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書心得8篇 “冷眼旁觀”與“逃離圍城”——《圍城》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2W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小説,由錢鍾書所著。小説以諷刺的手法描繪了“圍城”一般的現代大都市中的思想觀念和人際關係,引人深思。它不僅曾獲得多個文學獎項,也被廣泛認為是代表中國現代文學的傑作之一。本文作者將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

《圍城》讀書心得8篇 “冷眼旁觀”與“逃離圍城”——《圍城》讀後感

第1篇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説,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又覺得有損道德。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讀書心得8篇 “冷眼旁觀”與“逃離圍城”——《圍城》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讀《圍誠》之前,聽説名氣很大,很想一讀;讀《圍城》時,因為哲理深,讀得很慢,恨不得一把扔掉。終於讀完,才知道要找專家了。

翻開發黃的資料,專家們的重要見解大同小異:《圍城》是錢鍾書寫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寫了“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他們的“基本根性”。“某一部分社會,”實際是舊中國荒謬迷亂的病態社會,“某一類人”是病態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他們落寞、迷惘、卑瑣、掩卷,為深居簡出而沉思

?圍城》寫病態的社會,寫病態的人,究竟是為什麼,讀《圍城》的`人那麼多而且與目俱增?

對病態社會中的病態人,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錢鍾書呢?《圍城》富有哲理,極具人性味和人文色彩,應該有錢鍾書的深切期望。

能否這樣比喻?試想——秋季來到冬季將至。江河枯水甚至斷流,江河降格為鱷魚潭。鱷魚原先不愁吃喝,現在時時處處為生計費盡心思。《圍城》中的“某一部分社會”,很像淒涼的鱷魚潭;《圍城》寫的“某一類人”,很像鱷魚潭中的鱷魚。哪一條鱷魚能逃過劫以難?

資深的記者,包括cctv的記者,渴求採訪錢鍾書,錢氏夫婦深居簡出。無冕之王坐了冷板凳,吃了閉門羹,高高在上的錢老富有哲理的《圍誠》,難道可望而不可及?

誰人蔘破禪機?《圍城》中充斥爭鬥;錢氏崇尚深居簡出,箇中哲理,讓人受益匪淺。

互相爭鬥,源於“基本根性”,可悲也有可取。在垮塌的礦井中,礦工在黑暗中祈禱,這是加速死亡的沉寂。有經驗的老礦工,自己抽耳光,卻污賴是某人打的。就這樣挑起了爭鬥。礦工們因此而擺脱死寂,保持旺盛鬥志。並最終獲救。“某一部分社會”死寂可怕,“某一類人物”爭鬥不休,可歎可悲,但卻是掙脱死寂。

趙辛楣在不知情時,嫉妒方鴻漸,故意灌醉方鴻漸害他出醜。甚至用心把方鴻漸弄到三閣大學去。他傲慢無禮地對待方鴻漸,想用威風壓倒和嚇退方鴻漸,方鴻漸並不希望趙辛楣,請人吃飯時並沒請他,有什麼大不了?

“趙辛楣對方鴻漸雖有醋意並無什麼你死我活的億恨”。還成為了好朋友,正所謂不打不相識,方鴻漸同情趙辛楣,也對他有了好感,兩人關係越來越密切。

鱷魚潭中還在爭鬥,但有一條擺脱了爭鬥,帶着傷痕和生存的經驗教訓,深居簡出,期待着明天的祥和。生物學家證明,鱷魚潭最後存活下來的,不一定是最兇最猛的。卻一定是深居簡出的一條。深居簡出的揚子鱷,在中國已有兩億年的生活史。

雙耳夫聰的貝多芬,憑着視覺指揮着自己的樂隊,演奏着自己的《命運交響曲》評論家讚歎説,貝多芬將自己對整個人生的希望,寄託在轟鳴的交響曲。

錢氏筆下的鱷魚,寄託了深厚的期望,那是哲學理念。爭鬥,從相反相成走向相輔相成;隱忍,以退避三舍贏得碩果永在。中國式的揚子鱷,已經訴説兩億年……

第3篇

有人説,因為一個人戀上一座城;而我,因為一句話,戀上一本書!

