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讀後感8篇 教育:智慧的啟迪

來源:巧巧簡歷站 8.37K

《教育的智慧》是一本關於教育哲學的書籍,作者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書中通過對教育的反思和探索,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見解和思考,對於教育工作者和廣大讀者都具有啟示和指導作用。本文將分享一些讀後感受。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8篇 教育:智慧的啟迪

第1篇

有人説,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説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不僅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幸福,更會帶來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一書彙集了國內優秀教育專家的訪談錄。這些訪談圍繞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改革等展開,展現了教育專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徑。書本保持了訪談的現場感,讀來輕鬆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異想天開的教育生涯中,彰顯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讓我感受到積極工作的無限動力,40歲才是她教育科研開始的年齡;在教育家顧泠沅的教育專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學習了教育科研的組織原則和實施管理的過程;在教育家張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學、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張化萬"將玩進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確了國小教育的真諦;在教育家劉彭芝身上,讓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無窮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巖身上,我們不得不感受到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忘我精神。

在這些教育家中,楊一清校長可能是距離自己比較近的一位。第一次見到他是在大學的講堂上,他專程來學校給我們作一場報告。報告的內容雖已模糊,唯一記得的是他親和的神情。而後,幾位好同學進入學軍國小,對他更是稱讚有佳。第二次見他,是在兩位同學的婚禮上,楊校長每次都熱情洋溢地發表賀詞。就像是她們的家的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據説他現在退休後,還喜歡到學校修剪花草。

45年風雨歷程,45年教書育人。這位將一輩子獻給學校的教育家,在學軍國小發展的路上貢獻了智慧和一生。他的.生命和學校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書中"校長是這樣煉成的"的標題印證了楊一清校長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將智慧家的思想和經驗傳承給教育崗位上的每一位老師,當我們閲讀智慧,用智慧武裝自己時,我們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閲讀、實踐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種教育問題,創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和歡樂。教師職業不應該僅僅是'奉獻',或者説,這個'奉獻'本身也是收穫,收穫成長!教師的成功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學生的成功之上,也應該有自己的成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8篇 教育:智慧的啟迪 第2張

第2篇

本學年,我讀了《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此書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師的需要與趣味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事物、他們所困惑的問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委屈和追求。

本書雖為隨筆,卻並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着的思想火花。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讀後感觸頗深。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閲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閲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反之,沒有博覽羣書,只能就教材講教材,就內容講內容,就試題講試題,課堂會因此而單調乏味,死氣沉沉;沒有閲讀,就難有深層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匱乏,展現於學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説,閲讀是教師獲取思想的源頭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作為教師應當學會反思,注意積累一點一滴的經驗,不斷地工作,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發展,使自己逐步向創新型教師邁進。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麼語言,背後都藴藏着一種思想底藴,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薰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薰陶學生學習、薰陶學生做人。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真的很難,這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和思考。

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話: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以後我努力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第3篇

教師只有讀書,才能擁有不竭的水源,不斷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職業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寒假讀書:《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點評100個教育案例》讀後感。

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師德修養,學校組織教師閲讀教育名著,我選擇的是《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該書為基礎教育研究專家王曉春所著,本書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老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短小,可讀性強;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思路獨特,發人深省,讀後令人深受啟發。本書既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師進行案例研究的範本,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課堂上,作為教師最討厭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時做小動作説話的學生。雖然對他們多次提醒,反覆教育但仍不見起色,真是恨鐵不成鋼。《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中的案例30講的'是黃老師向王曉春老師求教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曉春老師的支招,我覺得受益匪淺。其實,原來是我們沒有把握住學生生理、心理髮展規律。王老師告訴我們學生的注意有兩種: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動的收斂的,無意注意是被動的散漫的。現在有不少學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東張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知自己想幹什麼,不知自己該幹什麼。他們雖然坐在教室裏,但並不是"學習者"。這是教師最頭疼的。而無意注意的規律是:哪裏聲音大,哪裏色彩鮮豔,哪個人動作怪異,什麼事情新鮮好玩,他就會往哪裏看,這種情況國小生中表現很突出。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從他們生理、心理所處階段出發,靈活多樣的採取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一種方法集中連續實施的時間不能太長,以免使學生感覺厭惡、疲勞,分散注意,從而出現講話、做小動作的現象。以一種方式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進行,降低學生的緊張度。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生理、心理髮展規律出發,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多以身邊熟悉和感興趣的例子介紹,甚至穿插一個故事,一個笑話,絕對不能單一化,從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個教育教學中,讓學生鬆緊結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我還沒有全部讀完,但讀到這兒,我已經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第4篇

在沒有閲讀《教師教育智慧的修煉》這本書前,我本來以為,只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上起課來輕鬆的就是有智慧,可為什麼在實際教學中卻不是這樣呢?我想,這本書也許能夠幫我解開心中的疑惑。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師的真諦。

?教師教育智慧的修煉》一書,從教育的智識、智能、智謀、慧眼、慧心、慧情六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教育智慧的內涵,告訴我們教育智慧是教師在知識、經驗、情感、理性等學習或習得的基礎上的,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鋭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教師教育智慧的修煉》注重案例的開發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闡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暢活潑的語言簡明地論説事理,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結合起來,從而也喚起我們教師對教學細節的關注、對教師智慧的關注、對教學實效的關注、對自身發展的關注、對教學創新的關注,搭建一個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學細節、教師智慧、教學實效、自身發展、教學創新的操作性理論詮釋與實踐案例。細細地看完了這本書,我真的是受益匪淺。有教育智慧的教師才會是優秀教師。文中運用典型的案例闡明深刻的道理,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結合起來,讓我在閲讀中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有所成長。

