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呼蘭河傳》:浸潤心靈的人生之路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2W

《呼蘭河傳》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時期東北地區波瀾壯闊的小説。通過真實而生動的細節,展現了民族危難時刻下人們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英雄氣概和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呼蘭河傳》:浸潤心靈的人生之路

第1篇

?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一本長篇回憶小説。蕭紅在這本書裏回憶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讓我們彷彿看見了她幼年時的天真可愛與頑皮。蕭紅的寫法別具一格,她把她在呼蘭的所見所聞用一些有趣的筆調描寫下來,用戲謔的口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讓讀者在讀這本書時,完全沒有感受到她那時感情的痛苦和病痛的折磨。

書裏面有一句話記憶猶新,“逆來順受,你説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很得意。不得意又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這句話是蕭紅在描寫住在傾斜房子裏的採蘑菇人的內心感受。當蕭紅夾雜在戰爭的驅趕和病痛的折磨時,卻樂觀積極地去面對。從“不得意又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就能看出來。

但蕭紅短暫的一生還是寂寞的。在《呼蘭河傳》的尾聲中,祖父去世了,她也就無依無靠了。但那些美好的記憶還存留在她的心間。“忘卻不了”“難以忘卻”。

打開這本書,進入蕭紅的別樣人生空間,就能感受到她的一生是多麼寂寞了。還是那個老房子,還是那個舊園子,如今已物是人非了。但我們唯一能記得的,還是蕭紅那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呼蘭河傳》:浸潤心靈的人生之路 第2張

第2篇

在暑假裏,我終於拿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書——《呼蘭河傳》。我不知從何時起,就想看這本書了。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開始讀了起來!

?呼蘭河傳》共有七章,每一章又有幾個小節。有幾章是來描寫呼蘭河鎮的全貌;有幾章是來寫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呼蘭河鎮的人物;有一章是寫呼蘭河人的“精神盛舉”;還有一章專門寫作者祖父的花園。

我曾為作者小時候的天真會心地笑過;曾為小團圓媳婦的死去而惋惜;曾為呼蘭河人的迷信而感到擔憂;曾為作者祖父的花園的美麗而感到羨慕……作者寫出的字句十分生動優美,能讓讀者融入環境裏。作者笑,我也跟着開心;作者哭,我也跟着悲傷。

這一本不算太厚的書,我反反覆覆讀了四五遍。每一遍都會發現新的知識;每一遍我都會有新的見解;每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感悟……這本書,我真是百看不厭!

爸爸媽媽也為這本書而着迷。爸爸説:“這是一本我讀過的最好的名著!”媽媽也説:“這本書的文筆十分了得呢!”

現在,我又要去看《呼蘭河傳》的其中幾章了!再見!

第3篇

如果説小説一定以情節為標準的話,那呼蘭河傳的情節實在沒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如果從藝術感染力為標準的話,那本書顯然是一座高峯。譬如作者描寫兒時的那個園子,“園子裏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因為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覺得他們是並不存在的。

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裏邊就有一棵大榆樹。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畫面總給我以一種真實的温馨感。

從文藝學的角度,諸多大家都對此書評論諸多,我淺顯閲罷不足言之。但仔細思考,一本文學經典從來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為目的的,它往往直擊心靈最深處,讓人莫名的為之感動。

作者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貧苦、愚昧、麻木的時候,諷刺幽致則使人感到悲涼、悽苦。但這種苦中又有種隱隱的温暖,可能就來自人物的一句笑話,但又不會像看漫畫書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這也正是作者的諷刺幽默所產生的優鬱的美感效應。這種美感效應,往往使內心的不羈被慢慢馴服,對歷史和現實有更為成熟的認識。

第4篇

呼蘭河是個小城,但它卻包含了整個封建時期民眾愚昧無知,卻又平靜安寧的生活。

在那時,呼蘭河這個小城交通還很閉塞,當地人都很迷信。很多其他城市早已絕跡的行為依舊屢見不鮮,甚至可以説還根深蒂固的紮在人們的意識裏。但小紅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脱離了小市民的身份,成為了一位作家,留下了許多至今都很著名的文學作品。

