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實驗讀書心得體會3篇 "深入教改實踐:重拾教育本質的讀書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2W

“新教育實驗讀書心得體會”是一篇關於教育實踐與閲讀的心得體會。通過讀書,作者深刻領悟到了新教育實驗的價值與重要性,認識到必須要開展具有創新性與實踐性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實際能力。文章將分享作者在讀書中的收穫和思考,為讀者帶來新的教育思維啟示。

新教育實驗讀書心得體會3篇

第1篇

好久一直聽聞朱永新的《新教育》,所以,借名師工作室的讀書要求,從網上買了這本書,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在翻看的時候,發現這本書沒有像傳統的教育類書籍一樣,通篇的理論和説教,於是就接回家細細研讀。

在《新教育》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闡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追尋理想的執着精神,也可以稱之為“理想主義”;第二、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稱之為“田野意識”;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稱之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稱之為“公益情懷”。這四個方面是新教育實驗目前所追求的質樸精神。讀着這本書,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一種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詩意,一項教育行動。我非常認同作者説的: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師不能每天用心去發現他的教育世界,那麼教育始終是一種缺陷。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了為學生和教師精神成長而準備的圖書,那就是學校。閲讀讓我們精神起來!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閲讀是一個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飯喝水一樣。人只要有精神的飢餓感,才會閲讀,一天不閲讀則很難受。

其實,對於這本書,對我震動的是兩句話---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專業寫作,在反思中成長。“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

現在的高中教育,已經不僅僅成為朱老師書中所説的“帶着腳鐐跳舞”,而且這個腳鐐已經沉重的壓得老師抬不起頭來。而不多的薪酬與較長時間的在校工作時間,家庭的壓力等等,讓老師們盡心教課以及照顧家庭之餘,根本無暇思考,更不要提反思。所以,一直以來,比較有名氣的教師,有幾個出自高中,還是國小與國中更多一些。

但是,飯還是要吃,路還是要走。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我們也只有讓自己將這種變形的舞蹈儘量跳的更好。

因為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的可愛,所以,儘量讓自己每一節課都有收穫,每一次與孩子的交流都是那麼的開心。讓自己在付出大量的努力後,將自己的所得記下來。這樣,你的努力才能得到體現。

朱教授説:“真正的教育家也應該具備詩人的品格,永遠憧憬明天。”雖然這樣的定位對自己來説有些過於高了,但其中所包涵的對生活、工作的衝動與渴望卻是每一位優秀的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就像朱教授所説的:“與理想相伴的一個詞彙——堅守”,這份堅守是我最需要去堅持的,既然我無法改變別人,也不可能改變社會,那我只能改變自己。雖然只有三尺講台,雖然無法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裏,但哪怕只是幾個,能夠真正地影響着他的人生,那也是很大的價值了!

重整行囊,聽從新教育的呼喊,跟隨理想的腳步,站到漲潮的海上,乘風破浪,向着彼岸,開始教育人生的又一次出發!

新教育實驗讀書心得體會3篇

第2篇

這週一在以袁校長為主的領讀下,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新教育》的一節內容,驚歎於袁校長寫作功底的同時,更是被她的閲讀量和善於發現並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所折服。

她開篇的一句話記憶頗深,也思考良久,即台灣作家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裏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寫的:今天清晨我交給你們一個歡欣誠實的孩子,多年以後,你們會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很多老師也許都這樣説過——來到學校的孩子是個半成品,甚至有的孩子就是個次品,家庭教育不到位,所有的重擔與責任都落到了老師身上;也會聽到這樣的言論——有多少問題學生,是父母欠下的債,卻要老師來還......牢騷歸牢騷,牢騷過後,看到的還是一個個竭盡全力、擼起袖子、一心為學生的老師們。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家長交給我們的孩子,那麼面對參差不齊的孩子們,我們應該怎樣去修剪這一顆顆小樹苗呢?怎樣讓他們儘可能的成長為參天大樹呢?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裏也許有答案,記得讀時便有一章節印象頗深,大意是這樣的:童年播下的種子,有朝一日會萌芽,那時,人們也許會追憶,漫長的童年究竟是哪一天誰幫我播下了這粒夢的種子。讀後,我不禁捫心自問:我的課堂是怎樣的課堂,我又會給學生的童年心靈種下一顆顆怎樣的種子呢?終於明白,作為一位面對着一顆顆稚嫩心靈的老師,作為新教育基地的踐行者,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要行動起來,不只做知識的傳播者,更要履行好種夢的責任。想起一句紅極網絡的話:身體和心靈至少要有一樣在路上,那麼對於尚不具遠行能力的孩子來説,他們的善良與愛,詩與遠方又該去那裏尋找呢?多讀書也許是再好不過了的吧,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讀書,讓他們通過書裏的美好去淨化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新教育》似乎也給了我們答案,“靜待花開”——這也許是教育領域裏最温馨最美好的詞彙之一吧,給學生的心靈播下一個美好的種子,老師呢,不急不躁,適時的澆水鬆土,靜靜等待這些種子的發芽,清風徐來,相信我們的等待會迎來百花盛開!

