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10篇 思念故鄉,倍感親情——《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W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古詩,更是中國人民對於傳統節日的普遍心境。隨着傳統文化的迴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節日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們一同感受親情的温暖,傳遞愛和祝福。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10篇 思念故鄉,倍感親情——《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

第1篇

本文是一首文包詩,文辭優美,簡潔,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

然而在教學時並不能如一般的閲讀教學,停留在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師自身要明白文包詩的特點,捉摸編者編寫此類題材的意圖。在國小階段,讓學生背誦古詩也許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理解古詩字裏行間的意思,以及寫作背景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只有在國小35年級才會出現了文包詩,文包詩中的文就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而隨着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後就幾乎不在出現文包詩這樣的題材。那麼在教學時要明確一點:文是為詩服務的,對文的所有理解最後都要回到詩中。

三年級學生基本已經會背這首詩了,但是僅僅停留在背誦和明白這是一首思鄉詩的層次上,

三年級孩子在初讀文時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詩之間的聯繫,但是這種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由文及詩,由詩入文感悟文中的思鄉之情。

2、能抓住關鍵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王維在重陽節感到的舉目無親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誦出古詩,並能結合課文説説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

(1)、我們在二年級時曾學過一首思鄉詩,還記得嗎?一齊背一背。

對於遠在他鄉的遊子來説,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叫人時時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萬家團圓的節日,於是兩千多年前,同樣唐朝的一位大詩人王維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a、師:之前大家已經作了預習了,這些詞你能讀好嗎?

生字是不難,但有幾個看似容易的詞語卻特別容易寫錯,一個是佳字,注意右邊是兩個土字,不能一豎到底。

還有兩個點要注意。幼字的一點不能丟,念字的一點不能添。

你們的字詞真是讀的又快又準啊,課文也能讀的這麼好嗎?

(1)、這首詩是誰寫的啊?(唐朝的王維),王維為什麼在詩中説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呢?

唐代有個大詩人,名叫(),()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不覺已經()。

預設:王維很孤獨,離開時只有15歲,王維很思念家鄉,離開家鄉已經兩年了。

是啊,王維離開家鄉時只有15歲,比你們大不了多少,獨自一人來到了哪裏?

王維年僅十五歲,獨自漂流異鄉,感覺很孤獨。能讀好這一句嗎?

(3)對,這些節日都叫佳節,在本文中,佳節指什麼節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就像其他傳統佳節一樣,是一個萬家團聚的好日子,在這一天,王維看到了什麼?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過節時,你們全家會出去玩嗎?會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怎麼走的呢?

c、全家出動,登高遊玩,多開心啊?你覺得這一天,人們除了登高遊玩還會做些什麼呢?

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此時應該能説出重陽節的一些風俗。

師:是啊,多麼開心的節日啊!可是獨在異鄉的作為異客的王維看到這樣的情景會高興嗎?

(不會)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怎麼樣?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真是(引讀)每逢佳節倍思親,你知道倍是什麼意思嗎?

(更加)你能讀出更加思念嗎?(指名3-5人讀,讀出思念)

(1)王維在重陽節這天對家鄉的親人懷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麼呢?(文章第三節)

出示: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指名讀)

(2)王維知道,現在兄弟們一定也在頭插茱萸,登高遠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唉只少了一個人,是誰?(王維)

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讀35)

(3)師: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王維呢。你覺得家鄉的兄弟在登高聚會時想對王維説些什麼?

預設:王維,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長安還好嗎?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啊?

(4)王維知道家鄉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於是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也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5)王維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鄉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齊讀。

師總結:以後,人們離開家鄉,漂流在外地,每逢節日總會特別思念家鄉時,便會説每逢佳節倍思親啊。這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而這句話便成為萬千遊子口中的千古絕句。

思鄉之情充溢着遊子的內心,王維除了寫這首詩千古絕唱外,還寫這樣一首思鄉詩

你覺得王維除了想知道家鄉的梅花有沒有開以外,還想知道什麼?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10篇 思念故鄉,倍感親情——《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 第2張

第2篇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認會兩條綠線內的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1、談話: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板書:“佳節”)邊寫邊講解“佳”字的字形、字義。齊讀。

2、看到“佳節”這個詞,我們的心情一般都會(高興),為什麼?

