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心得體會7篇 "探討課程改革:個人心得與深刻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2W

從2014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實施了大規模的“課程思政”改革,旨在培養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質人才。隨着改革的深入,我們身處其中的編輯也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總結,結合自身的體驗和觀察,分享一些關於課程改革的心得體會。

課程改革心得體會7篇

第1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針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如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手段改革等,呼喚着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觀念,並以此作為順利推進各項教育改革的理性支點。

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教育行動,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實上,每當我們處理學生遇到的某個問題,表揚某位同學、設計一堂課、在學生的作業上寫上幾句評語的時候,無一不會折射出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無一不流露出教師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確觀念指導下的教育行為,小到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同時也有可能導致負面效果,因此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學生在期中評教評學過程中,曾有一道題──讓學生回答喜歡的學科和老師,並簡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們責任心強之外,更多的用了“瞭解”“理解”“尊重”“引人入勝”“喜歡”“有興趣” 等詞語。這正是老師們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學生身上結出的碩果。學生體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瞭解、理解、尊重,並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對老師的`精心設計的課程體驗到了“興趣” 與“快樂”,從而引發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密切了師生關係。

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應樹立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作雖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卻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把他們看做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學生觀還應包括對學生差異性、個別性的尊重。

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應樹立的師生觀是:教與學是師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心與心、生命與生命交流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決定性的。教師不再是知認識的權威,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和無知的基礎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發展只是一個外在條件,與其他外在的自然條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集中表現在對教育教學過程的規劃上。如:注重養成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基礎學習能力(根據學生討論,適時適地地指導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科學的組織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設計和科學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其主體性,以實現從依賴教師到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成為教學活動和自身發展的主體。學習方法、學習思路);尊重學生經驗,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如在學生聯繫實際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因此,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師從走近、接觸、瞭解、理解學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紐帶,最終建立起正確的學生觀和師生觀,它將為密切師生關係,提升課程教學水平,並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學會選擇、決策、創造是教師迅速提高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使每位老師面臨諸多新問題。能夠發現這些新問題,認識它們的意義,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反思並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增強科研意識,補充科研知識,提高科研能力。學校和教師都應該把“教科研”確定為學校、教師、學生髮展要搶佔的制高點,要從“教書型”教師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發展。事實上,凡是積極參加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實驗區、實驗校和試教教師,都已經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置身於這一轉化之中。

國家新課程改革在國中分五年逐步擴大實驗區,其目的是讓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改實驗,對其做出(檢驗性、驗證性)評價和論證;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有創新、有成效地進行教改實驗,對其整體改革最優化提出建設性意見;及早發現其中的問題、共同研討(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論文或實驗報告、總結經驗並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廣。

通過一年半的試教實驗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在教科研中學會選擇、決策、創造是教師迅速提高的關鍵;一線教師參加“國家級科研課題”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參與、做中學” 和“重過程、重反思、重總結”。

“重參與、做中學” 是要求教師在課題研究設計中和探究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和潛能,及時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選擇和確定有意義的短、平、快的課題進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於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能立即產生效果。教師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通俗地説就是“做中學”。

強調追求過程而不是結果,並不是不要結果,只是我們並不去計較結果。因為有了設計合理的過程並且精心的去實施,預期的結果是肯定會發生的。只要我們在課程的研究和設計過程中儘可能地發揮出我們的聰明才智,就無愧於我們自己。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漸進的,是在研究的每一個環節中實現的。

強調過程和反思是我們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證課題研究與實驗不斷完善的重要環節,尤其要重視在過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經歷的過程最具新鮮感,也最有價值。這就必須注重及時進行總結,吸取自己和別人的經驗,同時加強必要的學習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的提高。也使我們的課題日趨完善。

課程改革心得體會7篇

第2篇

導學案的組成:學習目標、知識準備、學習內容、學習小結、達標檢測。

2.內容一般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3.可在目標中將學生自學中會涉及的重、難點以及易錯、易混、易漏等內容做出標註,以便引起學生高度重視;

即課前小測,有的老師命名為:前置測評、診斷檢測等。

該環節的作用: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

學習內容是導學案的核心,要體現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

學生的自主學習,包括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練習等在內的由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導學案的作用:提出學習要求、劃定學習範圍、指導學習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等等。