第一次接觸《圍城》這部小説是在高中語文課本上。當時就深深被“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一句所吸引,很可惜,那時總是沒有機會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後來畢業了才得空看完了那本心儀已久的著作!

?圍城》這部小説取材於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小説以留法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為主線,描寫了一羣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等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揭示了一些所謂上層知識分子自私、貪婪和虛偽的人性。

今日再次拾起這本書,對於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彷彿看到了我自己,我又何嘗不是像方鴻漸一樣不停地進城出城,盲目的不停地奔走反覆,只為了一張文憑,一張出城的通行證!正如錢鍾書先生在書中所説“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來。”我還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裏面又有些什麼東西呢?依然還是是學校吧,我只是這城內的一人,而這一堵堵城牆將我牢牢的困住,我的思想我的行為都被禁錮着,只能在這個城裏面演繹着一幕幕的悲喜劇。和很多人一樣,我想拼命的逃出去。而城外的人呢?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着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幾年前的我一樣。為了進這一座城,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城,而今身處在城內的我們又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突然地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人生就像是一個圍城,人們總是從一座圍城跳入另一座圍城,卻始終無法超越圍城。難怪錢鍾書先生會説“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

輕輕地合上書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並沒有意味着故事的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着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第4篇

秋天,秋葉隨風而逝,車輪碾過路面不留一點痕跡,風悉悉索索的吹着,葉飄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來過的影子,他已把自我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土地看錢鍾書的《圍城》我會不禁想起沈從文的《邊城》,兩本書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寫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可是結局是截然相反的,一個是杯具,一個是喜劇。就像錢鍾書説的:“隨你怎樣把作品奉獻給人,作品總是作者自我”,從兩個故事的不一樣結局,我們能夠想象他們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時候,人生的地平線在移近。翻開錢鍾書的`簡介,他畢業於清華、牛津,從事於文學研究、翻譯,他和夫人楊絳的婚姻也很美滿,之中的辛酸我們不便亂加定論。跟他寫的小説一樣,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和孫柔嘉從感情到婚姻,從婚姻到為生活的點點滴滴吵吵鬧鬧,耍耍脾氣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過去的已經過去,記住此刻最重要。

方鴻漸當初以為自我走進了唐曉芙的圍城,蘇文紈以為自我走進了方鴻漸的圍城,只是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有了門,我們能夠出去;有了窗,我們能夠不必出去。在沒有窗前,想盡辦法逃出去,當明白逃不出圍城時,只好找適合自我的窗。

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為無志,到了30歲還狂,為無識。方鴻漸他為了能夠獲得家人,外人的認可,花了錢購買了“克萊登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卻又怕這怕那的,不像韓學愈那樣乾脆果斷做了就做了,又怕見不得人,最終被三閭大學請出了學校,韓學愈就不一樣了,拿着假學位、帶着外國老婆到高鬆年處求職,獲得三閭大學歷史系主任的職務,可謂功成名就。既然害怕又何必這麼做呢,不是説,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乾脆,他猶豫了。在當時中國人瞧不起蠻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東方人,而中國百姓高捧留洋學者,看看方鴻漸就明白了。一回國記者包圍,問東問西:報紙頭條都是他的回國,去巴黎、法國、美國等獲得的學位:又演講又做媒的,滿世界宣揚,就怕別人不明白。

不要説結婚要文憑,找工作要文憑,連買票都要證書,他們去三閭大學的途中,那接待他們的人,看到他們拿出的新聞修改證,研究所證,祕書證,把趙辛楣誤認為誰時,點頭哈腰,阿諛奉承,盡説好聽的,就能夠看出。證書好比人的一個人的外表,人人都喜歡穿得體面,有條不紊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們把文科和理科看的很開,理科遠遠比文科吃香,一個天一個地,這也是世俗的眼觀,世俗的評價,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哲學家説:天下僅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終吃。照例第一種人應當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當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可是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期望,第一種人僅有回憶。我們剩下的是什麼呢,能夠想象。

