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書筆記4篇 "圍城"精讀:智慧解析都市人羣困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1W

《圍城》是中國現代作家錢鍾書創作的長篇小説,出版於1947年。該小説以諷刺和幽默的手法,描繪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社會的文化衝突和人性困境,以及主人公方鴻漸在人生選擇和情感糾結之間的掙扎。作品不僅探討了個體在社會圍困下的處境,更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問題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圍城》讀書筆記4篇

第1篇

再翻開《圍城》之前,我對這本書沒有什麼瞭解,甚至還以為這是一本講打仗的書。我完全是經同學推薦才買下來這本書。

國中語文老師講過,題目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靈魂。所以我便在閲讀的過程中尋找這本書的靈魂。

和其他所有書一樣,剛開始讀會有一種雲裏霧裏的感覺,而語言細膩,情節瑣碎的《圍城》更是將這種感覺推向了極致。我一度想扔掉這本書不看,但不知是什麼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書。

我對這“圍城”第一次有感覺是讀到方鴻漸和趙辛楣進入三閭大學遭遇各種人情世故,各種派系糾紛,各種明爭暗鬥後先後離開的情節時。在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入圍城裏面,而在圍城裏面的人想要出來。這個圍城,小一點説是三閭大學,大一點説是當時病態的官場,病態的社會。作者將方趙二人當初急切地想去就職與後來煩惱,失望地離開做了對比,辛辣地諷刺了當時這個社會的冷漠與無情。

這本書第二次給我圍城的感覺是鴻漸與柔嘉的婚姻。鴻漸愛柔嘉,柔嘉也愛鴻漸,他們都想邁入婚姻的殿堂,誰知事與願違,結婚後的甜蜜,兩人對愛情的嚮往,憧憬與期待都被時間的洪流沖走,在柴米油鹽與日常瑣事中淹沒,消失的無影無蹤。最終鴻漸與柔嘉分開了,小説戛然而止。我覺得這本書中的第二個比較明顯圍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

?圍城》對於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説,想讀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裏面有很多內容也是晦澀難懂,並且夾雜着很多時代背景。

這本書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分析,語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為切入點。在這裏我只是就題目淺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過幾年有幸能重讀這本書,也許我會品味出更深的東西。

《圍城》讀書筆記4篇

第2篇

錢鍾書先生首先是一位卓越的學者,其次才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學者的著作通常是晦澀拗口的,但《圍城》是鮮活自然的。但學者風骨與文人情調之間存在着內在的聯繫,這具體表現在文風與主旨上。

?圍城》文風輕快而機敏,用揶揄和戲謔刻畫普通的人物、推動情節的發展、揭示深刻的哲理。主人公方鴻漸、女二號蘇文紈,在我看來,是形象最豐滿的兩個人物。方鴻漸出身之地以“打鐵、磨豆腐、抬轎”而聞名,這三個詞已經把中原小鎮的生活背景勾勒了出來。“鐵的硬、豆腐的淡而無味、轎子的容量狹小,還加上泥土氣,這算他們的民風”這一長句,完全奠定了方鴻漸的身世背景:來自一個小康的中國小鎮,士紳之氣免不了長久伴隨着他;更重要的,是這一看似對民俗的敍寫,其實成為了方家的各色人物的形象暗示。這種高效、簡潔的文風,正與學者的邏輯嚴密、論述深入的作風聯繫緊密。方鴻漸剛到大學任教的時候,他與校長高鬆年之年的接觸也值得玩味:首先,他並不清楚對方的打算,因而在接受副教授之職時,還覺得幸運。他的偷安、懦弱那麼徹底,使得他完全犧牲最基本的利益。在整個衝突的過程中,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針鋒相對;表面上有攻有守,其實方鴻漸一路敗北。他就是這麼一個隨和、糊塗、胸無大志之人。這與他鄉紳的家庭環境有關,這也由他雲遊歐洲卻一無建樹的經歷決定,這更與他的天性密不可分。故説他不是“野獸”,“頂多是一隻家畜。”刻畫入骨如此,也只有魯迅可以媲美。

而魯迅之激烈強硬雖勝錢鍾書一籌,卻也有不如錢之處。其一,便是諷刺太甚以致人物類型化。在錢老作品中,蘇文紈算是偏反面的角色了,才學出眾卻古板而勢利,但並沒有被刻畫成一個呆板的木雕。從頭至尾,處處有對蘇文紈言行的戲謔,甚至諸如因吃醋而破壞唐方之戀的敍寫,但也有單純、善良的情節——如蘇小姐攻擊趙辛楣以保護嘴笨膽小的方鴻漸。這類手法沒有把任何一個人物寫死,而是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讓讀者做出判斷、醖釀情感——所謂藝術的再創造大抵如此吧,讀者的體驗和思想本身成為了作品的價值。

從主旨上講,錢老的《圍城》沒有涉及太宏大的主題——與雨果寫命運、托爾斯泰寫戰爭、魯迅寫國民性相比,錢老只是寫了20世紀30年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情感生活與職業生涯。但因為焦點小,表現得自然細膩周全了。