編寫導學案的學習內容時應注意的五個原則:課時化原則、問題化原則、參與化原則、方法化原則、層次化原則。

在各級各類的教學觀摩活動上,經常可以看到這麼一種現象,提出一個問題後,馬上進行小組討論,一下子,教室裏亂得像一鍋粥,有的小組只有組長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其餘同學充當觀眾,有的小組大家爭着發言,缺少交流。這時,學困生乘機搞小動作。然後學生開始彙報,説自己認為是怎麼樣、怎麼樣的。

反思:其一,在現行的課堂中,小組合作幾乎每課必不可少,並且不少課上多次安排合作學習,教師對學生合作要達到的目標並不明確,隨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學習體現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但是一味地強調合作,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在不少的課堂教學中,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互相傾聽。從學生彙報發言中的“我認為怎麼樣”而不是“我們組認為怎麼樣”不難看出,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對策:首先,合作應該建立在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其實小組合作應該是學生個體無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條件的限制,需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學生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與人討論、分享成功喜悦的時候開展,因此,我們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要選用合適的內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在學生意見不同時,學生思考困難時,和答案多樣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就比較好。其次,開展小組合作應該做到“三合”。一是合理分組,小組成員的劃分上,要注意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差異,體現成員之間的互補性,使每個小組都能均衡開展學習,並使成員定時流動,以保持新鮮感和競爭性。二是合理分工,小組成員之間應該合理分配角色,並且實行輪換制。特別是組長的角色,應該讓每個成員分別擔當,可以使學生在擔當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得到鍛鍊,最終促進成員間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發展。三是合作交流,小組內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見,應該有交流、溝通、融合並形成一致看法的過程。它是一種生生碰撞,相互交流的互動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產生學習的興趣,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總之,在合作學習中,只要學生地位平等,可以暢所欲言,自身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展示,積極性得到充分提高。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學會互相傾聽、交流、補充和糾正,達到互相幫助、學生互相合作的目的。真正把小組合作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有效的合作學習中發展創新思維,並自覺擔負起學習責任,在交流中學會尊重他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第3篇

語文是中職生學習各類專業課、文化課的基礎,也是他們將來完成工作任務的基礎;當前的中職語文課程有許多不足之處,制約着語文教學的發展。必須改革中職語文課程:明確教學目標,降低學習難度;借鑑普高教法,融入職教特點;注重聽説訓練,突出專業知識;開設寫字課程,提高書寫能力;強化應用寫作,培養從業技能;提倡開卷有益,引導課外閲讀;完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髮展。關鍵詞:中職語文課程改革職業特點

語文課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中職”)學生學習各類專業課、文化課的基礎,也是他們將來完成工作任務的基礎。學好語文,能夠促進中職學生學好各科知識,不僅有利於他們掌握職業技能,還能幫助他們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的職業素質,這對他們將來的工作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必須加強語文教學,為提高學生的綜合從業素質奠定基礎。

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在客觀上,中職學生入學時學習成績普遍低於普通高中特別是重點高中的學生;有許多學生國小、國中階段沒有打好語文基礎,有許多本該在國小階段就解決的問題都未能解決,如漢語拼音的拼讀規則、漢字書寫的筆順、基本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等都未能學好,有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除了課文和練習題,什麼課外書都沒讀過,知識面狹窄,理解和想象能力都十分有限,他們對學習語文是既無基礎又無興趣。面對這種情況,希望他們學好語文、學精語文,難度相當大。

不僅如此,一些中職生及其家長主觀上也有輕視語文學習的傾向,他們認為既然選擇了職業學校,學好專業技能非常重要,而語文課只是讀書、識字、寫作文,對以後從事技能工作,沒有多大幫助,學好學壞不要緊。甚至有些學生對學校為何開設語文課都不理解——有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乾脆説:電腦玩得好,何必學語文。

此外,當前的中職語文課程本身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還沒有統一的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沒有明確的中職語文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是重視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是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還是培養基本素質?是側重於專業語文教學,還是以培養學生的高職大學聯考語文應試能力為主?以上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且科學的結論,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麼憑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開展教學,要麼參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開展教學;課程目標的模糊,極大地制約了中職語文教學的發展。

沒有統一的中職語文“課程標準”和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就無法確定,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回會感到無法操作,學校無法選用合適的教材,老師教什麼,怎麼教,也沒有一定之規,隨意性比較大;自然,教學效果也就無法得到保證。