在《呼蘭河傳》裏,小紅衣一個小女孩的視角描寫了當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但卻有同時表現力一個北方小城市的單調的美麗。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是很單純的,遠沒有現在社會上那麼深不可測。

在這本略顯孤寂和苦悶的小説裏,蕭紅又不着聲色的添加了一些活潑的元素。小蕭紅的童年生活還是很有趣的,她和祖父的園子更是充滿了各種美好回憶和奇聞鐵事,還有她慈祥的祖父,更有許許多多自由、無拘無束的昆蟲和植物。整天與它們打交道的小蕭紅是怎麼也不會感到孤單的吧。

可惜的是,呼蘭河裏也不是隻有美好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就是因為她婆婆的保守固執而導致的。試想一下,一個只有十來歲的少女天天遭到婆婆的`毒打能不生病嗎?但即使生病了,人們還只是用去找人跳大神、抽帖子的偏方,哪能有用嗎?

呼蘭河只是一個小城,小蕭紅所見的人和事也只是那個時期的冰山一隅而已,過好眼前才是好的。

第5篇

今天,我看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很好,所以內容令我記憶猶新。

這本書主要講了蕭紅小時候的所見所聞,同時也表達了蕭紅對自己家鄉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

蕭紅既描寫了人和物,那麼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團圓媳婦”和“大泥坑”了。

小團圓媳婦出現在了第五章裏。起初,呼蘭河鎮的人在小團圓媳婦剛來時,每個人都説她這裏好、那裏好。但是,在她來了一陣子之後。之前誇她的人全成了説她不好的人。而且,她的婆婆還一天“八頓打,七次罵的虐待她”。並且,小團圓媳婦被虐待生病後,還被一大羣人認為是被“閻王叫走了”的。最後,小團圓媳婦還是死了。通過這個人物形象的描繪,作者諷刺了呼蘭河人的封建思想。

然而呼蘭河的人不僅有封建思想,還十分的愚昧無知。這個,就體現在第一章中了。

在第一章中,作者大多描寫了大泥坑對人類的壞處。比如會淹死雞、鴨、狗、豬等。而呼蘭河人做出的反應竟然是一些奇怪的想法。明明用土填滿就可以了,但是他們説又是用斧頭把樹砍下來當橋,又直接説跳過去,由此可以看出呼蘭河人十分愚昧無知。

所以,《呼蘭河傳》這本書表達了蕭紅對家鄉深沉的愛與恨。

第6篇

暑假裏,我買了一本書叫《呼蘭河傳》,認真地讀完此書。

這本書所寫的是當時的舊社會,農民像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塗塗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這混沌的生活迎來了日本侵略者,宣傳着“王道”,壓榨着農民,政府卻讓他們搶了去,而被壓榨的人們卻起身反抗。蚊子似的他們變成了巨人。連眼裏只有山羊的二里半,也放棄山羊,自己去抗日。老胡家有一個團圓媳婦,被婆婆打了一個月,終於打出了病,又請騙子治病,生了個孩子,死了。她婆婆也死了。不就是因為她太大方,不像個小團圓媳婦,使婆婆管教她,她盡然不服管教,又嚷嚷回家,就把她揍死了。東二道有一個大泥坑,五六尺深。淹死過豬,鴨,雞,馬。上午剛剛淹死的豬,下午就出個便宜價賣了。有些勇者冒險跳了過去,後者看前者跳了過去趕着馬車往前衝,嘣的一聲,翻了進去。哈哈,前者勇者,後者愚者!前者一過去,就説:“這算什麼,一輩子不走幾回險路那不算英雄。”

第7篇

人們常説童年是人生長河中最美的一朵浪花,是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在蕭紅眼裏也是這樣的。在呼河蘭傳中,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天真,可愛。

祖父給了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她很好,是她兒時的玩伴和啟蒙老師,在那個小院裏,她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種菜,一起讀書。在那個小院裏她是快樂的,自由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樣就怎樣。這真是一個美好快樂,令人難忘的童年。尤其是在那樣一個封建的,愚昧的時代,這樣的快樂真是太難得了。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真的很複雜,心裏像壓了一塊石頭,喘不上氣。小團圓媳婦的遭遇讓我很震驚,好好的一個姑娘,12歲正是豆蔻年華,被人眾脱衣服,在滾燙的開水裏燙了三次,多麼的慘無人道啊就這樣小團圓媳婦被人活活折磨死了。更可氣的是死亡也並不能讓那裏的人有所表示,人們麻木不仁猶如行屍走肉,我讀到這裏,真是又心痛,又不甘,不是説人之初性本善嗎那裏的人是怎麼了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吧!

