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讀書筆記8篇 《熱愛教育,塑造未來》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W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書筆記簡介:本書通過作者親身經歷和觀察,探討了現代教育中缺乏温度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書中強調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個性化教育和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這本書對於教育者以及關心教育的人們來説都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鑑的好書。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書筆記8篇 《熱愛教育,塑造未來》

第1篇

有幸暑假讀了《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文章,比如: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課堂上不規整的可愛;每一分都值得珍惜;由放風箏想到的;能和學生一起學習的老師是好老師;只要拿起書就是成功......下面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張居正曾經説過:“慎則思,思則通微;慎則慎,慎則不敗。”這句話很適用於教育。教師不僅一份職業,還是一份偉業,因為教師在教育中扮演着塑造孩子心靈的“工程師”。我們教師扮演這個角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能否穩定和繁榮,甚至還關係到人類文明能否延續和進步。肩挑如此重要的“擔子”,教師怎能不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呢?當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對專業學科知識精益求精,還要善於接受和學習新知識、新概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羅曼羅蘭説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的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為了“播撒陽光”,我們要時刻心懷敬畏之心,我們要有原則地肯定學生的個體價值,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祖國花朵”。教育是愛的事業,關愛學生不是隻愛自己喜歡的學生、聽話的學生,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公平地給予每個孩子應有的尊重;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發現學生的`優點,引導、鼓勵並幫助每個孩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蔚藍天空。教育的愛是從師生良好的關係開始,這種關係指向感情,而情緒是感情的外顯和表達渠道。老師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只有照管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認可、接納與愛,老師的愛才有意義和價值。

教育需要“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藝術。急功近利是當前教育的弊病,也是教育的死敵,當前教育諸多問題就源於教育的急功近利。只有站在人終身成長的需求來看待教育,我們現在眼中好多“重要”的教育節點、教育要求或許就沒有這麼重要了,充其量不過是階段目標、單方面要求而已。帶着這種心態去幫助學生,老師、家長可能會少些“火燒眉毛”和“別無他路”的焦慮之心。

教育的“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在於給教育多一些“可能和後勁”。教育最大的忌諱是“一錘定音”式的、“當場結算”式的績效觀。評價、考核、輿論等無不為“塑造”大量的名校名師推波助瀾,這極大地使真正的教育禪讓於“短平快”式的教育。教育的作用應該是順勢而為,而不是強勢而為;教育的效益不是“短期投資”,而應是“長期投資”。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成長。我們要少用温室和催生素來“幫助”種子的生長與成長,因為這不是幫助而是催生。教育要有“後味”,有“後味”的教育給人的發展提供“可能和後勁”,看前方不一定能馬上改變現狀,但能給以後的教育一些“留白、希望與念想”。“有條不紊,循序漸進”不僅是教育所需,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和人生覺悟,需要用智慧與耐心來沖泡這杯茶。

教育要讓學生有興趣和慾望。無“欲”則無力,無“欲”則無行,無“欲”則無趣。教育不是教誨,教育也不是給予,教育是複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個性化工作。教育是雙向互動式的交流活動,他不僅涉及教師的“教”,還要有學生的“學”。只關注“教”的教育,註定是灌輸式的教育,是單向的、主觀的,這樣的課堂多半是程式化的,自然也缺乏吸引力。好奇一貫被世人認為是兒童的“專利”,正由於這些好奇,才促使了他們產生興趣。學生學習是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從學他到共學再到自學的思維和路徑轉變,而這些轉變的前提是學生擁有學習的興趣。由此可見,老師的“教”應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激發的學生興趣,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慾望”是不同的,除了學生本身“基因”有別,還與家庭氛圍、所接觸的人和事尤其是比較重要的人與事都有關聯。這説明孩子的“興趣和慾望”是動態的、可影響的,正因如此,給教育留了“契機”,讓老師的幫助帶來“可能”,這個“契機”和“可能”正是教育的魅力和活力所在。有好奇就會尋找;有興趣就會自覺;有慾望才會永不停步。