在普通高中全面實行新課標、新教材,課程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提倡個性化閲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等等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相反,中職語文教育界卻顯得比較沉悶,無論是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程、教材開發都比較緩慢,大有普通高中教學改革之附庸的嫌疑。從而,嚴重束縛了中職語文教學的發展。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從傳統的過分關注結果、面向“過去”的終結性評價已經轉向注重過程,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形成性評價。中職語文教學沒有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干擾,本應更注重教學的形成性評價;然而,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評價依然以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為主,以試卷、分數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過程,無形中降低了中職語文教學的效果。

由於文化課和專業課的關係,中職教育以專業技能實訓為主,作為文化課之一的語文課的教學時數減少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職教育簡單照搬普通高中的教材教法,將無法完成既定的職業語文教學任務,其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以上種種情況表明:中職語文課程必須改革。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職業教育本身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的必然要求。那麼,如何改革當前的語文教學呢?要立足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點,全面改革中職語文課程,切實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服務: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説過:“目標是預期的教學效果。”制定和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利於明確教學方向,落實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規定和要求;有利於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有利於合理有序的組織教學過程;有利於開展有效的教學評價;從而有效地保證了教學效果。“有效的教育始於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語)中職語文教學,肩負着培養中職生一般語文能力和從業實用語文能力的雙重任務,制定中職語文教學目標,一方面要依據學生語文學習要求的階段性特點;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職生的職業特點和專業方向,從技術性和實用性出發,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同時,要從中職生的實際語文基礎、語文能力出發,針對他們語文學習基礎差、興趣低的實情,降低學習的難度,制定出符合中職生職業特點和學習基礎的教學目標。

教無定法,但是有規律可循。古今中外的語文教育學者研究、探討、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是我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提倡個性化閲讀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等教學理念、教學原則,為語文教學法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依據,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教法學法的研究蓬勃開展起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職語文教學應該積極、認真學習借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研究的成果、理論,並聯系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色和學生的學習程度,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職教特色的語文教學方法。

由於許多中職生國中語文的基礎不好,致使語文學習興趣缺失,聽説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現是:(1)在公開場合不能也不敢大膽、有序、有理的'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或看法;(2)不能認真、專注的傾聽別人的講話,不能準確領會説話的主要意思;(3)方言濃重,普通話水平較低。

面對這種狀況,簡單介紹聽説的基本知識,介紹交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幾乎無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加強以專業知識為內容的聽説能力訓練:(1)全面推廣普通話,要求學生説準、説好普通話,平時用普通話交流;(2)認真傾聽是美德,培養學生認真、專注的傾聽別人的講話的習慣,這不僅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更能夠使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專心學習,全面提高學習成績;(3)以學生的專業知識為內容,結合專業設置情境,進行聽説訓練。學生用熟悉的材料練習聽説能力,會感到有話可説,有話會説,心理優勢增強,膽子增大,從而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同時又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可謂一舉兩得。

一手好字就是一個人的名片。廣大中職生邁向社會的第一項考驗就是他們的説話和書寫能力。然而,大多數中職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實在太差了,寫的字不僅不規範、美觀,還七扭八斜,令人無法辨識,而且寫字速度也很慢。因此,中職語文課程應該開設寫字、書法等課程,讓每個都學生練成一手好字,既為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準備一張有分量的名片,又為他們在工作中能夠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中職教育以專業技能訓練為主業,語文等文化課教學是副業,副業應該為主業服務。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時候,中職語文教學不能夠簡單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學要求和方法。而首先應該弄清主業與副業的關係,明確自己的地位,確立適合職教特色的寫作能力培養方法:從學生的專業課程的角度,開設相近的應用文體寫作課程,如文祕專業開設公文寫作課程;商務專業開設商務文書寫作課程等等,以強化培養學生的從業技能。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讀一本好書就像跟智者進行一次談心,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具有人文性,“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職業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倡開卷有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閲讀。“課外閲讀活動是閲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學生在緊張的專業技能訓練之餘,能夠自由、輕鬆的閲讀課外書,放飛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僅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培養中職生語文素養、人文精神的目的也得以在課外閲讀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在推薦課外讀物的時候最好與專業課教師合作,起到主副互補,共同發展的效用。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着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測的作用。”評價方式不改,教學改革就無法有質的突破。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激勵與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中職語文教學應該改革傳統的以試卷、分數為主要評價依據的終結性評價方式,積極倡導實施發展性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肯定學生的努力,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總之,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中職生的要求也在改變,中職語文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體現職業特點,形成具有職業特色的課程觀,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素質好、技能強的勞動者。

