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農耕生活5篇 古樸田園:原始農耕生活

來源:巧巧簡歷站 6.34K

“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人們靠着勞動和智慧用簡單的工具耕種土地,以此獲得食物和生存所需。在這個時期,人們學會了提高種植和養殖的效率,也逐漸開始形成社會組織和文化傳承。今天,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愛我們現代文明的來之不易。

原始的農耕生活5篇 古樸田園:原始農耕生活

第1篇

識記層次要求,識記對象為“特徵”。所選兩個遺址分別反映了長江(東南)和黃河流域(西北)原始農耕文化的狀況——集中和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原始農耕(以農為主的原始社會經濟生產和經濟生活)的基本情況。——農業(糧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江、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一個“等”字同樣是留有餘地,教材在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圖上還出現了紅山文化(東北)和大汶口遺址(東),可説明兩重點遺址是典型代表。大汶口還以楷體小字方式進行介紹,可與典型的原始社會形態作比較。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反映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生產內容和生活方式均與長江流域(浙江地區)的氣候、自然狀況有關。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與河姆渡應是一種並列關係(相差千年左右、基本處於同一歷史發展階段)。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但教材介紹的範圍更為寬泛(“……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小字不做硬性要求,可與典型的原始社會特點做比較。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學習重點,中心是瞭解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在導入新課時,建議先以提問北京人、山頂洞人每天勞動的內容是什麼?這種勞動每天會有那幾種結果?(生活來源不穩定,人們的居住點不易固定等)那麼原始時代的人們又是怎樣改變這種狀況的呢?此時再運用導入框內容就較好了。其後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傳説可信嗎?——原始居民在“採集”實踐中的“發現”產生了種植生產的“創造”(細心觀察、思考,大膽嘗試實踐是創新的一重要來源)。——神農氏是無數原始農耕發明者的集中代表。最後要點出:開始農耕生活,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

在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時(重點),建議先讓學生分別歸納各自的農耕成就和特徵(可通過列表形式——教參p20。河姆渡突出水稻的種植——可利用自由閲讀卡材料。半坡突出粟、蔬菜的種植,箭頭(弓箭)的出現、陶器上的刻畫符號以及紡輪),然後再讓學生尋找和提煉他們的共同特徵(教參p18)。在分析的過程中,注意引用《白虎通》的引文,突出“因天之時,分天之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要順應自然,要注意科學合理、協調兼顧。(兩地住房形式的差異對比。河姆渡的水井有環保的特色)。

三個世界之最(兩個為大字)注意不要與河姆渡和半坡直接聯繫。在具體講述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講大汶口的內容首先回憶一下北京人的社會組織和人際關係,對比大汶口中晚期的情形,瞭解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此時已成為社會現實。

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強化利用文物分析探究歷史的意識。

原始的農耕生活5篇 古樸田園:原始農耕生活 第2張

第2篇

在學習了一課的基礎上,學生對遠古人類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要從距今的年代、生產生活狀況等方面來學習。因而本課決定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的方法 ,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既積極學習現在要學的知識,又聯繫過去學過的知識,通過對比比較,自己學會歸納總結采用。

除了漁獵之外,山頂洞人還怎樣獲取食物?(採集)這種方法有什麼不方便?如何改進它?

集體朗讀“導入框”內容,指出那時人們已從採集者變為生產者,但這僅是神話而已,還有大量考古發現的文物可以證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請大家閲讀教材第8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請大家閲讀教材第7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讓我們帶着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1、學生觀看第7頁的骨耜圖,討論回答:你覺得這把骨耜可以做什麼事情(翻土、打獵等)?怎樣操作才會省力?(腳踩橫棒)

2、學生先看第11頁的“自由閲讀卡”,再觀看第10頁的“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討論回答:你能説出這種陶器的用途嗎?(蒸食物)

3、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學生討論)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會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

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4、指導學生觀看教材第8頁遺址圖,回答:圖上有哪幾個遺址?它們分別位於哪條江河之旁?為什麼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紅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遼河、黃河、長江,農耕對於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過渡:黃河旁的遺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遺留下來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本目由同學自學完成)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處?不同之處?

①相同的地方: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也轉向定居生活;都會搭建房屋;會製造陶器。在打獵過程中由於使用了弓箭,獵物明顯比以前增多了,人們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傷的動物圈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都產生了原始的家畜飼養業。

a、兩者的房屋建築樣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幹欄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種植的農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半坡人種植粟。

c、南方人會挖井,這就可以使他們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邊的地方,生產、生活範圍也就不斷擴大了。

2、引導生看圖進一步討論分析、比較:為什麼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居民,他們的房屋建造式樣會不同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回答。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那裏地勢低窪,建幹欄式房屋可通風防潮,還可以防止野獸的侵襲。降水較多,防止水淹。下面還可以飼養牲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黃河流域,地處北方,天氣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結合材料想一想,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麼重大意義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討論後得出結論:改善了生存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 擺脱了對自然的依賴,擴大了活動的空間。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3、為什麼河姆渡居民種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種植的是粟?

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温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温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

4、引導學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義得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説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指導閲讀第9—10頁有關的“閲讀文字”,組織學生活動。

第10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人際關係變化的原因:

第一,人們想讓死去的親人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財產作為隨葬品。

第二,農耕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富增多。(社會生產力進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裏的地位不同,有了貴賤之分;權力不同,所佔有的財富也有了多寡之別,貧富分化隨之出現。

3、生產:使用磨製石器,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生活:住幹欄式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樂器、玉器。

3、生產: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會製造彩陶,還會紡線、織布製衣。

第3篇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主要的歷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1.導入:我國現在生產的農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麥)那麼遠古人類是靠什麼手段來獲取事物

2.講:古老的神話,神農氏,教人耕種。從此有了農耕。(書7頁提示)

同學們瞭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農耕生活。瞭解生產工具的進步,帶動了原始農業的發展。有帶動了原始飼養業、製陶和紡織的出現。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種,原始的藝術也開始萌芽了。個典型代表:

c.大汶口居民(時間、地點、勞動工具、農作物、手工業、飼養業、其他)

4.講:私有財產的出現必然會造成貧富分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自由發言,説出本課的知識要點。 2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的異同?

