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書評範文8篇 名人傳書:飽覽偉人風采,卓越傳記震撼心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2W

本篇文章將以“名人傳書評範文”為主題,為讀者提供一些優秀的傳記作品書評範文。這些書評將涵蓋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傳記,包括歷史人物、文學巨匠、科學家等。通過閲讀這些範文,讀者可以瞭解到名人傳記的獨特魅力,進一步瞭解這些偉大人物的生平和成就。

名人傳書評範文8篇 名人傳書:飽覽偉人風采,卓越傳記震撼心靈!

第1篇

“我們將要討論的這些作品,是為我們説寫,它來自數十年前的另一個國家,卻在我們這個國家找到了真正的迴音。他的作者在作品中向中國讀者發出召喚並寄予無限期望。”

這就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羅曼。羅蘭是19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名人傳》是羅曼。羅蘭教授藝術史和研究音樂期間寫作的。包括三個藝術家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

本世紀初,在物質決定一切,恃強凌弱和暴力成為國際秩序的時代,作者選取了19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作家托爾斯泰這些藝術巨匠,讓他們具有的高貴品質引導人們脱離低級的生活。為生活奔忙,生不由己的人以及那些生活在悲慘境遇裏的人啊,何不靠在巨人的肩上休息片刻,回憶高尚的情操,汲取更多的力量再出發?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他們都經受了痛苦的考驗。

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後,他不敢向人表現這一點,他離開了人羣。貝多芬沒有朋友,他獨自與命運抗爭。只能向上天發出淒厲的呼叫;

米開朗琪羅則忍受着另一番痛苦,他夜以繼日的工作筋疲力盡,但他的工作是被迫的,假如他拒絕,提交任務的人不能強迫他,但他不敢。他在權貴面前十分膽小,而自我又偏偏瞧不起畏懼權貴的人。他為自我的膽怯感到羞恥,厭惡自我。他在〈詩集〉中説:“讓我痛苦吧!痛苦!過去沒有一天屬於我。”他在這種痛苦中掙扎一生。

家庭,精神的歸宿。卻成了托爾斯泰的牢籠。他的思想,他從事的人民教育事業。與他家人的生活方式發生衝突。他不能離開他所愛的家人。他開始計劃拋棄家庭,但當他再次看到即將逝去的一切時他的腳步無法繼續。托爾斯泰註定陷入極大的矛盾和痛苦。不能按自我的信仰生活使他痛心疾首。直到這一天,瘋狂的絕望是他走上了離家之路。他一面彷徨,一面奔走。最後一病不起,死在了陌生的小城。

米開朗琪羅以另一種方式獲救。在他70歲是理解了聖彼得大教堂建築師兼總監的職務,他認為這是他應盡的義務,他甚至不肯理解應得的俸祿。因為他認為那是神的使命。對神的'信仰使一生猜疑的米開朗琪羅到了晚年不在怨恨,他説:可憐的我滿足願望已晚,此刻,你還不明白嗎?寬容,高傲,善良的心,明白原諒去向侮辱他的人以德報怨。”他出於慣性不斷雕塑,1546年2月中一天的落日時分,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沒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給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類最深刻的智慧。”這是托爾斯泰對宗教的重新思考。

名人傳書評範文8篇 名人傳書:飽覽偉人風采,卓越傳記震撼心靈! 第2張

第2篇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

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

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

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

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

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着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第3篇

站在自認為都達到不能再大的土地上,抬起頭,卻被更大的天空所震撼,心裏默唸道:好大啊;飛翔在廣闊無邊的藍天下,靜靜地俯視行走在大地上的人們,淡道:真是渺小。

總是在黑暗的生活之中看向那耀眼的光輝,心生羨慕,卻總是抱怨為何自己的生活如此悲慘?但事實上他們的生活又幸福些嗎?

貝多芬是受全世界尊重的偉大之人。人們愛他的音樂,學習他的精神,可是有體會到他內心的那份無可比擬的痛苦?

