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融合作文3篇 "融合: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6W

融合作文,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將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以達到更豐富、更精彩的表達效果。它可以融合文學、科技、社會等不同領域的內容,既能激發寫作興趣,又能提高寫作水平。在現代社會中,融合作文已經成為寫作方向的一個重要趨勢。

有關融合作文3篇

第1篇

今人眼中,“融合”二字的魅力難以言説,彷彿只要與它沾上了邊,就是好的。取來舊的事物,去蕪存菁一番,便能是讓人讚歎的新鮮事物。曾聽人説笑話,説一家湯品店打出廣告,“本店湯品融合少林寺醒酒湯及武當山消食祕方”云云,姑且不論守酒誡的和尚與辟穀的道士看到這則廣告之後作何感想,光是從最迎合世人心理的廣告也如此稱道“融合”來看,它的好處自不必説。

便如同工業上的合金,將幾種不同的物質融合在一起,生成的合金熔點低硬度大,造福於人;還有為人稱道的鄭燮“六分半書”,板橋書法自成一格,細看過去博採眾家之長,合起來看都是鄭板橋——實際上就是一種融合,卻成就一代大家。

這些都是融合入之妙處的例子,融合過後的事物可以有前身這樣那樣的特性,但本質上並不是它的任何一個前身,完完全全是新的自我。就好像古人行文多愛用典:簡單的幾個字引入一段風流韻事或古雅篇章,自己的文字裏也就帶上了那種味道。只是用典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文力不到,卻偏偏要在文字裏帶上沉甸甸歷史感,就算做到了,那些古舊也都是虛的,無法在文中作長久的駐足——經不起推敲,好的用典應當讓人覺得沒有用典:就算是不知曉那些典故的人,也能讀懂,與“典故”相配套的詞是“化用”。像是繁華落錦,與文章合為一體,只是讓它多了點古韻與趣味。這兩種用典就是兩種境界了:是簡單地放在一起,粗糙粘合一擊就散,還是將它們融合,成為一個真正的整體。

融合失敗的例子,用一個詞便能形容貼切了,“一盤散沙”。書法如是,為文如是,人心亦如是。看史書知道,讓一個新興的帝國隕落,實在是很簡單的——只要侵佔了一國之都,便是全境淪亡。這和現在的戰爭,亡一國非得鯨吞全部的國土並且面對層出不窮的抵抗不同。因為新興的帝國,往往剛從疆場殺伐中定下國土,人心還都處在流離之中,對於新的政權沒有歸屬感。建立一個國家,是“封疆定國”,“封疆”只是第一步,要使民心一統,認可了國家並且將自己與之存亡繫於一體,才是國家,而不是散沙。這樣的情況在歷經多年成長的古國中不會發生:首都淪亡,還可以遷都,可以有副都;人心雖然動盪,但都系在這塊他們世代生存的國土上,是一個整體。民眾對於一個國家開始產生歸屬感,那就是融合的成果。

整體還是分散的個體,這便是是否融合的最好評判標準。合為一體,才是“融合”。

有關融合作文3篇

第2篇

豎為經,橫為緯,你可否想象一個不規則球體以幾十億年的姿態不停旋轉着,23時56分4秒為一週。地球上的物體跨過經緯分界線,在一個週期又一個週期的循環中漸漸融合着,滲透入彼此的脈絡。也許這大了點,那麼小到原子、離子,也在化學變化中不斷交融、結合,最終生成嶄新的物質,被人們慢慢熟悉。

早在高科技出現之前,就有這麼一羣人,渡過大海或穿越沙漠,攀過高山或行離平原,到達一個他們從未到達的地方。張騫的西域之行,那夢中的駝鈴在風中輕響,象徵着天朝的茶葉與絲綢,越過漫天黃沙,運往周邊國家。鄭和下西洋,滿載着明朝的“珍貴資料”,橫渡大海,讓無數外人見證了中國的強大。日本幾度派出使臣來中國學習,阿拉伯人把中國士兵帶往歐洲教授造紙術。不只是中國,甚至當英國從佔領了幾百年的殖民地撤出後很久,那個殖民地還照着英國的習俗生活着。

