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8篇 傳統美食與文化傳承:探究端午粽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7.95K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份名為《端午粽》的教案,該教案旨在通過粽子製作的歷史文化、製作過程及食材選擇等方面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端午節文化和傳統制作技藝,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創造力,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端午粽》教案8篇 傳統美食與文化傳承:探究端午粽教學設計

第1篇

1、認識“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等7個生字。

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難點: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麼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上紮根細繩子。(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課件:粽子圖片。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麼好的記字方法。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自由朗讀,標出全文自然段。

3、師:外婆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4、誰來讀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師範寫“節、葉、米”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

“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為懸針豎;“米”為垂露豎,“米”要左右對稱。

(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粽子是什麼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做什麼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節習俗的圖片)

1、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指名説一説,讀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2、教師讓學生畫出描寫粽子的句子,齊讀畫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寫了粽子由外到裏的樣子、顏色、味道。

師: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種,葉子寬大,是一種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師:粽子顏色十分豐富,糯米是白白的,棗子是紅紅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5、學生想象粽子的樣子,並拿彩筆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一畫,比比誰畫得更好看。

6、師:齊讀第3自然段,説一説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7、出示: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樂於分享的人)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他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6、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後同學們去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這篇課文,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們都吃過粽子,知道人們在端午節都會幹什麼。因此,我用謎語導入時,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並適當地向學生普及端午節的傳統文化知識。

《端午粽》教案8篇 傳統美食與文化傳承:探究端午粽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着”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瞭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粽。)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麼事情?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後一豎不要寫出頭。

第3篇

?端午粽》是本冊書的第十篇文章,本單元圍繞“家人”這個主題,編排了《靜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靜夜思》是一首古詩,語言淺顯易懂,兒童詩《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視角,童趣化的語言進行表達。《端午粽》是關於傳統節日習俗的,生動的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節日風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粽》本篇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寫了粽子的花樣多;最後點出了端午吃粽子習俗的由來。課文語言比較形象,比如對粽子樣子、味道的描寫中,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來形容箬竹時、糯米、棗,可以歸類積累,同時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韻味和節奏,口語表達時,也可模仿運用這一類詞語。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長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現,這兩個自然段時要加強對長句子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讀好長句子的方法。

1、多種形式鞏固生字和詞語,會寫“真、節”2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自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農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臘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別是什麼節?有什麼習俗?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拓展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對我國的傳統節日進一步的瞭解。】

孩子們你們坐得直,聽得認真,我可喜歡你們了,那讓我們一起玩個 “賽龍舟”的遊戲

端午節我們總會吃粽子,粽子裏面有糯米、紅豆、紅棗(zo),

還有大肉,據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q )原(yuán)。

?設計意圖:創設“賽龍舟”的遊戲,將靜態的生字動態化,把字融入詞中、句子中再現,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遊戲的方式複習生字,為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鬆、愉快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2、文中是如何描寫粽子的?讓我們趕快讀讀課文的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一找吧。

3、請在文中把描寫顏色的意思用橫線畫出來,你能照樣子再説一些這樣的詞語嗎?

(白白的、紅紅的、青青的、綠綠的、黃黃的、黑黑的)

4、看到有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顏色,你猜一下這個粽子味道怎麼樣?(好吃、香、想吃)心情如何?那請你帶着這種心情,讀一讀這一句話。

5、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到底怎麼樣呢?讓我們趕緊去看看吧!

(2)師範讀課文。學生做動作,説一説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孩子感受獨處也是一種快樂】。

外婆包了哪些花樣的'粽子?你喜歡吃哪種味道?吃了粽子心情如何?

外婆把粽子讓我們帶回家分給鄰居吃。你覺得外婆是怎樣的一個人?

?設計意圖:減少無效的講解,增加有效閲讀,使學生在大量的閲讀實踐中培養語感。】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5月5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鼈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食物。年復一年,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逢端午節那天便用竹葉把糯米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龍船到汨羅江,投到江裏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船的來歷。

?設計意圖:認識漢字書寫的規律與變化。感受漢字的結構美。】

1、推薦閲讀課外書《一朵花的童話》中《婆婆路》的片段。

?設計意圖:本單元圍繞“家人”的題材展開描述,推薦閲讀《婆婆路》讓孩子再次感受家人在一起的快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第4篇

1、上節課我們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看看關於端午節還有哪些故事?(寫課題,10端午粽)

4、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現在老師把詞語變長了,放在了長長的龍舟裏,誰來領讀?

5、吃過了粽子,也賽了龍舟,下面咱就看看還有什麼故事發生吧?

誰來給大家讀一讀?外婆在什麼時候盼我們回去?讓我們回去幹什麼?