我的心慢慢平靜下來,我想蕭紅還是喜歡那時的呼河蘭的,儘管那是個充滿苦難的地方,但那裏有她慈愛的祖父,快樂的小院,自由的童年。那是她的家鄉。痛並快樂着。

第8篇

我一口氣將中國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蕭紅的童年回憶錄讀完。我與作者一同分享了她與祖父童年相處的美好時光。同時我被民國時期我國東北邊陲小鎮愚昧、落後、冷漠、無知、迷信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劇所震憾。

作者用回憶的手法,用淡然的筆墨構畫着童年生活的小城,每一條街,每一個店鋪,這裏的人們冷漠、自私、封建無知。東大街的泥坑是通行的街道,只要下雨,不知陷進多少馬、車,卻無人去鎮;磨粉人家的草棚房子快要歪倒砸傷人,無人去修,他們貧窮到吃一塊豆腐也是奢望,四五個兄弟姊妹為了爭一個大麻花,被打得抱頭鼠竄。有的人對別人的疾苦袖手旁觀,説三道四,當成笑料,到處傳播,成為悲劇的製造者,而自己還冷漠地充當悲劇的看客而喜氣洋洋。

首先是團圓媳婦——一個貧苦人家的十二歲女孩,到老胡家當了童養媳,因為太天真、活潑、勤勞、能幹(他們認為不知羞),就遇到四鄰的冷言熱諷,被婆家人百般折磨,想把她改造成一個含蓄的女孩,用針扎,用手擰,吊到大梁上毒打半夜,用燒紅的烙鐵燙腳心,折磨得奄奄一息,還説她是狐狸精,用迷信的手段救她的命(她婆婆是出名的吝嗇鬼,怕她死了賠本),而把她衣服脱光,當着眾人的面,把她扔進大缸裏洗燙水澡,出來用冷水澆醒,又連續扔了兩次,受盡了污辱,最後在人們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暫悲慘的一生。

文中又寫了她的鄰居——賣豆腐的窮人馮歪嘴子因太窮娶不上媳婦,後來和大院裏的王大姐(大齡女),沒正式結婚,生了兩個孩子,受盡人們的嘲笑,冬天住在破爛磨房裏,零下七、八度,孩子沒有棉衣,睡在草窩裏,無人問津,後來王大姐生第二個孩子難產而死,鄰居們不是憐憫、心痛,而是看馮歪嘴子的笑話,説他不是上吊,就是跳井,孩子也是凍死餓死……而馮歪嘴子無論再貧窮再困苦,都沒有放棄希望,自己辛苦地帶着兩個孩子生活。

讀後,讓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對人們冷漠、自私、愚昧、封建、迷信,十分痛恨,對十二歲這個團圓媳婦,跟我們現在的年經相仿,卻受到了百般摧殘的悲慘命運而十分同情。

我慶幸自己趕上了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好年代,人人平等,衣食無憂。我們都能受到國家免費的義務教育,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知識。

再看看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富起來,而且強起來了,到處高樓聳立,交通四通八達,國家實現了精準扶貧,村村有公路,有網絡,農民也住上了別墅,生活越過越幸福。

如果作者能看到這“小康美景”可能她會感歎作夢也想不到的。

我們應珍惜大好時光,珍惜這幸福生活,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第9篇

著名女作家蕭紅所寫的《呼蘭河傳》我已經看過很多次,每一次閲讀都讓我品嚐到二十世紀初期的苦味,書中所展露的各幅畫面,又讓我想起羅。勃朗寧説過的那句話——無知不是無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窪窪。二十世紀初期,人們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個大坑,可是人們從沒想過去填平它,而是種樹、拆牆。在他們眼裏,要聽天由命,絕不隨意改變命運;人們生病了,他們也從不想辦法解決,不求醫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這是多麼愚蠢的舉動啊!