3、但是,唐代有位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完成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隨機講解“倍”字的字形字義。“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就是:每當遇到美好的節日就會加倍的思念親人。

4、對於王維,你們瞭解嗎?(補充:他的“山水田園”詩尤其出色。九歲時開始寫作,被稱為“神童”,15歲便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到長安求學。)

今天我們學習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齊讀課題。這節課我們主要任務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生詞,多讀幾次,認清字形。

2)、再次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如果還有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問同桌或查字典。

b、藍字要求正確認讀,紅色的字是要求記住字形的。通過剛才的自學,你已經記住了那些生字?告訴你的'同桌(同桌互相交流)

c、提問:你認為哪個字最難記?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請你告訴大家。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記憶生字,提出個別生字的強調之處。

(1)(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古時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驅邪避災的習俗。

e、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裏,相信你們也能把它讀好,誰願意來試試,其他同學的任務也很艱鉅,老師想請你們當小評委。

讀前提問,全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讀,相機指導、評價)

f、再次認真齊讀課文,注意把剛才讀錯的地方讀準確。(及時評價表揚)

g、快速瀏覽課文,把你剛才認為不理解的詞語問問同桌或前後桌的同學,實在

扶老攜幼:扶着老人,帶着孩子。(將字面意思連起來,就是詞語的意思)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據説可祛邪避災。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了。到唐代就已經很普遍了。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向別人請教或查字典、資料)

天各一方:兩地相隔,非常遙遠,不能相會。(聯繫上下文理解)

4、請學生將故事短文與古詩對照起來閲讀思考,課文的哪些自然段是

古詩前兩句的具體描繪,那些自然段是後兩句的具體描繪。藉助短文,理解詩句,初步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1、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共同學習,我們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讀通課文,誰來説説你學到了幾種理解詞語的方法。

第3篇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都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

生:春節、端午、中秋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節日稱作(板書:佳節)

生:能收到壓歲錢,有好玩的好吃的,全家能團聚在一起

師:是呀!好的節日總是讓人很開心的,但是,唐代有位詩人在某一個佳節來臨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完成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齊讀課題。

師:這句詩在哪見過嗎?生: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詩。

師:課前預習的真充分。(出示古詩)誰來讀?你們知道嗎?這首詩的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在讀故事之前,老師想要分享你們的預習成果,可以嗎?

師:你們的課文讀得真是又準又流利啊,課文也能讀得這麼好嗎?通過預習我們知道,課文有幾小節?我找四個小朋友來讀課文,其他人認真聽,會聽也是一種好習慣。(相機指示)

師:讀完了全文,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全文的內容。

師:詩人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呢?他又是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呢?現在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走進王維。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人們是怎麼過這個節的呢?

師:誰來説説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讀課文師:你們真會讀書,一下子就找準了。(出示第2、3小節)

師:誰能説説重陽節有什麼習俗呢?生:重陽節要登高遠望、頭插茱萸。

師:對呀,登高遠望,頭插茱萸,這就是重陽節的習俗,就像我們春節要吃年夜飯,要拜年一樣。看,(出示圖片)這就是茱萸,一種有強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認為重陽節戴上它可以驅邪避災,代表人們一種美好的心願。

師:你從哪裏感受到重陽節過節的這種熱鬧呢?我們先來看看這段文字。(出示第二節1、2、3句)生指名讀

師:我聽到你是那樣的興高采烈。“興高采烈”是什麼意思?

