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之“紮根邊疆、奉獻邊疆”大力弘揚兵團精神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4W

兵團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們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心得之“紮根邊疆、奉獻邊疆”大力弘揚兵團精神相關參考資料。
 

心得體會之“紮根邊疆、奉獻邊疆”大力弘揚兵團精神


歷史上,屯墾興,則西域興、邊境安;屯墾廢,則西域亂、邊境不寧。
 
  1954年10月,黨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啟新中國屯墾戍邊新篇章。
 
  幾代兵團人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紮根新疆沙漠周邊和邊境沿線,認真履行黨和國家賦予的職責,切實當好生產隊、工作隊、宣傳隊、戰鬥隊,充分發揮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牆鐵壁作用,在開發建設新疆、增進民族團結、推進社會進步、鞏固西北邊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幹部在新時代紮根邊疆、奉獻邊疆。”
 
  (一)
 
瀚海戈壁換新顏
 
  “在新疆組建擔負屯墾戍邊使命的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佈局,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
 
  1952年2月,毛澤東同志向駐疆部隊發出命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鬥的武器,捍衞祖國。”
 
  一手拿槍,一手拿鎬頭,他們懷着對祖國的赤膽忠心,紮根天山南北,在荒原戈壁上墾荒造田、大興水利,成為共和國“不穿軍裝、不授軍銜、不拿軍餉、永不換防的哨兵”。
 
  “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兵團團場大都建立在荒原戈壁和偏遠山上等“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但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兵團人以火一樣的熱情屯墾戍邊、接續奮鬥。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所在的石河子市,“那時只有車馬店、賣饢的幾户人家,除了北面蘆葦地,到處是荒灘戈壁。”兵團人不畏艱苦,喝鹽鹼水、睡地窩子,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葦湖、開墾荒地,硬是在大漠之邊打造出一座現代化新城。
 
  “面對蜿蜒的界河,背靠偉大的祖國。我們種地就是站崗,我們放牧就是巡邏。要問軍墾戰士想的是什麼?祖國的繁榮昌盛就是我最大的歡樂。”一首《軍墾戰士的心願》道出了兵團軍墾戰士的所思所願。
 
  昔日瀚海戈壁,今日稻麥飄香。60多年來,兵團人治理了數十條河流,修建了上萬項水利工程,栽種了上億棵樹,在萬古荒原、戈壁、沙漠中建起了近200個大小城鎮和一個個農場,創造了戈壁變良田、荒漠變綠洲的奇蹟。
 
  (二)
 
“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
 
  “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最難夜夜夢家鄉,想爹孃,淚汪汪,遙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這首描寫軍墾戰士拓荒的詩,是那時兵團生活的生動寫照。
 
  1949年12月,1803名官兵從新疆阿克蘇出發解放和田,在天寒地凍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創下18天沙漠行軍1580裏的奇蹟。此後,他們紮根沙漠邊緣,投身生產建設,絕大多數再沒有離開,甚至沒有回過故鄉,沒有見過火車。
 
  “七一勛章”獲得者魏德友,從1964年開始,50多年來,在薩爾布拉克草原深處,在荒無人煙的邊境線上義務戍邊20多萬公里,被譽為西北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兵團職工馬軍武和妻子在自然條件惡劣的環境下,以哨所為家,30多年來堅持在中哈邊境護邊、護水、護林。他自豪地説:“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衞士。”
 
  堅守,無論風霜雨雪;奉獻,任憑歲月流轉。兵團人以“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錚錚傲骨,頑強地履行着他們的使命。
 
  “兵團成立60年來,廣大幹部職工紮根新疆沙漠周邊和邊境沿線,發揮了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牆鐵壁的戰略作用。”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指出,“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做好新疆工作,必須把兵團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在事關根本、基礎、長遠的問題上發力”,要求把兵團真正建設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羣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範區”。
 
  兵團精神是兵團事業薪火相傳的“根”和“魂”。新一代兵團人正在繼承和弘揚兵團精神,保持高昂的熱情和旺盛的鬥志,築牢新時代維穩戍邊的鋼鐵長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