桃李天下之際,我們會滿懷自信的告訴家長們:今天清晨您交給我們一個歡欣誠實的孩子,多年以後,我們會還您一個正直有為的青年!

第3篇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抱着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去看的,因為要交一篇讀後感。但是在我通讀朱永新的這部著作之後,才發現為什麼學校建議我們來讀這樣一本書。對於像我這樣剛剛走上講台的新教師來説,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籍。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書寫在《新教育之夢》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為熱愛和未來的詩,教育是一個讓人充滿期待的夢想。一番翻閲以後,他超凡脱俗的熱情和誠懇的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書中,他是這樣向我們暢談着遠大的教育理想,他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宏偉的教育藍圖。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教育理想”系列摒棄了“書齋式”研究,紮根教育的沃土,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詞彙——德智體美勞課程、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以對教育的至愛、激情、理性和建設態度,向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闡述了作為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員的教育主張。這樣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過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語彙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實踐本質,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共鳴,成為廣受歡迎的教育學著作。

所謂理想,就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朱永新先生憑着對教育的至愛和理解,利用自己遊學講學、出訪考察的機會,以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員的多重身份和國際視野、專業眼光,向我們介紹、描繪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圖景:比如在《理想的學校》中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學校;在《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中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蘇州、上海、南京等地有聲有色的學生社會活動、體驗教育基地;在《理想的校長》中乾脆自己提出創建校園文化氛圍的具體建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於它是有根據的(紮根成功的教育實踐),它是合理的(符合教育發展要求)。至於在書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對一切與教育沾邊的人而言,《新教育之夢》是一本現代氣息濃厚的教育資訊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師、好校長、好學生、好家長的“教育指南”。

有人認為朱永新先生對中國教育“理想”有餘,批判不足,這種將理想和批判人為對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實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對教育問題的批判不可謂不尖鋭。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説“學生最不滿意在課堂上和辦公室裏用兩種聲音説話的教師,最不滿意用那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來征服學生的教師,最不滿意那種盛氣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師”;在《理想的教師》中,他批判説“我們的不少教師,沒有愛心,不是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而是擔任‘教育警察’的任務,不是肯定成績,而是發現缺點。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説“我常常看到天真無邪的孩童欣賞昆蟲之間的廝殺,欣賞蚯蚓被踩成兩截之後的掙扎,欣賞受傷後的蝙蝠無助的顫抖……這樣的孩子無論他在學校表現如何品學兼優,我認為其人格構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對名校校長們説:“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為不是你的教學水平特別高,而是你的學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學校、你的老師。”(《理想的教師》)這些批判因為立足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代表社會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員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見血!

朱永新先生是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深知,“我們不能希望所有的教師都能夠成為理想的教師,那是永遠不可能的,因為人是有差異的,人的價值觀也是有差異的。”朱永新先生又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想主義者,他説:“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們整個民族變得強盛,變得有凝聚力,我們才能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站住腳。”教育沒有理想,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朱永新對於“理想的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為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任何一個崗位都充滿着競爭,教師間的競爭往往又是多於合作的。目前,教師這個行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但是作者在書中説,一個不善於合作的教師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雙贏才識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句話説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呼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也要學會合作。教師要成為受歡迎的教師,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換位,二尊重,三互惠。這三點建議同樣也在告知人們怎樣學會合作。

從《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夢》,一股“理想旋風”正在中國教育界興起。朱永新先生成功實踐了這種新的教育理論文體——“教育理想”文體,而且“教育理想”的“專利”也不再屬於朱永新,千千萬萬的教師們正將這種理想具體化、系列化。在教育在線網站上,我就讀到了許多教師寫就的教育理想:理想的語文課堂、理想的語文教師、理想的班主任、理想的教育科研等等。這種理想是建設的,也是批判的。我們堅信,當整個教育被理想的光澤和批判的鋒芒照耀時,那將是多麼美麗和純潔!每一位教師都將從教育理想中尋找到差距和動力,尋找到職業的魅力和尊嚴!而站在建設與批判的交點上實踐並書寫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新時代教師的職業選擇!

