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帝國讀後感帝國的崩潰讀後感5篇 《消逝的帝國》:歷史鏡頭下的沉痛崩潰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6W

《消失的帝國》是美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重要著作之一。本書通過詳細分析羅馬帝國的崩潰過程,探討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歷史發展的思考。本文將分享讀後感,深度剖析帝國的興衰變遷,探討其歷史意義與啟示。

消失的帝國讀後感帝國的崩潰讀後感5篇 《消逝的帝國》:歷史鏡頭下的沉痛崩潰

第1篇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趙菱的書,書中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書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性格不一。這本書就是《廚房帝國》。

?廚房帝國》講了少女小棠跟隨自己兒時的玩伴琥珀哥哥來到廚房帝國,用琥珀哥哥送給她的神奇湯勺往返帝國與現實生活之間,並解救男孩珍貴的故事。

讀完《廚房帝國》,我被小棠的勇氣深深地折服了。她的勇氣不是魯莽,也不是一味的向前衝,而是那種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為了朋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勇氣和力量。看到小棠這樣的勇氣,我在佩服的同事,更多的是慚愧:我會像小棠那樣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嗎?如果換成我,恐怕我早就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廚房帝國來吧?以前,我和同學犯了錯誤被老師批評時,()我為了免受老師批評,把責任全部推到同學身上,自己逃之夭夭了。還有一次,我和一個好朋友鬧翻了,她生病沒來上學,找我問作業,我卻冷冷的回敬她:“不知道。”

我的心胸是多麼狹窄啊!我不僅不能和同學一起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教育,還推卸責任;我在同學有困難時卻不幫助她!我連最起碼的包容同學都做不到,更別提什麼“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了。但是,我也不是完全對同學冷漠無情,比如:當同學向我問作業時,我還是會把擇業告訴他;英語班上,有同學應為遲到而錯過了聽寫時,我會主動站出來,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給他報聽寫。

但是,我做的還不夠好,儘管我會做這些,但一般是在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後,而小棠為了解救珍貴,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所以我還要多多向小棠學習“先天朋友憂而憂,後朋友之樂而樂”的精神。

?廚房帝國》是一本值得反覆研究,思考的好書,我要把它多讀幾遍,從中汲取更多的知識,也希望你把它找來讀一讀,相信你會有許多收穫的!

消失的帝國讀後感帝國的崩潰讀後感5篇 《消逝的帝國》:歷史鏡頭下的沉痛崩潰 第2張

第2篇

歷經六個月,終於讀完了《大秦帝國》這部長卷歷史小説,它描述了秦帝國興亡生滅的過程。在那個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戰國時代,面臨亡國之危的秦國於山東六國的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斷指立碑,變法圖強,徹底變革,努力建設,統一政令,經過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餘年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終於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

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這雖然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但是在今天看來,也能帶給我很多啟迪。

變革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長遠宏大的志向。強國有強人,強人之所以強,是因為強人皆有強大的意志。秦孝公以六國卑秦為國恥,斷指立碑,樹立變法強國的決心和志向,然後才有了商鞅變法一系列的行動措施,為秦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要組織變革是極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改變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更是難上加難。這就要組織領導人有強烈的變革之心,能自始至終、矢志不渝,以鐵腕手段推動,全力以赴;

當然還要有好的變革方略,如何變?變向何方?分幾步走?誰來出謀劃策,誰來推動變革,擔當重任?此兩者是連在一起的,選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沒有好的謀才,不會有因地制宜的變革之法,沒有強有力推動者,光是紙上談兵,誇誇其談,不能執行到位,也不會有好的成效。

昨天看了《大秦帝國》1——七集,對秦獻公的繼位選人獨到的眼光及方法所歎服。秦獻公被魏軍狼毒箭所傷,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慮傳位的問題,但讓他頭痛的是傳位給那一個孩子。

兩個孩子各有所長,長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擁戴,為了使王位傳給真正能帶領秦國走向富強的君王,秦獻公可謂用心良苦,採取了冒雪前往老乒營地,聽取老乒對傳位人選的意見,最後秦獻公聽取了與他出生入死,馳騁沙場老乒的建議,傳位給了二公子渠樑,即歷史上有名的秦孝公,歷史同樣也證明了秦獻公選人之正確。秦獻公選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鑑和參考。

