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魅力讀書心得體會7篇 《閲讀改變人生》——讀書心得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4W

讀書是一種享受,更是教育的源泉。通過讀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修身養性。本文將分享讀者的讀書心得和體會,來探討教育的魅力和讀書對個人的成長影響。

教育魅力讀書心得體會7篇 《閲讀改變人生》——讀書心得分享

第1篇

?終身教育引論》是這次我讀的書。讀着這本書總是讓我有一種驚歎的感覺。其中他闡明瞭終身教育的概念,集中講述了終身教育思想。他的觀點得到許多西方國家的贊同,被認為是知識社會的根本原理,並最終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導理念。書寫成於上個世紀70年代,可其中作者朗格朗對於現代社會的一些認識,社會對人的挑戰以及由此教育應該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幫助人更好地謀求美好生活,都讓我覺得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沒有實現。書中提出的終身教育的思想,並因此而要對整個從兒童時期開始的教育進行系統改造的想法,依然是我們現在追求的一個目標。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由各類中國小和大學所提供的基礎訓練,並沒有使兒童和青少年為成年後所承擔的義務和任務做好充分的準備。……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是在單純的智力活動這個狹窄範圍以外,大幅度地擴展教育和培訓的內容。……必須為基礎訓練提出新的目標,必須制定、保持和發展判斷能力、思考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的方法,並且保持和發展屬於每個人的、往往受到傳統的教學方式損害的獨特表現方式。……兒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在個性發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聯繫在一起。

我們力圖不用先驗的方法去向人們灌輸現成的、陳腐的文化;我們深信,教育工作者對其他任何一個人、特別是成人能提供的幫助就是給他以工具,將他置於一種環境,使他能夠依靠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經驗、鬥爭、成功和挫折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獨立思考,並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個性,使個性的各個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現。

如果一個成人對自己的教育失去了興趣,如果他除例外情況以外總是對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沒有熱情,那就是由於他在易受影響的年齡即青少年時期沒有從提供給他或強加給他的教育中發現他所需要和期望得到的東西。……考慮整個教育,考慮教育個階段的連續性和相互關係。當我們説到終身教育的時候,我們腦子中始終考慮的就是教育過程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從長遠來説,實現更美好的生活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徹裏徹外地滲透着終身教育原則的社會,在於實施一種與社會的進步和成就緊密相聯的教育。

書中的語句總帶給我一種温暖,讓我覺得教育的美好,它對人類福祉的關懷。同時,又有一種悲傷,因為,時至今日,我們中的許多人依然接受着錯誤的、失敗的教育。

書中説目前在大中國小進行的教育是基於對個性的一種短視的認識:獲得知識的能力被放到比情感、社交、審美、身體諸方面發展都重要的地位上,沒有考慮到個性的差異,那些不符合模式的學生也就同發展低於正常水平的學生一樣成了不受重視的邊緣人物。選拔的需要壓倒了訓練的要求。正是現代教育的寫照,我們為了考試為了上大學而學習,對結果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學習的本質。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説的迅速變化。 説明了學習的主要是讓我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去適應以後的生活。

教育是對人的長遠利益的關懷,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更是一種生存的必要準備。因此,在面對社會對人的諸多挑戰時,教育應該成為幫助人們應對挑戰、更好生活的手段,這就與現存的不適應社會生活要求的教育體系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可以説,終身教育不是簡單地進行成人教育,它的實現有賴於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相應的變革。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系統的教育思想。

為了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幸福而努力將是以後教育發展的方向!

教育魅力讀書心得體會7篇 《閲讀改變人生》——讀書心得分享 第2張

第2篇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用心讀了而且做了摘抄。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的、和青年學者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著,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後,我覺得不僅對於一個教師而且對於一個家長都是非常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本書以養成教育為核心理念,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以及方法,並具體解答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該如何培養的問題。

這位學者認為終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既不是在學校學到的科學知識,也不是在實驗室裏獲得的科研實踐,而是幼時培養的良好習慣。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説明了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培養習慣。陶行知先生也説:“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説,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者提倡“養成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他認為養成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養成壞的習慣則是貽害無窮,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成才奠定較好的基礎。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矯正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耐心地訓練學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協同配合,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第3篇