?新教育之夢》告訴我,智育不能獨領風騷,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數,或是一紙文憑,一張入學通知書,它“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還應讓學生“自警、自誡、逢勵”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育不只是追求四肢發達,它應“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並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閒消遣,它“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我們怎麼辦?讀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又一個問題在輕叩我的心扉。

如果你是教師——那麼你“應該是胸懷理想、善於合作、充滿愛心、富有創新、勤於學習、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如果你是校長——那麼你“應該是一個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使命,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人”;如果你是學生——那麼你“應該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人”;如果你是父母--那麼你“應該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恆、勤儉節約等個性品質和良好習慣的人”。

如果説今後我還將有夢,那麼我將永遠記住那本書——《新教育之夢》,是它讓我懂得“我們的教育不能沒有夢”,是它告訴像我這樣的新教師應該做怎樣的夢,也將是它激勵我為夢的實現而奮然前行。

作為一個剛剛走上講台的新教師,在自己還很迷茫的時候我讀了這本可讀性很強的書。感謝學校開展的這次讀書活動,讓我聆聽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讓我審視自己所做一切的意義,讓我尋找到一條自我突破自我發展的道路。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新教育理想一定會實現。

【第4篇】新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整合彙總精選通過暑期“新教育”的培訓學習以及後期的自我學習,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對學生,對課堂,對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我就一些“新教育”提出的先進理念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建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我作為一名教師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師不為學生為誰?在此理念下,我們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然而,朱教授卻認為,教育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他説,教育是為了學生未免太狹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教育就是為了人,為了一切人的發展,他將此理念作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我最欣賞的一句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大基本觀點,其中有一個基本觀點説要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他引用米盧的一句話説:態度決定一切,並將以改版為'只要行動,就有收穫。'他説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太多的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是實現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礙着自我的超越。我們不要太多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記住朱教授的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最震撼的一個工程:營造書香樂園。朱教授認為,一所學校如果沒有一定量的書,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一個不讀書的教師,窮其終生,也只能一個教書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積澱的教師,教學時間未必太久,年齡不一定多大,卻能夠脱穎而出。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千百年來社會、學校和家庭達成的共識,也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這個世代和前一世時代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以前工作的開始是學習的結束,當下的社會則是工作的開始就是學習的開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説:“如果離開學校後不再持續學習,這個人一定會被淘汰!因為未來的東西他全都不會。”因此,今天多讀幾本書,就是為自己的未來投資。不斷追求終身的知識成長,未來才有立足的空間。

我認為,新教育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以前,我們只知道學生成長,從來沒有人把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這樣真真切切地擺到大家面前。其實想想也是孩子在成長,我們怎麼可以用陳舊的思想來進行教育呢?新教育,就是這樣一個注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師與學生都在成長。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應該是不同的,今天的我會更加珍惜時間讀書學習的機會。給一點時間給閲讀,陶冶我們因繁雜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點時間給閲讀,矯正我們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擠一點時間給閲讀,開啟我們因機械學習而遮掩了的心扉。努力讀書,用書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爭做一個永遠富有魅力的老師。

要很好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行列裏,教師的行走方式極為重要,今後我要加強自我反思的能力,善於學習,隨時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反思自己的教學。新教育實驗的課程對教師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改變自己行走方式的同時,也要注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學生的學習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下進行,讓學生在一種良性的、合作的、對話性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發展,這對教師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有效組織教學,協調與溝通各方關係,隨時解決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讓師生在學校這一精神家園裏得以共同成長。

新教育這條路還很漫長,但“行動,就有收穫”這一新教育的理念鼓舞了我,雖然我不夠優秀,雖然我起步很晚。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勤於學習,勤於反思,不斷充實提升自己,讓新教育的理念滲透在教育教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總之,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禮。我將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我所範,努力學習,進一步學習'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斷進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我們要向朱永新老師學習,做一名對未來有理想的教師,做一名對社會有個性的教師,做一名對事業有思考的教師,做一名對自我會學習的教師。

在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沒有看書的習慣了。又一次偶然間,我拿起了這本書。

我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並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激情。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悦與衝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讀者。作為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愛心。有人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在我們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愛心是喚醒學生和諧美妙的音樂,是激發學生動聽悦耳的語言,是照亮學生黑暗中的明燈。教師富有愛心可以和諧融洽師生關係,教師理解信任學生,學生尊重依戀教師。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鬆愉悦的心理感受,便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識。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書中有這樣一段:“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他們的成績是不一樣的。”這段話給了我警示和啟迪。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説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暑假期間,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細細地讀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説起朱老師,感覺特別親切,緣自於《新教育之夢》那獨特的親和力。簡單而尊重地道一聲“朱老師”,彷彿一下子距離近了許多,讀他的書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從教的國小,很多方面已經是循着朱老師的教育之夢在走了。但可能限於探索和嘗試的階段,我們還無法很深地體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傳統的教育觀念又時時地不斷的衝擊,外加現行教育評價系統的不配套,要實現新教育的夢想自然是有着諸多困難,於是咀嚼着朱老師的文字,回憶和想象着我們的教育現實,不禁有了許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時候讀類似理想化的作品,我總有潛在的一種定性思維,我覺得理想就是所謂紙上談兵,誇誇其談。洋洋灑灑説了許多美妙的東西,而真正能夠在現實中存活或者構成藍圖的卻零零星星。