“祖父總是以那一種方式抓掉孩子們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總會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戲還是第一次演的一樣。”書中的“祖父”似乎從來都很孤獨,“幸虧我三歲了,不然祖父該多寂寞。”“祖父”作為一家之主,書中的馮歪嘴子對他只有下等人對上等人的尊敬,老廚子對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對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終無法抹去人們之間隱形但隔閡,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這個時代是多麼無情又冷漠。

在當時的社會,人們實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鄰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為小團圓媳婦生病了,既然生病,應該求醫治病才對,可當時的封建社會,卻要求神信鬼,幹抽貼的傻事兒來,真是愚蠢、可笑。與其説小説中的小團圓媳婦是病死的,還不如説她是被庸醫、封建迷信和所謂的“雲遊真人”給折磨死的!

?呼蘭河傳》諷刺了人們的無知、迷信,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的善良似乎對許多事都無能為力。小説的開頭語調輕鬆,可越往下讀就越發感覺悲涼。尾聲中,作者説祖父去世了,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一片淒涼。這不僅是對親人離開的歎息,也是為了時代而悲傷。

?呼蘭河傳》是一首淒涼對歌,一段悲涼的詩,實在值得回味。

第10篇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一面斑駁的牆點綴着零散的山茶。

呼蘭河是一面舊牆。呼蘭河是灰色的,在書的開頭就寫了嚴冬下的呼蘭河,地皮凍裂了,井被凍住了,水缸被凍裂了,所有的東西都被凍住了,好像人心也是。人們都漠不關心地“仍還是靜靜地活着”。

呼蘭河的人們是山茶花。呼蘭河的人們是貧窮麻木的。印象深刻的是草房上長出的蘑菇居然也可以帶給那些人們很多的樂趣和話題,他們竟然恨自己沒有住在長在蘑菇的草房裏,可以看出當時的貧窮與麻木。雖然情景描述的很有趣,但讀過之後又不禁讓人心酸,有一種淒涼之感。還有許多悲慘的事例,讓我體會到人們在命運面前顯得渺小又無奈。到處可見的是人們的無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帶來的悲劇,他們麻木地活着,又麻木地死去,激不起一點內心的波瀾,讓人同情,也讓人憤恨。但其實在這些悲慘人物中,蕭紅塑造了馮歪嘴子這個人物形象,他面臨着貧窮和旁人的冷嘲熱諷,卻依然堅強而樂觀地活着,慢慢看着他的兒子長大。

很多的人説,呼蘭河傳是頹敗的,因為小説的基調是灰色的。但我卻不這麼認為。雖然小説的基調是灰色的,但是在那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那就是蕭紅與祖父一起度過的童年的美好時光,腦海裏仍然浮現着《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頑皮可愛的小女孩。“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黃瓜也許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蜻蜓從旁邊飛過去,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這一段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還有在趁祖父不注意在他帽子上擺滿花。那些零散星點的小故事妙趣橫生,讓我也不禁想起了爺爺的菜園子,小時候在那裏下池塘,摘野花,抓泥鰍。讓我記憶中也有着一段快樂又任性的童年。也許正是因為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離,如飄蓬流轉的蕭紅,在生命的最後旅途中更加懷念童年的時光。用自己淡然的文筆,寫下了這部小説。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處處都是故事。

蕭紅用淡然的筆調,細碎地描寫着記憶中的呼蘭河,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淡然地生存着,又默然死去,像一朵朵紅色的山茶開在斑駁的舊牆上,越鮮豔,越淒涼,就像蕭紅她那短暫飄零的人生。

第11篇

女兒五年級,學校給列出的書目裏,有《呼蘭河傳》。她艱難地看了幾個晚上,翻了幾頁,頗為煩惱地對我説:“看不懂呢。讀不下去了。”

我説:“讀不下去就放放吧,等過兩年再拿起來讀,説不定就喜歡了。”

