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探究學習的嘗試——《學與問》教學設計4篇 激發學生思考的語文教學——探究學習的新嘗試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2W

本文介紹一種探究式學習的教學設計——《學與問》。通過此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探究學習的嘗試——《學與問》教學設計4篇 激發學生思考的語文教學——探究學習的新嘗試

第1篇

第七單元的課文以讀書有方為主,其中《學與問》和《養成讀報的好習慣》兩篇文章都是以怎樣讀書、讀書的方法來教育學生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並且課文的重點突出,層次清楚,語言樸實,是對學生進行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的教育的生動教材。

師:我知道大家預習過了這篇課文,課文的中心是什麼?

生:文章在開頭就提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師:我們在讀書時,抓住中心,就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説明的道理。

師:我想請五位同學分別來讀這五個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停學們分別預習得怎麼樣。

每讀一次閲讀,我們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遍全文,想一想,你又讀懂了哪些?

師:對於整篇文章來説,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文章的總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用來證明第一自然段所説的道理,那麼我們就先看看作者引用的第一個事例。課文先説了誰呀?

師:看來同學們對哥白尼還是比較瞭解的,為了使大家對哥白尼有個全面地瞭解,老師找了一些資料,請同學們看一看。

師:是呀,哥白尼能成為一名偉大的天文學家是和他小時候的這些習慣分不開的,讓我們繼續走近哥白尼。

師:請大家先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説説讀完課文後你知道了什麼。

師:你從這段中的那些詞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學、好問得?

師:麗華同學讀得非常流利,但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麼。

師:如果我們思考一個非常吸引自己的問題,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語氣讀?

師:非常正確。下面再請一位同學帶着好奇的語氣讀一遍。

師:小小的哥白尼和咱們差不多大,老師相信在平時,你也一定提過問題吧?能説説你提過哪些問題嗎?

師:學完了這篇課文,我們已經知道了它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共同來討論一下他的中心思想。先來回憶一下,歸納中心思想的幾種方法:

生:也可以根據課文所寫的人與事來概括中心思想……

師:對,你們記得真好,那麼,在寫法上要注意什麼呢?

反思這一教學環節,我在教學《學與問》這這篇課文的時,以尊重主題,張揚個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思考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因此,我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你們瞭解哥白你嗎?你對哥白尼有什麼印象呀?等看似平常的問題,給了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這樣,既使學生學到了語文知識,又指導了學生歸納課文的中心思想,使他們在今後的閲讀中能更好的把握文章內容。但在教學設計時,由於沒有考慮到時間的安排,所以前鬆後緊。在今後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探究學習的嘗試——《學與問》教學設計4篇 激發學生思考的語文教學——探究學習的新嘗試 第2張

第2篇

記得孟子早就説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朱熹也説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學與問》同樣和“學問”有關。

這是一篇説理性的文章,它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樣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為此,作者選取了兩件典型的事例作為佐證。

其一、要多問。波蘭的哥白尼很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滿腦子都是為什麼?正是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讓哥白尼成為一名科學的痴迷者和探索者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提出的“日心説”是對當時佔有統治地位的“地心説”的極其有力的批判。哥白尼的結論和《聖經》上的説法完全相反,如果承認日心説,就等於宣佈《聖經》傳播的是謊言。假如沒有這種“懷疑一切”的精神和勇氣,沒有小時候的“為什麼”,是不可能產生“日心説”這一劃時代的科學發現的。

接着,作者聯繫我們自己説體會。“五彩繽紛”“日新月異”“瞬息萬變”從數量和速度上展示了現代社會變化的“多”和“快”。已經遠超哥白尼的時代。“日心説”也早就被推翻,宇宙的中心仍然需要我們繼續去尋找探索。這些就更需要新時代的少年,從小養成“多問”的好習慣。這裏主要講的是“多問”的重要性。那麼問誰呢?作者以為,應該去問“能者”。“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

其二、要善思。不可否認有這樣一類孩子,上課他的手舉得比誰都高,問的問題比誰都多。可是,當他提完問題後,根本不在乎別人的解答,或者又急着去尋找另外的問題了。這其實算不上是在“提問”,而更像是一種“自我表現”,是為了吸引別人關注的目光。目的不在問題,而是自己。因此,多問還不夠,還要善思。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沈括。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文章選取的一個事例很小,但是很能説明問題。沈括面對疑問,去問媽媽,媽媽的解答並沒有解決他的疑惑,“他仍然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後來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從中也告訴讀者,“問”還要“思”。這個事例是在第一個事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進行了闡述。

文章的最後是再次重申作者的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學問結合,勤學好問,你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觀全文,雖然都是説理,但是不感到“枯燥”和“空洞”。為什麼?原因在於作者的語言十分的生動,觀點鮮明,結構清晰,事例恰當,語言生動,巧用比喻……很好的把道理寓於精彩的故事之中,讓孩子們不知不覺中收穫了知識,明白了道理。這一點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

