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明天》觀後感14篇 《明天的守護者》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W

電影《守護明天》是一部扣人心絃的科幻動作片。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人與一隻來自未來的機器人共同抵禦外星生物入侵的壯麗故事。劇情精彩緊湊,特效出色逼真,觀眾彷彿身臨其境。通過展示人類勇氣和團隊合作的力量,《守護明天》引人思考當今社會的環境問題,令觀眾深受啟發。

《守護明天》觀後感14篇 《明天的守護者》

第1篇

今天晚上我又看了一個節目,《守護明天》這是第三次播了,這三次給了我很多的感受。

第一天講述的是少年吸毒的事情,第二天是讓孩子去偷東西,而今天是家庭暴力。

在剛開始的時候檢察官先講了一個事件,有一個母親早上起來做了早飯,叫兒子起牀,一開門,眼前的景象叫人吃驚,一個叫明明的孩子躺在地上面部發白沒有呼吸,那位母親抱着兒子的屍體一直大哭。

前一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檢察官給我們講前一天是這樣的,那個母親叫孩子把當天的作業寫完再出去玩,中午的'時候出去工作沒有回家,問明明把作業寫完了沒有?明明説寫完了,媽媽很高興。可媽媽晚上回到家一檢查,明明的作業幾乎沒有寫。媽媽很生氣,要明明一個晚上把作業全部寫完,然後媽媽就走了,過了一會兒又進來了,看見明明還是沒有寫,便拿着木棍往明明的身上打了幾下。打完之後又生氣的走了,還讓明明寫保證書,又等了一會兒,媽媽又進來了,看見明明還是沒有寫,一下子急了拿着木棍又打明明,直到睡着,第二天明明就離開了。

這次觀看給了我很大的感受,我也很同情明明,但是如果明明聽話也不會這麼捱打,我要吸取明明的教訓,聽父母的話,認真完成每一件事情。

《守護明天》觀後感14篇 《明天的守護者》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們在語文老師的領導下光看了頻道三,《守護明天》的第二期。

主要講了,一些父母把孩子從小租給別人,讓那些人帶着孩子去偷竊。甚至有一些父母帶着孩子去偷竊,給孩子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讓孩子從小養成了偷竊的習慣,父母以為這是在幫孩子但是實際是在毀孩子的一生。其中最小的四歲最大的七歲,有一個孩子經過心理專家檢測,實際年齡六歲心理年齡只有四歲,連最基本的1+1都不知道等於幾。很多觀眾看的都流淚了,真想把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扔進監獄,但是又無可奈何抓不住證據。只能把父母的`監護權給撤掉。在父母入獄之後,有些孩子甚至因為失去父母而天天躲在牆角里哭泣,這些孩子們甚至以為偷竊就是一種遊戲,只要這個遊戲玩的好就有獎勵玩的不好就是懲罰。在心理專家判定一個偷竊的人偷過東西之後心裏會十分快活,偷竊就跟吸毒是一樣的都會嗜性成癮,一天不偷東西手就十分的癢癢,看到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忍不住拿,這就讓一個孩子留下了不好的習慣,如果這個毛病不改掉以後到社會上這就是犯罪,甚至還會導致鋃鐺入獄。

希望他們可以改掉偷竊的毛病,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樣他們心裏也不會留下陰影,也不會再有偷竊的毛病了。

第3篇

今天是9月12日,我們看了《守護明天》這個節目,講的是一個小女孩,13歲,七年級在校,看見有很多人有手機,自己卻沒有,父母卻不會同意她買手機,於是自己想辦法。同學告訴她,有一個朋友叫餘力,會給你錢買手機,結果到了月底要還錢了,還不起,那個餘力讓環環拍照,結果拍完後。後來餘力利用環環,讓她再去騙班裏的女生,不然就把照片發到網上,威脅環環,結果把自己最好的朋友李言騙了過去。接着又發生了一場悲劇,後來李言在家不去上學,班主任給她爸爸打電話,才知道李言在家,李言把事情告訴了爸爸,李言的爸爸報了警,把餘力抓住了,判了十年。

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朋友不能交,哪些朋友是好,哪些朋友是壞,自己要有意識該不該交這個朋友,還有性的`問題,自己也要有意識,不能和成年人或陌生人交往,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要跟父母講。我覺得李言這個人心裏沒有底,容易被騙,更沒有意識,最後餘力被警方抓獲,所以不能和成年人或陌生人交往,要有自己保護的意識。

