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有什麼民俗活動2篇 小暑的民俗樂趣:傳統活動與歡慶集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9.15K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在小暑時節,大部分地區已進入盛夏,氣温高達35℃以上。小暑時節,人們進行各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如吃餃子、喝麥茶、採摘草莓等。這些活動既能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又能幫助他們順應自然的節氣變化。

小暑有什麼民俗活動2篇 小暑的民俗樂趣:傳統活動與歡慶集會

第1篇

小暑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和八日,為小暑天。“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這時與夏至相比,白天已經開始變短了,但是氣温卻一直在升高。

因為,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雖然己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收支情況仍是收大於支。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北半球的'温度還會繼續上升,而不會隨日照時間的縮短而馬上改變。由此可以推出,雖然從天文學上説,小暑時北半球的光照時間己經縮短,但是真正炎熱的夏天還沒有到,於是就被稱為小暑,並且民諺也説:“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小暑有什麼民俗活動2篇 小暑的民俗樂趣:傳統活動與歡慶集會 第2張

第2篇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説:“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温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文中所説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温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但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温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温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台灣)中,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温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温高於30℃、日最高氣温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佈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温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儘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