書中涉及的有專業精深、事業成功的蘇文紈、趙辛楣;有食古不化的幾位古體詩人;有工於心計的韓學愈、高鬆年;有不學無術的曹元朗與方鴻漸……擴展到老一輩文人官商,還有順應時代的方父等等。唯有全面,才能深刻。

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是幸運的——人民需要啟蒙、科學文化落後、大學生尤其是洋博士的頭銜是金字招牌;但知識分子又是痛苦的`——戀愛自由是泡沫、學術創新是口號、政治清明是幻想——當然,這是與發達的西歐、北美等相比而言的。

老一輩的方老爺子是前清讀書人,學而優則仕未成;中間的三閭大學各位教授,佯攻學問而實攻心計;蘇文紈、孫柔嘉竭力衝破女子的不平等,其實是在爭取施展女性權謀的高層平台。知識分子很難真正憑知識立錐於世。學問從一開始就得染上銅臭,“教授”、“博士”、“主編”這些頭銜幾乎是對“局長”、“大人”的模仿。進一步講,時至今日,無論歐美或是東亞,一半以上的高等教育還是為了追求利益服務——財經、政法、企管、商貿等等。知識分子永遠依附於他們蔑視的事物。

在更深層次上,現代知識經濟下的競爭增加了知識分子的磨難,才華與毅力缺一不可,家世與計謀也力量巨大。教育體系存在的階層壟斷型、自然淘汰法,在一切國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參與者多了,而花環只有一個,失敗率必然增長。方鴻漸只是失業、失戀、失敗大軍中的一員。

?圍城》是一部生動的鬧劇,在並不沉鬱的情節中藴含了太多細微的深刻的思想。如今的社會,上到大學教授,下到普通的幼兒園老師,有多少知識分子在複製方鴻漸的人生?理性真正走到文明的峯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3篇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場悲劇,盡頭是衰老,或者更遠,是死亡。造成悲劇的原因呢,是方鴻漸的軟弱,是孫柔嘉的算計,是兩家人的迂腐,是人的虛偽,是婚姻的欺騙性,是因為,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醜陋。

圍城裏的每一個人,都戴着面具,像女人臉上擦的脂粉,男人面上的油光,粉飾出太平,而底下藏着的暗湧則永遠捉摸不透。在這樣的環境裏生存,事實與實幹從來都不真正重要。一個人只需要恭維便可以一直快樂地活着,一個人只需要聰明地恭維該恭維的人,便可以獲得如魚得水的資本。蘇文紈和曹元朗事實上是絕配,遠比愛慕她的趙辛楣與她傾心的方鴻漸來的般配。兩人都是沉醉在這虛偽的應酬堆積起的世界裏無法自拔的人,互相吹捧,互不戳破,豈不樂哉?

方鴻漸是軟弱的代名詞。若他不軟弱,面對蘇文紈的步步柔情的緊逼能直起腰板拒絕而不只是背後下定決心,見了面又淪陷,也不至於賠了名聲,折了唐曉芙;若他不軟弱,面對高鬆年的欺負能硬起聲來反抗而不只是背地裏咬牙切齒,也不至於落得狼狽離開;若他面對孫柔嘉的温柔陷阱與威脅能堅決抵制,而不只是屈從後再後悔,也不至於走進婚姻的墳墓;若他面對庸俗而迂腐的家人,能堅決而果敢地選擇對立,也不至於讓婚姻步步陷入泥沼。方鴻漸的軟弱,藏在面具下,孫柔嘉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願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孫柔嘉是個小女人,即使她讀過大學,在多數人看來也知書達理,可結婚後,梳起髮髻,身為人婦,終究也成為了眾多滿腹怨念的婦女中普通的一員。計較着丈夫的一言一行,心裏絞着小小的委屈不依不饒。孫柔嘉的不寬宏大量、不通情達理、不温柔大方,藏在面具下,方鴻漸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願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面具終究被婚姻扯下,被生活裏的雞毛蒜皮撕碎,而慢了的鐘噹噹地擺着,只能記下無限的爭吵與可笑的悲傷。

別相信所有美好的表面,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醜陋。

第4篇

由《圍城》自會想起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彷彿這句話在任何地方都能符合,對上。如事業,如婚姻等等。《圍繞城》是錢鍾書先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是一部讀來如滋如味,回味無窮的奇書。《圍城》是一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態圖,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錢鍾書先生將自己的語言天才併入極其淵博的知識,再添加一些帶有諷刺主義的幽默的調料,此書定有江山。因此,它是一部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卻述説着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故事主要述説了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上海靠岸,小説的主人公是公方鴻漸一踏上闊別四年的故土,就接二連三觸碰到婚姻與愛情,小説以他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某些知識分子,生活和心理的變遷和沉浮。圍繞着生活、職業、戀愛與婚姻等問題,進行着一場勾心鬥角的傾軋和角逐。

對於整個在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能讓人靜靜的思考與回味,慢慢地思索、品嚐,從精彩的故事前後以文章的最後一句話結尾“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痛、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