第4篇

12月3日下午,我校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全校學生觀看法制宣傳教育片《守護明天》。

法治宣傳教育片《守護明天》,由《法律講堂》欄目負責策劃及製作,節目邀請檢察官、專家以及家長、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進演播室,針對校園暴力、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監護等話題探討交流。從近幾年來生活中鮮活的案例展開,通過喜聞樂見的一個個小故事深入淺出的`講解剖析,以案説法,勸戒引導,增強法治觀念、發人深省。在收看節目的同時,要求全體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認真撰寫觀後感,確保此次法制教育活動入腦入心。

通過觀看法制教育宣傳片,全體學生增長了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律意識,為我校教育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健康成長,爭做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中學生奠定堅實基礎。

第5篇

孩子的叛逆主要原因是父母的疏忽,假如換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會不會有所改變呢?故事短片講的是一個叫林子棟的未成年學生因缺少父母的陪伴而養成了愛偷竊,愛欺負同學,不愛學習的不良習慣,但假如他的父母變得關心他,理解他,陪伴他,結局又是如何呢——果然,他有了父母的關懷,他不再玩遊戲,不再內向,反而變得主動學習,變得開朗活潑,結局可想而知。這告訴了家長,想要讓孩子真正變好,那麼家長的陪伴不能少。

家長可以試着走進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內心,不要為了孩子的一些小錯誤、小舉動去大聲責罵孩子,在考試之前,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可以用散散步之類的小活動,減少孩子的壓力。總結一下,多一些陪伴與理解,才是對孩子正確愛的關鍵!

第6篇

可一味的什麼都管,也會誘發孩子走向歧途。主人公林小棟出生在富裕家庭時缺少陪伴,他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而偷竊,説明了陪伴遠勝於物質的保障!

人生重啟後,林小棟的父母什麼都管,給了他太多的.壓力,他只好通過欺凌同學發泄不良情緒,這説明陪伴並不代表什麼都要管。人生再次重啟後,林小棟的父母在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以包容,理解為前提,用愛指引方向,讓他在愛的指引下成長,這表明温暖的陪伴遠勝於一切!

而真實的人生沒有回頭路,只有在父母温暖的陪伴之下,孩子才能活出最好的人生。

第7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對孩子不能“什麼都不管”,也不能“什麼都管”。

一些父母只為了工作、賺錢,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最終一些孩子會採取極端或違法的行為來得到家長的`關注。也有些父母過度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什麼都想管”,在父母的棍棒教育和過度控制之下,部分孩子會選擇欺凌同學進行發泄,這樣會給社會帶來危害,也會讓自己走上歧途。

父母應該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多包容、多理解、多鼓勵、多和孩子溝通,只有父母的正確關愛,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第8篇

“《守護明天》錄的不是節目,而是法治情懷,討論的不是案件,而是檢察官的初心和使命。”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説,“《守護明天》走過的這三年,也是未檢工作快速發展的三年。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平台和方式,培養和凝聚了一批有情懷敢擔當的未檢人,向老百姓傳遞着未成年人保護理念,推動司法進步。”

“錄製時,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是他,最受‘折騰’的也是他。”張 越説。作為《守護明天》的主創人員,最高檢第九檢察廳檢察官王海可謂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做續集挺難的,但我們做到了。”王海説,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思考這些案件帶來的問題,並向全社會弘揚未成年人保護的理念。希望節目播出後,我們每個人都能捫心自問,對孩子的保護是否到位。

“《守護明天》成為了我們共同的‘孩子’。”總導演喻佳貼切地形容節目。

“未成年人事關國家的發展,也事關社會的進步。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綜合部副主任、《守護明天》總策劃權勇信心滿滿。

“要用精良的.製作,體現總枱水平。”《守護明天》總製片人蘇大為説,要把《守護明天》和未檢工作的愛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我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北京市第二中學老師李倩男告訴記者,老師的工作不僅僅只有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注重保護孩子的身體和心靈的健康。

第9篇

連日來,六裏坪鎮孫家灣國小積極組織全體師生,分期分批觀看了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特別節目《守護明天》。讓各級每一名學生都接受一次全身心的.法治教育洗禮,並要求高年級學生在觀看完畢後,寫一份深刻的觀後感。

