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觀後感16篇 "樂聲觸動心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1W

《音樂之聲》是一部由羅伯特·懷斯創作的音樂劇電影,講述了一個充滿音樂與愛的故事。影片通過華麗的音樂和動人的歌曲,展現了音樂的力量和藝術的魅力。本文將帶您回顧這部經典之作,並分享觀後感

音樂之聲觀後感16篇

第1篇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户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故事情節大可概括為: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看過電影《音樂之聲》的人們一定會對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亞留有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來自修道院的修女,到了上校一家做家庭女教師,在與七個孩子的朝夕相處中,以她的熱情、寬容、幽默、自尊和自信贏得了孩子們與上校的愛,從而變得不平凡起來。

瑪利亞作為這羣孩子的第十三位家庭女教師,她本應有很大的壓力,因為前十二位老師都是被這七個富有個性,調皮搗蛋的孩子逼走的。但瑪利亞卻成功的和這羣孩子相處在一起,我想那是因為她所擁有的耐心、發自內心的愛感染了孩子,更與她從內心流淌下來的陽光、快樂分不的。

過這部電影,心情是比較愉悦的。我相信,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教育的不斷重視,我們年輕的教師,一定會掌握更新、快的思維敏捷,辦事果斷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會融入時尚,有前沿的思維方式,從而有能力有魄力勝任教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歡樂。

音樂之聲觀後感16篇

第2篇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着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裏;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着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着。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第3篇

再次重温了經典的音樂片《音樂之聲》,依然被影片中温馨、感人的情節深深打動,回味無窮。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戰爭前期的動人故事,修女瑪利亞被修女院長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上校的七個孩子,剛開始他們不歡迎瑪利亞的到來總是捉弄瑪利亞,經過幾天的相處瑪利亞成了他們的好朋友。上校非常嚴厲,非常冷漠最終也被瑪利亞的善良、純真所感染,所感動,結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後美好的生活隨着納粹黨佔領奧地利而破滅,由於對納粹的不滿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樂也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貫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導演之所以用《音樂之聲》來命名,可能是因為故事發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節奏,或吟詠、或敍述的歌聲,還有那幽默風趣的表演不僅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吸引住了人們的耳朵。故事背景是是戰爭年代,奧地利人依然是那麼樂觀、堅強,戰爭的間隙還忘不了舞會、音樂會,因為音樂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戰勝敵人、戰勝困難力量的源泉,看來音樂在他們心中的魅力是無窮的。

細節決定成敗。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細節的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説瑪利亞剛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們就在她的口袋裏塞青蛙,晚飯時在她的座椅上放鬆球。瑪利亞的做法很值得令我們學習,她的聰明、機智、大度實在令我欽佩!她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有關愛孩子的情。她把孩子當孩子看,不僅能容忍他們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導他們該怎麼做,在這裏我想把瑪利亞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説的那段話拿來與大家共享:“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裏。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麼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麼温暖、幸福和快樂。”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們感到太慚愧了。因為他們做得很過分,而瑪利亞卻在上校面前替他們保密,説了那麼一段充滿希望的話,這怎能不令孩子們羞愧萬分呢?

從專業的角度來説瑪利亞的教育方法值得每個老師去借鑑,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接受新班級、新挑戰的老師學習!

第4篇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固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抗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後,特拉普一家與納粹軍官鬥志鬥勇,在修女院的幫助下逃出國境,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劇都有音樂貫串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窮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由於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能一直保持着輕鬆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無妒忌,無懷疑,無痛苦,無暴力,無懸疑,永遠只是那輕鬆愉快的節奏!