通過秦獻公選繼位人劇情,也給我們在工作中如何晉升一個管理幹部或觀察一個人是否值得培養帶來啟發,具有以下特徵的人值得晉升和培養:

4、做事能夠抓住重點,抓住問題的本質,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敗國,成為一統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麼,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後,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

從秦孝公贏渠樑任用衞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期間經歷六王七次權利的移交,不同時期採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捨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為閼於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説道:閼於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看到這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着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為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揮聯繫羣眾的優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法治中去。

每觀秦史,總會被其波瀾壯闊所震撼,萬里長城、九原馳道、都江堰、鄭國渠、阿房宮、兵馬俑……人們無法想象這個僅僅存在十餘年的短命王朝竟能興建諸多氣勢磅礴的超級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積之,締造這些奇蹟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荊斬棘,而將老秦人締造成奇蹟的則是一個衞國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膽魄和卓絕的才具在積貧積弱的秦國力行變法,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斗轉星移,原來六國不齒會盟的秦國蜕變成六國談而色變的虎狼之國。

我們驚歎於商鞅變法之化腐朽為神奇的同時是否也在思考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處?如果説商鞅變法將地處西陲蠻荒落後的秦國引入東方文明社會的發展軌道最終促成秦國崛起,那是浪漫主義者的情懷;如果説商鞅變法規整了社會秩序、團結了老秦部族的戰鬥力量,那是形式主義的見識。

商鞅變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徹底的社會變革,是從根本上變革了奴隸社會的生產關係,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為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大繁榮創造了條件。

這是篩選優秀人才的好辦法,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度;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境,讓未來的優秀骨幹更加了解基層。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裏,來到這窮鄉僻壤已經自感降尊紆貴,內心期盼着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並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的士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的士子們給秦國散佈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範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於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為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並列爭雄,向天下發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説“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

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後出治秦之策,後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後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再製定自己的策略,然後再確定崗位。

第3篇

戰國以前,戰爭是那麼地單純。也許人類的心思還沒有進化到使用詐術的地步。

很簡單,完全拼實力。在遼闊的原上,兩軍各據一方,只待準備就緒,一聲令下,兩軍蹙兮生死決。

於是,他們努力在練兵,努力在裝備,努力在人心。無論是孫武還是司馬穰且,他們都是那麼單純。

他們以為,打仗,就是這麼回事。尋求天時、地利、人和。

發生了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那場戰爭的謀略者是孫臏,一個後天的殘疾,一個知兵不知人的不世奇才。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那漂亮的一擊,讓當時的人們驚愕;而後來又一次以少勝多的馬陵之戰,竟以相同的方式,用心理戰的方法,使那個不可一世的魏國上將軍、他的老夥伴老仇人,命歸黃泉。這場精心策劃的戰爭,讓時人驚覺:原來,仗,也可以這麼打!原來,得到一個軍事人才,可以抵得上一個軍隊!

於是,諸國就在加強軍事力量的同時,積極尋覓作戰人才。

戰場需要人才,兵家名士便應運而生。戰國是兵家名士的天堂,在那裏,打仗,是多麼尋常的一件事兒,他們便有了肆意發揮所長的空間。一個兵家名士的得到與失去,直接影響到整個戰局。

念往昔,魏文侯任用吳起,奪得秦河西三百里地,成為戰國初年的霸主;而魏惠王錯失商鞅致使商鞅入秦,在秦國厲兵秣馬,最終以詐術輕鬆奪回河西之地。戰爭,在商鞅的手裏,仿若成了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他不損兵折將便將那個金鑲玉的草包公子耍得團團轉。於是,他成功了,秦國成功了。

雖是禮崩樂壞,但時人心中仍有疑惑,那樣作戰,是否太不厚道?那樣作戰,是否違背了一個人的做人原則?