法治宣傳教育片《守護明天》,由《法律講堂》欄目負責策劃及製作,節目邀請檢察官、專家以及家長、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進演播室,針對校園暴力、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監護等話題探討交流。從近幾年來生活中鮮活的案例展開,通過喜聞樂見的一個個小故事深入淺出的講解剖析,以案説法,勸戒引導,增強法治觀念、發人深省。

通過觀看9集宣傳教育片,全體師生們增長了法律知識,增強了自控自制和自己保護能力,懂得了如何保護自己、自己防範,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既要珍惜自己又要尊重他人,從而敬畏生命。

該校老師表示:組織觀看法制教育課,很及時也很必要,節目選取真實案例,分析校園欺凌案件背後的成因、提出解決建議以及預防措施,督促學校、家長、學生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杜絕校園暴力。同時學校將持續深入開展法制進校園活動,讓學生更直接、更深刻地學習法律知識,自覺遠離違法犯罪,為孩子們的茁壯成長貢獻更多正能量。

第10篇

本期守護明天講述了一個16歲男孩的故事,他在多次被同學嘲笑和欺辱之後,終於在沉默中爆發,向欺負他的同班同學舉起了手中的刀,最終釀成了一場悲劇!通過這個案例的分析,本片探討了校園欺凌問題上的“惡逆變”現象,在沒有第三方力量介入及時阻止校園欺凌的進一步惡化升級時,受害者往往變成施暴者。

第二場由來自重慶的`羅檢察官講解,一個孩子玩網絡暴力遊戲成癮,父親粗暴地關了他即將通關的遊戲,這個孩子竟然將父親當成了刺殺對象,將父親刺傷。這個案例中的男孩混淆了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出現了當時的過激行為,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之後是專家與同學現場互動環節,我校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在親身參與中更加明白了當一個人長時間沉浸在虛擬世界中時,會無法很好地分清現實與虛擬的差距和轉變,這也是孩子產生這種過激行為的深層原因。

識守護生命”大型公益活動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舉辦的一次大型公益活動,以生命意識教育為主題,倡議全國的中國小學生每年每學期都進行應急避險教育;這一特殊的一堂課由“潛能”、“團隊”、“堅持”、“生命”四節課完美結構,奧運冠軍和來自災區的孩子們一起,通過互動、講述等寓教於樂的形式,將奧運精神和抗災精神緊密結合,讓應急避險教育深入人心。

第11篇

就在前天,我觀看了道德與法頻道播出的《守護明天》的第一期節目,看完之後,我有了十分深刻的感觸。

17歲未成年少女走上了吸毒之路,18歲成年禮尋找刺激吸食……這一幕幕可怕的場景在我眼前出現,看到這些孩子幼稚、童真的面孔,我無比的心酸,我就是在想,這些正在處於花樣年華的青少年,是怎樣沾上的`?

17歲未成年少女小靜的父母都是教師,從小就是好學生。可是國中之後,小靜父母事情無比較多,工作比較忙,沒時間管小靜,小靜自然而然成了一個差學生。大學沒考上,上了一所職業學校。可沒想到遇上了國小同學小云,小云介紹了小靜一種“糖”,小靜吃後就愛上了這個“糖”,卻沒想到這是個新型軟嚼,其實就是。小靜知道後,聽着不是什麼好東西,可為時已晚,他已經上了毒癮,無法挽回,她又嘗試了吸食。後來又和朋友介紹了,他們一起來到賓館吸食,最後被警方抓獲。看完vcr,大家都十分的震撼,年僅17歲就吸毒,17歲啊,這可是未成年呀,未成年人染上毒癮可是毀掉了一生。“”,多麼可怕的一個詞呀!現在的多種多樣,有:貼的,糖類的,神仙水等。我們一定要小心提防,外人給的東西一定不能要,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第12篇

今天上午第三節課我們看的社會與法頻道的《守護明天》第四集,講述的是一名叫餘力的男子先是抓住小眉的把柄,讓這個叫小眉的女孩介紹其他的女孩給他認識,於是小眉在餘力的威脅下將名叫環環的女孩介紹給了他,而他迅速找到了環環想要手機,又沒有錢的弱點去誘惑他而環環他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中了餘力的圈套,餘力,裝出很好的樣子,將1400元借給了環環,並讓他連着300元的利息在三個月之前會還給他,而是用陌生人的'錢買到新手機的環環在三個月的期限快要到時才開始着急。