師:換個詞説,就是——生:高高興興,喜氣洋洋,喜出望外

師:看看人們歡歡喜喜歡度重陽的.情景吧!(出示圖片)

師:大街上無處不有的熱鬧,每個人臉上都是興高采烈,男女老少都是興高采烈。

師:重陽節就是這樣熱鬧呀!出示:(扶老攜幼、登高遊玩、歡度節日、興高采烈)你能把這組詞串讀好嗎?生讀齊讀師: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看看嗎?出示:第二小節1、2、3句生齊讀

師:此時此刻,王維看到了什麼?心裏會怎麼想?生回答(指導用書中的語句回答)師:(出示:第二小節第四句),這就叫“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案《我的上課教案》。(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你知道倍思親的倍是在告訴我們什麼嗎?生:更加思念師:能讀出王維的這種思鄉之情嗎?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師:為什麼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呢?自由朗讀第一小節,等會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生:離家時小,王維離家時間很長師:同學們説的很有道理。(出示第一小節)

師:15歲,和我們現在上七年級的孩子一樣大,就已經離開家鄉兩年了,如果是你,心裏是什麼感受?

生:想家、寂寞、孤單師:對,你們走進王維的心裏去了。讓我們把這一份思念送進語言文字中,用我們動情的朗讀來表達吧生齊讀第一小節師:王維的家鄉在華山以東,對於他來説,長安就是異鄉,他自己就是到長安求學的一個客人,是一個異客。在交通很不發達的唐代,想回一趟家是多麼難的事啊!王維不知有多麼想念他的親人呢!此時的他,身處熱鬧的佳節,卻是——(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生:(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師:同學們,你明白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原因了嗎?是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誰來吟一吟?(出示兩句詩)生讀齊讀過渡:重陽節的歡樂不屬於王維,他孤獨一人,不由傷感起來,此時王維在這美好的節日裏在思什麼?想什麼呢?

師:(出示第三小節,指名讀),其餘同學靜靜地聽,體會一下此時王維的心情。

師:你體會到了什麼心情,從哪一句體會到的?生回答師:誰來讀讀這段對過去生活回憶的句子?(出示第三小節第1、2句)生讀

師:如今王維一個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兩地隔着高高的華山,還有漫長的路途,相隔很遠,有千里之遙。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板書)

師:(出示第三句)文字能讀出感情,這裏的省略號也能讀出情來呢!這裏的省略號它包含着什麼?

師:這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此時,不僅王維一個人在飽嘗思親之苦,他的兄弟們也正思念着王維。(出示圖)當他們頭插茱萸,登高遠望,卻發現獨獨少了王維。如果你是王維該怎麼表達你的思親之苦呢?

生回答師:這就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女生讀、男生讀、齊讀師:長長的思緒,深深地思念,就是思修萬千。這萬千的思緒化作膾炙人口的詩句,就是——(出示古詩)。誰來有聲有色的吟一吟?生吟誦

師:就讓我們當一回小王維,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生齊吟(配樂)

師:多麼動情呀!這就是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就讓我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配樂齊背總結:師:如今王維的這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了經典,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所有遠離家鄉的人都會這樣深情的吟誦——指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就讓我們把這首詩深深地記在心裏,九月九日以山東兄弟,

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搜集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寫的思念家鄉親人的詩。

試編故事:請你們通過《山形》《楓橋夜泊》所描繪的深秋楓林美景和楓橋環境的淒寒、幽靜,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及旅途中孤獨寂寞的心情,展開合理想象,試模仿本課編一個故事,下節課,我們一起在班上交流。

第4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興高采烈造句。

3、藉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談話:《鹿柴》的'作者是?(王維)你知道詩人王維嗎?(生自由説: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還會畫畫;他少年喪父,母親向佛,21歲考取進士;王維十四歲就會寫詩了;王維是太原人,師相機:太原在華山以東,所以是憶山東兄弟)

3、談話:你知道農曆九月初九是什麼節嗎?(重陽節)重陽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呢?(生自由説:敬老節,小孩要為老人做重陽糕和壽桃。)

4、小結:在這樣一個閤家團聚的節日裏,詩人王維在哪裏?在幹什麼呢?

