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4篇 草木逢春:散文情懷與傳世經典的共鳴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W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是一篇以我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為素材的讀書心得。從宏觀的百草園到微觀的三味書屋,作者通過細膩的文字描繪,展示了一個浩瀚而精緻的文化世界。本文將通過獨特的視角和觀點,對該作品進行全景解讀,為讀者帶來一場心靈盛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4篇 草木逢春:散文情懷與傳世經典的共鳴

第1篇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原長着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有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有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裏去了。魯迅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着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裏去趴着,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還會照着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鳥。魯迅的童年就是在這個園子裏度過的,可是,十來歲時,大人們莫名其妙的將年少的魯迅送入了書塾——三味書屋。那兒還是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魯迅在三味書屋唸書,他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隨着時間的流逝,先生給他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去了,從三言加到五言,終於到七言。魯迅覺得讀書乏味透頂,本來現在還坐在樹陰下,吃着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卻一遍又一遍地讀書。他認為不公平,於是抓緊一切時間玩。於是他們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尋蟬蜕,玩甲套,描繡像。先生讓他們讀書,他們又只得讀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魯迅到三味書屋,還是玩的年齡,卻很少有機會,他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一項比一項殘酷,童年絲毫沒有空閒,他像一隻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見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讀書聲的陪伴,成天被關在深宅大院裏。對於他來説,這種生活是乏味的,這個童年是遺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沒有遺憾,讀完此文的我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這樣不斷地充實自己,童年將不再有遺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4篇 草木逢春:散文情懷與傳世經典的共鳴 第2張

第2篇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表達課程新理念時,“體驗”幾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體驗”之於學習的重要性,教育家杜威有一個基本觀點:“學習是基於真實世界(真實情境)中的體驗”。觀察、思考當前閲讀教學中大量存在的或以教師體驗、教參結論粗暴替代學生體驗,或孤立、機械訓練語言漠視學生體驗的不良現象,筆者認為,學生主體的閲讀體驗更應成為閲讀教學的立足點和珍貴的教學資源,激活、開掘、完善並提升閲讀主體獨特深刻、富有價值的體驗,應成為閲讀教學的正途和重要任務。

首先,從文本的特點看,特別是文學作品,必然是作者對豐富的社會生活、獨特的體驗而訴之於語言文字的結晶。為主體在閲讀活動中的體驗提供了客觀可能,同時也提出了必然要求。學生閲讀文本的過程其實就是根據自己已有經驗來體驗作者體驗的過程。

其次,從閲讀活動這一特殊行為來看,閲讀在本質上是一種閲讀主全對文本的動力反應過程,是閲讀主體通過與閲讀對象(文本)的對話和交流,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達到構建“新我”的創造性活動。在這過程中,閲讀主體全身心地投入,將自身原有的心理結構圖式投放進文本的結構圖式,在體驗和感情文本的思想情感的同時也豐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閲讀活動中主體豐富、獨特體驗存在的客觀性,也對閲讀教學提出了激活動家、開掘、完善、提升這一動力資源(主體體驗)的迫切要求。

再次,從文本教育功能產生意義的角度來觀察,作品的教育意義往往是隱蔽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體驗才能被激活而得以彰顯。按照建構主義理論,文本客觀隱藏的教育功能,在未被閲讀主體感受、體驗之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正如魯迅先生的經典之作《阿q正傳》等其客觀存在的巨大的教育意義對於國小生而言是無法感受體驗的。

因此,在閲讀教學中只有立足於學生的閲讀體驗,並激活、開掘、提升這種體驗,才能真正地實現對學生高度尊重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地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生產過程,從而產生對閲讀活動的熱愛,並且達到:立足自己的體驗“藉助他人的思想,開發自己的思想”(蘇聯·魯巴金語)的良好閲讀效果。

在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本人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效果甚好,現簡述如下:

播放歌曲《童年》,極力創設喚起感受、體驗的輕鬆氛圍,使學生處於放鬆狀態從而發揮學生所有的敏感和稟賦才能。

金色童年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如一闋跳躍着歡快音符的樂章。這支旋律優美的`樂曲喚起了你對童年生活的哪些甜蜜回憶?你能談談嗎?

黑板上掛的這兩幅圖就是魯迅少年時期生活過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今天,同學們將隨着課文內容以一個遊覽者的身份走進畫面,仔細觀察、靜靜聆聽、潛心感受,遊覽後談談你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好嗎?