他的童年是痛苦的。一個酷愛藝術的少年而言,過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擔。以至於為生計奔波,無疑內心是淒涼的。革命爆發,席捲全歐,也佔據了貝多芬的心,他用藝術去造福窮人、造福全世界。一七九六年,他的病痛開始叩門,且一聲身邊不再離開。耳聾症開始肆虐,耳鳴不分晝夜的折磨他,內臟也疼痛不已,聽覺逐漸衰退。他避免與人交往,怕自己的毛病被人發現,他將之藏在心裏。他出了肉體的困擾還受景色很難的折磨。他對愛總是充滿熱情,一八零一年他鐘情的對象是珠列塔,兩年內他第一次享受幸福的時光,可是最後,朱列塔竟嫁給了侖貝格伯爵。真是世事難料!一生中,這次他似乎來到了死亡邊緣。

我們不過是學習上苦了、累了點;不過是面對別人的專橫與不理解的悲涼;不過是犯了小小的錯誤就被父母誇大的責備而不甘;不過是看不懂這個是是非非的環境。那又有什麼呢?

面對貝多芬的經歷,我對他深感同情,那令人耀目的光環是絕對屬於他的。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句話真的很對。石灰不經歷一次粉身碎骨的磨打,怎能造福任內?怎能讓世人都無法離開它而歌贊他呢?樹木不忍耐一年又一年的風吹雨打,怎能在它們的年輪又刻上一筆又一筆呢?讓人們來驚歎它的年歲呢?

美好的未來是靠現在的錘鍊來構成的,沒有現在的次次考驗,和能看見明亮的未來的道路呢?

面對生活中別人的責罵、白眼、不理解,不應該憤怒的反抗,而應有調不絮的看待、解決;遇到生活中難以逾越的坎,不應氣得跳腳而亂悠,應靜下心,慢慢思考……

生活,一個人人都要面對的,她很公平。若先苦而後甜,若先甜而後苦,一切都看自己的選擇了。

第4篇

名人,更大意義上是“明人”。何為明人?説真話,辦實事,行正舉。名人很多,明人卻很少。這些少有的明人之間總有一種牽繫,無關時代,無關界域,無關信仰,只關乎頑執於真理。

?名人傳》的首譯者,傅雷先生説過:“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智者總是命運多舛。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他們是名人,更是明人。貝多芬十七歲便擔起照顧兄弟的責任,他的生活舉步維艱。十八世紀末,他離開故里,隻身前往維也納。四年後,貝多芬的聽覺日漸衰退,而他愛上的姑娘朱麗埃塔,也是有緣無分。在極度的消極中,一場法國大革命,又讓他重振旗鼓,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英雄交響曲》。可光芒的背後就是黑暗。生活的苦難接踵而至,無力招架。他卻説:“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

米開朗琪羅從小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家裏。他得天獨厚的畫功,讓他受到歷代教皇的任用。但他的創作自由卻並不允許,或者説,他的思想被侷限在他人的思想中。他的生活和愛情都是無味的。直到他死時,他還在雕刻着一幅《哀悼基督》。可他説:“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托爾斯泰九歲時父母雙亡,他便隨祖母遷至喀山。托爾斯泰是一個不受約束,思想獨立的人。他對周旋在上流社會中的生活十分厭倦,決然辭官,迴歸自然。幾年後,又同兄長參加志願兵,抗擊山民。

之後,托爾斯泰跨入文學界,他的一部《戰爭與和平》在俄國文學史中影響重大。他同情下層人民,憂心俄國前景,一生都在為國家為民眾考慮。他説:“科學的事業就是為人民服務。”無論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還是托爾斯泰。他們頑執一生所追求的,他們用自身所體現出的,無非是“自由”“平等”“希望”。概括點説,就僅僅是“真理”二字。這才是,所謂,名人。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貝多芬