兵家説:兵不厭詐。軍讖中説:百戰百勝,其國必敗。勝利,分很多種。在戰國之時,作戰的過於頻繁,倘若次次以國力相拼,傾舉國之力,即便百戰百勝,國家已是殘破不堪。只要以最少的犧牲換來最大的勝利,保得國家基本,個人的區區浮名,又有何計較之處?自身聲譽是小,可捨棄道德束縛卻能省卻本國數以萬計的兄弟的性命,何樂而不為?那樣,是以最小的投資,做最成功的事。

於是,一場由兵家名士發起,漸漸瀰漫中國歷史的作戰方式的改革便拉開了帷幕。

戰國名將都知道了,作戰,除非國之危亡,否則,要記得保存實力。他們也都知道了,只要能取得勝利,坑蒙拐騙,無人會置喙。

保存實力的箇中高手當屬趙國大將李牧。趙國鄰接匈奴,屢受其犯,李牧當任,一代名將並未整裝殺去,而是發展邊疆貿易,蒐集匈奴情報,待得匈奴來襲,閉關不發。如此數年,匈奴雖未被擊退,但也未得到便宜。待得時機成熟,他一擊便中,使匈奴在數十年中無力再犯。他投入了極少的兵力,既發展了邊關經濟,又以逸待勞,保存了趙軍實力。

而秦將司馬錯則是以作戰奇詭著稱於世。變法後的秦國,令中原六國忌憚的,便是在司馬錯率領下那神出鬼沒的黑色鐵騎。作為司馬穰且的後代,他承襲家學中的精華,吸收當世兵家知識,配以自我的天賦,在惠文公放手治理內政之時,做了多次奇襲。先是悄無聲息地攻下巴蜀,接着直取楚國房陵,再折回得到韓國益陽,趙國晉陽……一系列舉措,一氣呵成,在敵人還沒有回過神來之時,他已迅速撤離。他將“兵貴神速”與用兵神祕貫徹得通透,以快制敵,以快保存了自己的實力並且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神哉!司馬錯。

作戰,不僅僅是狹義的兩軍對戰,外交的戰場也是硝煙四起。於是,縱橫家橫空出世。

論起“兵不厭詐”四個大字,張儀可是首推行業翹楚。齊國動亂,秦國欲乘機攻齊,但要橫越中原,路途遙遠,又恐楚國偷襲,為與締結聯盟,張儀蠱惑楚懷王,欲以六百里秦地贈楚,使楚國與齊國斷交。昏聵的懷王果然與齊國斷交。可六百里秦地倏忽縮水變成六裏,懷王大呼上當卻已無法挽回破裂的齊楚關係。張儀晃了一招虛實之術,便耍了一個國家。在如今,我們不敢苟同他的做法,但他的確成功了,不是嗎?

相仿的策略,在張儀手裏便可以玩轉一個老牌大國,而在齊⊥跏擲錚卻玩得悽悽慘慘,國破家亡。齊⊥踝在繼旖瞪癲牛在六國聯軍攻秦之際,自率軍隊,前往攻打各國均饞涎的宋國那塊肥肉。他攻打宋國是成功了,但卻激怒了其他諸國。肥肉已然到口邊,但喉嚨被掐住,他卻咽不下去,只得眼睜睜地看着煮熟的鴨子插着翅膀撲稜稜飛走,並且隱忍多時的老仇家燕國,在此時由樂毅領兵,會同其他各諸侯國,一舉攻下惹得天怒人怨齊國。可憐的齊⊥酰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單沒得利,反而賠上了整個國家。

由此看出,玩弄戰術可以,可切莫忘記掂掂斤兩,審時度勢一番呵!

白起毋庸置疑是一代名將,他的作戰計劃亦不可謂不高,但是,撇不開“長平之戰”陰影的我,無法心平氣和地去挖掘他的戰術高明之處。

戰國之時,戰役不知凡幾,撇開傷心慘目,有如是焉的“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之感慨,單看戰國名將的作戰風格與方法,我們不得不感歎,縱橫古今中外,哪裏還能找得到如此齊全的戰法策略?哪裏還能發掘到如此精彩的用兵之道?哪裏還能尋得如此人才濟濟於一堂的勝景?