詩歌是:“民族的靈魂”,文學是:“心理建設的工具”。每讀一本書就是心靈的一次洗滌,把污垢去除,呼吸新的空氣,新的氧氣。

第5篇

第一次聽到有關《圍城》,就喜歡上了它。有人説,《圍城》裏面寫的最精彩就是五人從上海到湖南平成的旅行故事。不過,那時我最不耐煩的就是那一段了,以致現在的印象也不深。印象最深的就是方鴻漸與唐曉芙的那段戀愛史,我現在還在想,為什麼這對有情人就沒有終成眷屬呢?

方鴻漸初見唐曉芙時: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渦。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又覺嘴饞,彷彿是好水果。她眼睛並不頂大,可是靈活温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總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會裏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

如果你不相信一見鍾情,其實我想人世間的情感,跟一見鍾情都是有關係的。錢老先生花了這麼多筆墨來描述唐小姐的美麗和純樸,也可見方鴻漸對唐曉芙是怎樣的一見如故。

當看到方鴻漸在大雨下淋着,唐曉芙在窗户上看着心酸酸的,還暗想到如果再過一分鐘,就會毫不猶豫的拉他進來。可上帝還是沒有給他們這一分鐘,最終方鴻漸還是走了。想我那時讀到這裏心裏也是酸酸的,想世間怎麼會冒出這樣一個蘇小姐,自己戀愛不成,讓別人也別想得逞。但我又想,也許,在整個故事當中,方鴻漸的失敗都是因為他的`心太軟吧,而讓人奇怪的是,令大家感到方鴻漸缺點之所在,也讓大家能對他有那麼一點同情的地方,都在於此。

裏面有一首詩,為蘇小姐所寫,從詩就可以看出,蘇小姐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因而也才會有,自己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而且還做得冠冕堂皇。

方鴻漸對於唐曉芙情真意切還是可以看的出來,(從以下的信中就可以看出)只是方鴻漸太過於懦弱罷了,所以追求真愛才如此不可及。

當我聽到那鐘聲時,心裏都暗自發汗。在那暗藏玄機的鐘聲裏到底隱藏的是什麼更進一層的人生哲理呢。

不過,《圍城》還是有缺陷的,書中在後來好像又提到了唐曉芙,但又沒有出現。錢老先生好像還有寫下去的意思,不過,我後來聽説有《圍城》的續集,但好像並非錢老先生所著,什麼時候還真想看看。

上面的話,都是我五年來的感想,一直藏在心裏,沒有説出來,而且我對於《圍城》來説,只不過是匆匆過客,不過我想在每一次回看《圍城》的時候,才更能體會到其中深藏的“鐘聲哲理”吧。

第6篇

好不容易看完了錢鍾書的《圍城》,心裏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感覺《圍城》好像不是小説,章與章之間一點聯繫都沒有,甚至即使跳着讀,也能知道文中的主要內容。不過,幸虧我沒有跳着讀,要不然就會漏過許許多多有趣、精彩的地方,就會捕捉不到錢鍾書大師的風采。

小説裏説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在克爾愷郭爾《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話,恰如其分的反映《圍城》中方鴻漸的婚姻,乃至當今社會人類的婚姻,這話是這樣的:如果你結婚,你就會後悔;如果你不結婚,你也會後悔;無論你結婚還是不結婚,你都會後悔。嘲笑世人愚蠢,你會後悔;為之哭泣,你也會後悔;無論嘲笑還是痛哭,你都會後悔。信任一個女人,你會後悔;不信任她,你也會後悔。吊死自己,你會後悔;不弔死自己,你也會後悔。這就是一切哲學的總和和實質。

方宏漸,有一種見到美女就啥都望了的混小子,但,他也有好的方面,例如:語氣詼諧且具有諷刺。錢鍾書老前輩的這本書就恰好的影射舊時中國有關,楊絳就説過“鍾書的《圍城》就與他自己掛鈎……”在這部書中,錢老的這本以“優美”的諷刺手法,照亮一代或數代中國人。