第5篇

貝多芬——激情四射的音樂家,米開朗基羅——超凡脱俗的雕塑家,托爾斯泰——妙筆生輝的小説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年代是不同的,但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文學與藝術奉獻一切。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説,就好像是一場悲慘的戲劇。在父親的暴力下長大的他,被迫學習各種樂器。然而他又是幸運的,在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貝多芬遇見莫扎特,並互相交流,接着他又拜海頓為師。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降臨,貝多芬的聽覺逐漸衰退,他的身體也遭受着巨大折磨。但他還是隱瞞着所有人,獨自一人承受痛苦,直到他的病越來越惡化,他的兩位朋友才得知他的病情。

病痛帶給他的折磨激起了他創作音樂的熱情,他堅持創作,他渴望健康,渴望幸福,他用行動來證明他從未因病痛而放棄音樂,正如他始終不放棄自己一樣!

在書中,我們還看到另一個鮮活的人物,一個真實的米開朗基羅,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他用自己完美真實的作品來詮釋着他對藝術瘋狂熱愛。上天賦予他無與倫比的藝術細胞和大膽的想象力,他的作品,處處都體現出他所追求的真善美。他的追求使他的創作熱情猛然爆發,正因他的熱情,才能夠為後世留下一件又一件不朽的藝術作品。

這本書的第三個主角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在看文章開頭部分的時候我有點驚訝,一個出生在貴族的大作家竟然長着這副邋遢的樣貌。可是,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才深深的感覺到,他那副邋遢的面孔下藴藏着多麼高貴的靈魂。他同情沙俄時代底層人民的命運,並用自己文學作品揭露社會的醜惡,為生活在底層的人民吶喊。外表邋遢的列夫·托爾斯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正直,他的勇敢,讓我們體會到了他為底層人民吶喊的高尚的心。

這本書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讓我們感受到了文中主人公對他們信念的執着追求。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反抗命運的不公。有人説他們成功了,有人説他們失敗了,但不管成功或失敗,他們都付出了自己的汗水,都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財富。

第6篇

書中講述一個上山下鄉的北京知青陳陣自願到額侖草原插隊。到了額侖草原,他鑽狼洞,掏狼崽,鬥狼羣,與小狼同生死共患難。他通過蒙古草原狼進入狼圖騰的精神領域,領略其精神的精髓。全書講了草原的生命,“小命和大命之間的取捨”,狼控制草原的載畜量,狼性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所有的這些內容讓人沉醉其中;狼的聰慧、不屈、視死如歸精神令人敬畏。

狼身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上萬只的黃羊,面對兇猛的老虎,狼都不曾退縮。但是面對人類的槍口,狼羣選擇轉移。他們從不缺乏勝利的信念,卻也不是隻會送死的傻瓜。在生活中也是,我們要學會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誰也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我們做事應也像狼一樣:進行必要的準備和步驟,做事要有策劃,同時注意尺寸,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休息是狂奔的前奏,最後即使失敗也不要氣餒,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在學習上也是如此,有時間與其去“嚎叫”,不如去“磨爪子”,併為下一次做準備,“不為明天做準備的人永遠不會有未來”。定好目標,踏踏實實地去幹,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最讓人敬畏的是狼那視死如歸的精神,那不屈的傲骨,面對困難絕不低頭,即使斷了一條腿也仍然繼續奔跑的孤單英雄。這是我們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精神。記得那一次,父親給我買了新的自行車,我高興得不得了,快遞剛到就圍着一個大箱子團團轉,想要一睹新單車的“尊榮”。父親拿來剪刀很快打開了快遞箱子,一打開我頓時凝固了——沒有什麼自行車只有一箱子的零件。我望了望父親,他笑了一下説:“自己組裝吧。”可是我不會啊!他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我一個在原地傻眼。我看着一地的零件感覺無從下手,只好先一個個分類,然後看看哪兩個吻合就接上去。半個小時後,一個有板子有眼的雛形出來了,但是變速器卻怎麼也不會裝。我去問父親,他淡淡的回了句:“自己裝。”我沒辦法只好一個人硬着皮頭上。我嘗試着把變速器組合起來,摸索了一會兒覺得裝好了。手一鬆,“嘭”,車子散架了,我的努力白費了。我氣憤着,這什麼破單車!無奈的我收拾着零件再一次組裝,這一次15分鐘就好了,又到了裝變速器的時候,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裝上去,可還是不成功!我氣極了,不裝了,什麼東西啊。