看完電影,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為什麼沒有最後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專心地往瞭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專心地往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媽媽説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楚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味,又佈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動聽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出色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潔、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

第5篇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簡單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説情景的薰陶。最讓我喜歡的當然是它裏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齊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後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這一切無不給我最完美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搞笑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裏面的悦耳的歌曲。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個性是瑪利亞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先那十二個家教最後沒有留下來的原因就應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着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裏理解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向持續着簡單愉快的情緒,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

第6篇

看完音樂之聲,發現它留給我的最大的印象是歌多、小朋友多。説實在的我實在發現不了什麼內涵性的問題,若要説學到的哲理的話,我也只感受到女主人公修女瑪利亞為人樂觀,無憂無慮的性格值得我學習。我覺得像她這樣始終樂觀,從不沮喪,在被軍方監視沒有自由還會隨時丟掉生命的情況下,始終保持着積極向上的態度是很令人吃驚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相比瑪利亞,現代為情為失業為大學聯考失利等等原因而自尋短見的人是多麼的渺小與自卑。我認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我們不能為一時的挫折或者不如意就自暴自棄,甚至作出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等等愚蠢的選擇。

電影最吸引我的是那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歌曲,我覺得喜歡本影片和收藏本影片的網友應該都是衝着那貫穿影片的旋律而來的。每首歌曲的旋律都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那都是能讓人心情愉悦,忘記煩惱的傑作。瑪利亞唱的歌是比較有趣的,也是最好聽的,不過我最喜歡聽的是那七個小朋友唱的歌曲。因為在他們唱的歌曲當中我能夠回憶起兒時的樂趣,那是瑪利亞所不能帶給我的。我覺得一個人的歌能反應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瑪利亞的歌雖然好聽有趣,但相比孩子們唱的歌卻有了一種做作牽強的感覺,應該是大人們內心都是比孩子們複雜很多的。片中孩子們的童聲是純淨的不帶一絲的雜質,雖然缺乏藝術,比不上瑪利亞的動聽,但總能給人心靈以最大的洗禮。

本片很多動作細節都比較誇張有趣,像片子開頭瑪利亞在聽到教堂鐘聲響起時,驚慌的手舞足蹈,修女們看到瑪利亞遲到一副理所當然,歎氣的搞怪動作讓人忍俊不禁。在瑪利亞來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家時,上校要孩子們像軍隊一樣列隊歡迎,孩子們那種稚嫩之下又帶有嚴肅氣味的表情,也不禁讓我發笑。不過最逗的是孩子們練習唱歌時的動作,在孩子們在唱音符1357—1時,最小的一個孩子總是發不了長音,片中音樂節最後也是這樣,不過他那最稚嫩的聲音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心的,因為她那個樣子實在太逗了。

本片另外一個看點就是瑪利亞和特拉普上校的愛情經歷。特拉普上校為人冷漠嚴厲,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説是比較古板冷血的,但遇到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女教師瑪利亞之後,他的性格逐漸怪變,由古板冷漠的軍父變成了一個温情的父親並且深深愛上了這個平常讓他感到哭笑不得和給專給他添亂的女教師。整個過程都是充滿搞怪和有趣經歷的,讓我們不得不讚歎瑪利亞那樂觀性格的魔力。

本片中修女們幫助特拉普一家和瑪利亞逃走的經過也是充滿温情的,修女們是在不顧犧牲的情況下冒險放了監視特拉普一家的軍人軍車的汽油,並協助他們逃跑。這個片段反映出了當時充滿戰亂的時代,世間還是充滿温情充滿了正義與愛。

本片以動亂年代為背景卻為我們闡述了世間愛是不分年代的,讓我們對生活和信仰始終充滿信心為效果。

第7篇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塊在邁視網上觀察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敍述了修女瑪瑞亞性質開暢,生動,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着七個孩子的家庭去住持庭教員。孩子們的媽媽犧牲了,他們特別淘氣,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員了。瑪瑞亞剋制了重重痛苦,教孩子們音樂,舞蹈,做遊戲,逐步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明白何如去愛他們。最後瑪瑞亞得回孩子們的招供,成了他們的媽媽,過着美好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局部非常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黃昏就下起了大雨,不竭地打雷。忽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説:“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説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入,她們對瑪瑞亞説:“男孩們不會畏懼!”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入,“怎麼你們也畏懼嗎?”男孩説:“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減緩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恐怖的晚上就這樣快樂的渡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中心的一部電影,我期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有意去感化愛,讓愛留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第8篇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裏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的意義上説,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説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第9篇