凡是讀過《圍城》的人,都會對文中作者那生動有趣的諷刺記憶猶新,讚不絕口。文中出現的人物,除了唐曉芙外,剩下的人都可憐的被錢鍾書那深厚的諷刺功力折磨了一番。其中,較有意思的就要當數范小姐了。聽説汪太太給她做媒,正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虛,還在背後懷疑孫柔嘉,假得不得了。汪處厚夫婦請吃飯,她五點鐘才過就到汪家,還説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誰都急,把自己塗得花枝招展的,想盡可能地吸引趙辛楣的注意。見過辛楣以後,正像文中所説那樣“像畫了個無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圍在裏面,談話密切得潑水不入”。而且,范小姐像夫唱婦隨似的趙辛楣説這悶,范小姐就説:“可不是嗎?我也很少談得來的'人,待在這兒真悶。”趙信沒有説他崇拜草魚,范小姐又搶着説:“趙先生,我真高興,你的意見跟我完全相同。”在回去的路上,她幾次設法要把方鴻漸、劉小姐支開,留下趙辛楣和她兩個人走。她一會兒説橋太窄,讓辛楣陪她走河底;一會兒説忘了手提包,讓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使范小姐的性格躍然紙上,十分有趣。李梅亭在赴三閭大學的路途上所表現出的吝嗇心理也很精彩。啟程時,他搶着買低等船票,明明是為了自己省錢,説自己為了大家而受點苦,受點累,以騙取別人的好感。路途中,他捨不得使自己的新雨衣,找藉口用孫柔嘉的傘。他帶了一木箱藥品,準備在內地的學校賣個好價錢,沒想到,孫柔嘉居然生病了。這時,他也不肯給孫柔嘉仁丹服用,因為一包仁丹開封后就賣不到好價錢。但如果不給藥,就博不得同伴的好感,於是想出用魚肝油丸來代替仁丹的主意。因為魚肝油丸雖然比仁丹貴,但已開封的藥“好像嫁過的女人減了市價”,就不值錢了。他萬萬沒想到,吃了魚肝油丸的孫柔嘉,不但沒有好,還是病情加重,使人們不禁懷疑起李梅亭。錢鍾書對其他人的諷刺也很精彩,就不一一説了。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自己看看《圍城》,你或許會發現更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地方。

對於本書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腦海中方鴻漸只是一個玩弄是非、做事沒有頭腦,毫無原則、經不住誘惑的、可以説是個失敗的人。而孫柔嘉雖然看起來小鳥依人,沒有什麼主見的女人,卻是個較工於心計的人,是那種小小的身體裏藴含着強大爆發力的人。在全書的較後,方鴻漸在經歷了愛情、事業和家庭的失敗後,這樣感歎: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條微生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擱它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的。擁擠裏的孤寂,熱鬧裏的淒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彷彿一個無湊畔的孤島。我想,這不僅是方鴻漸當時的心情寫照,也是他這失敗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吧。另外,我十分感謝錢鍾書,因為,它是我看到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虛情假意。書中多次出現了恭維的話,開始我覺得十分看不順眼,認為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一見面隨之而來的就是恭維的話,如果是我聽了,絕對不和這個人交往。因為這反映出這個人對我沒有一點誠信。但是,我在文中發現了這樣一段,令我冷笑:顧爾謙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斷的誇讚李梅亭一首能寫好幾體字。沒想到李梅亭笑着説:“我字寫得很糟,這些片子都是我指導我的學生寫的”。當我看到這時,想,看你顧爾謙怎麼下台。令我沒想到的是,人家顧爾謙臉色沒變,説:“唉,名實必出高徒啊!名實必出高徒啊!”。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第7篇

