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陽關導遊詞2篇 陽關敦煌,千年壯闊:導遊詞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敦煌陽關位於敦煌市境內,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也是敦煌著名的旅遊景區之一。它以“陽關三迭,故壘嶄嵬”著稱,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軍事工事之一。導遊詞介紹了陽關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為遊客瞭解敦煌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敦煌陽關導遊詞2篇 陽關敦煌,千年壯闊:導遊詞

第1篇

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户,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着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蹟”列敦煌八景之一。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陽關在古代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裏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裏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裏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歎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峯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牀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隋唐時期廢棄後,慢慢荒蕪,只剩下被稱為“陽關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於大漠戈壁之上。

敦煌陽關導遊詞2篇 陽關敦煌,千年壯闊:導遊詞 第2張

第2篇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一般來陽關之前,並不知陽關和玉門關是什麼關係,只是在唐詩中知道了這兩個讓人心馳神往的名字。一是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知道了陽關,另一是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知道了玉門關。

陽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連歐亞。名揚中外,情繫古今。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地圖可以看出,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通往西域的門户,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出敦煌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裏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裏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裏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歎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