作者説:“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會有温度,才能稱為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場。”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書筆記8篇 《熱愛教育,塑造未來》 第2張

第2篇

入職近三年,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温度”兩字吸引,心裏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温度的教育”?於是攜着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方華老師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這些文章有的是從一個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還有的是介於兩者之間。《做有温度的教育》,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温暖,教育確實需要點“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孩子在愛中接受教育,方華老師的觀點讓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開朗。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該如何做個有温度的教師呢?面對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顆愛心,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所必要的'吧。如果沒有一顆愛心,即使學識再淵博,學歷再高,也很難成為一個好老師。幼師的工作,與別的老師不同,需要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去關注每一個孩子。孩子的個性與發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師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就像對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樣,細心呵護,耐心引導,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們的成長,讓他們綻放絢麗多彩的美麗。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温度的事業,教師有温度,孩子才會有温度。“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温暖,這才是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在不需要考慮升學壓力的條件下,我們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們一起感受人生的風景,讓孩子們的童年不管是嚴寒酷暑都處在温暖裏。有温度的教育,與“愛”這個字離不開,而如何“愛”也是一種智慧。而這方面不僅需要用心去經營,還需要智慧的方法去愛孩子,促進孩子各方面平衡發展。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們的活動具有趣味性,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遊戲。幼兒園孩子們還不太瞭解知識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只有孩子們覺得有趣了,他們喜歡了,才會樂於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而他們只有在幼兒園的活動中玩的開心、學的快樂,才會慢慢的感受到温度和快樂。

做一個有温度的教師,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微笑、説話柔和、多於孩子溝通。即使幼兒園的孩子現在還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對他露出一個微笑,他就會很開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話語和他們説話,他們就會更靠近你;只要你多與他們呢溝通,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讓人驚奇的表現。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我的孩子們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們能對我敞開心靈之門,我願意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讓温暖和愛的陽光般充滿每個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做教師就做有温度的教師,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鎮西所説,大多數老師將教師作為一個謀生的飯碗,更高尚、層次更深的就是把這種職業當成了一種虔誠的宗教信仰。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個最虔誠的信仰者,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滲透在教育中,讓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感受愛,發現愛,創造愛!

讓我們以温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有温度的教育者,讓孩子們在有温度的教育裏快樂成長!

第3篇

這個寒假有些漫長,但是,也有一些幸運的事情,遇見《做有温度的教育》這一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能預想到作者一定是一個很有思想的教育學者。事實也是如此。百度百科裏有他的人物介紹,他更是2014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和行動力教育局長,2015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在《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中國小管理》、《未來教育家》等報刊上發表了很多文章。

方華局長不僅是個有教育情懷的教育局局長,更是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實踐家。他認為“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求高、會干擾成長規律”“求快,會打亂成長節奏”、“求全、會破壞成長環境”。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只有孩子們自己認可、快樂參與的教育,才是他們喜愛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先育己,道理大家都懂,可知易行難。因為這是從認知改變到思維改變再到行為改變的漫長過程。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要理解教育的內涵:關注學習,關注個體通過學習的成長,才是教育的核心。童年最大的任務是向內的探索,當教育“慢下來”,更多關注孩子本身,並給予多元評價,孩子才能温暖綻放。

認知學者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成人,他們不太能夠理解抽象的符號,還要藉助具體的事物來學習,所以當老師遇到低年齡段孩子學習的時候,應該配合兒童的思維方式來進行。

遊戲可以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孩子們天生喜歡遊戲。他們藉由種種的遊戲去探索世界,去了解事物,建立概念和各樣的知識,學習使用語言,與人溝通,表達需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都是為了提升生活適應能力來做準備。所以,如果老師能夠結合遊戲和教學,讓孩子能在遊戲中學習,他們就能在愉快的情緒下自然地學習。而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教學遊戲化。

當我們明白教學遊戲化的目的之後,而能夠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適當採用遊戲的形式,讓他們學習複習,不僅能夠活絡氣氛,在愉快的情緒當中,能夠自然有效地學習,而且,能夠在娛樂當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和內化知識。

