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3W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可以淨化心靈,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知識,那就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下面由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3篇,以供參考。

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3篇

茶館讀後感1

書由文字構成,書的文字構成了令人難忘的情節。而一些書更是隻通過一個很小的點,敍述了整個面的特況,這種奇妙的感受,是我讀完老舍的《茶館》之後才萌生的。

泡一杯茶,緊跟着老舍,就走進了那些波濤洶湧的年代……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以獨特的角度在上演着整個社會的戲。

一切還在繼續,日本投降了,但_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這種場景容易想象,令人難忘、髮指。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安然了結他的一生。這種安靜的悽景,比轟轟烈烈的流血犧牲還要令人心酸!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着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難以忘記那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令人壓抑的氣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難忘那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

一轉眼,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難忘世態的炎涼、冷漠刻骨銘心……

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簡潔、乾淨,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這便是這本劇的最大優點。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_ _政權覆滅前夕,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讀者在感歎,老舍在感歎,茶館在感歎,歷史在感歎,中國在感歎。我們——所有中國人,都一定不會忘卻這一位作家,這一部《茶館》,這一段歷史的影子!

茶館讀後感2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裏。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藉助於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徵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在當權者和小人的謀劃下最終被改成了“花花聯合公司”。而一生守護着茶館的王利發掌櫃選擇了在他的茶館裏自殺。《茶館》該劇可以説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被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羣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台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於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歎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台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説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鬆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着的羣體依舊存在,並隨着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後,每個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説《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説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茶館讀後感3

以前就有看過《茶館》的話劇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館》的電視劇上映。總體上的感覺,經典,覺得再也不會有這麼一部意義深遠的話劇了。相比舞台上的話劇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劇本,帶給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間。“茶館”,眾所周知,簡單一點來説,就是喝茶的地方。《茶館》裏的“茶館”也不例外,王利發的茶館,吸引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這裏,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鬧劇。我只能説,老舍先生的大局觀非常好,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事,延續這麼長的時間,可是看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紊亂。在我看來,這是由於老舍先生始終堅持一點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麼樣,不脱離“茶館”。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個“普通的、蒙特卡羅小小的茶館”,儘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現實。老舍先生的《茶館》,語言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但是結構卻很嚴謹,主題也很嚴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唱響了一部舊時代的輓歌。“茶館”裏的人物相當的豐富,基本上包含了一個時代社會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畫的都十分的真實,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鳴。《茶館》,不管是原着,還是話劇或電視劇,都是不朽之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