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培訓心得體會3篇 人文培訓:開啟智慧成長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在現代社會中,人文培訓已經成為提升個人素養和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參加人文培訓,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思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本文將分享一些關於人文培訓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人文培訓心得體會3篇 人文培訓:開啟智慧成長

第1篇

畢業實習是學生向醫生轉變的一個重要時期,若把實習比作一餐盛宴,那麼崗前培訓就是開胃菜,讓我們以最佳的食慾享受美宴。而培訓還有利於規範醫德醫風和提高醫療質量,為我們儘快適應新環境,完成角色的轉變,提高臨牀實習質量打下務實基礎。

醫院領導和老師在培訓中為我們介紹了醫院基本情況,規章制度,進行了醫德衣服和思想政治教育、醫學安全教育、院內感染和臨牀基本技能教育,為我們搭建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樑,讓我們以更飽滿熱情迎接實習,以更嚴謹的態度對待實習。

在培訓中,教學辦老師提出要加強責任心,提高醫學技術,哲學理念和人文修養。我也站在一個温和、感性的層面重新審視了自己將從事的專業,讓我明白醫生給予患者更多的應該是尊重、關懷、理解與鼓勵,而我們應該把這種人文素養種植於內心,轉化為一種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種帶着寬容去看待世界的心。這種素養如同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讓所有的一切應在湖面上,讓所有路人不禁駐足流連,莞爾讚揚。

現代臨牀醫學之父美國醫學家威廉×奧斯勒爵士在書中寫道:“行醫,是一種以升學為基礎的藝術。它是一種專業,而非一種交易;它是一種使命,而非一種行業;從本質來講,醫學是一種使命,一種社會使命,一種人性和情感的表達”。這種表達適用於臨牀醫學,同樣適用於檢驗醫學,作為一門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積累,不斷學習的學科,檢驗醫學要向在短時間內對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掌握,並非易事。但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每一份標本,做好每一步操作,嚴謹判斷每一個報告,核查每一個結果,用心為病人服務,那麼病人就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我們也能從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技能,這難道不是一幅再和諧不過的藝術品嗎?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我會本着“嚴謹、求實、博愛、奉獻”的精神認真完成畢業實習,通過不斷的學習為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營建一個牢固的根基。並在踏實的時間過程中努力鑽研、創新、力求在醫學領域中能良好的成長。

人文培訓心得體會3篇 人文培訓:開啟智慧成長 第2張

第2篇

醫學與人文,兩者的關係可謂息息相關,源遠流長。早在1979年,美國學者佩裏格利諾(egrino)曾指出:“醫學居於科學與人文之間,並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雙方的許多特性。醫學是最人文的科學,最經驗的藝術,並且是最科學的人文”。由此可見,醫學是一門運用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來護理和服務人類的學科。縱覽古今中外幾千年的歷史,醫學一直被視為治病救人的“仁術”。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寫下醫者的誓言:“無論到了什麼地方,也無論需診治的患者是男是女、是自由民還是奴婢,對他們我一視同仁,為他們謀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做各種害人的劣行”。”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醫德箴言,至今還影響和規範着醫療行為。當代名醫大家林巧稚、吳孟超、顧玉東身體力行,讓世人看到——作為一名醫生,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兩者缺一不可。這也印證了古代先賢所言:“醫乃生死所寄,責任重大,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確實,醫學要預防、發現、診斷和治療疾病,關係到每個人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健康福祉。這一醫學本質決定了它必須是充滿人性關懷和人道主義的。

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力提倡科學技術為人類謀福祉,醫學的科學性在無形中被誇大,致使很多醫生只鑽研醫學專業和臨牀技術,忽略了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他們在行醫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對患者的關懷,一味追求“看病”而不是在“治人”。一旦科學技術成了醫學的主體,科學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文造成漠視和侵害,致使醫學與人文漸行漸遠。慢慢的,廣大患者羣體對於醫學乃至醫生產生了對立不滿情緒,普通民眾對醫療健康保障的訴求變得越來越多。為了緩解社會矛盾,賓州州立大學和南伊利諾大學最早開始成立醫學人文系,而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也開始強制在住院醫師的臨牀培訓中增加對醫學人文方面的考核。從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眾多高等醫學院校紛紛增設人文藝術課程。1982年,美國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發布《醫學教育未來方向》的報告,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和重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對於醫學人才的培養要從經院型轉變為多元型,即富於應變、善於學習和應用的人。此後,醫學人文學科快速發展,開展人文課程的醫學院校數量急速上升。到了1999年,醫學人文課程在美國75%的高等醫學院校得到開設。很多權威醫學雜誌也開始關注醫學人文的話題。例如,1995年起創刊發行的academicmedicine開設專欄發表醫學人文主題文章;隨後,一批頂級醫學雜誌(jama、lancet等)開始增設人文話題版面。人文教育的大力推廣對於美國醫療衞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以美國著名的耶魯-紐黑文醫院(yale-newhavenhospital)為例,“以人文本”的理念體現在醫院管理的方方面面:醫院給行動不便的患者免費提供小推車;為需要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開設等候室,在其中提供電視、沙發、雜誌以便消磨時間;為需要進行手術的兒童提供玩具安撫情緒,母親可以陪伴孩子進入手術室,並由母親實施塗有果糖香味的面罩吸入麻醉藥物。此外,耶魯-紐黑文醫院的門診部、住院部、科研樓、兒童醫院和醫學院大樓均通過長廊連在一起,患者、家屬和醫院工作人員均可免受日曬雨淋之苦。於是在美國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普林斯頓董事掌權、哈佛校長當家、耶魯教授做主”。