春秋時期,周室強盛,周公制定禮樂規定,天下莫不遵循。後周室式微,禮崩樂壞,瓦釜金鳴,大雅入王侯,小雅進市井,更無論斂葬儀仗。而戰國中期,周室已名存實亡,諸侯公然稱王,六國尊王的鬧劇剛落幕,齊魏相王又登上舞台……亂世,讓一切變了調。

而文化,在亂世之中流亡,可它不同於可憐的李太白,也不同於失意的蘇東坡,它的流亡之徒,似乎還挺愜意。

亂世,自由亂世的文化,亂世的文化,自有其發展的方式。並且,在這人才極缺的年代裏,芸芸眾生,為了生存,為了理想,為了名利,他們歷經苦難為它――文化,鋪展康莊大道。

文化流亡於亂世,它碰上了屈原,成就了不朽的楚辭。

提起戰國,我們最先想到的,自是沉了江的屈原,想到了屈原,就想到了他的楚辭。若説楚辭是屈原的一部分,莫若説屈原是楚辭的一部分。屈原,就像一個迷路的小孩,不小心撿到了一件稀世珍寶,於是,荊楚之地便到處吟哦着那令人迷醉的曲子。屈原,便在楚辭的吟哦中緩緩起舞,舞出他的忠、他的義、他的烈、他的憂傷、他的無奈。硝煙、戰火,一切都在此處褪色。喜歡楚辭的韻調,它可以是暖暖的,軟軟的,仿若吳越多情的姑娘,就連憂傷與抱怨,也是那麼宛轉,它可以在憂愁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它也可以在抱怨中“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它可以是激昂的,奔放的,怒問蒼天,難詰神鬼。它可以一問三千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萬物,陰陽盛衰,無一不包,它也可以撕心裂肺地吶喊“魂兮歸來!”……楚辭,在屈原的胸臆發出,變得不朽,而屈原,也因着楚辭不朽。

屈原之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亦好辭賦,但他們終其一生沒有超越屈原的高峯,後之來者,莫有出其左右。

紛擾亂世,文化在其中跌跌撞撞。他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成就了形形色色的學説。

大家都説,亂世裏容不下儒家的“王道”思想,但是,偏偏就在這個不需要儒家插手的時代裏,出了孟子,出了荀子。孟子,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代大儒,儒家學説的真正完善者。他四處遊説,在絕望中希望着,希望着他的“仁者無敵”,他在勸告着別人莫緣木求魚,可他,卻是真正在緣木求魚。他不若孔子般温煦,因為在沒有儒家立足的世上,他需要以激越、不屈來維護儒家飄搖的局勢。他在掙扎着,但卻是天下間最高傲的掙扎者:他堅信儒家的至高無上,睥睨百家,他堅信“王道”思想,直指當世的諸侯王。若論當世風采,誰也不能忽視這位在廟堂之上妙詞訓薦君王的大膽儒士。風沙,馬蹄,硝煙,他和他的《孟子》矗立在那交錯的時空裏,巍峨而又不屈。

一個時期能集一家學説之大成者,有一已是非同凡響,而在這不適合儒家生長的土地上,居然長出了芝蘭玉樹。荀子,另一位曠世大儒,相較於孟子高傲而又愜意的掙扎,他的命途,卻是坎坷流離。但偏偏,他碰上了自己。到如今無人得知他的師承,只知,他在稷下學宮裏學成。也許,稷下學宮裏駁雜的思想,給了他較孟子更寬闊的知識層面,他與孟子雖同為儒家,但所持觀點卻不盡相同。他秉持着“人性本惡”之論點,多少有些法家思想含於內,這也是為何一個大儒家,教出了兩位法家名士韓非與李斯了。終於有一天,兩大儒士在稷下學宮相遇。年過半百而又高傲的孟子,與年輕氣盛鋒芒畢露的荀子,在關於不朽的話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言辭犀利,使得輾轉與君王之間的孟子也無可奈何。一舉成名,他成了稷下學宮的祭酒。但命運之神沒有那麼仁慈。齊⊥跫次唬他幾經輾轉於楚地蘭陵與稷下學宮之間,最終客死蘭陵。如今的我們,仍在誦讀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緬懷着這儒家大士。