如今讀《新教育之夢》卻不盡然,朱老師平靜而又睿智的語言,堆積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夢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熱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經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於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書中所説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按最正統的解釋,即“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種期待: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期待,社會對人發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對理想的憧憬;或者乾脆直接説,教育就是對理想的追求。

朱老師正是懷着一種赤誠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長、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家長、理想的學生……

我不打算在這裏一一複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強調説明的是,作者的這些理想絕不是虛無飄渺的“童話”或“神話”,而是根植於教改現實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為例,作者從八個方面談了他對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舉四個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是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充滿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融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

無論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還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師都把它放進了教育的大環境中進行闡述,其綜合性和融合性可見一斑。

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課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跡,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勞動教育和理想的體育。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説,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門學科就是這朵花上的一個花瓣。

我們應綜合地來看待這些學科,而非從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當然理想的學科應該客觀看待和謹慎進行學科滲透和學科整合。這樣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師的教育理想之夢,帶給我的靈感和激勵將隨着我的文字流暢成我的所得,感謝朱老師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糧,感謝朱老師願意把這些可貴的文字和我們分享,感謝朱老師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誘的引導和教誨。

?新教育之夢》--將時刻警醒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

曾有人這樣説,一個失職的醫生,他毀掉的可是一個人,甚至可能會是一個家庭,然而一個失職的老師,他毀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見,教師身負的重任。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讀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

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為一名教師,不難;可要成為一名好教師,卻是很不容易的。

本書對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闡述;同時對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隨着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

“理想的智育應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

我十分贊同這一點,理想的智育不能狹隘理解為成績好就行了。它應該與德、智、體、美、勞融為一體,它不但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有着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審美情感的薰陶、堅強毅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訓練等。

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行,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嗎?現在的孩子已儼然成為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已習慣了接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不懂得回報和感恩,缺乏動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與別人相處時處處表現出的斤斤計較和以自我為中心……對於這些情況,如何改變,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間有效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書中還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建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

營造書香校園,大量閲讀書籍。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讀書活動相吻合,大量的閲讀確實會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提升師生們的人文素養。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國小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 ‘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鍊。”而吸引。是啊,我們平時不是一直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育悲劇的產生往往緣於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而只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

因此,我認為,轉變“後進學生”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樹立其學習的信心,使他們和優秀生一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智商、學習成績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一個個有着自己想法、思維的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和富有新鮮感。

當然,加強德育還有必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去,我們經常把學生的品行問題和心理問題混為一談。兩者固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畢竟還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往往被看作是德性問題,實際卻是心理問題,如學生拿別人的東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問題,但是據研究,許多都是一種心理障礙問題,因為許多學生根本不缺少這些東西,但是他通過拿別人的東西而獲得一種滿足感。

如果把這些由於心理問題而犯的錯誤曝光於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品德敗壞而進行處理,則會大大挫傷學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發展。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等角度正確分析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通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體系。

作為老師,不能以一個成績的標準來看待學生,相反,我們要淡化成績,這淡化成績當然不是説我們不要追求好的成績。

對於優秀生,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培養他們博覽羣書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善於合作、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讓他們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於分數。即使有些時候他們的考試分數不是太理想,我們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們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我認為已經很夠了。

而對於“後進學生”,我們更要淡化“分數”對他們心靈的摧殘,我們要適當放寬對他們學習的標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對待,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對自己不自暴自棄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端端正正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有不懂的內容能主動問老師同學,爭取理解;培養他們敢於正視老師、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養他們融入集體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他們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與毅力……

有了夢就會有動力、有希望。《新教育之夢》--這是所有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夢。我願意做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和學生一起成長。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

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

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

信中説: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

50年過去了,可以説,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

教師,作為國小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細想一下,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着我們,帶動着我們,年輕着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

朱教授説“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

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懷着“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我認真地閲讀了朱永新寫的《新教育》這本書。暢遊在書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帶給老師們激情和工作熱情,因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動,更有以十大行動為基本方法的系列課程。其中以“晨誦——午讀——暮醒”為核心的兒童課程,力求恢復兒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為核心的教師課程,則力求恢復職業尊嚴和自信,以有效教學為基礎,以發掘知識魅力為核心,以追求知識、生活、生命共鳴為最高境界的理想課堂,力求讓師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非常注重老師和兒童一起成長,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時刻關注。在新教育的理念裏,老師的教育生涯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是充滿激情的。老師與其抱怨教育的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與其不斷地批評應試教育讓我們戴着鐐銬跳舞,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跳出精彩的鐐銬舞呢?我們為什麼不利用每一個人的能量。行使每一個人的權利,在每一堂課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鐘,用心去發現,用心去行動,探索中國教育的未來?