錢鍾書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句構造了《圍城》。《圍城》獲得了超越年齡、性別和時間的認同,帶着悲歎、惋惜、失落的心情看完通篇小説,憐憫之情也伴隨而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人們要求思想開放,提倡自求戀愛,但人們心中的封建思想仍佔統治地位。就拿主人公方鴻漸來説吧!他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婚姻方面,都是失敗者,他成為任人擺佈的工具,自己毫無主見。從19xx年開始,在黨的領導下,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已深入人心,並得到較好效果,但在大部分人們的思想中,封建思想仍有殘餘,處於現階段的中國青年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大,“父命難違”成為他們的“座佑銘,”根本不管父母的話是對與否,自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孝”。還有的青少年出身家庭背景不同,就以為這就是上天賜予的命運,無法改變,由此一味的'沉迷現狀,而不知用知識和智慧去改變他們所謂的“命運”,難道這與方鴻漸的人生悲劇無區別嗎?

在當時,人們也提倡自由戀愛,方鴻漸對此似懂非懂,碰到真愛卻害怕逃避,在迷迷糊糊中卻與一個自己搞不清到底愛與不愛的女人結成夫妻,到頭來,落得孤獨一人,流露街頭,獨度餘生,這現象不僅在過去,在現在,甚至在未來也存在。父母離婚,為愛喪命,斷送青春,就連現在不處於這年齡的年青人也走向了“戀愛生涯”對於婚姻,人們的盲目、任性、自私、衝動而使這些例子重蹈覆轍,使現今的婚姻生活非常的混亂。從《圍城》裏看到《圍城》外,這不得不使大家敲響警鐘,對於一切一切,我們應慎重加慎重,提高自身素質。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不正是神州大地禍深寇亟,中華民族危急的年代嗎。日侵華七年,成千上萬的難民還在死亡線上掙扎,抗戰軍民還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可《圍城》卻隻字未提。被名利、地位、勢力所蒙敝的人們,追求物質,忽視精神,在國家危難關頭還如此的沉迷、自私,那時的人啊,難道你們真不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嗎?過去已無法從歷史上刪除,為了彌補過失,不使歷史重演,這一重擔就落在了我們青年人身上,我們應努力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振興中華,做四有新人。

這説是我從《圍城》裏看到“圍城”外,從古“圍城”看往今“圍城”,總而言之,我們要吸取歷史教訓與經驗,使中國平穩、快速、健康的發展,使中國成為獨具一格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8篇

?圍城》是本大大有名的小説了,錢鍾書一生也就寫了這麼一本長篇小説,雖然跨它字字珠璣有點過譽,但確實是三步一鋪梗,五步一諷喻,讀起來既輕鬆,又覺得深刻,是典型的深入淺出的寫法。錢鍾書把玩文字的功底只怕當代沒幾個人能與之並論,記得中學時,讀韓寒的小説,他就説深受錢鍾書的風格影響,現在回想,確實如此,只是深度還不及《圍城》。

據説錢鍾書寫此書時,一天就寫五百字,反覆斟酌醖釀,力求表達精準而有趣,可以説是在雕琢了。像我嘗試寫小説時,一天寫五千字,實在是為“湊數”在碼字,碼完自己都不忍再讀。所以説,有時候貪多並沒有多少價值,要多花功夫打磨語言,精益求精。

?圍城》一書勝在語言功力而非情節曲折。就故事情節而言,實在沒有什麼值得複述的大事,都是些生活瑣屑,大波瀾至多不過是去外地謀份職務。然而就是在這些小事中、在日常交際生活中、在一段段吵嘴逗樂中,錢鍾書以點睛之筆寫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勾畫出了一個社會的縮影,彷彿國畫大師只寥寥數筆,大片留白,卻意藴更足。

錢鍾書最強的本領,就是用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比喻,將事情分析得既透徹,又生動,最著名的是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有待讀者自己去書中發掘體會。

錢鍾書在序言裏曾説“我們常常把自己的寫作衝動誤以為是寫作才能”,我現在真是深有體會,常常以此反思。總之,這本書是很值得讀的,一遍或許也還不夠。作者:墨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