我第一次讀《呼蘭河傳》是十六七歲,除了“灰暗暗”、“瑣碎碎”、祖父園子的的一抹亮色與小團圓媳婦死亡的恐懼,沒有留下更多印象。

對女兒説完這番話,我抓起這本書,晚上睡前重讀了一遍。完全全新的感覺,一口氣讀完,歎了一口氣。

這歎氣,是因為印證了我對女兒所説的那句話——一本好書所記述的,不是文字,而是人生。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足夠長、足夠豐富的人生讓我們理解他人的人生,理解作者寄予這些文字中的愛與恨、悵與怨。直至中年以後,你自己經歷了一些風雨,有過執拗的愛與怨,慢慢地,才能夠讀懂,才可以理解。

當然,我也還記得少年讀書時心中曾有過的震驚與傲慢。那時,我認為人不必經歷上幾十年,只在書中,是的,僅只在書中,我已走遍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現在的我並不否定那時的感覺,因為在彼時那是真切的。

就如同今日,這另一種感覺的真切——你只有經歷了人生,才能夠“真正”讀懂一些書。

就如我讀《平凡的世界》,十幾歲時一種感覺,二十幾歲時看到另外一些東西,三十幾歲時又有不同。

就如同我讀老舍的書,年幼時沒有感覺,讀懂後處處驚心。那種驚心就是倘若老舍站在面前,我都怕不敢與他對望,生怕他掘到你的骨子裏,挖出你人性中最不可看的東西來。(倘若時代、歷史都是一個人的話,也會有這種驚心到不敢與其對視的感覺吧。)這不可看的東西,於作家而言,是對他作品的滋養;於凡人而言,便是“生之為人,我很遺憾”的那種絕望而不可脱吧。

之所以讀蕭紅會想到老舍,是因為他們的描述都給我一種感覺,那就是“不厭其煩”。那裱糊的物件兒、廟會的細節、或是某一處的景色,他們都用那樣細緻的筆、細緻的心去描繪。我有時不由得想:難怪説“市井間難出大家”,市聲攪擾,人哪裏會靜下心來去觀察一朵雲、一隻蟲、一個人。而在鄉野間,一切貧乏,只有靜,靜至沒有任何其他,靜至讓人有點害怕,靜至只有你的心,心是自由的,變形、擴展,無窮、無盡,變成碩大的青天上的雲,又與大地聯接,生出慧根來。

我讀老舍,讀到他的大時代、他的小環境、他的人生與命運,他的愛與傷痛。讀蕭紅,也讀到她的大時代、她的小環境、她的人生與命運,她的愛與傷痛。

?呼蘭河傳》時而被劃歸小説類,時而被劃歸自傳類。我個人更偏向於後一種,更願意相信那就是她童年生活與環境的再現,即便作品不可避免地會包含着一些藝術的誇張與想像。

她在那一角里的生活,既如同開篇的那個大泥坑一樣,讓人感到一種被湮沒的絕望,又如同祖父的後園,萌發着鄉野自然的純樸綠芽。這是她關於童年的記錄,有灰暗,也有明亮。祖父的後園是這裏最亮的文字。我在無數作品中讀到過無數作者的無數的對於童年生活中“大自然之美”的讚頌文字,其頌越深,越讓我覺得悲切,“那只是因為,除了大自然,再沒有更多其他可讚頌了吧”,這句話總是這樣從我的腦袋裏冒出來,帶着灰暗的哀傷。

蕭紅死於1942年初。這部記憶童年的作品,寫於1940年末。人在心知死之將至時,心中最常憶的,便是童年吧——那是我們一切一切的根,全部的恨與愛的源——童年。

第12篇

這一週我閲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時創作的長篇小説。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主要講了蕭紅小時候生活在呼蘭河小鎮上發生的童年趣事,主要人物有祖父、馮歪嘴子、小團圓媳婦、有二伯。每個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我像是在看一幕幕的小話劇。

呼蘭河小鎮裏的人們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醜惡的一面。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內心十分氣憤,為她感到惋惜。我十分痛恨那些把小團圓媳婦壓下水,使她不停掙扎、生不如死的人。小團圓媳婦僅僅12歲就被買去當老胡家的童養媳,沒有家人疼,甚至還要遭受那些無緣無故的打罵。12歲,這本是個無憂無慮的年齡,可小團圓媳婦卻要拼命幹活,最終還被跳大神的謊言害死了。真是讓人覺得可憐啊!