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形成和發展不過是近30年間的事。在這期間,我國從傳統保守走向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經歷了巨大的社會體制改革。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效仿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實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離的政策,人文醫學教育難有立足之地 。而後我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科學技術和文教衞生事業遭到嚴重破壞。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醫學人文學科的概念仍模糊不清。北京醫學院的阮芳賦教授提出了一個初步的建設框架,其中包括20餘門人文學科。至此之後,我國各大高等醫學院校開始逐步開設人文藝術課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取得的進展有目共睹,但就全國總體情況來看,依然面臨着十分嚴峻的問題。比如,開設人文課程的科目侷限,所佔課時少,人文課程與醫學專業課程比例嚴重失衡;醫學人文課程的展現方式單一;醫學院校人文學科教師的知識結構較為薄弱。可喜的是,國內多所高等醫學院校建立了醫學人文學系和研究所。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意識到現代生命科學和醫學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危害;醫學能否得到積極長遠的發展取決於醫學與人文能否和諧相處、良性互動。

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醫療衞生事業缺乏人道主義、醫學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現狀,必須從關注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入手。鑑於當今國內各大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課程開設還極其有限,作為醫學英語的教研人員必須利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最大化的充實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提到加強人文教育,可能很多醫學院校的管理者會想到的是增加人文課程。但是,“學業繁重而時間緊迫”從來就是醫學教育中的最大問題。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新課,醫學生恐怕只能在重壓下敷衍了事,醫學人文教育根本無法落到實處。因此,醫學院校的領導者和教育者都必須認清新形勢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現狀,明確社會發展對醫學人才的根本要求,拋棄“重醫學專業知識,輕人文知識”的陳舊觀念,優化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有效開展醫學英語教育。醫學院校與其增加人文課程,不如優化現有的醫學英語課程,讓醫學生有機會涉獵除英語專業知識以外的文化和藝術鑑賞,增加人文修養,有利於他們形成全面、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醫學專業英語對於醫學生來説不僅是一個簡單的交流工具,更是一雙翅膀——通過在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醫學生們必定可以如虎添翼,成為複合型醫學人才。

針對不同的主題,教師在醫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變換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實踐式等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注意體現四個“有利於”原則,即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利於學生個性潛能的發展。打破傳統講授式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效仿美國醫學院的人文教育理念,多層次、多角度展開醫學英語教學,全方面培養英語交際技能。在美國,人文學科的教師經常組織小組研討和臨牀帶教等互動方式來開展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有助於他們發散性思維的形成,並且可以更加輕鬆自在地加入討論。國內醫學院校完全可以效仿這種教學方法,例如在開展《醫學英語文獻閲讀》的教學中,藉助紐約大學文學、藝術與醫學素材庫的資源開展一週一次的“書友會”活動,引導學生在擴大醫學英語閲讀量的同時學會用英語寫簡單的書評,並把自己的成果與大家分享。這些博大精深的醫學文獻可以幫助醫學生們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讀文學作品也有助於訓練未來的醫生們形成解析臨牀案例的基本能力;對於醫學英語術語的仔細揣摩也有助於醫生們更好地認識專業詞彙。

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師是關鍵。在美國醫學院校講授人文課程的教師都是複合型人才,同時具備廣博的醫學知識和很高的人文修養。而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學英語專業的教師與英語專業教師的平均比為1:25。這表明各醫學院校普遍缺乏既懂醫學專業又擅長英語語言的人才。這種專業英語教師匱乏的現象,成為了制約醫學英語教學發展的“瓶頸”。加強醫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一方面英語教師跨專業學習一些基本的醫學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醫學專業教師通過參加人文學術講座和讀書沙龍,提升其文化藝術修養。總之,雙方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力爭打造出一批既具有醫學科學技術知識又具有較高英語技能和人文素養的精英教師隊伍。