第4篇

通過近2、3個月學習,使我明白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研究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現將自己學習研修的心得總結如下,以期今後的工作能更好的開展。

1、提高了對“校本研修”的認識、明確了“校本研修”的目的`。

校本研修是以學校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範圍,以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並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於學校實際狀況改善的研究活動。校本研修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發展,保證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2、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是迫在眉捷的任務。

目前,有一部分教師的認識還不到位,認為現有的知識足已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得教師輕視學習,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持抵制態度,因此,提高教師對學習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不斷學習之人,來完善和提高自我。

3、為教師提供最合適的培訓管理模式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

培訓管理模式改革的具體目標。教師繼續教育要在每一個教師需要的時候、方便的地點,以最好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教師不失時機地獲得所需要的東西。

第5篇

在課改的這段日子裏,我們始終以縣優質幼兒園的標準嚴格對照,認真整改,能按照縣幼兒教學工作要求進行研究,堅決杜絕國小化教學。能認真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勇於創新,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弘揚尊重信任的團隊精神、營造充滿愛心的校園氣氛、構建全面開放的園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注重學前幼兒良好行為的養成、着眼幼兒潛在能力的開發,促進全體幼兒身心的發展。辦園水平迅速提高,擁有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鍛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研人才,得到了我鎮社會各界,家長同行的讚許和認可。現將一年來我園的課改工作做具體的評析和認真的反思。

(一)初顯成效 通過一年多來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我園的課改工作已走上正軌,整個工作的框架已經建立,教育教學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和活力,可以説是開好了局,起好了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教學活動和幼兒學習呈現出新的生態。在課改的初期,我們以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為着眼點和突破口,重視理論學習,組織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園教師的教學開始真正關注幼兒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和即時的體驗,注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輕易否定幼兒的各種奇思怪想,積極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看法和不同於別人的見解,注意通過創設各種情境,引導、促進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鼓勵性語言替代了簡單粗暴的批評、指責,激勵性評價替代了機械重複的表揚、獎勵,"分層評價"等評價方式和"評價欄"、"幼兒成長袋"等評價工具被普遍採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讓幼兒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機會和空間。

"因學定教"、"有效教學"、"促進幼兒學習"成為教學新概念;"你知道了什麼?"、"你喜歡什麼?"、"你的看法是什麼?"、"你有不同的意見嗎?"成為教師新詞彙;"走下講台,到幼兒中間去"、"蹲下來和幼兒對話"成為活動新景觀;敢説敢問、求新求異、合作互動成為幼兒學習的新傾向;關注生活、走向實踐、研究探索成為廣大教師成長的新方式,師幼關係呈現出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態勢。課改實驗所活躍起來的學習之風、研究之風、反思之風、寫作之風,已在悄悄地改變着我園教師的生活和工作。購買課改書籍、訂閲專業報刊,成為眾多教師的新選擇;上網學習交流成為青年教師的新時尚。教師與教師之間,更多的是合作交流、積極互動、共同成長。學、趕、幫、超蔚然成風,呈現出人才輩出的新氣象。

(二)感受與體會 回顧一年多的課改工作,我們以為以下幾方面對於推進課改實驗是至關重要的。它既是經驗的體會,也是我們行動中的思考,更是今後工作應該堅持的工作原則。

1、"下大決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氣"是我園課改工作順利推進的基本保證和動力。新一輪課程改革工作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切入點和突破口,因而它也是從根本上提升我園教育水平。基於這種認識、機遇和挑戰,我園確立"下大決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氣"抓課改的態度,確立了"説好不回頭"的'信心,決心把課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決心,我園課改工作才能做到"不等不靠、抓緊抓早",才能做到構思宏遠、謀劃細緻,才能做到感召全園教育工作者奮發努力,才能使我園課改工作克服園小、起點低,地處邊遠的劣勢,真正開拓創新,勇闢蹊徑、盤活資源,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2、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是推進課改的重要着力點。課改的實施者是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時也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所以,重視教師的學習、培訓和研討,培育教師的專業精神,發展教師的專業智慧是推進課改的重要着力點。