看完此書,我聯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在呼蘭河小鎮裏,也有不少與三毛一樣的社會最底層人物,飽受了那些高階人物的折磨,真讓人揪心啊!

作者蕭紅細緻地把那個本不熱鬧卻有趣的呼蘭河小鎮描繪了出來,還介紹了很多東北民俗。這裏有放河燈,有跳大神,還有逛廟會,每一個場景都描寫得那麼鮮活,那麼有趣,展示了呼蘭河小鎮多彩的一面。

第13篇

放假了,我開始迷上了閲讀;這不僅是在讀別人的故事,而是在體會、欣賞。

最使我記憶猶新的莫過於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這本書是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鎮單調的美麗,也介紹了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它透徹體現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與生命的厚度。

打開書卷,默默的欣賞作者賦予着小鎮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敍述,灰白的畫面將我帶到那暗淡無味並不繁華的小城。在那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復始,到處都是寂寞。沒有色彩的絢麗,沒有活力的人生,整個村莊都籠罩在灰暗中。在這裏,因為人們的無知愚昧,發生着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都在等待幸運的光臨。同時也有死亡的號召,我讀後與作者相同,不知該對他們是同情還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個情景令我感到悲憤,在那個小鎮的一個大泥坑,七尺來深,就因為它。淹死過豬,悶死過貓,將很多家畜給害死,人們説拆牆、種樹,但為什麼不把大坑填上,是因為天意如此,讓這裏有一個大坑我們就該順應天意!

最使我難以接受的是那個美麗的團圓媳婦小姑娘,可愛、善良的小姑娘,十二歲就賣到別人家的家裏做童養媳。她受盡欺凌!婆婆的打罵,外人的誤會,只是認為婆婆對媳婦的管教。剛剛開始活潑、開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沒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讓親人傷心的並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們做了一個賠本的買賣。

在舊社會中,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那樣,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為舊觀念,舊思想,我慶幸現代的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未來,也沒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與祖父在那座大花園裏充滿快樂。而我憶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個人心裏,如詩、如酒、如畫,我們可以自由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爭論,相比之下我們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體會出蕭紅在離開香港後對故鄉的深刻懷念,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自己童年的過往,這裏沒有優美的故事,而處處是令人心動的故事。

第14篇

一本我從開始讀就覺得作者寫作沒用什麼技巧的書,很多句子我覺得就是她心裏想便寫上去了,就是你乍一看覺得可以更好措辭,回味看又覺得莫名契合,也許下一次看我又會覺得這樣用不喜歡。感覺像是想到哪寫到哪,經常會脱離原來的軌跡聊到另外一件事上,最終又回過來點題才能醒悟過來寓意。最喜歡的片段是祖母過世時她第一次離開後花園,望着家門外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是不是我以後也可以一個人走很遠?”

很多人認為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後的思想新潮及對舊時禮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這個觀點是不是太想當然了,悲苦的童年帶來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順從,毫無自我意志的臣服。當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這樣,但至少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難,眾所周知她不喜歡祖母是因為祖母曾經用針刺她。但前提是她愛用手戳祖母心儀的窗户紙,一個不夠還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後祖母給她糖、豬腰、川貝吃,縱容她把家裏庫房裏的陳年舊物一件件翻出來把把玩到壞掉,可她還是不喜歡祖母。

對於祖父的愛,更多是因為這個老人對她的溺愛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豬仔、鴨子,總是會拿回來裹黃泥烤給她先吃。“別光是吃肉,裹點鹽粒,再裹點韭菜花,要不容易膩。”祖父時時刻刻盯着她,怕她吃不夠,又怕她吃撐了。以至於在不相信鴨子不掉進泥坑也能吃的年紀,就明白了鴨肉比豬肉好吃,不那麼肥。