儒家以德治國不是亂世的治世之典,而法家“以”法治國卻成了亂世之中各個君王尋求的富國強兵之道。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使戰國初年魏國居首;而吳起在楚國變法,使楚國當時一改靡靡之氣。至此,戰國之人意識到,變法,是富國圖強的有效途徑。此後,便是商鞅入秦申不害至韓,各謀變法之道。商鞅重法而申不害尊術,秦韓兩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然而申不害的變法未能徹底,本來蓬勃發展的韓國新氣象轉瞬夭折於戰火之中。韓昭侯、申不害同時辭世,韓國變法以失敗告終。他的失敗,許是説明了,“術”之為本,過於虛幻,君主以手段控制、駕馭臣下而非尊重,非坦誠,畢竟不可為。然而商鞅成功了,那個嚴峻冷酷的男子,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以凡事據法以行的要求,帶出了嶄新的、充滿朝氣的秦國。秦國甦醒了,不再是那個逞兇鬥狠,教化不及的蠻夷之族,他們尊法、守法、重法。他總是那麼嚴苛,他那般地理性,那般地淡漠愛着那羣不知該如何向他表示感恩的秦人。商鞅成功了,站在了至高至遠之地。可,猝不及防地,他的天空一夜之間塌掉了。他被車裂了,那相傳最酷烈的刑罰加於最該感恩的人的身上。商鞅走了,那神的化身,留下了他的《商君書》和他苦心經營的未來的秦帝國。當時之世,法家還有一位人物,他沒有去實踐自己的理論,僅僅鑽研着。於是,他躲開了法家名士的必然結局――悽切地死亡。他就是慎到。那個崇尚“勢”的稷下學宮名士,他主張權力崇拜意識,主張君主震懾國民。他與他的《慎子》被定格在了那個年代。

戰國到了後期,熒惑守心現於太白,秦國大出於天下。與秦毗鄰的韓國首當其衝。韓非,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時期。他為韓國王族,家國衰微,君王昏聵,不納諫言,失意的他,來到了稷下學宮。也許,所有的因果,只是為了讓他來到這個地方,讓他去見兩個人,然後,集法家於大成。他投到荀子門下,修習帝王之術。在求學的階段,他接受了“性惡論”,結識了李斯。結束學業,面對國難當頭而君王依舊不以為意,他憤而著書。他成就了《説難》、《孤憤》、《五蠹》等,而它們,卻毀了他。他太過於出色,太過於耀眼了,佼佼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秦王的一句讚美,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他被自己一向信賴的師兄李斯陷害下獄,在異國他鄉的地牢裏,靜靜地離去了。李斯終是高了龐涓一籌,他成功了,他與他的“老鼠哲學”在秦國站住了腳跟。他跟隨着秦始皇,站在了天下的制高點上,俯視蒼茫。中國大地迎來了第一次全面的統一,他功不可沒。他的成就也是過於輝煌,終也脱不了法家名士的宿命,他被趙高所害。再也無法“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但他仍算是幸運,因為,他躲開了楚人毀去他苦心經營的封建第一帝國的一炬。重法的秦帝國大廈至此崩潰,法家呼風喚雨的日子,謝了幕。

戰國之世,欲使國家富強,則離不開法家;而欲使國家擴張,則離不開兵家。戰國的烽火,燒出了孫臏。許是應了“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論調,他的生活,坎坷、艱難。遭同門陷害以致殘疾,並被囚於地牢數年。可重見天日的他,身上卻沒有沾惹半分戾氣。他的作戰方法,總覺得帶着些許藝術氣。打小就喜歡讀他的故事,田忌賽馬的精妙,桂陵之戰的迂迴,馬陵之戰的揚眉吐氣。他該是完美主義者吧,就連報仇,他也要報得漂亮。殺一個人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折磨他。桂陵之戰定是讓龐涓提心吊膽,戰戰兢兢了,而馬陵之戰就是他給龐涓設下的墳墓,他用最高明的戰術――心理戰,一步一步達到了他的目的。把心中的積怨放開,他便恢復了那個沉穩、淡薄名利的孫臏。急流勇退,他在名氣如日中天時,毫不留戀地走出了世人的視線,隱居山林,做閒雲野鶴,安心著書。於是他和他的《孫臏兵法》過得快意、瀟灑。可憐世人都無法達到他的境界,商鞅放不下,田忌放不下,他們便走到了幸運的盡頭。孫臏知兵不知人,而龐涓,比於孫臏,卻是在知兵上遜了太多,而在知人上,也好不到哪裏。龐涓乃魏國上將軍,不曾聞得他的戰術有多精妙,只知,有龐涓,魏國不懼外敵。但也正是這魏國的守護者,在多年前,便已埋下葬送魏國的種子,正是他的不知人。龐涓與孫臏同窗數載,居然無法瞭解他這位師弟,並不若他般汲汲於名利,他下手狠毒,把孫臏推向了地獄,也把魏國推向了地獄。馬陵之戰後,老魏國奄奄一息。