2、認讀詞語茱萸並説説它是什麼,有什麼象徵作用。學生説。

3、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那怎麼知道呢?學這首詩,我們有個更快的辦法?生説:前面的課文就告訴我們了。

5、自由讀課文。認讀本課生字詞。(讀字卡;隨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攜幼、回憶;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詩句:你能用自己的話或課文裏的話來説説每句詩的意思嗎?

7、指名一句句依次説。重點:獨、異鄉的異、異客的異、倍。師相機板出重點字詞的意思。

1、談話:課文裏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詩人王維寫詩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嗎?(思念家鄉)

2、再讀課文。帶着思鄉之情同桌一起再來讀讀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讀,教師用師生互評,學生評等評價方式指導學生讀好課文,讀出情感。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覺、已、兩年了。突出獨居時間長。再指名讀;全班齊讀。師板書:獨居長安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師生評議,體會重陽節的長安城是個什麼樣子的?(哪些地方更容易讓詩人思念家鄉?)再指名讀,生體會。師板書:又到重陽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想想詩人的心情?生自由説;引導學生重點體會詩人心裏由回憶過去團聚時的歡樂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號處開始轉折。再指名讀;生齊讀。

生自由説:背詩。説説詩意。為課文配圖。學習本課方法,根據古詩編故事。

2、師相機指導:我們可以把自己以前學過的古詩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學着今天這一課,也來編一個故事。

第5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運用詩文對照的方法學習古詩,明白古詩的意思,體悟古詩的情感

3、初步瞭解“對比”的寫作方法,並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課堂小練筆

自評:課前預習,完成小練習:佳節就是怎樣的節日呢?(交流課前複習)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課題)

3、農曆的九月初九,你們知道是我國的什麼傳統節日呢?(重陽節)對,也就是課文題目中的——佳節。如此重陽佳節,詩人王維卻道出了這樣的感歎: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呢?這首詩寫了些什麼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去一探究竟吧!

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呢?讀讀這句話,你一定就會明白了。

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你從中讀懂了什麼?緊扣“15歲”“兩年”來體會詩人獨在異鄉的感受。

3、句式練習:一個15歲的孩子,獨居異鄉,高興時多麼希望(),可是他只能(),傷心時多麼渴望(),可是他只能()。

4、獨自一人,異鄉求學,這就是詩裏面所説的——獨在異鄉為異客

過渡:天天思念親人的王維,為何"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師:讓我們去讀讀課文了解一下王維看到的重陽熱鬧景象是什麼樣的,是什麼觸動了他思親的這根心絃呢?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2、師:看到這些詞,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詞?(歡天喜地熱鬧非凡)

出示: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指名讀。你感受到了什麼?理解“倍”是什麼意思——更加

4、師:課文學到這裏,同學們你們知道,王維詩因為什麼才會更加思念親人的呢?

1、師:看着這樣的情景,王維真的是思緒萬千阿!他都想了些什麼呢?

默讀課文第三段,圈圈畫畫,王維想到了什麼時候的'情景?

3、同學們看看這些詞,你有什麼發現嗎啊?(對比)讀讀句子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只能();不能(),只能();不能(),只能()……

5、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出示整節文字)配樂齊誦。這正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師:多麼巧妙的寫法呀!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又到了重陽佳節,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王維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過去——(引讀),想到了現在——(引讀),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引讀),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個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

7、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屏幕出示古詩,悠揚的音樂聲起)師引讀這首詩。

千百年來,除了王維,還有無數的遊子們吟誦了許多思鄉的歌: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鄉之情……(引背《靜夜思》)。慈母親手縫補的衣裳,喚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懷(遊子吟)同學們,讓我們試着在特定的情境中來引用這些千古名句吧!

