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終點站觀後感4篇 "穿越人生路,發現幸福終點站:我的觀影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6W

《幸福終點站》是一部由張藝謀執導、張國立、陶虹主演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箇中年男子在接連遭遇家庭、事業和情感困境後,最終找到了幸福的故事。影片展現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互交融的美感,也是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幸福與愛情的禮讚。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4篇

第1篇

從看那部差強人意的《奪寶奇兵4》到如今,久違的一部斯皮爾伯格作品,因為是恰巧夾在《少數派報告》以及《世界大戰》兩部科幻大片之間被拍攝出來的一部温情小片,故而顯得尤為不顯眼。按照分類,《幸福終點站》能夠歸入《斷鎖怒潮》,《紫色》甚至《辛德勒的名單》這樣一類嚴肅的反映種族問題的電影之中。只但是前者採取的是簡單喜劇路線,沒有對薄公堂的波瀾壯闊,沒有黑白影像的正襟危坐,全然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和小人物晉升為大人物的崎嶇和理想化,但是卻依然也是顯得入木三分。斯氏作為代言者的主角始終並未更迭,而是轉用一個更加平民化的視角來講述,他所觀照的民族大熔爐也帶上了尤為鮮明的時代特徵。

一方面既是對於現狀的臨摹(儘管沒有斯派克·李的尖鋭犀利以及冷峻,但是這恰好就是斯氏長板和短板的共同之所在),另一方面又是對於過往艱難歷程的回溯,他選取了爵士樂這一發端於黑人的樂種作為揭開影片懸念的契機大抵可被視作一種暗示。能夠説,影片所講述的並不限於湯姆·漢克斯扮演的這個無國籍的機場滯留者巧妙地與美國社會的機制周旋,如何透過自己的機智和巧手獲得生存乃至尊重,更為難得的是影片彷彿將美國曆史鋪展出來了一樣,將每個民族,個性是有色人種,大凡讓人聯想到蘇聯的東歐人在美國社會立足,為美國社會所接納所要經歷的艱辛一併展現了出來。

按照慣例,白人將會被塑造成一名壓榨者的主角,《幸福終點站》也不例外,那個不近人情不斷向主角施壓的機場高官成功地擔當起這個狠主角。而《幸福終點站》更進一步的是其十分強調除美國白人以外的各族人們的鼎力合作,(漢克斯的搭檔兼好友中就有印度人,西班牙人,以及黑人,高官手下代表執行力的保安同仁又以黑人居多和突出)最終將白人苦心經營的這個領導班子徹底被架空。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湯姆·漢克斯乘坐的出租車“溶”入到紐約市的高樓之中,是斯皮爾伯格在戳破一個肥皂泡之後,又旋即吹就一個更大更繽紛的。陶醉之餘又想起斯氏在《et外星人》甚至更早的《第三類接觸》時代就所大力倡導的人類與外星生物和諧共處的觀念,看得出兩者之間是一脈相承的。斯氏至今還是蠻有愛滴!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維克多依然褪不去“阿甘”的特質,但是可能正是出於斯氏看重了這一點,才促成了二人的再度聯手。同眾多關於文化衝突的電影一樣,《幸福終點站》就有着一個“言語不通”的開局,雞同鴨講的窘局先天地就將他同身邊的所有人隔離開來,即使智力正常,卻仍然不得不被視作異類來看待。加上憨厚的性格和幾分遲鈍的反應,時而憨態可掬的肢體動作,自始至終保留着的赤誠和執着都散發着幾分阿甘式的光芒。但是同那個“聖賢級的傻子”不同,維克多的行為更多地具備了理智人的動機性,唯獨在他同女一號凱瑟琳·澤塔瓊斯一同拋掉抑壓自己已久的那台尋呼機之後,才實現了某種好處上的超脱,擺脱了作繭自縛和庸人自擾的尷尬,向“聖賢”級別又邁進了一步。

不得不提的就是斯皮爾伯格的依舊流暢自如的敍事功力,全然還是他屢試不爽,叱吒風雲時的那一套,關於故事進展的步調以及戲劇矛盾的經營,斯氏始終有過人的一手,讓人心甘情願地被他牽着鼻子走,末了還要順帶讚歎沿途的風景。

幸福終點站觀後感4篇

第2篇

看到電影的名字,第一感覺就是肯定不怎麼好看,於是抱着去睡覺的心態去看了,幸福終點站觀後感。結果發現,我的感覺是多麼的愚昧。於是在剛開始看時,就給自己上了一課:表面的東西只是迷惑我們的一種手段。

電影開始了,像平時的電影一樣,沒有點出主題,而且還説着聽不懂的語言。當主題漸漸突顯出來時,我的興趣也被它吸引住了。電影中,有許多讓我感到有教育意義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讓我學習的地方。