近一年來,我們正是從這一點認識出發,用大力氣抓教師的培訓和學習,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研討、交流,抓教師的反思和論文寫作,從而達到教師素質明顯提高,課改理念深入人心,課改熱情高漲的效果。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研究性學習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教師的學習同幼兒的學習道理一樣,不是靠外部的灌輸,而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信息,從而建構、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因此,我園創設了多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不斷地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3、整合多方資源、拓寬教育途經是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地方資源。幼兒園要依託地方教育資源豐厚的優勢,有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和人文資源等,拓展個性化課程內容,豐富幼兒生活,充分發揮其對幼兒發展的獨特作用。

4、加強課程研究,精選教育內容,多元的整合為課改插上雙翼。加強對幼兒一日活動的研究。強化一日活動即課程的意識,創設積極有效的環境,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給予幼兒自主探索、表現表達的機會,加快幼兒個別化學習活動的進程,保證每個孩子在園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學習。一日活動中,教師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來要求自己的教育行為,推動幼兒的學習。加強對主題課程的研究。強化整體意識,根據幼兒發展需要對主題目標進行再定位,對主題活動內容進行再整合,力求貼近幼兒的生活。開展主題活動應體現自主探究,以環境為依託,讓幼兒親歷過程,體驗樂趣,教師要重視觀察,善於總結和反思,及時調整或生成課程。

(三)問題與差距新課程、新教材、新活動,挑戰無處不在,困惑無處不在,問題無處不在;沒有挑戰是逃避的遁詞,沒有困惑是盲從的粉飾,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一年多來,讓我們在享受着喜悦的同時,也深感我園的工作還存在着諸多問題和差距。主要有:

1、辦園條件方面,我們除了加快新園的建設步伐外,環境、設備進一步擴充,爭當一流水平。

2、在幼兒園管理方面,繼續以科研帶動教研,請專家親臨指導,總結經驗,撰寫有價值的論文進行彙編。

3、在課程改革方面,要繼續不斷研究、多出成果,在幼兒發展方面,藉助課改力量,爭取達到最佳效果。

4、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與實踐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目前雖然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改革已有較明晰的認識,對課改普遍有積極正確的態度,但有些老師還沒有充分認識課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不能正確區分課改進程中的問題與困難。

(四)今後工作思路針對我園課改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將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分階段、有重點地把課改引向深入。下一步我們的工作思路是:

1、進一步加強課題研究,不斷提升課改創新水平,促進教師與課改一同發展。要對準"教學改變"、"評價改革"、"課題研究"等幾個重點項目,深入推進新課程課題研究。要不斷強化教師的課題意識、研究意識,做到邊教學、邊反思、邊研究。進一步細化課題研究方向和主題,進一步明確課題組內工作目標和分工,還要經常組織開展研究交流活動。以課題研究深化、帶動課改實驗,使課改實驗在各項課題研究中得到進一步落實。

2、鋭意改革,不斷創新教育管理制度。課改背景下的幼兒園工作正發生着劇烈的變化,因此,幼兒園要從園情、教情、學情出發,不斷改革創新,優化管理。一方面,要把幼兒園管理從"行政管理"、"教學管理"逐步轉變到"人本管理"和"課程管理"上來,要不斷摸索符合各校實際、富於幼兒園個性的管理模式和幼兒園文化,使幼兒園工作向個性化、高效化發展;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和協調課改實驗和其他工作的關係,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課改工作為核心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幼兒園人、事、物、時各要素的關係,充分發掘幼兒園已有的教育資源,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資源,確保課改實驗和其他工作協調發展。3、將課改實驗向縱深推進,實現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改工作是一個逐步推進和深化的過程。

因此,我們在實施課程改革過程中,既要把握當前,更要着眼於發展,積極主動地把課改理念滲透到各方面工作中,系統地改進各方面工作。從縱的角度講,要進一步明確各階段課改工作的重點,做到既兼顧全面又突出重點,以主要矛盾地解決帶動整體工作的發展。課改的深化與推進,要求我們加強反思,積極探索。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教育發展的潮流,才能實現課改的有效推進,實現我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改革沒有回頭路,改革呼喚行動者。實驗新課程的過程,就是迎接挑戰,解決問題,破除困惑的過程,是不斷反思、探索、創新的過程。在今後的實驗中,我們將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課程改革工作,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把課程改革不斷推向更大的範圍、更深的層次。

