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8篇 豐富多彩的中國年:探尋過年的集體記憶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W

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層面,都具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每個中國人的過年記憶都承載着時代的變遷和家族傳承的故事,構成了一個集體記憶的寶庫。本文旨在探索過年這一中國人集體記憶的重要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8篇 豐富多彩的中國年:探尋過年的集體記憶

第1篇

“百節年為首”,過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神聖的傳統節日!我曾經無數次想過,年是什麼,過年對我們中國人意味着什麼,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過年?這裏面藏着什麼樣的文化密碼?

小時候,每當進了臘月門,奶奶總要告誡我們説,“進了臘月門兒,説話要小心!”沒文化的奶奶説不出為什麼,我的理解是一場盛大的神祕儀式即將來臨,有必要提醒一向愛信口開河的孩子們謹言慎行,不要冒犯、衝撞了冥冥之中的神靈吧。生長在北方農村的人,絕大多數人都信奉“老天爺”。“老天爺”是玉皇大帝的俗稱,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掌管着各路神仙。如果説這是一種信仰,“老天爺”就是他們最堅定、樸素的信仰,我不認為這是迷信!人,心有敬畏才能不胡亂作為!“老天爺”掌管着天時,風調雨順,農民們地裏的收成才能滿滿當當,順利歸倉。供奉“老天爺”的地方,一般是在北屋正房的門口左上邊,一個近似佛龕的牌位,上面有門楣,左右有雕刻的詩文,寫着歌頌天地的文字,諸如“天高自古懸日月,地厚至今載山河”,裏面還有一個盛滿了香灰的小香爐。奶奶曾無數次説過“爹疼你,娘疼你,不如老天爺疼你。”爹疼你娘疼你就是有數的那點東西,老天爺疼你可就不得了了,怎樣做個老天爺疼你的孩子呢,很簡單,心善心誠心實!

小時候過年時,幾乎每家每户都會在大集上請一張“老天爺”的畫像,正月七年級供奉在堂屋八仙桌上,擺上供品,雞鴨魚肉,乾果水果,點上香火。正月十五燒畫像,放鞭炮包餃子送走,“灶王爺住一年,老天爺住半月。”這種感恩,祈福貫穿在過年的每一個環節裏!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訪親友。大年八年級祭先祖,九年級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過年,在我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這樣的傳統習俗我們輩輩延續,已經成了中華民族融入血脈裏的傳統。這些流傳至今的習俗,讓我們有一種神聖的儀式感,一種與祖先聯通着的歷史感、時間感,就像一條從遠古奔湧而來的河流,我們看到,我們融入,我們跟隨,被裹挾着一起向前奔流……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掃家裏的衞生,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環節。把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搬出來,放在院子裏,掃去牆上積了一年的塵垢,把角角落落裏大大小小的蜘蛛網一一清除,貼上新買來的牆紙、年畫,洗洗刷刷,擦拭清洗器具,灑掃庭院,把一切晦氣、病厄、黴運統統掃地出門,乾乾淨淨迎新年、接好運。“塵”與“陳”諧音,除陳布新,迎新納福,這種心理期盼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密碼。神住在乾淨之地,這是我小時候就知道的祕密。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8篇 豐富多彩的中國年:探尋過年的集體記憶 第2張

第2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我們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每到這天,家家户户都會穿上新衣裳,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到處走親訪友,可是我們該如何過個有意義的春節呢?

春節向來有放鞭炮的習俗,可近些年來,空氣不斷被污染,常常會出現霧霾,以導致空氣中都是有毒物質,再加上鞭炮一放,後果就更嚴重了,人們吸進不良空氣,會導致疾病,所以,鞭炮還是儘量少放得好。而且不久前,我還聽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夥子在放鞭炮時,鞭炮鑽進了他的眼睛裏,以致於小夥子的眼睛瞎了。過年時,親戚朋友聚在一起,都是一大盤一大盤的雞鴨魚肉,而一大部分都吃不完,還剩下的一大堆飯菜,卻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而有些人,他們在春節時打打麻將,打打撲克牌,這本來可以放鬆心情,可他們卻把娛樂變成了賭博,想吵架就吵架,甚至還會打架,攪得春節不得安寧。所以,我們認為春節應該少放鞭炮,煮飯菜時吃多少做多少,搞休閒娛樂的活動時不要大聲吵嚷。

我們還可以在春節時盡一點孝心。我們可以這樣做:1.春節時多看望老人,可以給老人買些補品。2.可以捐些錢給災區小朋友。這樣,我們不僅可以盡點孝心,還可以盡點愛心。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發出倡議:文明過節,注意安全,平安、快樂地度過春節!摒棄不文明的陋俗,讓我們一起努力,過個有意義的春節,創建更和諧,更美好的明天!