舉個例子,在教學一年級的孩子10以內的分與合的時候,等教學結束後,我會給孩子們介紹“搶10”遊戲:把1-9的數字做成卡牌,小組4-6人進行,每人手中一張牌,同時翻開,然後看是否有兩張卡牌的數字加起來正好是“10”的,如果有,馬上按鈴搶答,例如“3和7”“6和4”,最快説出答案的小朋友就能贏走那兩張卡牌,如果沒有可以組成10的卡牌,繼續每人翻一張牌,贏牌數最多的就是最後的'贏家。小朋友特別喜歡這個遊戲,回家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既促進了親子交流,同時10的分與合更是牢記在心。

兒童注意力維持的時間比較短,也很容易受到新的刺激影響而轉移。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的時候,需要加入讓孩子們能夠專注的元素。而對孩子們而言,他們對有興趣的事物,會有較佳的注意力。所以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要是讓孩子們愉快,並且與他們的生活相關。在教學活動設計遊戲配合複習,就可以讓學習變成一件愉快的事。而這樣的學習就比較有成效。並且當孩子們覺得學習有成效的時候,就會更多地增加他們學習的動機,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育,相信是可以彼此温暖的吧。

第4篇

教育,是人生之大事,國家之大事。教育,關係着人的發展,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人類的進步。王芳校長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我們追求深一度的教育就是要求學校的活動有視野,有深度,往前邁一步,再邁一步,儘量抵及教育的核心,讓教育變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內涵。

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對於任何一所培訓機構、任何一個教育人來説,對這個根本問題的作答是不可迴避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體現着一所培訓機構的教育信仰,也直接決定着一所學校的教育走向。教育因着眼於人生命的全面成長而更加善良,也使學校教育有了應有的温度。

如果説當今教育還有什麼嚴重問題,那就是我們把分數還看得太重太重,把人看得太輕太輕,冰冷的分數有時冰冷了人的成長環境。

課程是孩子的一日三餐,是學校教育理念的基本載體。沒有與教育哲學相應的課程,所有的教育主張都只是一種宣示,而無法成為教育的堅守。在您的心目中,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

王芳校長認為好學校是一個讓人感覺到温暖的`地方。他真誠的希望,教育離人近些再近些,離功利遠些再遠些。做有良心的校長,辦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就像一杯茶一樣,應該是温暖的。教育的温度源自教育的本質:心靈的對話。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操陶冶情操。教育不應該是刻板的教學和冰冷的規訓。

我們老師應該帶着一顆有温度的心去教書育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靈被呵護,自尊心被保護,教育的本質不就是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嗎?我們老師要常常微笑,因為微笑是最讓人温暖的東西之一,它像一縷陽光照亮學生心靈。

教育有温度,不僅温暖孩子,也要温暖家長。在我們早期的教育案例中,有孩子接受我們教育後,父母復婚的;有家長獲得自由後,創業改變家庭收入的;有母子反目到親子關係完全好轉的;有因偷竊準備送進少管所的孩子幫助母親承包魚塘成為自食其力勞動者的。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有温度的教育,一個好的教育,不僅孩子獲得成長,家長同樣獲得成功。

第5篇

近日讀方華校長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其實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長提到的教育是什麼,還是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還是在講述做有温度的鄉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實和我們還是有不謀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對於我來説,很多理念還達不到方華校長的高度,從方華校長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內容真正要做起來或進行改變確實還存在很多的困難。

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詞,讓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那句“讓我們温暖的綻放”。怎麼讓教育變得有温度,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簡單的喊句口號而已,而是應該在屬於自己學校的教育理念下,給孩子更多可能的實踐,讓教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長所言:“教育還應有一些更深、更長遠的看不見、摸不着、一時發現不了甚至永遠都無法量化和具體化的東西。”