那有沒有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你的外婆或奶奶也盼着你們回去呢? 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樣,用上“一…總會…”

(1)數一數這一段有幾句話?老師叫三名同學來讀,每人讀一句。指導朗讀。誰再來試試?這次,老師來讀,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聽,想一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2)出示圖片。

老師考考大家,看到這幅圖,你能想到課文裏的什麼詞?

對了,這就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它們寫的是粽子的什麼?

(3)再讀一遍,你還能發現什麼?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像這樣的話你能説一些嗎?

(4)老師説上句,生接下句。綠綠的什麼?還可以説綠綠的?(5)出示圖片。

粽子你會包了嗎?看着圖片師生一起説。“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也就是説,粽子的外面是箬竹葉,那裏面呢?“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你知道裹着是什麼意思嗎?糯米的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6)你能像作者一樣,按順序介紹一樣你喜歡的'東西嗎?(7)出示圖片。

同學們説的真好!現在粽子在鍋裏咕嘟咕嘟煮了好久,已經熟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你覺得這句話寫的是端午粽的什麼呢?

(8)“一…就…”這一組關聯詞寫出了粽子撲鼻的香味,讓人恨不得咬上一口。你能仿照它,説幾句話嗎?(9)出示最後一句。什麼是剝開粽葉?

(10)前面寫了端午粽的顏色還有香味,這句寫的是什麼啊?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12)總結:通過“青青的”寫出了端午粽的“色”,通過“一股清香”寫出了端午粽的“香”,通過“又黏又甜”寫出了端午粽的“香”。(13)小組合作學習,根據這種方法,找出文章下面還寫出了端午粽的什麼?

總體來説,同學們今天表現得很棒!能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了詞語的意思和課文的內容。知道了過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還認識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其實,關於端午節、屈原,還有其他的故事,請同學們回去後多蒐集下資料,把找到的故事講給別的同學聽。

第5篇

(1)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別好吃,那麼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6)總結: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樣多,還叫我們帶回去給鄰居吃,看來,外婆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1)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那麼屈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人呢?

(2)課件出示屈原資料,瞭解其生平,以及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鄉端午節習俗資料,並和課文內容相對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觀察三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並指導書寫。

2.佈置作業。把在本課中收集到的詞語放在你的詞語庫裏。課外瞭解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節日。

第6篇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着”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瞭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粽)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麼事情?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後一豎不要寫出頭。

第7篇

4、通過參與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加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具體到將老師、同學的全部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當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晰地再現,即開頭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長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1、請爺爺給小伴侶講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2、小伴侶自由和爺爺溝通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瞭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請奶奶向小伴侶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划龍舟競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為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為他們搖旗呼喊。

請奶奶示範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校口袋,放進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第8篇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新偏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書寫“午”“豆”“節”。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讀好長句子。

1、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按筆順正確書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遊戲:小湯圓、圓又圓——元宵節!吃月餅、賞明月——中秋節!再過些日子就是端午節了!反過來考考你們,端午節吃什麼?(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揭題小遊戲,創設“節日與美食”的情境,不僅為課文的學習做了鋪墊,而且在語境中學習了生字“午”,認識本課兩個新偏旁。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長句子多讀幾遍。

(4)賽跑齊讀:生字全躲到粽子裏了,快把它們叫出來!

(1)你還知道哪些豆?老師也帶來幾種豆,認識嗎?

毛豆短,蠶豆扁,紅豆圓圓像兩點,豇豆長長託上面。

生字“豆”的教學從學生生活中來,通過各種豆的巧妙組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識記字形。

6、我們讀着讀着,腦海裏一定還留下了温暖的畫面:(出示三幅圖)

統編教材對一年級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提出:能找出課文中的信息。針對這條建議設計此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

1、端午節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1)箬竹葉你見過了嗎?老師帶來了,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什麼樣的箬竹葉?

(2)加上顏色讀: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本課疊詞很有特點,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正着讀、反着讀,迴環復沓,既積累了疊詞,也為讀好長句子做了鋪墊。

(4)一張箬竹葉、一小把米、一大顆棗,在外婆的手裏就變成一個好看的粽子囉!讀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設計了由詞到短語,再送到句子裏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讀慢慢學會長句子的停頓,掌握讀好長句的方法。

4、讀着讀着,老師想起自己小時候過端午節,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麼呢?

小結:青青粽葉香,濃濃端午情,外婆還給我講端午節的故事,告訴我永遠要紀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們也可以把端午節的故事找來讀一讀。

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講述兒時端午節的記憶,喚起學生的記憶,想起自己過端午的情景,親情、傳統佳節的傳承在回憶中漸漸清晰。

節字長橫蓋下方,午字長橫擺穩當,豆字長橫託上方。

讀好書、寫好字是第一學段的主要任務,本課三個生字“午”“豆”“節”有一個共同的筆畫“長橫”,尋找漢字書寫的規律,學會一類字的寫法,從而習得寫好字的要領,貫徹落實課標的寫字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