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作文集合3篇 "書海遨遊:一窺讀書筆記集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9W

本文主題為“讀書筆記作文集合”,收錄了多篇讀書筆記作文,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書籍,如小説、散文、詩歌等。這些作文不僅展現了作者的文學素養和思維深度,也為讀者提供了多角度的閲讀體驗和啟示。希望讀者能在這些作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感和感悟

讀書筆記作文集合3篇

第1篇

?孝經》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可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樣等級的人應當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一樣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説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之後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一樣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我為先還要先其兄。

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一樣於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最終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讀書筆記作文集合3篇

第2篇

學習完朱自清寫得文章<匆匆>後,我便體會到我們的日子如潑出去的水,沒法再撈回來,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匆匆讀後感300字。

課文裏有許多句子讓我印象深刻,如: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事實就是這樣的,我們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在不知不覺中,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如果有誰浪費了時間,那就等於浪費了一部分生命。

珍惜時間的人,哪怕給他幾秒,他也會過得很充實,浪費時間的人;哪怕給他一年的光陰,他也會過得很空虛。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給每個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如果想要自己的時間多,就得充分地利用時間,把時間擠出來,不就ok了麼。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浪費時間的人們,快醒醒吧,不然,時間將在你們身邊消逝。

第3篇

我很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的人安靜下來。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在南非度過了他的童年。因為他是黑人的緣故,受到許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裏,跟他學習如何面對憤怒挫折歧視和恥辱。因此,他漸漸懂得何為暴力和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這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恐懼無法帶來和平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他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並提出明確的請求。這個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傾聽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tips:非暴力溝通的使用,並不需要溝通的對象熟悉非暴力溝通,或對我們心存善意。如果我們遵循非暴力溝通的原則,樂於互助,並表明那是唯一的動機,那麼他人也會加入我們,最終形成良好的互動。

這些提醒、鼓勵我們專注於彼此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什麼是我的觀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溝通的過程當中,如果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作者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大多時候,這樣個人化的主張和評價會招來敵意。 我們常常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説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哈維的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溝通用語中使用詞語涉及道德評判的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分類和評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的作者單格林伯格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應景的:)】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絲的一段話: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我們也不可能按照別人對我們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專制的等級社會,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一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觀察。當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時候,人們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描述觀察結果。例如,他會説,“歐文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説,“歐文是一個差勁的前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人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的我們將習慣於考慮“人們期待我怎麼做?”

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產生積極影響。

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區分感受和判斷。當我們説“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把“我覺得”換成“我認為”,也許更恰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