從物學的角度來説,冷,是因為缺少了熱,黑暗是因為缺少了光。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説世間的醜惡都是因為缺少了愛的存在……

作為一部音樂劇,它的中間當然是藴含了許多音樂元素,但真正打動觀眾的,卻是其中濃濃的愛……

當一個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師時,與她的僱主一位艦長卻發生了爭執。在僱主的眼中,他把孩子們當成士兵一樣對待。在外人眼中看來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發生在他的身上。孩子們得不到一點愛,為了讓父親更多的關注他們,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師,而熱情活潑的修女瑪利亞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趁艦長外出時,私自用窗簾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孩子們四處玩耍,教孩子們唱歌。瑪利亞用心中的愛感染了他們,擊碎了他們的孤獨與怯懦。當艦長回來,他聽到了只有他妻子在世時才有的滿屋歌聲。他的嚴肅,冷硬包裹的孤獨,無助,對生活的恐懼被擠掉了,然後唱出了整部電影的高潮——《雪絨花》

作為一名父親,艦長當的確實不好,可是,作為一個原本在美滿家庭中生活後又失去妻子的他來説,在高冷的背後是對生活殘酷的恐懼,他的恐懼令孩子們不知所措,他管理孩子如同管理士兵,甚至可笑到他雖然知道卻從不叫孩子們的名字,而是用吹口哨的音調來作為他們的名字。而瑪利亞的出現,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愛,之後點燃了艦長的愛,這也就是最好的結局。

所以,給別人一個愛的源頭,用心中的愛去點燃他們心中的愛,讓愛充滿世界,令醜惡無所遁形吧!

第10篇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説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着從瑪麗亞嘴裏汩汩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電影,聽着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部電影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為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第11篇

音樂是打開人心靈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個人改變,是一個環境改變。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就做到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瑪利亞剛來的上校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生機。所有一切都是很順序的,沒有歡笑,沒有音樂,讓人感覺像一個冰窖一樣。可是美麗的瑪利亞用歌聲打開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樣快樂的玩。他們與瑪利亞相處的十分融洽,瑪利亞經常叫他們唱歌跳舞。這是上校回來了,因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隱藏了起來,也不與孩子們交流,所以看到孩子們唱歌時十分生氣。但是聽到孩子們專門為歡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開了,上校發現是他太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這個家搞得一點生氣都沒有。所以上校請瑪利亞留下來,就這樣每天家裏都充滿了歡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瑪利亞和上校結婚了。

就這樣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組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成為了一個瞭解孩子的媽媽。

這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十分可愛的東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國際,無時無刻都可以鑽進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動。所以我們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樂,不可以失去音樂,因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讓我記住音樂,學會感受音樂。

第12篇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裏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裏那久違的歌聲和温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着潔白的婚紗,隨着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第13篇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忱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着,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着自己的思維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抱負,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特別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着,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着,對感情的執着。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很多的困難時總是躲避,而躲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當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由於人生沒有永久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抱負。他們不情願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戲弄歷屆的家庭老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裏;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他們,關懷他們,關心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伴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嬉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快樂和生氣,佈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着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着。音樂不僅轉變了孩子,也轉變了上校,從今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預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寵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喜愛讓我感動。裏面漂亮悦耳的歌曲使我瞭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愛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現在整個影片的最終,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劇場裏的氣氛異樣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乾淨的花朵,讓人看到盼望和春天。

第14篇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我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着,有如上校對自我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着自我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夢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十分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着,瑪麗亞對自我生活的執着,對感情的執着。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當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我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裏的孩子們各自有自我不一樣的性格,愛好和夢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裏;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我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忙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我和對別人都有着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着。音樂不僅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我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裏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瞭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此刻整個影片的最終,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劇場裏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淨的花朵,讓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第15篇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着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説:“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説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説:“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説:“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遊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衞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第16篇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樂之聲》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説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説的看着瑪利亞。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説的第一句話就帶着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鐘的片斷裏,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説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