以上所設的“情境”是作為促使學生主動地感受、體驗的“教學刺激”和“學習條件”而存在的,它不同於教師“告訴”或“宣喻”某種現成結論,它只是藉助於某些可供利用的資源去調動學生的經驗儲備,去喚起學生的內心活動,並試圖模擬一種真實情境,給予“真實任務”,使閲讀主體在特定情境中,調動多種感官,見其人,睹其物,聞其聲,在身臨其境中激活體驗。

體驗激活之後的開掘、積累是關鍵,惟有如此,主體體驗才能進一步深化。誦讀,是開掘感受體驗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誦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內容、進入情境、體驗情感的過程。對語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感受體驗積累達到一定的量以後,必然引發學生言語質量和思想認識的飛躍。心入其境的涵泳,學生憑藉文本內容,振動想象的翅膀,產生了豐富的內心視像。這種以內心視像為支撐的涵泳極有利於內心體驗的豐厚和深化,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二段作者對百草園一草一木、一蟲一鳥的描寫無不飽含着誠摯的熱愛,尤其是“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一句,只有引導學生在初步感受體驗的基礎上不斷地誦讀、涵泳,讀出韻味,泳出情味,才能真正地體驗作者對百草園摯愛的童心、童真,才能更好地開掘深化自己的體驗。再如:冬天雪地捕鳥一段,也只有引導學生不斷地誦讀,才能深切體會其中用詞的精妙、傳神和作者興奮、激動的心情。這些誦讀、涵泳也極有利於學生語感的形成,同時也為學生的“感悟”作好的堅實的鋪墊。

建構主義者認為個體的知識建構過程,是個體頭腦中封閉的事件,只有通過學習者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動,個體的知識建構才能更完善、正確。體驗的個性化、主觀化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體驗不僅存在着深淺之分,寬窄之別,還會有對錯之差,這就更要求在強調個性化感受體驗的同時,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思想的碰撞、意見的交換、言辭的交鋒,促使主體的個體體驗更為完善、深刻並得到提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之處,在學生充分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必須經過碰撞、交鋒才能使體驗得以提升。例如,在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全文的基礎上,教師可設置這些問題引發學生討論、交流:

3、你們對作者在課堂上“畫畫兒”這一件事有什麼看法?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講究組織、引導,也可以將自己的感受、體驗告訴學生,與他們一起交流、討論。

第3篇

曾經夢想,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和夥伴們無憂無慮的捉迷藏、鬥蛐蛐;曾經夢想,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我自由自在的呼吸清新的空氣,也可以肆無忌憚的就地打幾個滾兒;曾經夢想,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帶着快樂去學習、伴着濃厚興致在書海里遨遊。

這個暑假,當我讀完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驀然發現,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就是我夢想的地方。

在百草園裏,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在百草園裏,有高大的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在百草園裏,有鳴蟬的長吟,肥胖的黃蜂,有輕捷的雲雀。在如此美麗的地方,作者可以毫無顧忌的拔出牽連不斷的何首烏,甚而毀壞了鄰家的泥牆;可以感受長媽媽講述的驚險而刺激的美女蛇的故事;可以和夥伴們在下着雪的冬天,支起一面大的竹篩,開心的捕鳥。這該是一種多麼自由,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活啊!在這裏,童真得到了盡情的釋放;在這裏,孩提的夢想自由飛翔。

然而,這份美好在進入三味書屋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僅有的快樂就是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描繡像和課餘在書屋後面的園子裏折臘梅花,尋蟬蜕了。除此而外,就是單調,枯燥的學習了。

在三味書屋裏,整天面對的是先生嚴肅而冷漠的面孔,耳朵裏充斥的是同學們雜亂無序的“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還不准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雖然老師不像魯迅老師那麼的嚴厲,但是也不會對我們放鬆要求。如果我們出現像逃課這樣的情況,是絕不會罵我們幾句就可以罷休的。我們每天要按時到學校上課,完成老師佈置的課內學習任務,課後還要去補習班上課,還有的同學要抓緊點滴時間去學鋼琴、繪畫等。在雙休日裏,也不能自由的休息,不是去上補習班,就是埋頭寫作業。而且,這樣的日子隨着年級的提高會變得越來越緊張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讓我體會了百草園的歡樂與自由,三味書屋的單調與枯燥。我真的很想每個像我一樣的學生能有一片夢中的“百草園”!

第4篇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鋭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户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