第6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敢於提問,自主讀書,合作討論,直至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人,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師:讀了課文你就會知道老師為什麼把這個思寫成紅色

師:看一看,思下面是什麼?上面是什麼?對,心田。從心田裏發出的聲音才是最真、最美的聲音,讓我們用心裏的聲音來讀課題。

師:小朋友們讀得很認真,現在誰能告訴我們,是誰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讀得真好,但老師還想見一見王維,誰來扮演王維作一個自我介紹?

師:書上有一個詞語準確地寫出了重陽節的長安人們的心情,老師相信你只要仔細的讀書,一定能找到?

師:誰能用你的聲音讓我們感覺到長安人們的興高采烈?

師:王維興高采烈嗎?那他怎麼樣?他想到了哪些人?還想到了哪些事?

師:你有過思念的感覺嗎?你會用什麼方法表達你的思念?

師:今天是傳統佳節重陽節,現在我--王維的兄弟,已經頭插茱萸,登上高處。此時此刻,不知遠在他鄉的王維怎麼樣。哎,不如打個電話給他。誰願意做我的兄弟王維?

師:可是當時還沒有如此先進的通訊設備,就連寫一封信,也要很長時間才有可能寄到家鄉。作為詩人的王維表達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寫詩。

師:下面我們掌聲有請唐朝大詩人王維為我們朗誦他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詩寫得棒,讀得也棒!連我都想讀了。誰敢和我比一比?

師:我讀詩的水平可不簡單,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讀幾遍。

師:誰來幫幫老師,把黑板上的這首詩寫完整。其餘的同學請在底下默寫。

師:連粉筆字都寫得這麼好看,你的鋼筆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這個詞書本不要求會寫,你都能寫出來,真不簡單。

第7篇

1.小朋友們,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最愛的人是誰?為什麼?

2.是啊,親人們給予了我們許多的關愛,親人的關愛總是給我們帶來快樂,帶來力量。可是在唐朝就有一個少年,15歲就離開了家,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音樂響起,插圖出示)他就是---王維。王維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他九歲就開始寫詩,人們都把他當作神童。後來他的山水田園詩寫得尤其出色,人們稱讚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王維寫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示詩句)教師配樂範讀。

1、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片情。王維為何會有如此的感歎?讓我們一起走入今天的課文-----生齊讀課題每逢佳節倍思親

請同學們拿出課文紙,放聲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再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⑴生交流,師板書:王維重陽節長安(用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的方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既簡潔又明白。)

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出示生字集中的句子,檢查字詞:(是呀,課文中也提到了這些習俗。)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佳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抽生讀→理解字詞→齊讀)

(瞭解茱萸茱萸是一種帶香味的植物,傳説可以祛病驅邪。手挽着手:做動作理解。登高遠眺:目字旁,與眼睛有關,猜猜眺是什麼意思?眺是怎樣的看?我們來讀讀這個詞語就會有所發現---站在高處往遠處看。根據詞語來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種方法。)

師感情導入:王維為什麼會每逢佳節倍思親呢?讓我們細細品讀課文,去觸摸王維內心深處的思鄉之弦,你們會對這句中藴涵的情感有更多的深刻的瞭解。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15、兩)

(1)15----你們現在幾歲?王維才比我們大5、6歲,就離開了家鄉,一個人來到京城長安。他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師畫草圖),那裏離長安可遠啦,如果走去的'話,要走一個多月呢。

⑵兩----是啊,王維離開家鄉已經兩年了,一年365天,兩年有700多天,700多個日日夜夜。你離開過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那時的你心情如何?而王維是整整兩年沒有與親人相見啊!