到戰國後期,爭霸日益激烈。名將層出不窮。秦有白起、王、蒙驁,趙有趙奢、廉頗、李牧,燕有樂毅。白起南征北戰,為秦國壯大立下汗馬功勞。他從士卒做起,一級一級升至名將,如此踏實的做法,令人敬佩,但他同時也是長平之戰坑敵20萬的劊子手,他的殘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趙奢剛正不阿,智勇雙全;廉頗忠肝義膽,勇於認錯;李牧温和內斂,智計過人;樂毅內外兼修,以仁制敵。戰國,兵家的天地,兵家的舞台,滋養了數位名將。

戰國主流,法與兵,但由不可忽視的,是活躍在外交舞台的策士們。合縱連橫,數千年之後的我們,人所皆知。而發起合縱連橫的縱橫家們,卻背了數千年的罵名。人説,縱橫家們一心只向功利看去,無半點忠義、信用在裏面。可許是太過於感慨配六國相印的蘇秦,或感同於耍弄楚臣的張儀,我竟生不出半絲贊同的意味。

蘇秦,洛陽王城的布衣士子,那時的年輕氣盛,目光如炬,瞅中了尚未東出的秦國,他以絕對的自信去遊説秦王,但“機不待發《陰符經》”,完全沒有料及的失敗令他措手不及,他衣衫襤褸,疲憊返鄉,可迎接他的,不是溢滿的温情與關懷,而是“嫂不為炊,妻不下杼”,他憤而懸樑刺股,復修學問,三年而出。他不願再踏足秦那塊拒絕了他的土地,轉向山東六國。合縱抗秦,自此展開。他在困厄中崛起,身佩六國相印,沉甸甸的,那是責任。但他風光的背後,卻是多少辛酸!六國相印雖在手,但他無半分實權,他四處奔波忙白了發,但卻被扣上心思多變、不可信賴的帽子。事實上,他真是為了那無半分實權的六國丞相嗎?或者,他是在與同學張儀在玩弄天下,擺佈諸侯?司馬遷對此也不甚認同,“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也”。是啊,“祿餌可以釣天下之內才,不可啖嘗天下之豪傑;名航可以載天下之猥士,而不能陸沉天下之英豪”,他的合縱,為天下爭得了二十餘年的喘息時間,他與張儀一東一西,合縱連橫,相互牽掣,便得來了戰火紛飛中的片刻寧靜。他功不可沒。後傳蘇秦未被刺死,而是隱遁了,如此,他的人生哲學更是進了一層。張儀,那位和蘇秦唱對手戲的天才縱橫家,行騙六國的策士,蘇秦的同窗,共擔罵名的可憐蟲,他的一生,都在風刀浪尖上度過。這位拄着枴杖的智者,置自身安危於不顧,出使各國。彼時秦為各國公敵,但他,面無懼色並且遊刃有餘。人説,他背信棄義,親攻母國魏,又處處與於他有恩的蘇秦為敵。他是嗎?也許。

戰國之世,在各家名士奔波掙扎於俗世之時,有一個人,他總是那般地遺世獨立。他悠遊於世,人自花叢過,片葉不沾身。他學宋榮子,“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他願做九天之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他賞魚,沉浸於魚之樂;他葬妻,卻鼓盆而歌,面無悲色。碌碌紅塵,他走過,周圍笙歌戰鼓俱啞了聲;他走過,匆匆人羣成了流動的背景;他走過,彷彿天地間僅他一個人在走着;他走過,走得那般閒適,那般緩慢。在戰國寒青色的天地間,他是一股清泉,清冽而不惹塵埃。他是莊子,他總是那般地快意、灑脱。在戰國這塊土壤裏,孕育出了千姿百態的植株,他,是戰國唯一的一株幽蘭,靜靜地,他開放着。他,過着他自己的戰國。