第3篇

“紅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就過年。過年又好耍,瓢羹(勺子)舀湯湯,筷子拈戛戛(肉)……”前幾日,我與住在鄉下的母親通電話,臨結束的時候,侄女在電話那頭給我朗誦過年兒歌。甜甜的童聲帶着濃重的鄉音很動聽,恰到好處地將我心中那份濃濃的鄉情發酵,我忍不住淚水漣漣,不禁回憶起前幾年過年的時候。那時候,學校一放假,我就購了車票,急切地往老家趕。

我的老家在渡槽村魏家灣,它位於四川省遂寧市的桂花鎮。那裏有我的童年和少年。

20世紀70年代末,家鄉還很窮很落後,每一個人都在為温飽而努力。

記憶裏,吃一次臘肉,添一件新衣,成了我們一年裏最美好的期盼。過年的時候,臘肉成了最顯眼的美食。經過柏樹枝的熏製,一片片臘肉晶瑩剔透,夾一片放在嘴裏,慢慢地咀嚼,香香的、脆脆的,十分過癮。

那時候,廟會很熱鬧,扭秧歌、踩高蹺……四面八方的村民裏三層外三層地將戲台圍得水泄不通。我個矮看不到台上表演,就爬上樹,騎在樹椏間與大家一起吶喊。

而正月七年級,是我們一年中最高興的日子。早上,大家都要吃湯圓,還有一枚雞蛋,小孩子可以得到幾分到幾毛不等的壓歲錢。在傍晚的時候,我們往往連晚飯都沒吃,就邀約小夥伴一起,翻山越嶺到離家二十里外的村子看電影。電影散場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鐘,我們又冷又餓,翻山越嶺往家趕。途中,總有一些小夥伴不小心掉進冬水田裏,但大家誰也顧不了誰,拼命地往前趕路。落水的孩子只好自己爬起來,邊哭邊追趕。

故鄉很美,藍藍的天空盛開着朵朵白雲。村口的黃桷樹仍然枝繁葉茂,在輕風中舞動着。一條明如玻璃帶子的小河倒映着山腳下一座座農家小院,比畫裏的景色還漂亮。

走在故鄉任何一條小路,我都有一種親切感。如瀑的陽光,婀娜的山灣,潺潺流淌的小溪,它們時時調動我的情緒,我整顆心都愉悦了起來。

母親知道我們要回家,早早地站在院前那棵山楂樹下守望着。她已近九十高齡,很慶幸她身體還健康。

母親知道我喜歡吃水餃,一刻也不肯停歇,理菜、剁餡、調料,她親力親為,連大嫂幫忙也不肯。看着忙碌的母親,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終究沒有忍住,淚水湧了出來。

團圓飯很熱鬧,親戚好友坐滿了屋子。雖在鄉村,食材卻很豐盛,家裏養的雞鴨,自家地裏種的蔬菜,還有塘裏養的魚,經過家人精心烹飪,味道極佳。

餐桌上,大家的話題聊到了發展,談到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最激動的要數二哥了,他一臉自豪地説:“我們鄉里頭的人原來走的是爛泥路,吃水靠肩挑,煮飯燒柴火。不過現在好了,你們看看嘛,咱們農村的面貌變好了,一擰水牛頭就流出乾淨的自來水,一扭灶上開關就燃起藍色的天然氣火焰,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公交車還開進了村裏。”大哥接着説:“是呀,是呀,國家政策好哦!還有醫療保險,讓我們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前些年我得了矽肺病,開始的時候很氣餒,覺得生活無望,後來我們家被確定為扶貧對象,我不但治好了病,還脱了貧。現在,我們家成了村裏的養殖大户,一年有好幾十萬的收入,生活好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滿心都是喜悦,滿臉都是幸福。“對啊,現在的中國確實讓我們驕傲!高鐵讓我們回家的路不再遙遠,嫦娥四號讓中國人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加美麗……”我補充道:“所以呀,只有國家富強了,社會和諧了,才有咱們老百姓今天的好生活。來來來,端起酒杯,我們一起祝福國家越來越好,一起祝福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乾杯!”

