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後感4篇 "洗盡鉛華,破繭重生: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8W

《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的一部影片,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説。故事展現了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在肖申克監獄中堅持自由與希望的精神,以及創造自己命運的力量。這部電影通過深入細膩的情節和出色的演員表現,帶給觀眾無盡的思考和啟示。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後感4篇

第1篇

何謂成長?有人説“成長需要堅持,成長需要友誼,成長需要關懷”。或許,成長需要一個目標,達到目標遠遠不夠,有的人一帆風順到達終點,但是有的人生活中充滿坎坷,第二類人更充滿魅力,因為成長更需要挫折。

有時挫折會使你在生活中摔倒,可能摔得狼狽不堪。每個人都會遇挫折,挫折能使人變得更強大,我也不例外。

我曾經為了得到學校裏評比的第二屆“優秀畫作”比賽的獎項,於是我在書櫃裏找啊,找啊,如同大海撈針一樣,才終於找到了一副滿意的畫交給了評委老師。我期待着比賽的結果。

過了幾天,評比結果出來了,我沒有入選“優秀畫作”那天,烏雲密佈,樹上再也沒有聽見小鳥的歌唱。“叮—咚—叮—咚”放學鈴一響,我便如同箭一般衝出校門,往家的方向跑去,一進家門,我便趴在牀上,淚水像溪水一樣,連綿不斷,把我整個人都“清洗”了一遍。面對這個打擊,我該怎麼辦呢?是放棄畫畫,還是面對挫折,絕不言棄?不行,我要直面困難!想到這裏我振作起來,決定再次投稿。我拿出紙張,重新構圖,一筆一畫,一絲不苟地進行着,塗色時採用顏色搭配,五彩繽紛,即使已經筋疲力盡,但我依然堅持着,凌晨12點,這幅畫終於完成了!下班回家的媽媽看到了這幅畫,批評我不務正業,還不睡覺。但我知道,這不是不務正業,這是我面對挫折的頑強。

第二天一早,便把畫交給了評委老師,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靜靜地等待了,時間過得真慢,度日如年,每個課間我都盯着布告欄,等着,等着……

一天,我看見了布告欄上寫着我的`名字,我開心極了,天是那麼藍,鳥兒的歌是多麼動聽。我成長了,我成功了,我克服了挫折!

挫折,給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顏色,挫折使我成長,挫折,使我離目標更進了一步。成長需要挫折,讓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越來越強。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後感4篇

第2篇

看過很多電影,在過程觀影的過程中會哭會笑會吵鬧,但隨着結尾曲的想起,觀影也就這麼結束了。可是看完肖申克的救贖,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影片折射出社會中的種種跡象,每一個點都能讓我產生深深的思考,我想能夠讓觀影人產生獨立思考的電影才是好電影吧。印象深刻的片段讓我產生對人性對社會的思考,老布的自殺讓我感到吃驚,但是又在情理之中,老布進肖申克監獄50年了,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老布是記憶裏,他的光輝歲月應該就是在監獄了,在監獄裏他是個能識文斷字的圖書館管理員,他有傑克小鳥的陪伴,他能夠發揮他的價值,他還能為獄友提供一些幫助,當他被釋放時,他去想要再次犯罪能夠留在監獄裏,因為他害怕出獄後的生活,他覺得在獄中才是正真自由安全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他出獄後會自殺的原因了,馬斯洛需求理論,在獄中他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都能過滿足;而出獄後他無法體現出他的'價值,他沒有朋友沒有交流,他覺得自己是無用的,就像瑞德説的一樣被制度化了。細想老布是被肖申克監獄制度化了,那我們是否是被現在的社會制度化了呢?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掙錢?為了買房?還是為了地位?自己是否又靜下心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自己心中是否還懷有希望,如果老布對世界還充滿着好奇,還想着學習各種知識,我想他是不會輕易自殺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是個有才華積極樂觀善於幫助別人的英雄,從開始被冤入獄他都心懷希望,並且一直幫助着他的獄友,他近自己的努力建立圖書館,給監獄以希望和傳奇,一個人的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慶幸的是安迪願意把自己知識分享給大家。