?教育漫話》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撰寫的一本教育名著。雖然相隔幾個世紀,但這本著作中作者闡述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學校、家庭教育仍有現實指導意義,當我閲讀這本書時,有如聆聽一場精闢的教育心理講座。它讓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教育理論書籍也可以這樣生動!它飽含哲理而又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作者有如在和親朋好友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瞭。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讓我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感慨:教育孩子真是一項最需要技巧的工作。他提出的眾多觀點,仍適用於當今的孩子;他提出的一些疑問,也是我們現在同樣面臨的仍未解決的教育問題。以下幾點是我在閲讀時感受最深刻的:

一,教育上難以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師意識到的,作者指出:對於國小階段的兒童首先應該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和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應儘早培養。因為幼兒的可塑性是最強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麼式樣的。

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孩子,一般的説教似乎對這些孩子毫無作用,造成這些孩子學習困難,表現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為從小沒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果不糾正他的不良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他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很難看到他的轉化與進步的。

洛克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錯誤和大人常用的培養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説理,鞭笞,榜樣,責罵,強迫等。其中有三點我非常贊同。1,在各種教導兒童及培養他們禮貌的方法中,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不該做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2,當對學生進行説理時,舉止應該温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也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時學生的錯誤會讓老師生氣甚至失去理智,我也曾多次因為學生不聽話氣得對他們大聲呵斥,可老師的憤怒只會讓學生害怕或反感,他們會認為你的惱怒是對他們犯錯的一種報復,並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因此這種失態的懲罰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他們的錯誤。那麼今後當老師想發火時,最好想想:我發火的目的是什麼 用這種方式能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從內心屈服,認同嗎?

二,智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確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

寫了體育和德育之後,作者最後才寫到智育。他認為德行和智慧比學問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於學問,而徒有學問但無德行與智慧則反而無用。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小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小心地加以鼓勵.因為好奇心是一種求知慾,對事物好奇的孩子才會善於思考,愛動腦筋。

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當兒童沒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時,父母或老師就應該少就他去做。有些喜愛讀書,寫字,畫畫的人,在某些時候對於書,字,畫也會感到無味,如果那時他再勉強自己去弄,結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憊,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興趣。

兒童的時間應該用在獲得一些對於他們日後長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強調教育的實用性.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應該用在學習最需要的事情上。他們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應當所追求的事物。

讀一本好書,如拜一位名師。它為我的心靈輸入的智慧與靈感之光,讓我對以往,今後自己的教學產生深深的思考。

借鑑: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如鼓勵孩子愛上閲讀,可以這樣説:剛才某項活動表現很好,獎勵你去讀會書吧!孩子就會珍惜這個機會,愛上閲讀,並且提高閲讀效率!

第4篇

前幾天,我認真拜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62條——《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讓我細細思索的是這兩段話:一個人到學校裏來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的更聰明;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而又善於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裏保持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傾聽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學,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很重視我們教的知識學生記住了多少,我們所教的方法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的分數是不是理想,習題是不是會做。我們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沒有去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久而久之我們教出來的部分學生也就不會思考,也懶得去動腦筋,那麼我們的課堂也就變成了少數優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學生堅守:沉默是金。我們的基礎教育就決定了三六九等。這是我們國小教育的悲哀。

很多的時候我們還會抱怨學生的紀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勵的、懲罰的,結果效果不理想,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一找問題。今天讀了建議的63條,我才明白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一種叫做思考的東西,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新穎,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豐富,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吸引和榜樣的力量。

仔細觀察學生們的眼睛。不管是怎樣的課堂,只有學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這堂課才是最有效的。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每位學生眼睛裏閃耀着光芒,閃耀着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第5篇

假期裏,再一次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它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設一個優良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

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師本”為“生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引導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給他們學習儘可能多的自主,最後讓他們成功地解決問題。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穫一定是豐碩的。

生本教育,一種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一理念,它也將成為我們今後不斷追求與努力的目標。

第6篇

最近在全國流行了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是英國著名教育學家 懷特海編著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他在書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要極力培養學生把思考和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把學習成為一種需求。還指出在生活和勞動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要它充滿活力,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同時教育是讓學生更大程度地變得不同和具有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他們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在,由於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採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佈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在有限的時間裏,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20xx年中等教育的現狀比作壓縮餅乾。他説,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而分數變成為了劃分優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並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鄭也夫教授精闢的論述,已經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於考試的內容真能讓學生們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嗎?