正月九年級,魏家灣舉辦了慶新春壩壩宴。這一天,魏家灣的男男女女從四面八方趕了回來。

灣裏一派喜氣洋洋,樹上掛着大紅燈籠,老年秧歌隊在池塘邊的廣場上表演節目,年輕的姑娘跳起了時尚的拉丁舞,吸引了許多人圍觀。

十二點,噼裏啪啦的鞭炮聲響起,大家紛紛入席。席間,大家彼此都很熱情,握手再握手,問候再問候。他們中有的是我的長輩,有的是我兒時一起遊戲的夥伴。在祝福聲中,我喝下了家鄉的親情,體味到了家鄉的甜蜜。

第4篇

“廿八餈、廿九粿,七年級早免起火。”日曆進入臘月,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人們趕完年集、清理完屋裏屋外的蛛絲煙塵,家家户户便開始趕製過年吃的美食。

我的家鄉地處閩中,山區盛產稻米,鄉親們每日三餐以米制品豐富胃腸,卻也有滋有味。

我們家每逢廿八就要打餈粑,廿九要做米粿祭祖。吃過年夜飯,一家人還要圍爐炸豆腐、炸餈丸。灶膛裏的火種會留着慢慢燒到“第二年”,於是就有了“廿八餈、廿九粿,七年級早免起火”這個童謠。

米粿是用粳米打成的。把粳米蒸熟,再倒入石臼中搗爛,粳米色白如脂玉,嚼起來韌性十足。然後雙手並用搓粿丸,動作像打太極拳,小時候我們跟着大人們學得不亦樂乎。

如果在打米粿時,加入葱花以及被香油爆炒過的鼠麴草,那便成了鹹香的綠粿。摻紅糖一起捶打,叫甜粿。把粿團塞入錫模,拓出來的形狀如鈴鐺,再疊成寶塔樣子,名曰“蠻頭粿”。

山裏起霧了,接着又下了霜,當太陽從陰霾裏跳出,把天空的底色烤成青花瓷色時,年近了。這時,母親會跟伯母一起,把磨好的米漿壓成團,然後在篩子裏搓揉,那一顆顆珍珠粉粒,便落下了篩眼,曬滿了院場。

村裏過年有互贈米粉的習俗,《清嘉錄》謂之“送年盤”。蘇軾在《饋歲》裏寫過:用春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麪之食送給鄰里鄉親賀新年,這個米麪就是米粉。米粉製作比米粿和珍珠粉複雜,米漿擠壓成粉團,而後蒸熟了在石臼裏捶打,再把粿團壓出粿條來,需要入鍋反反覆覆煮。

民間“慶賀多尚彩聯,賓宴不離紅蛋”,那酒糟染紅的雞蛋,是年節飲食的標配。年夜飯五花八門,米粉上桌如玉縷金絲,在盤中交織纏綿。長長的細條,搭上葱葉和佐料,色彩明快,給喜慶的家宴增添了無限温暖。

母親在年夜飯後生火熱油,我們兄弟姐妹圍在灶台前,跟着炸餈丸。炸餈丸要用糯米粉拌上白糖捏成柱狀,一段段掰下來放到油鍋裏,銅錢般大小的丸子炸熟後呈古銅色,寓意大富大貴。餈丸皮脆裏酥,香甜可口,起鍋後甕藏,防止黴變。

村人待客如同小説裏的梁山好漢,崇尚大塊吃肉與大碗喝酒。家家户户自釀紅酒數缸,然後在過年時每人三碗,敬遍所有賓客,直至一屋子的人都面紅耳赤。那紅酒綿柔香醇,並且甘甜爽口,許多人飲後拍手叫絕。倘若有朋自遠方來,性情豪爽的鄉親,就會忙不迭地開壇倒酒,那持久的凝香隨即沖天而起。那白瓷碗中春光瀲灩,火紅的瓊漿如江波映日,滌盪胸腔。酒未入腸,人便陶醉。

生活的習慣形成了節日文化,一道道美食築就一個個節日的內涵。時光在流逝,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變化,但傳統的年味在老百姓們歡樂的笑聲中繼續拔節成長!

第5篇

新年的腳步細碎卻輕快,首先是城市的樹木上掛上了燈籠,接着各個門上貼上了迎春送福的年畫和春聯。不知不覺地,整個城市都披紅掛綠了,到處都充滿了年的喜慶味道。

今年春節的天氣格外好,冬日的暖陽裏隱隱透出紅色的光芒,照在陽台上,照進客廳裏。人們開始走到户外,有身着唐裝的,有西裝革履的,有穿着休閒服飾的,有圍着圍巾的,有帶着各式時髦的帽子的。儘管款式各異,但到處都很喜慶。老人們圍坐在花壇邊,閒談着家庭瑣事,不時引起陣陣笑語;小孩子穿着新衣在園中追逐,引得小狗也一陣陣歡騰。

院子裏有幾個小孩在燃放爆竹。很快地,爆竹的聲音引來了一羣五六歲的小孩,他們開始玩着各式各樣的爆竹。比如陀螺炮,在地面旋轉,還會訪出五顏六色火花;棍式爆竹,會發出“絲絲”的響聲,變幻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大大小小的小孩圍了一圈,一些小女孩用手捂着耳朵所在大孩子的身後,響聲過後。漸漸地空氣裏瀰漫了爆竹的味道!