我在地上呆坐着,過了幾分鐘,我瞄到了《狼圖騰》,突然端坐起來,想到了狼的精神,我決定今天就跟單車對上了。我積極想辦法,找書、查百度,一步步去裝,雖然其中還是有偏差,不過終於是裝好了。然後我立刻騎上去試了幾下,感覺很不錯。這就是狼的精神,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令今天的我奮勇向前。

讀完《狼圖騰》,我長舒一口氣,即使額侖草原的狼全滅了,但是狼魂不滅,他的精神會隨着蒙古人傳承下去。

第7篇

本書的首位譯者傅雷先生説,“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説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着希望。

其實它一直在闡述一個道理!一個宿命最終還是結束在一個人質地堅硬的生命中!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説:“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於,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説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裏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迴應,在這裏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像貝多芬那樣堅強、潑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們,不用多説了。托爾斯泰和米開朗琪羅――特別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點的人,可是我們在傳記裏和他們接觸,卻感奮地分了他們的痛苦、失敗,同時也分了他們的誠摯和成功。我們的生命和他們的差不多融成一片,決不只“枕着他們休息一會”而已。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有了一個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個位置,讓大家都彼此得清醒着,不要再自欺欺人。

第8篇

?名人傳》的作者羅曼·羅蘭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痛感19世紀與20世紀的歐洲是一個騷動不安,瀰漫着腐敗風氣的社會,是一個需要偉人的社會,所以他寫下了《名人傳》,以此來敍述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他們的事業,貢獻,所處的時代國家都不同,卻以他們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使我印象深刻。當然這其中少不了他們的傑作。在《名入傳》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

在我看來貝多芬是最偉大的人。身為一位耳聾的音樂家卻創造了許多不朽的音樂,而且在書中可看出,貝多芬因耳聾不但影響了工作,而且還使他從此過着孤獨淒涼的生活。但他的音樂卻為苦難的人而寫的,他隱忍自己的痛苦,卻用他以痛苦換來的歡樂來安慰人們,給人們勇氣和力量,他的精神使我震驚。在當時可憐而自私的世界裏,貝多芬把音樂當成一種寄託。在我看書的過程中,看到了最氣憤的事:貝多芬在去世前有十分嚴重的病,他每天都受到病魔的折磨,他終於投降了。他讓他的侄兒去找醫生,可這個麻木不仁的侄兒兩天後才去找醫生,醫生到了,貝多芬卻治不了了,可悲的是貝多芬去世時他的侄兒不在他身邊而是一個陌生人為他合上了眼。貝多芬明明付出那麼多的愛,卻沒有回報。他還那麼偉大,這比他所受到一切痛苦還讓人心酸。這可憐的人啊!在孤獨和痛苦中死亡,死亡前還要做不屈不撓的鬥爭。或許死亡對於貝多芬來説是一種解脱。

面對這三位名人的生活經歷,想想自己的生活,我們真幸福啊!我們雖不是名人,但是名人其實與常人一樣,他們與我們一樣痛苦,掙扎和矛盾。然而他們以自己偉大的意志打敗困苦,而我們卻生生抱怨。表面我們説是打敗敵人的人是英雄,事實上呢不是,《名人傳》作者羅曼·羅蘭認為英雄的偉大不在於他的體魄,而在於他的心靈和品格,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麪人生;唯有與苦難的搏鬥,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是啊,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終要走上這條崎嶇的道路,對於我們來説面對人生大道上的種.種困難應勇往直前,當然硬拼是不行的,所以讓我們堅強起來面對現在的生活。

?名人傳》是值得我們閲讀學習的好書,希望我們成為有堅強意志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