第3篇

?學與問》是一篇説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第一課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説成有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説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後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説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接着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出文章的觀點,同時給文章分段。應該説這篇文章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簡單的。

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從問字入手,引出漢字中也有學問,再追問為什麼把知識説成學問呢?讓學生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理解兩句話,並通過比較句子,體會問的重要性,再朗讀體會句子的含義。在學習哥白尼的例子時,我先介紹他的成就,再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等詞語體會哥白尼非常喜歡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並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體會他是由好問開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學終於取得成功的。然後,我讓學生自己説説讀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啟發,並再次讀讀第一節中的句子,體會問的重要。

那麼,我們現在要不要多問呢?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對3、4兩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並從文字中體會他的勤學與好問,讓學生明白問不到答案時還應該多觀察思考,向沈括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教學中,我還嘗試着讓學生對古詩進行質疑提問,再通過交流理解古詩,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説説對學與問的關係的認識,明白只有將學與問結合起來,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最後,我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問的重要性的認識,讓學生補充説説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讓學生從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問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昨天,是進修學校組織送教下鄉活動的日子。之前,我就接到了通知要準備上一堂公開課。接到通知,我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我可以鍛鍊一下自己;緊張的是當着那麼多人的面,雖説公開課也上了不少次,但還是少不了要緊張的。其實,上過後想來這對我來説真是一次鍛鍊啊!我為何不爭取這樣的機會呢?

送教下鄉的六年級語文主講者是來自市九小的郭老師。我們倆都上《學與問》第一課時。雖説課時相同,可教學設計卻不一樣。這真的是同課異構啊!郭老師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以教學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並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最後理清課文的思路。而我的設計主要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找出作者提出的觀點,理清文章脈絡,然後學習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雖説郭老師最後因時間關係沒有把理清思路這個環節上完,可從郭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確實學到了不少。確切地説,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適用於我們鄉村的學生,而我的教學設計卻顯得底氣不足了。郭老師課堂上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不僅適用於這節課,而且是終生受益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嘛。這樣的教學指導值得我們鄉村的老師學習。鄉村的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都不牢,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未能養成,導致到了六年級了讀錯字、寫錯別字、讀書拖腔的現象還是很嚴重。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從學生讀一年級時就開始培養學生的這種讀書學習的能力,那麼到了六年級就不至於這樣了。其實追究起來,原因還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數的學生都沒有接受幼兒教育,知識的獲得從一年級開始,起步肯定比市內的學生晚多了;二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存在着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自己事的思想;三是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學生學習拼音比較困難,學完了一年級不會拼音的學生還是有很多,這樣導致了認字不多,讀書自然不流利了。在中心學校,我帶的六(3)班就是從下面學校來的寄宿生。雖説他們比其它的學生基礎要好些,可基礎不紮實的還有一大把。平時課堂上膽子小,不善表達。説實話有時真為此而大為光火,心裏想他們怎麼就一言不發呢?反思自己,煩惱他們啊!看着他們這樣懂也不回答,無奈中漸漸地沒了自信,是老師的失敗啊!漸漸地自己彷彿脱離了新課程改革的軌道了。課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好像在這都派不上用場了,除了反思還是反思啊!

上完了這堂課,剛開始自我感覺還是可以的,可晚上讀了麥詞校長的博文《怎樣的課是一堂好課》之後,對比自己,離一堂好課的標準還差得遠呢!真慚愧啊!還是努力奔着上好一堂好課的目標奮進吧。希望今後的我有更大的進步。

?學與問》是一篇説明事理的文章,圍繞勤學好問這一觀點,敍述了問的重要性、向誰問,怎樣問,教育學生要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這篇課文語言直白、簡潔,結構清晰、明瞭,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讓學生讀題目,想一想:看了這個題目如果你是作者準備怎樣告訴大家學與問呢?問題引起了學生興味,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為什麼要學與問?我們該怎樣學,怎麼問?向誰問,向誰學?學與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學與問了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通過學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後我告訴學生這麼多問題,我們該怎樣一步一步告訴大家呢?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的觀點。然後讓學生走進文本,充分與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觀點和文本的敍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覺得學到了什麼?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自覺與文本交流的積極性提高了,同時還學會了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結構等,這樣對學生理解文本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學生與文本的交流過程中,自然地將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構想結合起來,找到異同,融會貫通地感悟、評析、甄別、梳理。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寫作結構,熟讀了課文以後,我讓學生自由談談自己的收穫,把自己的收穫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傾聽的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或者補充的建議。這樣讓學生在分享的同時,也能使自己的收穫變得更多豐厚、深入,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引導,給予合理的評價、賞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

通過這樣的分享交流,學生的學習成功得到展示並且在分享的過程中有深化、有補充、也有質疑,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這樣的收穫中,也逐漸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在學生的交流中,分享中,設計幾個訓練點,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學生們的交流中,學生對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影響比較深刻,我是這樣設計的:如果説問是金鑰匙,鋪路石,那麼思考學習就是就是什麼呢?學生的表達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斬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航燈,指引我們前進。思考就是推開知識大門的巨手。思考就是一座駕起的通往知識海洋的金橋。思考就是我們騰飛的兩隻強健有力的翅膀,任我們翱翔。……