在方校長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師的那句: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慈悲應從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現在的很多時候,教育變得有些急功近利,變得有些讓人看不清楚。我想,對於教育,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怎樣才是好的教育,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對學生有用並能影響學生的教育。

在方校長的文章中看到這麼一句話:“教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老師開始。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學校開始。”這話説的一點兒不假。還記得在東小交流快結束的時候,和幾個學生在辦公室閒聊時,一個姑娘對我説道:“陸老師,我們原來的數學成績不太好,你知道為什麼你教了我們以後我們的數學成績變得很好嗎?”回問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喜歡你呀,所以喜歡數學呀。”一句“喜歡你”,瞬間融化了我的內心。是呀,我們的教學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學生的喜歡,得到他們的認可,繼而讓教學這個事情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嗎?

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教育會像種子一樣,埋在人的心裏,等到温度、濕度、養分等條件適宜時,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另外,在方校長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們敍事者團隊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動力,有風景就會行走。讓教師知道前方還有更好的風景並且不是他們一個人在行走,這樣,教師的職業倦怠或許就不會來得比較早、比較急。”我們的團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了一羣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現在的敍事者望亭團隊,才有了為之共同努力的動力。

當然,方校長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長的角度在思考與評述,對於我來説還是有很多觸及不到的地方,也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們需要追尋的目標,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付諸實踐併為之努力的事情。願,我們的教育有愛、有温度。

第6篇

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温度”兩字吸引,心裏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温度的教育”?於是攜着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先來介紹一個本書的作者:方華,江西省弋陽縣教育體育局局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行政專業委員會的常務理事,江西省督學,《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特約撰稿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中國教師報"2014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長",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細細地品讀這本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共分六個章節,分別是一、教育是什麼,二、課堂從什麼時候開始,三、怎樣對待孩子,四、做個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鄉村教育,六、學校因何而美,下邊的文章多數都是方華局長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他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裏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温度的追求與渴望。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學生在愛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認同他的這些觀點。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本書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的解決方案和採取策略。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通過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方老師的教育高度,方老師對教育的獨特見解。下面我從具體幾篇文章談談我的一些感觸:

?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讓我懂得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讓孩子在“靜”的環境下成長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這一年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明白我需要靜下心來給學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讓底線成為教育的起點》讓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價值同時也讓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操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培養出什麼類型的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都起着主導作用,我們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的那麼優秀,但我們要不放棄、不歧視、不丟下任何一個學生,這不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應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方老師用自己真實的教學經歷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錯誤,對於“成功”一詞的定位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過的錯一而再的重複。我們應該在不斷的改正錯的教育觀念和行為中實現一個教師的成長,教育者做為一定程度的“公眾人物”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應該用最正確客觀的言行來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獨行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贏未來》讓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義,合作的原則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減輕老師平時在工作中學生帶來的煩惱和心累,辛苦一陣子,輕鬆每一天。

讀完《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讓我明白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此刻在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寒風中王校長在校門口為來參加期末考試的一二年學生加油鼓氣的畫面,中層幹部用微笑迎接每一個入校的孩子並向他們問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讓孩子來到學校訓練能看到老師在這裏,等着他們呢,還有一年級班主任蹲下身子為學生寄鞋帶的温情鏡頭。

教育的温度來自師生朝夕相處的真摯情誼,來自學生對學生的純真關愛,來自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團結融洽。它就在班級的某個角落,就在校園的某個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邊,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教育故事裏。

第7篇

偶然的機會有幸得以加入敍事者這個平台,通過這些老師們的教育隨筆、讀後感以及讀書分享等,無聲的浸潤着我。最近敍事者共讀的書目是《做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這本書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帶着有温度的教育當是如何的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並且一旦開始,我便不願合攏。他的一些觀點,一些話,讓我對教育是什麼,教育應該帶來什麼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時的被誇大,教育者的職能不時地被貶低,教育者的地位時上時下。作者寫到: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我覺得教育本應如此。

教育工作者,無論身負盛名還是揹負罵名,他的職業靈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轉化優生,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標,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搞好成績!假設這些教育目標都達到了,那麼不及格的,沒有考上985、211的,不是優生的,這些學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麼呢?那這部分沒有達到所謂的教育目標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種“優待”呢?