年夜飯前,照例要貼春聯。爸爸説,春聯可以逢凶化吉迎春接福。貼好春聯後,我站在遠處一看,平日裏沒怎麼注意大門變得喜慶多了!

年夜飯很有講究。才有冷有熱,有葷有素,各自成雙,討一個“好事成雙”的彩頭;記憶中最深刻的當然就是“肉糕”,這可是我們麻城的特色菜啊,聽爸爸説“肉糕”寓意着步步高昇。吃飯時,當然少不了晚輩們向長輩們敬酒這個環節了,其實我早就為祝酒詞打好了草稿。敬酒過後,就是發紅包!爺爺奶奶滿面紅光,爸爸媽媽滿臉是笑。這個屋子裏充滿課温馨和甜蜜的味道。

到了春節聯歡晚會播出的時間,我們一家人開始打開電視看春晚了。隨着十二點鐘聲的敲響,我們拿出了鞭炮,點響了鞭炮!整個城市都放響了鞭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伴隨人們祝福聲,説笑聲,昇華了年的味道!

第6篇

小時候,春節團圓,在我眼裏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直到去外省求學、工作,才對春節團圓有了不一樣的感悟。

20xx年,我在江西上大學,第一次經歷了春運。在擠滿旅客的綠皮火車廂裏,我坐在靠走道的座位上,好奇地打量着周圍的環境。有的旅客用蛇皮袋裝着行李,幾乎快把蛇皮袋撐破;沒買到相鄰座位的小情侶四處央求他人換座;四五個結伴回家的好友拿出酒、花生,在小桌板上擺起了“宴席”。

一位抱小孩的大姐走到我身邊,輕聲對我説:“同志,能不能讓我坐在你邊上休息一下?我一個人帶着孩子,實在抱不動了。”我立馬把座位讓給了大姐。在交談中得知,孩子的父親在上海工作,她留在老家,這次要在上海轉車,去北方的婆家過年。“回一趟家這麼累,為啥還要回去?”我不禁問。“春節咋能不回家呢?回家就算是再苦再累,也是甜的。”大姐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啊,春節回家對中國人來説,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路程即使艱辛坎坷,也阻擋不了人們回家團圓的心。

20xx年,我到貴州遵義參加扶貧工作。春節前夕,扶貧工作隊集中休假返滬,我購買了回上海的機票,只需2個半小時就可以回到相距1600多公里遠的上海。剛到機場,我就被一位中年男人叫住了,他身後還跟着老人和七八歲的小男孩。“你好,同志,你是要回上海嗎?我母親和侄兒要去上海,可是他們第一次坐飛機,不知道進安檢以後怎麼走,能不能請你幫個忙帶他們進去?”我同意了他的請求。

候機的時候,老太太告訴我,自己和孫子是去上海過年。我很詫異:“別人都是年輕人回老家過年,你們怎麼反過來呢?”“我兒子在上海工作十多年了,這幾年自己做了一點小生意,春節的時候訂單多,忙得走不開,索性我帶着孫子去上海過年。”老人笑着回答。

老人還告訴我,多虧交通發達,以前去上海要坐兩天兩夜的綠皮火車,放假的時間全浪費在路上了,有時兒子都不回家過年,現在有了飛機,春節團圓就更方便了。是啊,國家的發展,讓人們的出行方式從綠皮火車升級到了高鐵、飛機,也改變了人們過春節的形式。

20xx年的春節,我的一個朋友,因為防疫工作的需要,不僅沒有回家過年,還放棄了春節假期,堅守在生產防疫物資的一線崗位上。在拜年的電話裏,他對我説:“等抗疫勝利了,還是得回家看看,不回家過年,心裏總感覺缺了點什麼。”是啊,不回家過年,缺的是團圓。

中國人的春節,是跨越艱難險阻後的團圓,是感受國家日新月異變化的窗口,是守護萬家燈火背後的奉獻,一樣的相思,不一樣的春節。

第7篇

當美麗的煙花慢慢劃過天際,當“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漸漸消失,當表姐揹着書包踏上遠去的列車……我一下子回到了現實裏。是的,年過完了,節也過完了,該準備準備迎接新學期了,可春節裏那幾天精彩的生活仍像電影一樣在我眼前閃現,我就坐下來盤點盤點春節的那些事。