祖母過世後她更是每日跟着祖父,彼時祖父給她讀詩,從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願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讓廚子烤來吃,烤制過程中喝了兩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兩口就餵了大黃狗。

所以我並不認為她的童年很悲慘,也並不認為她只得到了來自祖父一絲絲的愛。只能説,比起祖父對她全神貫注的愛,其他人對她太漠視,太束縛。

甚至覺得文章中,她的行為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她的文字顯得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故事裏那個小女孩與她相距甚遠。童年時的她其實是天真活潑的,更因為天生聰慧所以能敏鋭地發現祖父對自己的疼愛以至於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彷彿更像是氣息奄奄時的回溯感悟,是因為祖父離世後的反思與蜕變。

她的文字中無數次提到“悲苦”和“悲涼”,所以武斷地表示她並不苦那就是我無知了。但我並不認為她的苦是來自於幼時生活,更多應該是來自於天生的敏感——所以對於所處時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對於盂蘭盆節的放河燈,她看到的是盡頭的蒼涼。熱鬧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羣吵鬧聲後的默默不語。第一次面對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後是不是會一個人去更遠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戲台,唱得不入流的戲詞,着實要問起來,卻是不知所答了。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小鎮裏平日戰戰兢兢的女教師厭倦了家鄉的生活,決心搭上凌晨的火車去往寒冷無垠的北方一座無人識她的城市重新生活。車廂裏零星的乘客中有一人一直執着地與她攀談,不知如何拒絕的她絞盡腦汁也無法拒絕,突然心生絕望。這個乘客的存在讓她意識到那座陌生的城市毫無意義,懦弱和善良將永遠禁錮住她的自由。”

這段話九分適應蕭紅,為什麼是九分呢,因為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光,她其實還是想逃脱的,她想離開香港去新加坡,不僅僅是害怕香港遭到戰火波及,更多的是因為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獨,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夠重新開始,草草結束她的人生於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隻頻率和其他鯨魚不一樣的灰鯨。這就是我的答案,我覺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會解脱,因為活在那個時代,對於她來説自由早已被禁錮,悲哀無人傾聽。

關於團圓姑娘,那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邪靈狂歡的故事,只是我暫時不想再説了,太困了。關於她的那些愛情,我也不想説,男人在這樣一個故事裏出現的意義不大,有的人天生悲傷孤單!

第15篇

實不相瞞,我處於興趣緣故,下午的電影沒有看的太深,模模糊糊將主線內容參了個大半基本上是全理清了,也幸好是理清了,不然我現在肯定也是一臉無奈,不知所寫,儘管此刻我落筆仍是半飄半躊躇,説實話,我大有精神上同字形一道神采飛揚的意味,呵,此時此刻,倒想看看瓊瑤劇來平復這心情了

用不太恰當的語言進行描述,我傾向於將蕭紅的經歷大致看作是具有悲劇色彩的,但又不盡然如此,在這悲哀的命運中也含有大部分的温情和快樂時光。所以在某個或某個時間段中,我仍不能籠統根據一段時光來憑斷其命運,而這裏我説其悲哀,不過是因其英年早逝及反覆顛簸和眾叛親離的生活軌跡罷了。

所以我還是將筆墨着重描寫其作品《呼蘭河傳》我們不難看出《呼蘭河傳》中作者所處節點,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温馨的,正如任何幸福時一樣,蕭紅總有一個作為情感寄託的人。早時是祖父,而後是蕭軍。我們不如再將目光投注文章中,便可以發現蕭紅對於美好事物的依賴性是很大的,她在大多數時候是個孤家寡人,或許是環境的不友好,及封建社會的荼毒,使其被迫性封閉自己,或將心中的不平衡與孤獨通過外放的方式得到釋放,這時無論是祖父或其生命中的其他可以依賴的人,存在便尤為必要了。

但不論怎樣,我始終認為蕭紅是一名敢於衝破封建束縛的偉大女性,姑且將蕭紅的全部生命當做一個正常人全部的生命歷,她的童年片段及相對意義上的晚年過的也都算如意,那又不能説其是悲哀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