同那株空谷幽蘭不同,墨子,是參天挺拔的白楊。他總是頂天立地的。他的墨家,是正義的化身。他反對大魚吃小魚的兼併戰爭,但贊同弔民伐罪、救民水火及被迫自衞的戰爭。他崇尚“兼愛”,但不愛殘忍暴虐;他呼籲“非攻”,但幫正義之士進攻;他要求“節用”,於是,他總是樸素的,就同一株白楊;他信奉“明鬼”,希藉鬼神權威懲戒人心;他渴求“尚統”,唯有一統,才能上下協調,臻於大治……他的思想,總是那般樸實無華,他,是最底層人民渴求的神明,是大旱的甘霖;他,是暴虐者難醒的噩夢,是索命的閻羅。他是偏執的,是激狂的,但他偏執得可愛,激狂得可敬。

戰國的名士,不是時代附屬的產物,他們,是時代的脈搏。他們掌控着戰國的發展,絲絲入扣地滲入了戰國的每一個層面。他們輾轉各國,左右朝政,他們披掛上陣,扭轉戰局,他們流亡天下,承載文化。他們,是歷史的參與者、締造者。在戰國的長絹上,他們或輕描淡寫,渲染氛圍;或濃墨重彩,勾勒主題;或畫龍點睛,扭轉乾坤。他們,較君王更為顯眼,比公侯更為重要,他們,才是畫卷的主角。

他們,是那般鮮活,為權為利,他們坦蕩無偽;為家為國,他們宵衣旰食;為理想為價值,他們杜鵑啼血;為戰火不在燃燒為黎民不再受苦,他們輾轉掙扎。是與非,功與過,在這個年代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只是真實地活着,或冷或暖,或嗔或痴,或喜或悲,或仕或隱,他們,總是最令人神往的一羣。他們或敵或友,亦敵亦友,他們或師或徒,亦師亦徒,他們或君或臣,亦君亦臣。在戰國這幅長絹上,繪盡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歷史的車輪在他們手下,滾滾向前。滾過禮崩樂壞,滾過戰火硝煙,滾過爾虞我詐,滾向統一。

戰國這幅長絹,在秦王嬴政的黑色鐵騎印下,收了尾。

第4篇

在聖經中記錄了埃及與五大帝國,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

埃及當時是因為“自然”而興盛,又因“自然”而衰敗。聖經中七個豐收年後發生了七個饑荒年,讓埃及變得非常富有;然而之後經歷十災,殺長子及過紅海的事件,埃及國力受到重創,無法成就她的帝國夢想。

亞述強大時期滅了以色列,他不斷拓展自己的疆界,企圖推倒被征服國家和民族的疆界,形成混血種族。但人所住的疆界是神所定的,正如狂傲的海浪不可越過沙灘。亞述正是在不斷拓展疆界途中,一次性損失了18.5萬主力軍,帝國之夢再也做不起來了。

巴比倫,即今天的伊拉克,曾經終結了猶大國。巴比倫非常重視教育,聖經中記載的但以理等人,就是在巴比倫的教育治國方針下脱穎而出。巴比倫把民族主義意識教育作為統治的手段,其實最重視教育的還是神。神借用巴比倫懲罰他的百姓,但他規定了70年,到了時候,百姓將歸回。

巴比倫只存續了70年就被波斯滅國,波斯即今天的伊朗,當時稱霸天下。聖經中的以斯帖就是波斯的王后。波斯建國之初非常貧窮,後因古列王的帶領逐漸走向富強,成為“黃金帝國”。儘管波斯帝國有龐大的經濟數字和國防數字,但國家民族的穩定發展不在於數字的多少,神在利未記中告訴百姓,以5人追趕100人,100人追趕10000人。神不在乎數字有多大,在他看來,一個靈魂的救贖比整個天下都寶貴。

但以理預言了希臘王的出現,希臘的亞歷山大終結了波斯帝國的霸權地位。亞歷山大師從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希臘的哲學思想對世界文明影響頗深。然而隨着亞歷山大的死亡,希臘帝國被分裂,隨後關門大吉。一代強國,曾使歐亞非三大洲聞風喪膽,終究還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隨後登場的是羅馬帝國,耶穌所在的時期也是處於羅馬統治時期,新約對於當時的統治者及背景多有提及。羅馬非常重視法律,羅馬的奴隸制度非常可怕,據説羅馬的奴隸佔總人口的20%,奴隸是主人的財產,逃跑的奴隸要被釘十字架處死。新約裏,保羅曾寫信給腓利門為一個叫阿尼西姆的逃跑奴隸求情,後來美國總統林肯也有可能讀了保羅的書信,頒佈瞭解放奴隸的法令。羅馬後來分為西羅馬和東羅馬,西羅馬早在公元476年就關門了,而東羅馬於公元1453年被土耳其滅國。