教育者面對的教育對象性格迥異,天賦亦然。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一片葉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評價標準體系裏又如何都會稱心如意呢?每個人自有每個人的出路,教育應該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們的學生當中,有的天資聰穎,學習能力快;而有的,稍微遲鈍,有點吃力。面對這不同層次的學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更多可能。讓他即使某一個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着!

在很多時候,對後進生的學生冷眼相待,對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心灰意冷,對種種不如意的'學生行為的消極對待都是在剝奪學生更好成長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有情緒,教育者更應該做一個優秀的情緒管理師!

或許是作為一名新教師,或許是因為我本身不會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我對自己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即使始終不做作業的、調皮頑劣的,我都始終對他們懷抱着希望,我總是願意相信:下一次他們會更好的!我也願意相信,當下成績的不如意,也並不代表着永恆!

社會、學校、家庭,太急於給成長中的孩子下定論,貼標籤。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淪於壞標籤中,既已定論,又何苦掙扎的消極避世態度。這些急功近利的行為非但不能激勵學生知恥而後勇,卻恰恰讓這些標籤稱心如意。因為比起撕掉標籤,接受這樣的標籤貌似更容易!

教育,應為學生提供茁壯成長的養分,以及快樂成長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殺他們成長的概率。教育,應為處於其中的每個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種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應是有的!

第8篇

課堂是神聖的,它不能被忽視或者敷衍;面對它,我們需要充滿信心但不能有半點驕傲或矯情,更不能隨意。而一名教師,經過多長時間的歷練可以著書立説,闡述自己的教育信念、傳播自身的教育經驗?原本我認為很難,但暑假閲讀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認識了王兮老師,驚歎,幾年的時間就夠了。

這位從教僅十年的教師,經歷過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挫敗,曾有得過且過混日子的念頭。到其他學校支教過,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彷徨過。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倡導的“新教育”團隊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教師的感覺,短短几年的時間,在班本課程建設、家校互動、推廣閲讀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為新教師的成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為孩子一生成長負責,這句話説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落到實處是很不容易的。長遠如此渺茫,現實又是如此骨感,使得很多教師和家長在面對當下和未來的抉擇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關注到了當下,關注到了即可能夠看到的“成效”。班級的學科平均分是否超過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學科成績是否具有領先地位,這是教師和家長在短時間內可以看到的“成效”,也是他們鞭策和激勵孩子最為重要的法寶。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在乎分數以及孩子依據分數所佔據的位置,至於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養,很多教師和家長並不重視,或者説缺少這些方面養育的意識和辦法。雖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數,但卻沒有學會如何去面對變故和挫折,更沒有教會孩子去了解人,瞭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響。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教給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關注孩子的自我發展,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通過閲讀來實現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等等,都對她原有的教育經驗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讓她找到了自身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燈。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她將目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學習特點,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引導他們從學會做人開始,開展對生命、對自然、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努力提升孩子們的道德素養,探索如何通過自己的教學為孩子們的長遠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讓學生能夠在校園裏面抬起頭來走路和歡唱,輕鬆愉悦、温暖舒心。因為這樣的實踐,她所看到的不再僅僅是整個班級的學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個人都是那樣的獨特,那樣富有創造潛力,那樣的生機勃勃,這使得她時刻不敢怠慢,唯恐因為自己的些許失誤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執着探索,讓她發現了一片新天地,也贏得了學校和家長的支持。大家意識到,教育,原來是可以有不同的樣貌的,孩子的成長,不應該侷限於一種路徑。看着王老師的教學實錄,想着教育、課堂可以是這麼美這麼有趣。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中,王兮老師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她的班本課程實踐,這也是我很感興趣之所在。王兮在書中介紹了她創建的兩類班本課程,一類是貫穿整個學年的班本主題課程,另一類是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而設置的微課程。