我明白到教師要修煉自己的知識和見識,要做知識的富豪和”雜家”。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還要了解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既要讀”有字書”,又要讀”無字書”,增長自己的'見識。其次教師所具備的知識很重要,教師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提升綜合能力的修煉。只有擁有了靈動的課堂教學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實踐反思能力,將自身的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共同運用於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再者,教師要擁有一顆慧心。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富有愛心和責任心的教師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條件。但是愛並不意味着無條件地寬容,教師愛學生要學會嚴慈並濟,正視學生的小毛病、小錯誤,及時糾正,嚴格要求,促其改正。責任心是教師教育事業成功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度責任心的教師,才會熱愛自己的事業,牢記自己的職責,併為之全力以赴,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

通過閲讀《教師教育智慧的修煉》,我深刻意識到要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所欠缺的“智”、“慧”還有很多。在之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加強教育智慧,修煉成一名有智慧的教師。

第5篇

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xx少年”、“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第6篇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

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第7篇

前些日子看了王曉春老師所著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本書通過100個案例的描述與點評,體現了王老師過人的見解與教育的智慧。我一拿到這本書,就被王老師書中那另類見解,獨特的看法所深深吸引。現就其中的一二談談自己的感受與啟發。一、愛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也許是我們教師的一個通病,我們總以為愛可以解決一切,有了愛學生就會聽話,有了愛學生的成績就會提高。而我們看到的電影、電視、關於教育的論著上也無不説明了這樣的一個事實:愛讓差的學生變好,愛讓調皮的學生變乖。。。而事實呢。我也曾在自己的教育一線上努力,也對學生温柔的笑過,也拿着放大鏡找過學生的優點,也不遺餘力地表揚過學生,最後,有些學生是進步了,但我不能否認的是,更多的學生還是在原地踏步。看了王老師的書後,我才找到了答案:愛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光有愛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教育智慧,這正如醫生和病人一樣,光靠醫生和病人關係好,病人的病是不會好的,還需要醫生的專業技術。醫生和病人和關係好,只能給治病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我們和學生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用愛心築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樑,但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還需要教師的.專業知識、理智、智慧、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觀念。二、批評不是研究方法。書上記述了這樣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一個調皮的不能再調皮的孩子,一天到晚惹事生非,老師忍無可忍時,問他為什麼,孩子回答:因為你們都是女的,老師怒火中燒,憤怒到了極點,孩子才驚恐地説出是因為媽媽和爸爸離婚以後,再也沒見過媽媽,他聽到老師罵他,就像媽媽還在身邊一樣。所以才經常搗亂。讀完這個故事時,我感受到這孩子太可憐了,他居然用這種方式尋找失去的母愛。我們老師是不是在很多時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只是想到了批評,然後來一句下次別再這樣了,知道了嗎?而孩子到底為什麼這樣做,我們卻沒有去想過,也沒有去研究過。是沒有研究的工夫和精力嗎?不是。是沒有研究的習慣。我們更習慣於教育這個孩子。而所謂教育者,批評也。多麼深刻精闢的語言呀。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不正是如此嗎?王老師的這本書裏,像這樣的教育故事有很多很多,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們的心為之一顫,每讀一個故事都讓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每當此時,我都會深思自己的教學現況,深受教誨。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地努力,我們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走出誤區,而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健康地成長起來!

第8篇

?中國人的教育智慧》是為全面挖掘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並正確地汲取和借鑑我們祖先的家教財富所編寫的。

?中國人的教育智慧》選篇縱貫古今,篇目多系名人名作,內容涉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讀書作文、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會人生的許多方面。它們體現着中國曆代一百餘位有成就的出色的家長與歷史名人智慧的靈光和豐富的教子經驗。該書對於傳授知識和進行傳統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作為老師,我們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與賞識學生。是呀,學生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與追求,他們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賞識。沒有愛就沒有賞識,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可以改變甚至影響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看了這麼多的家訓,讓我真的感受到這些長輩對他們晚輩的愛,而且言傳身教,感情真摯,讓我深深感到了他們對晚輩那份深深的期待。 讀了這麼多家訓,其中顏之推的家訓讓我感受最為深刻。顏之推説,人們看到鄰居或親戚當中有出人頭地的人才,都要子弟欽慕崇尚而學習他,卻不知道學習古人的人生智慧,多麼短視啊!世人只看見騎馬披甲,長槍強弓,就説我能成為將軍;不知道當將軍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斷形勢,明鑑興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傳下達,收税斂財,就説我能成為宰相;不知道當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風易俗,調節天地陰陽,推薦舉用賢才等學識氣度。只知道不貪腐,辦事講求效率,就説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誠心待人,為人楷模,御民有術,止風滅火,消災兔難,化鴟為鳳,變惡為善的.種種道理與辦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罰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説我能夠執法;不知道“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必追問而案情能夠明朗這樣的聰明才智。推廣到農民、商人、工人、小販,雜役、奴隸,釣魚的、殺豬賣肉的,喂牛、養羊的,他們中都有傑出明達之人,可以作為老師和榜樣,廣泛地向他們學習,沒有不利於事業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理解,我們應該學習前人的經驗,旁人的經驗。處事雖然需要個體經驗,但更需要知識;這知識就是前人的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現代人過分重視機變技巧,樂於重複建設式的親自“發現”與個體的體驗,忽略了前人的經驗與智慧的學習,因此常常是孤陋寡聞。作為我們應該看到身邊的榜樣,更應該踏下心來多讀讀經典,他們的思想一點也不落伍,反而比我們看的更透徹一些。所以讀經典對我們來説是很重要的,從他們那裏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