新教育注重老師的專業閲讀和成長,引導老師在讀好書之後,要寫出每節課的教學反思,案例分析,學生之間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後朱老師開通了教育在線網站,依託網絡平台,讓很多老師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長的精神家園,這裏大家可以進行交流,可以進行探索,老師共同進步。從這裏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教師。

在新教育實驗中成長了一批名師,也幸福了一批孩子們,讓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帶給他們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師都認為寫作好像都是語文老師的事情,其實不然,在新教育實驗中,有很多數學老師也成長為了名師。因為優秀的數學老師,他們所使用的,所教學的,是曾經被人類視為上帝語言的奇妙的數,是被伽利略稱為書寫“宇宙之書”的三角形、圓形等幾何圖形。無論是中國人對圓形的迷戀,還是魔比斯環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後隱祕地運營着、支配着這個世界的數字,都讓人不得不對數學學科懷着敬畏。同時,數學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切思維中最為嚴謹可靠的。可以説,我們稱之為科學的事物。在一定意義上指的就是符合數學的以及接近數學的理論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啟在翻譯古希臘數學名著《幾何原本》時説:“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數學家哈代則説,發現數學真理是人類最奇妙的經驗。是的,數學並不是冷冰冰的圖形和數據,而是自然、社會、歷史背後的神祕,是人類探索世界過程中發現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優秀的數學老師,同樣能夠在課堂上發掘出數學的獨特魅力,並讓學生重視這個發現數學之神奇的過程。而且,在所有學科教學中,數學是目標最為清新,最能全面訓練、準確反饋,以及提供智力挑戰的學科,數學的課堂上,應該完美地實現這一切。”

這一切,誠如帕克,帕爾默所言:“通過對我們認知的探索,一個真理的概念突現出來,真理是懷着激情和原則就重要事物進行的永恆對話。”

當我閲讀這段話的時候,我深深地為自己是一名數學老師而感到慶幸和驕傲。數學的魅力只有執教這門課才能深深感受到,數學是所有學科當中最嚴謹、最具有探索性的一門科學,也是延伸最多,範圍最廣的,只要老師善於挖掘教材資源,每一節課中都會發現很多數學知識都可以進一步去引導學生,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探索數學的過程不是苦悶的,不是枯燥的,而且充滿着刺激和快樂的。

【第6篇】朱永新新教育讀書心得朱永新新教育讀書心得1

提到新教育,我對他的瞭解都是些膚淺的,表面的東西,自己沒能真正的走進它,瞭解它.今年寒假開學有幸拜讀了朱永新《新教育》的第一章的一些內容,感覺受益匪淺,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很實用的書。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緊緊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內心激情澎湃,彷彿走進了實驗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這本書就是一個嚮導,帶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讓我知道了原來自己從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詩意,如此浪漫。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觀點,其中有一個基本觀點説要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他引用米盧的一句話説:態度決定一切,並將此改版為“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他説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太多的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是實現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礙着自我的超越。我們不要太多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記住朱教授的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我們的人生也會因為我們的行動而變得異常精彩!哪就讓我們從此刻行動起來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覺得朱教授的這句話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項需要我們堅持的工作。我們也只有堅持才能看到我們意想不到的奇蹟。所以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恆的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急也求成,給孩子,也給自己一個騰飛的時間。蹲下是為了更強有力的跳起!

三、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閲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閲讀當成一個習慣,就像每天吃飯喝水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穫 ,在收穫中成長,再收穫中快樂。自己快樂了,孩子何嘗不快樂呢!

為師者,不斷提升自己,用“心”閲讀,用“心”教學,用“心”總結!讓我們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一直以來,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提醒我們青年教師在工作之餘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充電學習。只有讀書,才能擁有源頭活水;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假期裏,我潛心研讀了朱永新寫的《新教育》一書。讀後,感覺一種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帶我緩緩上升,我感覺自己站得高了,視野更開闊了。經過反覆閲讀後,我才初步瞭解了什麼是新教育?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新教育首先是一個變革的夢想,一種成長的激情。提倡晨誦、午讀、暮省的兒童生活方式。“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體現。

新教育實驗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最最顯著的特點是幫助教師層,新教育的六大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雙語口才訓練、建設數碼社區和構築理想課堂。這六大行動,意在推動整個的數字教育推進,推動教師的成長。