因為戰爭的原因,主人公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更不能踏上那只有一門之隔的紐約土地。於是他只有在機場的候機室默默地等待,當他在電視上看到自己的國家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鬥爭時,他不能聽懂上面講什麼,只能通過圖片知道那是一場可怕的惡夢。同時,孤獨、無助侵襲着他,想尋求幫助,卻沒有一個人能夠,他只想自己表達的意思能夠被讀懂。於是,當知道自己只能在那裏等待時,他並沒有放棄。因為無依無靠,而且上天好像在和他開玩笑,身上的一切都沒用了,有用的卻丟失了,於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吃的問題。當他發現,提供勞務可以賺取那可以填飽肚子的美元時,他毫不猶豫去做了。

第二件事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他學習英語。因為語言的溝通困難,他不得不自學英語,挑燈夜讀,在現在的社會,誰又會去這麼做呢?有太多太多的細節,可以讓我們讀懂主人公的內心:想通過檢查,於是他一次次拿着那不是真的"綠紙"去敲章,雖然得到的答案仍然是不可能,他還是做了。憑藉自己的優勢去幫助別人,他總是默默地在創造,從椅子到牆壁,沒有什麼可以難倒他的。

他是一個可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人,無論什麼時候總是先考慮別人,從幫助那位空姐,到幫助那位俄國人的藥物不被扣留,再到為了不泄漏自己身邊那些雖然僅僅只有幾個月時間的朋友的祕密而決定回國,這些無一不突顯出主人公的形象。最後,機場的所有人都被他感動了,都與他成為了朋友,都去幫助他,向他投去友善的目光。

最後,我認為的該電影的主題也真正出來了:promise(承諾——幸福終點站。主人公為了完成自己父親的遺願而千里迢迢來到紐約去找一位歌手簽名,那是對父親的承諾,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承諾。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消磨掉他的承諾,從他父親去世到現在,他一直為了這個承諾而努力追求。我們知道,他是永遠不敗的,他讓我們知道了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將自己保證過的事情一件件做好就可以了。

想想現在的社會,發現原來他有的幸福,在這裏是一種奢侈品,而且是那種極奢侈的。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自己許下的承諾,人們總是為自己不能完成某件最簡單不過的事找一大堆理由,裝作理直氣壯的樣子,卻不知道,那是最可笑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像主人公那樣的品質,他們總是背道而馳,或許與現實的潮流是接軌了,但是和傳統文化來説,已經相差十萬八千里了。我們應該好好提升自己的品質與修養了吧,丟失了這一切,以後的我們只會生活在空虛與陰暗中。學學那位主人公,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第3篇

放假期間看了一部老電影,爸爸説這個男演員湯姆漢克斯非常出色,他演的電影幾乎都看過,特別推薦我看看這個電影,這個電影是導演從一個真實事件得到的靈感而創作出來的。這部電影的導演也是大名鼎鼎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是不是如雷貫耳呢?

?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湯姆扮演一個東歐人,有一天他來到肯尼迪國際機場正在進行安檢,他為了實現父親的願望,決定來美國進行一系列的活動,看歌劇,可惜停演了,去買東西,逛紐約,這時戰爭爆發了,他的國家發生了政變,他的國家政府被推翻,於是所有這個國家的人的簽證都被取消,並且美國入境當局也不再承認他們的護照證件,他們被拒絕入境,也回不了祖國,他們成了無國籍的人,徘徊在兩國國境之間的機場分界線上。於是湯姆只能在出入境通道的大廳停留。

湯姆不懂英語,機場工作人員不管如何和他交流,溝通他都不能理解,他們找的翻譯一時也找不到,於是,工作人員給了湯姆一些餐廳用餐券,免費換鞋券,電話卡希望可以幫助他渡過難關,這時的湯姆還是一片懵,不知道怎麼回事,他一心想要出去,到紐約實現願望,這時他看到了大廳的電視正在播放他的國家政變的新聞,雖然聽不懂,但是畫面讓他了解了,他很震驚,也很迷茫,他想細細打聽,可是沒有人在意他理會他,也沒有人聽得懂他説的話,無奈之下,他只能滯留在機場誰在大廳的椅子上,由於慌張他把用餐券搞丟了,他的行李箱也丟失了,最後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小行李箱,裏面只是一些換洗衣服和作廢的證明。

出於本能要解決温飽,他發現收拾行李推車可以賺零花錢,他終於找到可以解決填飽肚子的方法了,他的國家的貨幣已經無法兑現,他每天就靠整理行李推車換取硬筆吃個漢堡,對於他來説簡直是奢侈的了。而提供他優惠券的工作人員為了能夠升職,不希望湯姆成為他的絆腳石,本來他希望湯姆可以自己找方法逃出機場,這樣就不在他的管轄範圍,就和他升職無關了,可是輾轉反側,湯姆歪打誤着的破解了這個工作人員的難關,沒有進入他的圈套,他告訴湯姆機場大廳中午十二點交接班時候會有五分鐘空檔期,這時候沒有人他可以趁這機會逃出去,雖然聽不大懂,但是看到實際情況湯姆明白了一些問題,他對着攝像頭説他要等待,等到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出關,工作人員的小伎倆破滅了。