先説説看的:從大年三十的“春晚”開始,我的眼睛就好像不夠用了,一首首嘹亮的歌,一曲曲優美的舞,一段段讓人捧腹的相聲小品,讓我目不暇接,笑聲不斷。九年級我們又來到北京。北京的地壇廟會真熱鬧,遠遠望去,紅燈高掛,彩旗飄揚,人山人海。有投籃球的、有扎飛鏢的、有相聲、有舞蹈,還有民俗表演。到了北京“不去長城非好漢”,那天的天氣很好,我站在長城的烽火台上,遠看長城,它真的就像一條蜿蜒盤旋的長龍,踏着腳下的方磚,摸着牆上的條石,我彷彿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辛苦修長城的情景,真不愧為世界奇蹟。我們還遊覽了故宮和頤和園,親眼見證了古代帝王的高貴、富麗和威嚴。最讓我難忘的是參觀北大校園,那碧波盪漾的未名湖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校園,那懸掛着風鈴的博雅塔靜靜矗立在未名湖畔,相依相伴。古香古色的燕園建築,百年講堂,無一不訴説着北大的滄桑歷史,這裏是中國最古老最高等的學府,我在心裏為自己加油,十年以後,我也要在這裏讀書。

再聊聊吃的:過年,好吃的東西多了去了。光奶奶包的餃子就有羊肉的豬肉的香菇的三種餡;又炸了雞塊、帶魚、丸子、藕條;還做了流油臘腸、透明皮凍、香嫩回鍋肉,讓我大飽了口福。北京廟會上的好吃的還要多呢!蒙古大串,看着就能感覺到蒙古人的豪爽,筷子一樣的串條串着兩釐米見方的肉塊,孜然的香味直撲鼻孔,可是我沒敢吃,不知道熟透了沒有。北京的冰糖葫蘆是節日裏最亮麗的風景線,隨處可見紅豔豔的山楂果蘸着熬好的扯絲的冰糖,咬一口甜甜的、酸酸的,又開胃又消食。到了北京,全聚德的烤鴨是不能不嘗的,那兒的鴨子豐盈飽滿、顏色鮮豔、色呈棗紅、皮脆肉嫩、鮮美酥香、肥而不膩,有“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的美譽。老北京的炸醬麪也是京味一絕,我們在前門找了一家“老北京炸醬麪”館,來嚐嚐正宗的炸醬麪,服務員端上來一瞧,只見寬沿粗瓷大碗裏整齊的碼着麪條,上面有青豆嘴兒、香椿芽兒、韭菜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瓣兒、豆芽菜、小黃瓜、小蘿蔔、辣椒麻油芥末油,還有一點兒黃醬,攪拌均勻了,吃一口,那滋味甭提了,就一個字“美”!

“吃喝玩樂!”過年永遠的主題,但在今年的春節,我們過的是一個節儉年,因為我們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做到文明消費、理性消費、合理消費,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勤儉節約!

第8篇

每到過年,男女老少全部出動。打掃屋子,辭舊迎新;貼對聯,掛燈籠,喜氣洋洋。工作再忙,也要回家看看。笑聲一片,好不熱鬧。

除夕夜晚,當然少不了吃年夜飯。這年夜飯,既可以在家裏吃,又可以在餐館吃,喜慶最重要。中國人的年夜飯,定然少不了魚,因為象徵“年年有餘(魚)”。在這一頓飯,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不過我最愛那盤白胖胖的餃子,怎麼吃也吃不夠。大人們吃年夜飯,定然吃上很久;而我們小孩子,當然趕快吃,快去玩啊!

吃過年夜飯,定然要看春晚。精彩的節目吸引着我們的眼球,特別是小品、相聲,常常引得一家人大笑。不過我最熱衷於搶紅包,時而歡呼,時而悲傷,讓過年多了一抹色彩。

我認為過年最缺少不了的就是要紅包。大人們一早就把壓歲錢塞進了紅包,但我還是滿懷期待。只要把紅包握在手裏,就感覺像成了百萬富翁。我曾看到過一個視頻,晚輩們跪在長輩面前,説些吉利的話,便毫不掩飾地向長輩索取紅包。得手後,像風一樣溜走了,便炫耀自己的紅包。

在我家,春節早上要吃素。吃過了大魚大肉,吃些青菜豆腐也覺得不賴。飯後,我們便去長輩家拜年。大家説的都是吉祥話,喜氣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美好的時光總是很短暫,我又開始期待下一次的新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