在這幾千年中,古人用自己的方式互通交流。是的,這是一種交流。同時,也是融合。發明的產生,文化的進步,生活的方式,在融合中逐漸產生出自己獨特的支脈,產生新的生活方式。

也許不只是生活方式,從劍橋留學回來的徐志摩將西方的浪漫美與中國的格律美融合在一起,合成了優美的新詩。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於是,我們的生活在融合中變得繽紛多姿,如此多嬌。

自近代以來,隨着高科技的發展,融合的理念滲入越來越多的領域。在去年舉辦的世博會中,這一詞語體現得淋漓盡致。有的館將人文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倡導大家全新的生活方式;有的館將科技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展現了方便快捷的日常生活;有的館將美食與創意融合在一起,新穎別緻的食物造型拉住人們的目光。

這是各個領域的融合,交匯在一起變成了全新的思維創想。而發展高科技後,不用再像古人那般跋山涉水,一張輕巧的機票足以讓你到達任何能到達的地方。換而言之,如今的融合速度已遠遠超過古代,人們的接受能力也愈發增強。

所以,事物更新的速度正以幾何級增長。但,無論從古至今,事物都在更新。正如化學變化那樣,事物在融合後必然會產生新物質,這是融合的本質。在不斷地融合,不斷地更新之後,社會得到了發展,文明得到了進步。而清朝的結局告訴我們,固己守本、閉關鎖國最終只能一無所有。

第3篇

物極必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創造出了這個成語,同時也創造出了這個詞,融合。物性本雙生,如何實現融合,達到和諧的統一,這才是物質幾近完美的最高境界。

法國作家曾説過一段話:“似的。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但對於我來説,我就是一切。”人與世界的存在,這種區別是如此的涇渭分明。人類的生命在彈指一揮間,灰飛煙滅,而世界的存在卻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可是,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士,在歷史上,在我們的腦海中,或淡筆勾芡,或濃墨重彩。他們的生命如此短暫,卻因為某一刻的隨筆而賦予了成就的永生。這是一種融合。當精神融合了時空,生命長短等俗物,已然掙脱枷鎖,有限蜕變為無限,短暫升華成就了永恆。融合,是引申,是接洽,是極致。

當人生走到了岔路口,有人會孤獨,會彷徨,會退縮。當智者與勇者狹路相逢,兩者合取其一,我們是否也會感到孤獨無援,岸然無措?理應,這兩者不是極端,他們是可取的褒義,為何不嘗試兩者融合,以追求至極完美?勇者好似一把堅矛,而智者則像是一輪圓盾,二者融合,合二為一,衝破眼前之障,只是時間的問題。一攻一守,一文一武,如此説來,兩者似乎也存在理應融合之處。融合,是成功的關鍵,是前行的保障,是超越的自我。

著名學者劉墉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魚大刺也大,味道不好吃起來卻方便,魚小刺也小,吃起來麻煩味道卻極佳。有人會因為這而放棄眼前的美味,棄之如履。同樣,成大事與拘於小節在人們看來似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成大事可不拘小節,在我看來,就與劉墉所述之論一樣,事物的角度不同,獲得的結果也一定會截然不同。為何不嘗試融合,當宏觀與微觀的完美融合,成就的才是細緻絕倫的完美。成大事而拘小節的漏洞百出,是一種缺陷,是一種帶了缺憾的美,而不是完美完整的成功。融合,是細節的成敗,是萬物的包容,是大局的和諧。

也許,當我們真正懂得如何融合,何為融合之時,我們早已暮年,這是我們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不斷探索前進的過程,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同樣受得融合之惠。當融合成為了我們靈魂與肉體和洽調和,才可以擁有同樣寬廣包容的胸懷,融合與萬物,融合與天地,成就融合之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