朱教授説,新教育實驗初始階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實踐出真知,也出理論。事實上,他一刻也沒有放鬆過新教育實驗的理論構建。現在,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已經形成。這些理論不但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而且呈現出思辨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朱教授認為,教育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人的發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要關注學生和教師、校長、家長以及社會上所有人的發展。新教育實驗的目標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認為,參加新教育實驗的所有學校的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實驗的價值取向是“行動”,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朱教授説,目前以成敗論英雄、以金牌論英雄、以升學多少論英雄的觀點是錯誤的。新教育實驗行動方案的關鍵是,教一些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朱永新説自己是蘇州大學畢業的,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比北大、清華的學生差。他説,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華去做教師、做教授。關鍵是怎麼樣讓學生有一個真正輝煌的明天,而不僅僅是輝煌的今天。

“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朱永新對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視,甚至有點兒誇大。他認為,死人與活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説,有的人雖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與死人沒有什麼兩樣。這正應了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詩人雖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卻藉此説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視精神,就要讓人們不斷地感受成功,從而不斷地相信自我,不斷地挑戰自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説,特色並不意味着圓滿,但特色就是卓越。企業如此,學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國的《時代週刊》評選了世界上九大新興科技城市,蘇州是唯一入選的亞洲城市。那麼,能説蘇州就是亞洲最好的城市嗎?當然不能。但蘇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個把傳統和現代結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體兩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藴,是外商投資的聚集地。學校也是這樣,沒有自己的特色,是談不上輝煌的。

“讓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朱永新認為,如果説當今的教育對人的問題已經開始關注的話,那麼,真正對於人類的問題,對於人類的命運,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延續,對於文明的進程,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文明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或者説在我們這一代教育者的手裏走向衰落。我們經常説文化的發展是人類發展和延續的根基。要想讓我們的孩子、教師能夠真正地融入社會,真正地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正義感,就要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他認為,閲讀中外名著是對話的最好途徑之一。

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像新教育,讓孩子們快樂地讀書,健康地成長,關鍵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與習慣,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真正的學習不是在課堂裏學到的知識,而是今後的學習的能力與閲讀的習慣。

這本書讀完後,面對着新的一輪的教學,我又有了一股子大幹一場的勁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的可愛,每一節課都有收穫,每一次與孩子的交流都是那麼的開心。當然也有課上得不理想,孩子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的時候,但那時的自己總有更多的耐心,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跌倒了爬起來的力量。

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其崇高建立於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潔心靈的理解和尊重。當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時,許多學校的課桌有了,精神沒了,樓房高了思想矮了,純粹、人文、博愛、----這些教育的本真被滾滾紅塵淹沒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質,是應該被還原的教育夢想。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和孩子同行,一起去晨誦,一起去讀,去寫,去繪,一起去融入詩歌,融入童話,融入每一個課堂。在路上,我們收穫着喜悦,收穫着幸福。

相信歲月,相信種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師,相信家長,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要堅持,就有奇蹟!

80多年前,陳獨秀曾説:“舊教育的主義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偉大的個人,為聖賢,為仙佛,為豪傑,為大學者,新教育不是這樣,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會,不專在造成個人的偉大。”

我對新教育的理解是:新教育其實就是教育的本真,是應該被還原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認為,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我們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僅僅有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當然還有地當下某些教育問題的擔憂與不滿。我們遺憾地看到,許多地方和有一些教育,使孩子已經沒有了童年,他們的學習充滿了失敗。很多孩子已經失去了凝望世界的`眼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與衝動,失去了嘗試成功的勇氣與感恩的情懷。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我們的孩子和老師們沒有幸福和快樂可言,這樣的教育還有必要嗎?

我們在幸福後面加上完整兩個字,是因為在當下的教育中,我們的教育是單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數的教育,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其實,教育的使命在於塑造美好的人性,進而建設美好的社會。人的完整性首先是建立在善的基礎之上的。人應該是完整的,包括他自己個性的完整。讓人成為他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贊成把新教育命名為“心靈的教育”

從本體論上來説,新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所謂的教育生活。從價值論上來説,我們認為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生活,應該是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從方法論上來説,我們主張通過營造書香校園的行動,以及通過新公民新生命的項目,來實現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從事教育工作十幾年的時間了,不,是近二十年了。一直認為自己是喜歡這項工作的人,而且心中也一直有着自己的教育想法(以前從未想過,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做個好老師。於是充滿熱情地在這條路上辛苦地但是極其愉快地前行着。感受着教育事業的快樂,享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而且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做好這份工作的能力,不知不覺中給自己一個定位:要做一個優秀的領跑人。(當然是在當地,但這也很了不起吧。)

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讓我更加自信地感受到,原來我是一個有着教育理想的人。

文摘: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註定人不僅僅是為了當下而活着,支撐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價值,也往往與理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宋代哲學家張載説過:“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志久,則氣久,德性久。”西方心理學的研究陽性表明,人的成就與理想有着直接的關係。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

與理想相伴的另一個詞彙,就是堅守。我一直用“戴着鐐銬跳舞”來形容我對於堅守教育理想的理解。堅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寧靜,就要相信未來。