生活在原始農耕時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會有時麼勞動分工?

4.思考:貧富分化出現在什麼時期,為什麼會引發這種變化?

本課重點是我國的農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異,運用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的方法,學生好奇,觀察細緻。

第4篇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瞭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 。

2、能夠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請同學們閲讀課文7-9頁有關半坡聚落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8-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內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內容要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3、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經濟有更大發展,農具有 、 等。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更大進步,陶器有了 、 。由於 的發展, 和 出現了。

1、課本第8頁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2、課本第10頁動腦筋,大汶口墓葬裏,為什麼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3、閲讀課本第11頁自由閲讀卡,想一想下面這幅圖裏的陶器,是河姆渡居民時期的生活用具,你能説出他有何用途嗎?

4、下圖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麼動物?你能説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

5、搜寶大行動:從課文中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6、當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場館時,無不為其精巧的設計而歎服,而幾千年前原始人類的房屋同樣充滿智慧。看圖: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處?為什麼不同?

1.下列遠古人類中,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 ) a.山頂洞人時期 b.半坡氏族時期 c.河姆渡時期 d.大汶口時期

3.我國最早能喝上小米飯的居民是( )a.山頂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居民  d.北京人

4.下列關於氏族聚落時代生產生活狀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已經懂得了飼養家禽家畜b開始從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製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幹欄式房

5.我們説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情況,主要判斷依據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隨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隨葬品中是否有磨製石器等生產工具 d.隨葬品的多少

第5篇

了 解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當時經濟的發展水平、這種經濟對當時社會進步的作用

判斷推理原始農業產生的原因、原始社會晚期人際關係變化的原因

聯想歸納以農耕生產為基點的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繫

思考比較幹欄式住房與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處及其原因

民族情感我們的祖先最早種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識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原始社會晚期人際關係的重大變化(出現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除了漁獵之外,山頂洞人還怎樣獲取食物?(採集)這種方法有什麼不方便?如何改進它?(指導閲讀第7頁《白虎通》語句,解釋之) 集體朗讀“導入框”內容,指出那時人們已從採集者變為生產者,但這僅是神話而已,還有大量考古發現的文物可以佐證。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指導學生閲讀7-8頁正文 並“動腦筋”: 1、學生觀看第7頁的骨耜圖,討論回答:你覺得這把骨耜可以做什麼事情(翻土、打獵等)?怎樣操作才會省力?(腳踩橫棒) 2、 學生先觀看第11頁的“自由閲讀卡”,再觀看第10頁的“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討論回答:你能説出這種陶器的用途嗎?(蒸食物) 3、 指導學生歸納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耒耜、稻、幹欄式住房、水井、飼養、製陶和玉器、樂器) 4、 指導學生觀看8頁遺址圖,回答:圖上有哪幾個遺址?它們分別位於哪條江河之旁?為什麼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紅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遼河、黃河[渭河]、長江,農耕對於沃土和水源的需要。)5、 過渡:黃河[渭河]旁的遺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遺留下來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指導學生閲讀7-8頁,討論回答: 1、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哪些地方類似於河姆渡原始居民?(磨製石器和耒耜、種糧食、飼養動物、住房、製陶等)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哪些地方不同於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頭和魚叉鈎、彩陶、紡織製衣等) 3、 對比8頁《幹欄式房屋》圖和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討論:這兩種房屋有什麼不同?(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築)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近海濕熱或內陸幹寒)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各自是怎樣考慮的?(通風防潮防獸或抵禦風雨保暖) 接着讀第7頁“文獻資料欄.《白虎通》摘句”,啟發學生引申:人類應設法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4、 第10頁“練一練”與第8頁遺址圖相配合,選出:d。 5、 第11頁“活動與探究2,看圖分析”,討論回答出:魚和鹿,説明半坡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食物種類豐富。 6、 第11頁“活動與探究3,找一找”,討論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種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導閲讀9—10頁有關的“閲讀文字”,組織學生活動。 1、提問: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樣嗎?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不一樣——南方是幹欄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為地域不同,自然條件不同,人類必須適應自然,才能生存和發展。 2、按第9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的分工: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製造工具、製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人際關係變化的原因: 第一,人們想讓死去的親人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財產作為隨葬品。 第二,農耕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富增多。(社會生產力進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裏的地位不同,有了貴賤之分;權力不同,所佔有的財富也有了多寡之別,貧富分化隨之出現。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1、《原始的農耕生活》講到了三種代表。其中, 原始居民的遺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原始居民的遺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種植 的國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別是 、 、 。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 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約七千年、約五六千年、約四五千年、黃河) 3、指導學生填《我國原始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表》

原始手工業河姆渡原始居民約七千年浙江餘姚 (長江流域)磨製石器、骨耜、 種植水稻

飼養牲畜蓋屋挖井、製陶、玉、樂器半坡原始居民約五六千年陝西西安 (黃河中游)磨製石器、木製耒耜、石刀、種粟和蔬菜

可能養豬制彩陶、紡織、製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約四五千年山東泰安 (黃河下游)磨製石鐮、石鋤

制黑陶、白陶4、組織學生自評互評,提醒預習第3課《華夏之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