他自己找來圖書來翻閲學習,瞭解紐約,他還認識了機場的空姐,在她摔倒跪地的時候別人都沒有人幫忙,湯姆過去攙扶了她。由此兩人結識,她並不知道湯姆的處境,還和他吃了一頓燭光晚餐,並且幫助他拿到了一日簽證,進入紐約完成了他父親的心願。

這部電影搞笑的是湯姆幫助行李箱的女孩竟然是導演的女兒,還有肯尼迪國際機場的所有購物攤位全都是真實的銷售人員,並不是羣眾演員,他們拍攝過程的機場是他們搭建出來的,並非是真實的機場,所以他們下了很大功夫導演通過湯姆的視角展現了機場大廳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個人物的刻畫都很鮮明,神神叨叨的保潔老大爺,一絲不苟的女辦事員,非常自私的工作人員,還有熱情的服務人員,每天大廳裏面過往的行人讓湯姆有了很多感悟。

第4篇

一個明敞豪華的機場,一個終日穿梭於此的人,一把剃鬚刀,一個罐頭盒,和一個小皮箱的陪伴。

無聲無息地等待,他在那裏,度過了人生中的九個月。

滯留,是因在那樣漫長的時光裏,他意外變成了一個沒有歸屬的人。

維克多,電影《幸福終點站》的主角,為完成父親遺願前往美國。然而途中家鄉發生政變,政府被推翻,所持證件不被美國承認,也無法辦理回國手續,被迫滯留肯尼迪國際機場。片刻,甚至只是一小段新聞的時刻,他便讀到了心痛和拋棄,來自他的家,也來自他誠心遠赴的國度。他是被推搡的人,暫安在肯尼迪機場,他成了不存在的。

接下來的只有等待。在擁擠不堪的人潮裏,在深夜空曠的大廳裏,在映着一個個生面孔的落地玻璃前,在一排排寫着陌生語言的書架間,突如其來的開始,遙不可期地等待。

人們總是在馬不停蹄地奔走。機票上的幾個墨字,是空中拉線的手,它肅穩地指揮着穿梭於機場中小小的人兒,任他們不留意相撞,不經意相離……儘管奔忙的人們行色匆匆,縱使趕赴的方式林林總總,可芸芸眾生如我,真的明白這樣匆碌的節奏究竟為何嗎?金錢、事業,或許尚且遙遠;成長、學業,可能已不假思索。難道人生的騰飛,必經此番拼盡心力的助跑?

而他是安靜的。胡尖兒冒了一茬又一茬,簽證退了一遍又一遍,他不放下等待。他用衞生間的水龍頭洗澡,將拼湊起的座椅當成睡牀。當他以善意的謊言為買藥救父的旅人解難,當他用踏實和發奮賺得維持生計的硬幣,當他為友人的安危放下此行的初衷,他的真誠與善良已暖化人心。

或許這才是幸福的真諦。以幸福為終的站點,不取決於跑過多少航班,在疲累中熬過多少個夜晚,而是在塞滿的日程中保留一方清淨。心間的一抔土不該是蕪穢,充實也並非沒有等待,若能在等待中看到時光的温柔,豈不是勝過忙亂裏為刻意投奔目的地而身心俱疲啊!

誠然,等待是需要魄力的苦差。在這漫長艱苦的過程中,每一縷期望似乎總在現實的地面沉睡。彷徨、焦躁接踵而至,不安、低迷周身包圍,以前的期盼,竟是一場彩繪的謊言,咫尺天涯的渺茫。

然而人總要有一些東西沉沉地墜在心底,才不至於輕至無形;總該多一些有分量的付出,才不負以時光加作籌碼的等待。待到花開時,所有的鞍馬勞頓都將是安心休憩的資本,不悔那段艱澀時光,換此刻笑意純白。

影片結尾時,維克多最後拿到了簽證。當綠色的“透過”字樣踏實地擲落有聲,當久盼的紐約真正在一步之遙的門外,當自由重新歸附於他,這個憨態可掬的老實人,張開了雙臂擁抱天空:“美國,我來了!”九個月的等待,在一個落雪的夜晚,隨着父親期盼的最後一張簽名,安然躺在了那個舊罐頭盒裏。

在匆忙的生活中尋一片小憩的地方吧!等花開,等風來,等一曲完美的歌吟,等一陣清越的雀鳴,等待,石碑上婆娑着松樹的碎影……其實當你放慢匆匆的腳步,便會發現身旁一切都在,你會驚喜地睜大眼睛:“哦原來你也在那裏!”

當波西米亞人被問到,為何每走一段路便會停下來一會時,他們回答:是為等待自己的靈魂。別走得太快,朋友!路上奔忙的你和我,才是被等待的人。

請讓疲累奔波的身體等待靈魂,同賞那如痴如醉的陌上花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