不要以為教師在三尺講台上沒有什麼作為,他影響着幾十個生命!一個教師,如果能夠真正地影響幾個學生的生命,真正地走進他們的心靈,真正地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他的生命就是非常有價值的了。

當你無法改變社會,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你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而只要你真正地改變自己,其實你就是在改變別人,就是在改變社會。

時常思考為什麼有那麼多教師享受不到職業的快樂,為什麼自己能夠如此衷情於教育工作,每天還心甘情願地花很多時間讀書、學習、克服困難去學校聽課,願意思考教育現象,研究教育問題,原以為就是因為我是喜歡教育工作的,現在看來,原來不止如此啊,我是有教育理想的人,《新教育》讓我感覺到自己似乎是崇高的,所以我願意為此而付出,而且由衷地、快樂地付出着,為此而感覺到生活的充實,思考的幸福。看來,有理想真是一件重要的事。

本學期,學校為我們推薦的書籍,是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剛拿到書就在書的總序裏看到這樣一句話: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讓我不禁自問,我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嗎?答案毫無疑問是“不”。每天都在為改不完的作業而煩躁,為孩子們的不自覺而苦惱,每次都為他們考試和默寫的分數而大發雷霆。面對着分數唯論的現狀,我很迷茫,我不知該如何取捨,如何改變。怎樣才能讓教師和學生每天都能在幸福、寬鬆的氛圍中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呢?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我似乎找到了方向。

新教育實驗認為,人的一生有許多比考試分數更加重要的東西,其中最關鍵的是關乎一個人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習慣、技能與生活方式。新教育有四大改變:一是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二是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三是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四是改變教育的科研範式。這四個改變的目標就是讓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因為我們的考試,分數,一日復一日機械的操練,已經讓孩子失去了天真爛漫的笑容。“學習本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如果學習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感受,這樣的教育,我們要它幹什麼?”這是多麼有分量的一句話。新教育強調閲讀,強調寫作與反思,這些都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習慣與生活方式。一個具有閲讀、寫作習慣的人,其實就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掌握了自主發展的武器。作為教師應該勇敢的肩負起終身學習的生活方式,為學生社會樹立好榜樣。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從自身做起,從自我改變,教師的成長能夠帶動學生的成長,教師的快樂能帶給學生快樂。我們應該每天充滿激情,用心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跟他們一起快樂地成長。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課堂,倡導的是一個教育行動。新教育走出來的名師都是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每日記錄教育隨筆、教育隨思、隨想的教師。書中告訴我們成為一名名師的途徑,那就是從現在起,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教育故事、教育反思。5—10年後,你抱着自己積累的教學日記時,你就成為了一位名師。這讓我深深感受到 “認真教學”的深刻含義,我們之所以沒有成名就是每天在重複着自己的生活,改作業、上課,創新的太少。在認真方面下的功夫太少。是啊,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任何事情,説得再好,如果沒有實際行動,都只是一場空。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太多的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是實現的少,憧憬的多,人的惰性阻礙着自我的超越。我們不要太多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行動。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和學生一起行動,一起堅持,一起成長,為實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共同努力。

還記得剛走上教師這個崗位的時候,譚校做了一件讓我們很意外的事,那就是讓我們每週都寫一篇博文,而且還以很“強悍”的手段“逼”着我們去完成,當然譚校同時還做了一件事,就是給每個老師都發了一本書,目的就是要我們認真地讀書和寫反思。當時是我拿到的書便是朱永新教授寫的《新教育》,這樣説來,我拿到這本書還真是有蠻久了哦,可是真正卻是這次才來寫一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要説這心得體會該寫什麼好呢?《新教育》這本書讓我覺得有很多的可寫之處,但是就是因為這樣也讓我覺得無從寫起。新教育中的許多理論我們都能經常聽譚校説起,什麼要“過一種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啊及“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啊等等。有些事卻是譚校一直帶領着我們在做的事情,如“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經典誦讀”等等都是。這樣一來,我們其實是每天都在感受着新教育,也算是活在其中吧。

對於新教育的理念,我還只是在慢慢的摸索着前進,但我在這裏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便是《新教育》中提到的網絡對教育的推動和如何克服網絡的負面影響。

如今的社會日新月異,電腦走進千家萬户,人類進入了網絡時代,隨着時代的進步,教育也同樣進入了網絡時代。隨着教育進入網絡時代,於是國小階段便多了一門新的課程——信息技術。網絡的發展不過短短几十年,可它的地位卻着實不輕,如今的社會,不會使用電腦等於算是半個文盲了,各行各業都在用,它成為了我們生活和辦公的一種必需品,也正是因為其重要,我國便從國小便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於是我們的教師隊伍中又多了一個信息技術老師,而我就是一個國小信息技術老師。