(3)如果你就是王維,此刻你最想説的是什麼?最想做的是什麼?帶着這份情,指名朗讀→一起讀

(4)走進了王維的生活,走進了他的內心,我們此刻被他身在異鄉的孤寂深深震撼,再讀這句,該怎樣讀?自己練練?(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指名朗讀)

頭插茱萸,登高遠眺是當時人們過重陽節的風俗習慣,這就好比是我們現在過春節(學插話生回答包餃子,拜年),過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過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

(2)逢年過節家家户户是多麼熱鬧呀,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日的熱烈場面呢?(指名讀)

▲課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a抓住扶老攜幼這個詞語,推進對話這個成語很有意思,老師發現老和幼是反義詞,你還發現了什麼?(扶和攜是近義詞,都表示手的動作。)扶老攜幼就是爸爸、媽媽一手攙扶着(學生:老人;爺爺、奶奶),對啊,還一手牽着(學生:小孩子;我們),對,這就叫(扶老攜幼)。弄懂了每個字的意思就理解了整個詞的意思。

b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享受着天倫之樂,真是其樂融融,無比幸福。課文中哪個詞寫出了人們很高興,很快樂?(興高采烈)

c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e古時候的重陽節可是個特別喜慶、熱鬧的節日。讓我們一起到大街上走一走,來看一看重陽節的熱鬧場面吧!課件演示各幅重陽節熱鬧、歡快、團圓的照片。其間配上歡快熱烈的中國民族音樂。

同學們,你能將你感受的熱鬧的節日氣氛,用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嗎?誰想來讀給大家聽聽?(指名讀,齊讀)。

誰也能和他一樣讀出這種熱鬧的氣氛?→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好嗎?

▲課件出示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其間配上哀傷的音樂)

b這真是(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課文中是哪個詞就是倍的意思,把它圈出來。)

過渡:是呀,看到家家户户歡度重陽節,王維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他會想到哪些人?哪些事?(抽2人)

a默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三個表示時間的詞,感受一下王維複雜的心情→交流。

▲課件出示: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佳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b為什麼高興?感情朗讀。→從你的言語和神態中我已經感受到了這份喜悦!誰再來讀讀。

e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板書:親人)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課件出示句子:

a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裏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歎息,唉從這聲長長的歎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b能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指兩名學生讀。

▲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抽生讀)

a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這王維呢!他們會説些什麼呢?

b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思念就像一跟長長的線,將他們的心緊緊地拴在一起。這是兄弟們在思念王維,更是王維在思念兄弟們。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的內心深處,感受那刻骨銘心的思親之情。(出示整節文字)教師師生合作朗讀。

1、王維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現在,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上哪個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指導感情讀詞。

2、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課件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情齊讀。

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多麼簡樸的詩句,卻是最深情的、最能打動人心的。這句詩,不知牽動過多少遊子的心。讓我們用我們的筆把這千古佳句寫下來,牢牢地記在心裏。書寫指導:佳、倍

1、割不掉的是深深的鄉情,舍不棄的是濃濃的親情。老師找了一些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付在課文後面,小朋友們課後去讀一讀,品味詩人那濃濃的思鄉之情,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試着去寫一寫。

2、讓我們再次深情地背一背這首詩,作為我們這節課的結課吧.於是,當我們身在遠方,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來傾訴我們的情感。(配樂集體誦讀古詩)

第8篇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藉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你們知道曾老師的老家在哪兒嗎?曾老師有許許多多的親人在遙遠的湖南。平時,我經常給家鄉的親人寫信、打電話,有時暑假回老家看望他們。每當遇到佳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今年中秋節的晚上,我望着天上圓圓的明月,不禁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媽媽。於是,我給媽媽發了一條短信: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創設與本文吻合的情境,吸引學生學習新課。

問“思緒萬千”是什麼意思?(想的很多很多)王維想了些什麼呢?他為什麼想的很多很多呢?學習完這篇課文相信同學們會明白的。

設計意圖:採用倒序法,抓住關鍵詞“思緒萬千”。“思緒萬千”一詞在文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概括了王維客居他鄉時的思鄉之情,它是王維寫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觸發點。