第6篇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積極地投人到課程改革之中,認真學習鑽研,不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積極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學習興趣。現把一年來的實驗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一堂課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麼教都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一年級《摸一摸畫一畫》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體驗色彩、點、線條、肌理等造型語言。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兩條彎曲的線條,要求學生想象感覺到了什麼。有的學生説感覺像小河,有的説感覺像小路,有的説感覺像山間飄浮的雲,還有的説像媽媽做飯飄出的香味,這時教師讓學生根據想象去練習,不少學生畫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創造性的生動的畫面。這樣為學生提供了獨立的思考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師對那些積極參與抽象造型遊戲的學生以鼓勵和評價。例如: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的畫法很有創造力~tmp0063。txt等。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時也讓學生參與評價,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在評價和被評價中樹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教學中注意安排一些選擇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製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我在介紹完幾種表現方法之後,並不限定學生用哪一種方法,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地選擇方法,大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受。在整個練習中學生還可以和小夥伴合作共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練習,通過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滿足感。

三、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歎,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裏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課,我把全班分成六個組,每組有一組長,要求全組學生合作繪製花地毯,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評比,選出好的作品拼貼在一張大紙上,形成一張大的花地毯,最後各小組再把自己組的作品貼在一張更大的紙上,這樣全班學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組合壯觀,色彩鮮豔,達到了很強的視覺效果。全班同學眼前為之一亮,學生不由得在一起討論,老師適時小結。這樣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從而熱情高漲,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四、讓學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長知識

兒童最“喜”的莫過於玩了,我抓住他們的這一特性,讓他們玩自己親手製作的東西,在玩中增長知識。如教《會轉的玩具》一課時,我讓同桌兩人分別站到課桌兩頭吹動剛做好的風輪,和前後桌比一比,誰的風輪轉得快,為什麼?學生很快發現,風輪越圓,轉得越快。於是檢查起自己的風輪,看看是否要改進。同時,他們發現,風的大小與吹風的位置和風輪的轉速也有着極大的關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善於發現問題,並能究其根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知識面。

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於國小生來説,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可以是課前的,也可以是課後的。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第7篇

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次課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變化。隨着課程功能、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構架、課程實施與課程評語的變化,新課程必須對教學活動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學生髮展為本”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指全體學生的發展、終身持續發展、活波主動地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新課程構建了一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課程體系,這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提高全國民族素質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質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結合起來,把着眼全體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

學生的素養是他內在心理的寫照,取決於它的心理結構及其質量水平;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性。新課程的功能定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僅要重視雙基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進他們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為了培養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注重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這充分説明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否則,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勢必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愛因斯坦説過:“學校的目標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體的智慧,但應以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前提,才能有針對性地討論,有目的性的討論,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再出現問題後,不要急於組織或要求學生討論應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再參與討論。這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達到或做學習的最佳效果。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表達獨立的觀點。合作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合作以獨立為基礎,如果小組成員盲目聽從“優生”,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千人一面,合作就沒有意義。學生有自己的觀點,這個本身就是價值,不管論證結果是實是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是受益者。

傳統的教學觀師生隨師轉,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可是,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不留神,合作學習就會變成“優生”挑大樑,“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常樂於表達不倦;有的學生反應較慢,又羞於開口,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習小組車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欣賞的和諧氛圍。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就能從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為人民服務意識,也就是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促進知識、技能的迅速掌握。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新角色,不僅使學生的引導和促進者,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同學一起交流,同學一起討論,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一個榜樣效應。

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不能只是積極的旁觀,更應積極地參與,在參與中放下“師道尊”、“嚴權威心理”,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着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參與合作學習時,要注意保護兒文化,呵護學生的理想精神,讓學生爭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要牢記自己是和學生一起學習,只是學習小組中的一員,不能以“傳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個學習者的身份,使學生認為教師是在與我們一起學習,認為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產生超越的自豪感。信息時代的發展迅速,學生獲取知識的多渠道,常常會讓我們自歎不如,學生知道我們未必知道,學生的疑問我們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她們的不學無術。”在合作學習時,遇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師不能礙於面子,怕難為情,應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要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或失誤,留給學生課外思維的空間,也留給自己重新思維的機會。因而讓課堂煥發活力,必將是學生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