頭是什麼樣的?並不是正常視角,而是從地面拍過去,前景是虛掉的龐老爺的腳,縱深處是那兩個請安的人,大小與腳相仿。關係一目瞭然。

有一個鏡頭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最後王掌櫃、秦二爺、常四爺各自訴苦水,先是秦二爺抱怨了他的實業,然後王掌櫃站起來靠在櫃枱上,面對觀眾,一個廣角鏡頭,王掌櫃在中間,很大,鏡頭左右邊緣分別是常、秦二人,王掌櫃開始評説秦二爺實業救國,常四爺一生不屈不撓,而自己只是個順民:講秦二爺的時候,他身體向右偏擋住常四爺,説常四爺的時候,又向左偏擋住秦二爺。都在一個鏡頭裏完成。這個鏡頭我説不出來有什麼作用,但是我覺得看起來挺有趣的。

當然還有最後那個,我七年前看就記得的俯拍鏡頭:幾個人要繞着圈扔紙錢祭奠自己,第一扔鏡頭來了一個全片僅有的大俯拍,箇中滋味看的人都懂。第二扔還有一個紙錢在空中的特寫......

全片除了老有欠曝的技術問題,我覺得在電影上是相當好了。它不能説風格化,但是簡單樸實,現在我就愛看這種路數的,大悲的時候用長長的特寫、強烈的表演去渲染,然後大部分時候有一個適當的距離,不至於像《霸王別姬》那樣不能自拔,能付笑談中,也能憫其苦。

幾位老演員也讓人舒服,於是之往牆上一靠,一袖手,一扭頭,唉那個勁兒,還有那口白,我愛聽常四爺那種字正腔圓的,但宋二爺那種軟綿綿病怏怏的也愛聽,每個人憑聽聲音都能建立性格,我感到珍貴。還有對於民俗的表現,整個茶館的風貌,禮儀,那些詞兒......

最後還想説一下主旨,那種對歷史的透徹洞察和興亡百姓苦這些就不説了。《茶館》裏常常提到洋人,這其實和那個久遠的難題相關,我們為什麼會淪落?器不如人,還是制度不如人?洋人只是幌子,從我們自己人對自己人的方式中可以看到,不是兵器、實業、或者甚至制度的問題,是人的問題。自古有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人,也有唯利是圖把人當豬狗的人,延綿不絕,劉麻子斬了,還是會有小劉麻子,這樣的人一天不絕,時代到了哪個年月都還是一樣。可這樣的人似乎永遠也消滅不了,有些東西代代相傳,似乎在那個“民族性”裏面,或者像2001裏那樣,殘暴而懦弱的猩猩,幾萬年後造出了宇宙飛船本性也還是一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