①自由讀。劃出表示王維看到的句子。指名讀這些句子。

②找出表示人們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相機板書。

④你在什麼時候會“興高采烈”?用“興高采烈”造句。

⑤人們是興高采烈的,可是王維呢?指導朗讀第 4 句。

設計意圖:抓關鍵詞“興高采烈”,襯托王維的`孤獨、傷感。一喜一愁,強烈對比。

設計意圖:跳出文本,訓練學生想像及口頭表達能力。

①正因為王維想到了許多許多,思念親人的感情特別強烈,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人們興高采烈,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王維仍然孤零零地在京城長安生活,冷冷清清。請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表演王維與家鄉親人通電話時的情景。

設計意圖:內化課文語言,拓展課文內容,把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結合,加強學生處理信息(課文、課外)的能力,將學生收集到的抒發思鄉、思親的詩文佳句和歌曲有機結合在一起。

第9篇

3、藉助課文內容,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詩句的意思。

師:同學們還記得《遊子吟》一詩嗎?(齊背)在《母親的恩情》一文中就包含有這首詩。今天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與《遊子吟》一樣,也包在一篇課文中,現在就請跟老師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

2、同學們還記得學習文包詩的方法嗎?(指名回答),現在就請同學們用以前學習文包詩的方法來學習這篇課文吧。

3、同學們真不錯,字音讀得很準,現在看你們能否把課文的句子讀順了。

6、生交流,談讀後的理解。(課件展示茱萸,並作以介紹)

1、在閤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盡發出如此的感歎,再次引讀課題。

(1)不同的人,因為感受不同,會有不同的讀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思念親人的心情,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悲傷,難過,憂愁)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情感讀課題。課題是一句,它出自哪首詩?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這裏的“山”指的是華山,山東就是華山的東面。簡筆畫畫出華山,並在華山東板書華家鄉,西邊板書長安)它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王維的家鄉和親人就在華山的東面。“憶”是什麼意思?

你讀得真好,字正腔圓。但你還不是王維,你沒有讀出王維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們,這首詩是詩人王維的思親之作,應該怎麼讀,誰願意再試一試?

你真了不起,還沒有學習古詩,你就能讀得這麼好。是聽你朗讀,我們好像就看到了大詩人王維思念親人的憂愁和感傷。你能再讀一遍,讓我們再感受一次嗎?

3、同學們,詩歌是詩人情感的抒發,是詩人心靈的獨白。要想把詩讀得更好,我們就要理解古詩的意思,走進詩人的內心,與詩人心靈相通。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詩人的心靈,與詩人對話。

同學們都認真預習了課文,請你告訴我讀了幾遍課文?

你們能這麼做,就一定能感到語文學習會走越來越有滋味。讀了這麼多遍課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課文讀得文從字順。但要想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告訴大家一個方法,就是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人物,與文中的人物一起高興,一起悲傷,一起笑,一起哭。現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維了,請打開書,用大詩人王維那顆思念親人的心來讀課文,盡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剛才我説,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們一讀,就感到心裏熱乎乎的,有些句子讀後,我們感到很難過,心裏就有一種涼涼的感覺,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們讀出來了嗎?

(課件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引導:一年有365天,兩年就有七百多天,七百多天沒有見到親人了,心裏是多麼思念啊,心情是多麼難過啊,所以這句話是——

你的離家時間還不夠長,你的心裏也不夠悲涼。再讀!