第3篇

一把六七寸長的鴨嘴鋤、一張足夠大的海報、20年的不懈努力、五座橄欖球賽場的下水道,他以蘭道史蒂文重現於世……

彼時,他是因誤判殺害妻子及情夫而被捕入獄,屈辱、逼迫,20年的囚禁。太多的人在銅牆鐵壁的監獄中,由抗爭到受傷,由失敗到妥協絕望,再由絕望到麻木,進而習慣。就像影片中瑞德曾道:“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後你不能沒有它。”囚禁和傷病不是陌路,最可怕的是一個人失去了期望,人生沒有方向和目的,當一個人連自由和期望的光芒都拒絕觸碰時,他已將自我徹底葬送。安迪的救贖,源於他對生活和人生永遠不失期望,他還在期待:在墨西哥岸的太平洋一隅,在一個名叫“芝華塔尼歐”的地方,在沒有回憶的海洋,開個小旅館,買條破船,整修一新,載客出海,去擁抱蔚藍的自由之海……

相比於主人公安迪而言,老布的末路窮途則更讓人痛心。50年的囚禁讓他失去了期望,失去了自我,只是機械化的活着。也許他的死亡,只是一個糟老頭註定的歸宿,但他留給觀眾的卻是莫大的震撼和深思。老布,50年後獲得了假釋,在表面上他重獲了自由,可實質上在他踏出監獄,接觸到陌生社會的那一刻,他對自我則是更深的禁錮。那半個世紀前早已被體制化的思想、垂垂老矣的病體、不曾有過期盼的內心,如何能經受得住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他像是時代風化的活化石,沒有温度,沒有追求和期望,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恐懼,逃離。

期望和自由,是影片貫穿始終所強調的。擁有了期望,才有目標和追求,自由和一切對於人生才會有意義,一旦我們放棄期望,那這變化的所有將會一文不值。安迪成功了,自由了,因為他對生活永遠不失期望,他奮鬥,他不放棄。他有完全屬於自我的內心自由,他讓音樂旋律響徹在冰冷的囚室;他用六年的堅持為囚徒換回一座舒適的圖書館,讓他們能享受自由閲讀、欣賞的權利。他是個異類,是一道永不屈服於困頓,永遠堅持內心的期望之光。

第4篇

片中,瑞德望着監獄的高牆説:“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這就是監獄中的體制化。

“體制化”這個詞不單指體制,制度,放在如今可以説是大眾所依賴的一種習慣;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體制化。

將近一生都在監獄中度過的老布得知自己將被假釋,甚至做出不惜傷害獄友也要留下的舉動。出獄後更無半分驚喜,在街上惶恐無措;蹣跚地為商品裝袋,惶恐不安深刻於他滿臉的皺紋中。最終,他選擇了永遠地離開人世……

老布懸掛在那的身軀不僅象徵着身體的死亡、生命的消逝,更是象徵着個性與思想的死亡。幾十年的.監獄生活磨去了他的稜角,只有獄中才有符合他形狀的格子,高牆外的一切,與他格格不入。

瑞德出獄後有句台詞:不報告的話就撒不出一滴尿。笑了過後不禁顫慄:體制化如此恐怖!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話:我翻開歷史一查……每一頁都寫着“仁義道德”……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體制化吃的不單是身體,更是我們的精神。

反觀自己,似乎心中早已有了那一堵圍牆。如今活在大眾眼中也成為圍牆:幼時活在長輩眼中,長大後活在朋友同學眼中,工作時活在上司眼中……各種各種目光互相交錯搭建成一堵堵長長的圍牆將我們禁錮其中。我們只在不斷地用目光來評價自己,卻未曾問過自己是否快樂是否幸福。甚至於別人沒要求自己就不知道怎麼做,精神已麻木,人生迷亂。體制化無處不在,步步侵蝕身心。

怎樣才能避免被體制化?答案存於影片中:希望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要麼忙於生活,要麼忙着去死。體制化或許是需要存在的,它可以提供快捷通道,卻也侵蝕人心。我們不是體制的內容,我們是人,並不是活於別人的眼中的玩偶或成為某一體制的部分。理想與尊嚴不可放棄,我們是人,追求自由的物種,要懷着“人”的尊嚴而生活,而不是陷入體制的恐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