通過這樣的想象拓展,學生不光認識了問的重要,同樣也知道了善於思考、善於學習的重要。然後讓學生理解相輔相成的意思,理解學與問的聯繫,就水到渠成了。

第4篇

2、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多問與勤學的關係。教育學生髮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培養崇高科學、熱愛探究的精神。

1、(師板書學、問)師: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詞--學問,你知道什麼叫學問嗎?(知識、學識、文化……)

2、(師在學與問之間板書一個與字)師:老師在中間加上了一個與,那又該是什麼意思呢?(生答)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文章,叫《學與問》。那麼,學、問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1、師:我知道大家一定預習過了這篇課文,那麼課文一共幾個自然段呀?(5個自然段)那我想請5位同學來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同學們預習得怎麼樣。(讀完後及時評點朗讀)

2、師:每一次的朗讀,我們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遍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麼?(很多有學問的人,小時候都是非常好問的;學和問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多問問題,才能學到知識;學和問不能分開;……)

3、小結:通過預習,大家就瞭解了這麼多,説明大家真的做到了邊讀邊想,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接下來,我們將認真地去學習、體會課文,相信大家對兩者關係的感悟會更加清楚、明白。

1、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第一自然段,然後看看屏幕上這道填空題,把它完成。

填空:有知識就是指有,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常常是,是。

(指名讀一讀練習的答案,教師相機理解後評點,最後齊讀)

2、師:對於整篇文章來説,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文章的總起段,

下面的文字都是為了説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來證明第一自然段所説的道理,那麼我們就先看看其中的一個事例。課文先説了誰呀?

那我們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們瞭解哥白尼嗎?(指名説完後,教師出示投影)老師這兒有兩段話,請同學們看一看。(見附錄一)

3、師:聽了對哥白尼的介紹,你對哥白尼有什麼印象呀?。(勤學好問;留心觀察;愛動腦筋;他從小愛問問題;他什麼都愛問;他問的問題都跟自己的生活有關……)(板書:勤學好問)

4、師:是呀,哥白尼能成為一名偉大的天文學家是和他小時候的這些習慣分不開的,請大家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5、師:你從這段中的哪些詞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問的?

(小時候就喜歡問、經常纏着、世界、問這問那、省略號)

(聯繫哥白尼提出的問題,理解後補充省略號中省略的內容,再指名讀補充的內容。)

6、師:小小的哥白尼和咱們差不多大,老師相信在平時,你也一定提過問題吧?能説説你提過哪些問題嗎?(指名回答)

7、師:從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讀懂了什麼?(問是成功的開始;只有學會問,才能取得成功……)

8、師:我想大家對這些話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齊讀)

9、師: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就是要通過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作者的觀點。這篇文章中作者的觀點就是第一段,那麼列舉哥白尼的例子就是為了證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舉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誰呀?

1、(出示沈括的簡介,詳見附錄二)師讀簡介後説:沈括是多麼優秀呀,咱們一起回到沈括小時候生活的那個年代吧,看看他小時候是什麼樣的?

2、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第4自然段,試着完成屏幕上的題目。

填空: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和結合起來。

4、小結:讀完這段文字,你覺得沈括又是個怎樣的人呢?(勤學好問;留心觀察;愛動腦筋……) 是呀,課文中列舉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為了説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齊讀)

1、教師導入:無論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還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們距離我們已經有好長時間了,我們現在面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又該怎麼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哪幾個詞最能概括我們面對的世界的特點?(五彩繽紛、日新月異、瞬息萬變)

對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有新奇,有疑惑。那麼,有了問題,我們該怎麼做?

4、齊讀3自然段。問:讀了這一段,你們知道可以怎麼做嗎?(我們應該多提問題)

5、是呀,古人云:能者為師,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書上是如何來解釋它的意思的?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找出有關的句子。(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指名回答,然後齊讀一遍)

6、老師這裏也有孔子的兩句名言,誰能結合剛才我們讀的這句話,説説是什麼意思嗎?

7、小結:看來,遇到了問題,我們應該多向人請教,拜能者為師,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愉快地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

1、同學們,今天我們從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現在老師也送你們一把金鑰匙。(老師發有關好問名言的小卡片,詳見附錄四)只要你拿到了這把金鑰匙,並且知道怎麼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2、好,打開看看這是把這是把什麼樣的金鑰匙?你喜歡老師送給你的金鑰匙嗎?來,誰來讀給大家聽聽,你的金鑰匙是什麼?(指名讀名言)

3、老師這裏還有金鑰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兩首小詩,詳見附錄三)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這就是他所寫的關於勤學好問的兩首小詩,希望同學們課後讀一讀並去了解這兩首詩,相信對你們會有所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