生齊讀。師:讀出了這句話的温度,你能讀出這句詩的温度嗎?(課件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對,詩人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舉目無親,內心多麼淒涼。

這就是這句話中的詞語——生接:興高采烈。讀得還不夠高興,再讀。

“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你們能讀出這種高興,讀出重陽佳節大街上的熱鬧嗎?請試一試。

這就是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詩人看到這一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課件出示句子,生齊讀: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此時的王維真是觸景生情,不由歎道——(課件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一生讀)。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閲讀教學課堂應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與體驗。所以對於本文,我抓住“思親”一詞,讓學生在讀文中感受作者王維遠離家鄉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濃濃深情。讓學生通過讀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難言的思念,用換位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所道出的真情。從而感悟這首詩的意境。

第10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藉助課文內容,結合詩句的理解,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詩寫作是有感而發,嘗試組織語言,理解詩歌的寫作是有背景和緣由。

2、尊重學生個性感悟,並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3課(指板書) 學生齊讀。

2、我們知道這句話出自王維的一首詩,那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出示古詩)誰能讀好它嗎?

3、每逢佳節,這裏的佳節指的是(生接重陽節),重陽節是哪一天?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4、同學們瞭解的真多,重陽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節日,每到這樣的節日,王維會倍思親。

5、你能説説“倍思親”的意思嗎?(更加思念親人)我們再來讀好它。

1、王維為什麼會發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歎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故事,走進他的內心。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

哦,原來是王維看見長安的人們在歡度節日呀,(出示第二節)再讀讀這段話,你的腦海裏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2、重陽節就是這樣熱鬧啊!誰能用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讀句子。)

3、讓我們一起來讀出長安街上的熱鬧吧。(齊讀句子)

1、看到別人都是家家團圓,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維怎麼樣呢?

是的,他(出示: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5歲,只比我們大了6、7歲,跟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孩子呢,卻已經離開家鄉兩年了,700多個日日夜夜,想想看,這兩年來,他會遇到什麼困難呢?學生想象説話。

2、這麼小年紀,本該在父母身邊好好地享受父母的關愛,而如今卻獨自一人在外求學,他的內心是多麼孤獨呀!(板書:孤獨)

3、這就是詩中的(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我們一起來。

4、看着大街上熱鬧的景象,王維的內心是格外的孤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維的內心世界。老師讀第一節,同學們讀第二節。

5、在這樣的情景中,王維觸景生情,不由自主發出了“倍思親”的感歎。出示兩句詩,齊讀。

1、王維孤單一人,不由傷感起來,在這美好的節日裏,他在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三小節,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

3、王維還想了很多很多,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説就是——思緒萬千。

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學們,王維所在的長安,在華山以西,而家鄉在華山以東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4、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説些什麼呢?(學生自由説,教師加以指導)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他們彼此牽掛,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那濃濃的思親之情。(指名讀,齊讀。)(板書:牽掛)

這真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讀)。

讓我們來回味王維無盡的思緒吧。男生讀山這頭的王維,女生讀山那頭的兄弟,老師讀兩者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分角色朗讀這一段文字。)

5、那時的快樂,現在的孤獨、王維與親人彼此牽掛,難怪他會“每逢佳節倍思親”。

1、於是,他提筆寫下了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示詩題)

(1)同學們,15歲的王維孤身一人,作客他鄉,這就是——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陽節,家家户户歡度在一起去登高遊玩的情景讓王維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就是——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3)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王維想到兄弟們肯定和往年一樣,頭插茱萸,攜手登高,嬉笑歡樂,可獨獨少了自己一個人,這就是——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維將自己濃濃的思念,凝於筆端,寫下了這首思鄉名詩。就讓我們當一回小王維,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配樂指讀)

3、多麼動情呀!就讓我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配樂齊背)

4、但是,到了現在,這個佳節已經不只指重陽節了,而是所有美好的節日,比如:

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節,邊防戰士守衞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每逢佳節倍思親。

5、其實,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你知道哪些?

?靜夜思》《楓橋夜泊》《夜書所見》(指名回答)(你能背誦一下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齊讀三首詩)

出示古詩:聽老師讀一讀(師範讀)跟老師一起讀一讀,感受詩人的情懷。

7、讓我們再來好好欣賞這首詩,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寫在習字冊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