在美國,國小教育便設置了這樣一類課程,例如如何解決衝突,如何解決壓力,還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學會制定計劃並行動、學會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斷、如何將想法明確地告訴對方等等,除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開設關於品格教育的課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氣、幽默、責任感、毅力、忠誠、誠實、合作、寬容、公民意識和原諒等等,以上這些課程在我們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連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還需修煉。在生活中,種種行為規範其實就是從很小就開始潛移默化了,並不是像我們只是喊喊口號,或者只是關注一些現實生活中並不多用的琴棋書畫。事實上,中國家長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怎麼樣才算不輸在起跑線上,只有培養孩子好的習慣、自信和健康的體魄,以及興趣、獨立思維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當今中國卻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長。做了很多完全是違背孩子興趣與意願的東西,他們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就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去努力實現他們自身的願望,而不是孩子的願望。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在一個課堂紀律良好的班級,學生們聚精會神得在學習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順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師教會他們解法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否就是教育的結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練大腦的過程,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變成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為了考試而考試。這個觀點,北大教授鄭也夫已強烈地呼籲過,不要把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

當然中國的教育在這幾年裏也正悄悄發生着巨大的變化,大學聯考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中。從以前由全國統一命題發展到現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題,很多重點大學還開始了自主招生的項目。就像今年浙江省大學聯考命題還向全省人民開放徵求意見。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進步。

但是相比國外教育,我們還是相差得較遠。幾年前,美國一支研究小組特意派隊來中國,調查中國的教育現狀。回去之後,交出了一篇3萬字的論文--中國還不足為懼,因為中國式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大學聯考指揮棒在轉,徹頭徹尾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完全偏離了育人的目標。那種超前教育和額外教育把天真爛漫,充滿活力的孩子培養成呆若木雞的考試機器。而最終被認為判斷教育成功與否的大學聯考,考得卻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這些一輩子都不用的知識卻可能決定了他們一輩子。但最基本的與人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基礎興趣愛好,這些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卻在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失。最後美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嚴重抑制了其發展,所以現階段無需畏懼中國。

前段時間,央視一台節目提出了,對中國式過馬路説不。為什麼義務教育普及了那麼多年,大學教育開放了那麼多年,卻連最基本的行為規則都沒有掌握好。而越來越多的國人踏出國門之後,發現國外的人們是那麼謙讓、有禮、包容。再對比國內,反而只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國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更像是有文化底藴。就像在英國,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擁抱、和你擊掌;在那裏,坐公車不要排隊,因為大家都謙讓地讓彼此先上;在那裏,你可以對英國人説:你們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國人卻很有風度地笑笑回覆到:我喜歡中國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國外教育從幼兒到中學的培養重點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發展和創新能力。反而把知識的傳授放在次要。同時在知識的傳授上,他們更注重對學生的激發和引導,引導學生去自己尋找答案,發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訓學生的一種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發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看國內的教育,卻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知識,但是這種單純靠記的方式只能用來應付考試,對學生來説,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靠記憶能夠掌握的,沒有用於實踐的知識,是很容易被遺忘的。

而高中和大學更是對學生培養的關鍵時刻。國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還是處於對自我比較懵懂的一個階段,自我認識還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階段,自我個性和意識的快速萌發,使得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更是要從激發引導中下手,而不是去強壓給學生。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要讓他們願學、想學、要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不可獲缺的。呼籲家長們在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當孩子忠實的傾聽者,這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能量。在這裏,我呼籲各位家長,在覺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來時,能夠調轉過來,思考一下自己其實是孩子的未來,家長的行為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現在的你們可能就是孩子未來成長後的樣子。

現在整個教育界都已經意識到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人受教育的曲線上,就傳授專業知識這一點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維和人格培養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話説,成功者總是奮力去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奮力去找藉口;成功者將想法立即付諸於行動,失敗者總是在猶豫不決。所有的成功來自於勤奮。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會的歡聲笑語,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華的跑車,而是100座圖書館的温暖燈光。座無虛席的圖書館,四處可以看到奮筆疾書的學生,半夜2點的哈佛校園,才是夜晚的開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裏、長椅上躺着疲憊的學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奮戰的痕跡,路人們都輕輕而過,從不會有人去打擾他們的休息。