不管是幾十年還是上千年,無論帝國多麼強大,他終究會被滅亡。世界的王權不是掌握在個人的手裏,再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也無法使一個帝國永不消滅。這個世界的主宰是神,任何人想要凌駕於神權之上,必定是自取滅亡。在神眼裏,一個人的靈魂比整個世界都重要,神也會因為一個人而賜給他民族國度。神的計算方法,着實奇妙。

第5篇

本書是韓國聖經通讀院院長曹秉鎬所著。真不愧是歷史神學博士。本書真的是淺顯易懂,卻絕對是難得的極品。它令人1看就可以對全部新舊約聖經的歷史與消失的5大帝國的關係清楚明瞭。對乃至對有好感的人都應當買來看1看。如果你是傳道人或牧師,也或是參加教會的服侍者,那更加值得看了。我不是為這本書做廣告,而是由於這真的是1本非常好的,難得的易懂卻高質的書。

本書講述了埃及(由於埃及還稱不上帝國)與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等帝國的滅亡經過,和它們跟聖經之猶太人和之間的關係。它們每個帝國之龐大確切使人驚歎!可它們的滅亡也確切使人惋惜。它們滅亡之因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自豪”。

每個帝國的王都想稱霸世界,宣揚自己的名,可結局都滅亡了。而真正能夠永久存留的國,那就是依照上帝的情意,建立祭司的國度,順服上帝的帶領,但就連以色列這上帝特別的選民也沒能做到。以色列1次次被他國征服,最後完全滅國。

上帝在所記敍的聖經歷史中,透過先知清楚的告知猶太民,不要依託別的國家,而要單單仰望依託耶和華上帝,建立祭司國度,更不可跪拜偶像。但常常以色列和猶大的王為了保證自己的王位,寧願1個城、1個城的失去,也要暫時的保住自己的王位,最後連猶大的耶路撒冷也被包圍被毀。

耶路撒冷的被毀,跟歷史上的中國非常的類似,每次改朝換代,都會被屠城。當時西底家時期的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帝國攻下以後進行了3天5夜的掠奪。掠奪者對男人見1個殺1個,見到女人則不由分辯的立地施暴。全部耶路撒冷被燃燒、拆毀、屍體橫倒豎卧。城被掠奪1空,兒童成為孤兒。耶利米聽到嬰孩的哭聲,看見嬰孩正吮吸着媽媽的奶,可流出來的確是血,由於嬰孩吮吸着的是已死去的媽媽。聖經《耶利米哀歌》2章11節:“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地擾亂,肝膽塗地!都因我眾民遭毀滅,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內街上發昏。”

耶利米之所以這樣的悲痛欲絕,是由於他清楚從神知道由於猶大的罪而致使要被擄70年,這次巴比倫一定會攻下耶路撒冷。耶利米勸王投降,這樣全城都會被保全,耶路撒冷就不會遭受如此惡運。耶利米被稱為是流淚的先知也是必定,由於像他這樣愛國愛人的先知,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國家被如此血洗,他肯定痛斷心地了。

看完這本書,我突然更加想為我的國家禱告。禱告時我哭了。由於看到每個由於罪而被懲罰的國家之慘狀,我非常痛苦難過。因我實在太怕了,我怕我的國家會遭受審判,我怕這才剛剛結束戰爭幾就又如此瘋狂的國家會遭受甚麼,我怕的是百姓們再遭受殘酷掠奪。

上帝要使其滅亡,必先使之瘋狂。這個瘋狂的國家叫我怕了,我不是怕改朝換代,我怕的千千萬萬的人民百姓被牽連其中呀!我那天那末悲傷的哭着為國家禱告,我還能做甚麼呢?除禱告。

上帝的慈祥大過1切,約拿那個時期的尼尼微也是那末瘋狂,可是約拿1去宣佈悔改,尼尼微就立刻免了災害。

我想,們,我的弟兄姐妹們,看到這些,如果真的愛國,我們更加需要的是為我們的國家禱告悔改。我們也更加知道,艱鉅時,我們更需要合乎光和鹽的身份,影響社會,改進社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