醫學人文教育不同於醫學知識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來講,校園文化氛圍對醫學生人文素質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無形的激勵作用。因此,創建濃厚的人文環境在醫學院醫學英語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醫學院可以定期開展醫學英語交流活動,如邀請有海外工作經歷的醫學專家跟醫學生分享在海外的工作和學習心得;或是組織醫學生觀看醫學主題的英語電影;再有開展醫學英語角,邀請醫學生和醫生中的英語愛好者一起參加。另外,還應鼓勵和支持學生創建各類學生社團,如詩詞社、音樂團等,積極營造校園的人文氛圍。此外,要通過校風、學風等校園精神,圖書館、教學大樓的設施環境,板報宣傳、校園綠化共同構造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給學生以無聲的薰陶。

現階段我國的醫學事業發展已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內的醫學研究也漸漸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與認可。大批的教學和科研人員正為了醫學與人文的良性互動而努力。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醫學人文教育的開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醫學英語教學的開展。限於篇幅,本文僅粗略討論了醫學與人文的關係以及美國與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情況。但通過這些有限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醫學人文教育是一項塑造人性、更新觀念、改進思維、充實內涵的系統工程,還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但只要我們認準“醫學人文教育勢在必行”的目標,在醫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前進,就一定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生。

第3篇

作為一個在校醫學生,每每看到關於醫療糾紛的報道,心緒總是久久不能平靜,終於哈醫大事件之後,救死扶傷的心被深深刺痛的同時,也意識到這是中國社會對醫學的偏見,也是社會對醫生羣體的不公,中國不需要醫生。這個想法伴隨我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參加人文醫師的培訓的之後,我的想法有所轉變,其實身為醫生,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人文醫師,精髓就在“人文”二字,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人文醫師,顧名思義,就是在醫療行動中以人為本的醫生。試問在當今的中國有多少醫生能夠做到以人為本?

病人來到醫院是要尋求醫生的幫助,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幫助。但我們走進醫院,首先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冷冰冰的氣息,所有的醫務人員都是面無表情,行色匆匆;對病人及家屬的質詢更多表現出的是不耐煩,敷衍了事;在問診過程中,“三句話”醫生更是屢見不鮮。病人滿懷希望的來,卻帶着失望離去,試問如此種種,醫患關係如何不緊張?

記得趙邦老師分析原因是這樣説的,我國的醫療為儘快趕上西方國家,只是注重醫生技能上的培養,而忽略了醫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這就使得我們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醫生只知道看病治病,卻很少能夠深入的與病人溝通。因此我覺得,想要改變當今醫患關係緊張的局面,還得從我們醫生的人文素養做起。

雖然此次的人文醫師培訓只有短短的3天,但我們學習的內容卻涵蓋了溝通技巧、病史採集、解釋問題、病情告知等內容,並有一半的課程時間是安排醫患溝通情景模擬練習,通過讓學員們分別扮演醫生患者的不同角色,讓學員們體會到不同的溝通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整個培訓,不斷地引導我們掙脱機械化的問診模式,嘗試以主動傾聽、非語言溝通為內容的人本主義問診模式。

培訓結束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醫患交流中,醫生的一言一行都會對病人產生影響,因此身為醫學生的我們,在學習專業醫學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面對病人時應該考慮到自己的不當語言和行為會給病人疾病的治療帶來的不良影響,並努力杜絕這些情況的發生。

最後,我想額外説的一點是,醫生應該學會爭取自己自己的權利。就目前來看社會對醫患關係的輿論引導主要來自主流媒體,但往往鋪天蓋地的都是負面的報道,而這些報道大都是站在病人的立場指責醫院醫生,但卻鮮見位醫院醫生説話的報道,即使有聲音為醫生辯解,也很快被社會大眾此起彼伏的聲討聲所淹沒。一些記者不瞭解醫學專業知識,媒體對醫療糾紛的前因後果分析也往往過於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糾紛事件客觀、深入和全面的調查。某些媒

體報道的內容不準確或誇大事實,或進行新聞炒作,或由於媒體畫面及文字處理不當讓羣眾產生異議,使得患者和社會普遍把醫療工作中存在的意外和難以避免的問題都誤認為是醫院的醫療過錯或事故,引起醫患矛盾激化。而另一方面,不管是《醫者仁心》、《心術》等醫學題材的影視作品還是在現實醫院中,為了維護醫院的聲譽和將事件的影響最小化,醫院醫生對媒體的報道和社會大眾的指責往往含糊其詞,甚至保持沉默,給人一種問心有愧的感覺,一定程度上使輿論討伐愈演愈烈。

我認為,身為醫生我們應該敢於説話,如果是我們的失誤所導致的醫療事件我們應該勇於承認,並努力去補救和改正;而對待不公平的指責,我們要努力辯解,維護我們應有的權益。這是我對未來中國醫療事業發展的期望,也是我將要努力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