貫穿整個學年的主題課程,需要有時間來保證。王兮老師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鐘的早讀時間。根據“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誦課程的建議,構建起了適合本班學生成長需求的“晨誦課程”。希望通過晨誦,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與音樂感。之所以會選擇詩歌,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的兒童詩都短小精悍、活潑生動、淺顯易懂,符合孩子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詩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變化、動物和植物的奇妙等,有助於幫助學生藉助詩歌這一媒介來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國小一年級的.晨誦課程,王兮老師精心準備了金波、林煥章、高洪波、羅大里等人的系列詩作,以5-10首詩歌為一組,形成九個不同單元的課程系列。在書中,她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晨誦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學生們的表現,讀來特別讓人感動。而三年級的孩子,以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部分詩篇作為學習的內容,看上去似乎有點難度,但孩子們的理解力依然讓人驚歎。

王兮所探索的班本主題課程不僅僅侷限在晨誦,還有繪本的“讀寫繪課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繪本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成長和豐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讓孩子自己去閲讀繪本,和在老師的引導下閲讀、講述故事的內容,談自己的感受、用彩筆繪製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後者可以讓孩子聽、説、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別重要的是,繪本中所藴含的那些關於勇氣、友誼、愛、善良、智慧、美德等人類共同的話題,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繞不開的重要話題,學生的想象力、閲讀能力以及品德修養等,都會通過這樣的課程得以培育。這種以繪本為載體,通過閲讀、畫畫和寫作三者相融合的學習方式,能讓真實的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眼睛和心靈結合起來,讓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

班級所開設的微課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説《筆記大自然》微課程,讓孩子們在學校的小花園裏,去發現平時熟視無睹的植物中所藴含的各種細節和美妙;《生命》微課程,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區別,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動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甲骨文》微課程,通過對漢字起源以及演變的探究,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形成特點,以及其中所藴含的文化意義,體會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誦》微課程,喚醒那些湮沒於歷史之中的聲音之美,尋找那些根植於我們靈魂深處的根;《經濟學》微課程,則讓孩子認識金錢,懂得一些財經素養,從小養成正確的金錢觀……這類課程的特點是這種體驗,讓孩子們在身體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發現,給學生創設學科知識之外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孩子們的生命在課程中拔節。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視,但很多家庭不僅沒有能夠給孩子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還經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施加各種傷害。絕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都與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有關。

王兮老師在接手新的班級的過程中,就意識到了家校共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從該為班級取一個怎樣的名稱開始,就發動家長和學生一起來參與;學生在班本課程中的各種表現,她都會及時通過家長通訊羣發送給每一位家長,讓他們關注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正在閲讀的作品,也會及時告訴家長,讓家長回去配合老師一起來講故事,豐富故事的內涵和情節;王兮在“新教育”的網站上學到了一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內容,也會及時轉發給班級裏的所有家長,大家一起來分享並互動交流。鼓勵家長豐富家庭的藏書,在圖書館開辦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主題閲讀講座,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和義務服務活動中來,和家長們共煮一鍋“石頭湯”……

在這個過程中,王兮老師看到了家長們的轉變,充分感受到了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做這些事情的確很累,但很多事情都是具有開創性的,這比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做“消防隊員”,為班級裏此起彼伏的問題“滅火”要有意義、有價值的多了。

愛能幫助別人進步,也能完善自己。當家長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孩子的這份赤誠之心,感受到了老師所付出的這份愛的時候,他們也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教師。這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付出了愛,收穫的必然是滿滿的愛!做這樣擁有赤誠之心的教師,真好!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種教育理想與情懷,也給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會多讀經典涵養自己、多學習,多反思,勇於實踐,敢於創新,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邁進。陶妙如老師是在用心做教育,做温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正如陶老師所説:“用正直塑造形象,用真愛美化心靈,用寬容對待周圍的人。這是讓自己整個人生動而富有吸引力的法則。”試想,我們都像陶老師在教育上面如此用心,我們的教育又何愁沒有發展,保持一種向上的姿態,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