對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更加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要努力去迴歸教育的本源,還需我們不斷地向各行各業宣傳、呼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趕上和超越西方各國,傳承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第7篇

朱永新是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他著有《中華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

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幾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發現,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缺乏信心。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直以這些標準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促進自己。

理想是人們奮鬥的目標,有了它才有了前進的航向。有一則故事:三位砌磚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説砌磚,一個説是賺工資,而第三個則自豪地説:我正在創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這一遠大的理想,後來這個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而另兩位工人則一生默默無聞。

教師從事的工作是為了學生的一生髮展負責,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師都為自己設置一個目標,使自己的行為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面對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熱情,追求真理的執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進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徜徉於學習的海洋,一起採擷智慧的火花,我快樂着孩子的快樂,煩惱着孩子的煩惱,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愛教育事業,因為教育賦予我嶄新的生命;我愛學生,因為學生賜於我無限的動力;我更在乎學生,僅僅因為學生在乎!隨着新課改的到來,我不禁產生困惑:如何上好數學課?帶着困惑,我樂此不疲地追尋着我心目中理想的數學課堂。現在的我心中經常追問,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愛因斯坦説: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我豁然開朗。因為有了這些追問,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義。

回首這二十多年的工作,我用一個詞概括我的工作態度,那就是認真。認真是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而態度決定一切。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這無疑要求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的善待每一位學生。

如何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語文?課堂是基點,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記得一位名師的話:用一生的時間去備課!我感覺到這句話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實實地鋪展我的教育歷程。我認真學習教育新理念,創造性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和挑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中時而靜謐無,時而歡呼雀躍,激烈的男女擂台賽總是讓他們忘了下課,即使下課也意猶未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愛動腦筋了,會動腦筋了,膽子小的敢上台了,膽子大的儼然一個小老師。他們每一個會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個搖頭皺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時調整。正因為時刻把學生裝在心裏,才使我堅持上好每一堂課,才使我教學能力得到提高,為學生的生動活潑發展,撐起一方藍天。

認真的人會時時處處都完善細節。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作為認真的教師,應懂得:教育無小事,事事為育人;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與學生交往中我用一雙認真的眼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見微知著,及時指點,對於成長中的亮點,善於捕捉,及時鼓勵。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教師最緊迫的任務。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向書本學習,向同事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孩子學習,是我學習的法寶。

向書本學習,博覽羣書。一本好書像一艘船,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説:教書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讀書,這可怎麼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心靈……我讀教育名著,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珂、杜威、陶行知、魏書生……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我讀教育報刊,讀到了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它們是我工作的好幫手,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道德素養,所以經典的文學名著更不應該束之高閣,而成為我們平時經常享受的精神食糧。

利用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記得我最早接觸的是人教論壇,在那兒碰到了很多優秀敬業的老師,他們和我一樣年輕,卻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這無疑給我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

向實踐學習,實踐出真知灼見,實踐長才幹。在學習借鑑中嚐到甜頭,在嚐到甜頭中不斷學習,我大量閲讀各種教育教學雜誌,由看教案發展到看論文,由此我成了學習的好手;然後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思考教學成敗,思考創新教法;接着在不斷反思中不斷總結,在不斷總結中不斷提煉;最後在不斷總結中不斷交流,在不斷交流中不斷昇華。我的教學水平就是這樣慢慢得到進步的。

向孩子學習,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我經常抱着一顆非常年輕的心,與他們溝通,去理解他們,才贏得了他們的喜歡和信任。

一本書上講到教師應當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我不一定能行遍萬里路,讀遍萬卷書,但我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永不停止讀書、探索、思考、寫作的人,讓它們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習慣。講台上循循善誘,身後留下的,惟有藏書萬卷。這便是熱愛讀書,積極進取的我的真情告白。

如果汗水可以積攢,我們的黃河將會更長,如果信念可以堆積,我們將樹起另一座泰山。又是在一本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教育家和教書匠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教書匠甘於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會選擇追求卓越。儘管我離卓越還相距甚遠,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積才能薄發,認真的人最接近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