於是他跟餘力講讓餘力寬限幾天,可餘力不但沒有答應反而變了一副嘴臉,恐下威脅,讓環環拍照,可這時環環既害怕又不知所措,於是環環上了工廠二樓的房間,思考了很久,還是拍了,可餘力看後又説要拍全身的,否則就不放他走,於是環環又上了二樓,拍了全身照後才離開,回到家後的環環十分傷心,卻又不肯將這件事告訴自己的父母,再後來餘力就用照片威脅環環,讓環環介紹女孩給自己認識,並向環環説不會幹什麼,早已失去判斷能力的環環答應了他,於是一名叫李言的女孩也被拖入了深洞中,幾個女孩與餘力發生了關係,但李言將事情及時告訴了父母,這件事情才終於結束了,而餘力也將得到法律的制裁。

我認為這些女孩沒有定力,抵制不了誘惑,不能正確的判斷好壞,缺乏思考,也沒提防身邊的人,交友不慎,所以才讓壞人有機可乘,同時他們也缺乏性教育,最終帶來了傷害非常大。我希望我們可以以此為戒,不要讓這件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保護好自己,讓自己變得陽光健康,也要讓自己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正確判斷好壞,抵制不良誘惑。

第13篇

?守護明天》該部電影是中國首部防備青少年守法犯罪法制教導片子,用了典範的案例,並請有關專家點評,影片充足展示了黨中央三代引導中心親熱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全面先容我國青少年景長的環境;通過模仿再現若干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揭示當前青少年犯罪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趨勢;通過有名專家學者和司法工作者訪談,剖析社會轉型期道德失範、代溝加大、家庭殘缺、交友不慎、辨別才能低和心理偏差等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起因,以及青少年犯法者既是損害行動人也是受害人的雙重迫害性;影片以啟示、交互的伎倆向青少年遍及和灌注應知應會的法律常識,培育他們從小崇尚法制、遵紀遵法的觀點跟習慣,清楚小錯不改、大禍之源,弱肉強食、害人害己,缺少警惕、受殘害,行為偏差、迷途難返等情理。影片使青少年觀眾們受到警示,建立自尊、自、自律、自警、自醒的精力,使家長與社會各界得到啟發,防患未然防患於未然,推動全社會獨特關懷和器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影片中一個少男因樓上家不留神引起下水道梗塞,就把樓上家裏的孩子活活的掐逝世,那是如許殘暴的啊!十六十七歲,花季雨季火紅的太陽呀!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呢?

這樣不僅是害了別人,也是害了自己,假如他有一顆寬容的心,多多寬容那不就不會造成這樣的大錯了,不不僅是給別人的一份擺脱也是給本人的一份解脱。所以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來看待別人。

第14篇

這天我們看了《守護明天》這個節目,故事講的是一個叫小西的16歲少年加入一個機動車盜竊團伙併成為技術骨幹,不過好景不長最終被警方抓獲。可是在檢察官看來,小西承擔法律責任固然必要,但更需要的是從根本上解決他的問題。所以節目瞭解分析這個16歲的男孩子為什麼會走向這條路的原因,通過檢察院對小西的父母的“強制親職教育”,小西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親近,慢慢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軌。

故事中這個叫小西的男孩子8歲時爸爸就因為販毒入獄,小西母親選擇對小西隱瞞是對的,母親還特地囑咐小西的老師要關照這個孩子,可是誰知道小西的老師轉身把小西爸爸是毒販這件事情告訴了全班同學,同學集體嘲笑奚落他,導致小西精神、人格、尊嚴上受創,出於自己保護才不得不表現出一副滿不在乎痞裏痞氣的樣子,因為這樣讓自己看起來不好惹,才不會受欺負,心裏才會得到寬慰。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老師的作為,我認為不僅沒有盡到教師的`義務還嚴重侵犯了的學生的人格權隱私權,因此我特地查《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故事中小西會向這個方向轉變其教師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教師是一定會接觸到獲得學生隱私信息,如果與教育教學權無關就應當保密,只在必要的範圍內公佈,使隱私權與知情權達到一定程度的協調。總之,尊重學生的隱私權,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意義非同小可。當學生的權利開始甦醒時。我們的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給學生留一點私密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