作為一個國小階段的信息技術老師,對於網絡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自然是非常清楚,而《新教育》中把網絡對教育的推動作用總結了三個方面。“一是對教師成長的推動作用。二是網絡為教師的培訓提供了無限充足的信息。三是網絡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的“三中心”的挑戰和衝擊是必然的。可是,任何新的事物在體現它的優點的同時,也會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這個好比事物的光面和暗面。我們的網絡在方便我們的生活和升級我們的教育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煩惱。

如今對於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等現象是許多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不得不煩的一件事情,有些家長在面對網絡的負面影響時,給我們的學生採取的措施便是不能其接觸網絡,我在擔任電腦班培訓的時候便聽許多的家長説起過,很多的家長都不許自己的孩子報電腦培訓班,其主要原因就是怕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但是我們一味的阻止學生進入網絡世界,便就能杜絕其傷害了嗎?我想,不是的。我認為引導青少年主動接觸網絡、利用網絡才是當務之急。

?新教育》中提出的一些對網絡教育的措施讓我大受啟發,書中是這麼説的“應通過各種培訓,加強青少年網絡知識教育,給青少年充分的‘網上空間’。要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專門設立宣傳正面信息的網站,豐富為青少年服務的形式。要適應網絡時代青少年社會化的特點,重點培養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讓青少年在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下學會鑑別,學會選擇。要在思想上為青少年修築一道‘防火牆’,讓青少年形成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識,增強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養成道德自律。要加大網絡立法力度,對青少年進入網絡社會進行法律保護,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犯罪。”

21世紀,青少年要學習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網絡是獲取這種能力的工具,計算機及其網絡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巨大載體,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知識將有利於青少年未來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網絡的負面影響便將其拒之門外。

通過讀《新教育》,讓我對網絡的利與弊瞭解的更加透徹,讓我在教師崗位上有了理論依據和前進的方向和目標,我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提高課堂教育效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曾有人這樣説,一個失職的醫生,他毀掉的可是一個人,甚至可能會是一個家庭,然而一個失職的老師,他毀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見,教師身負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讀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為一名教師,不難;可要成為一名好教師,卻是很不容易的。

本書對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闡述;同時對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隨着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應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我十分贊同這一點,理想的智育不能狹隘理解為成績好就行了。它應該與德、智、體、美、勞融為一體,它不但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有着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審美情感的薰陶、堅強毅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訓練等。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行,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嗎?現在的孩子已儼然成為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已習慣了接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不懂得回報和感恩,缺乏動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與別人相處時處處表現出的斤斤計較和以自我為中心……對於這些情況,如何改變,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間有效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書中還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建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營造書香校園,大量閲讀書籍。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讀書活動相吻合,大量的閲讀確實會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提升師生們的人文素養。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國小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鍊。”而吸引。是啊,我們平時不是一直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育悲劇的產生往往緣於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而只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因此,我認為,轉變“後進學生”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樹立其學習的信心,使他們和優秀生一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智商、學習成績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一個個有着自己想法、思維的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和富有新鮮感。

當然,加強德育還有必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去,我們經常把學生的品行問題和心理問題混為一談。兩者固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往往被看作是德性問題,實際卻是心理問題,如學生拿別人的東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問題,但是據研究,許多都是一種心理障礙問題,因為許多學生根本不缺少這些東西,但是他通過拿別人的東西而獲得一種滿足感。如果把這些由於心理問題而犯的錯誤曝光於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品德敗壞而進行處理,則會大大挫傷學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發展。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等角度正確分析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通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體系。

這兩本書看得我心情澎湃,沉睡心底多年的教育激情被喚醒起來。《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到了幾個理想: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麼樣的教師是好教師?什麼樣的教師堪稱是理想的教師呢?《新教育》還提到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認為,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育的成敗得失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們每天面對着學生,日復日,年復年地教書,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和評職稱,寫教案、教學反思、聽課小結、教育個案等諸多材料,一邊叫苦一邊“奮筆疾書”,卻忽視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20xx年,再看我的今天,發現我還是一個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歲月耗幹了,這時,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保爾.柯察金的話:“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一個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領導,善於調動幫助他生長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其中一個行動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閲讀生活。實踐證明書籍是聾人世界的導航,有閲讀的聾人,就有底氣,很從容,很有自信,就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懼怕生活和生存的艱難。所以,我要經常閲讀,有了閲讀的教師,也有底氣,也有靈氣,不再為教不好學生而犯愁!

六大行動中還提到培養卓越的口才,我作為區聾協副主席,經常參加殘聯的會議和組織聾協活動,接觸了全國各地優秀聾人,發現他們都有極好的口才,思維縝密,侃侃而談,自信十足,即使周圍是健聽人,也能落落大方地進行交流,會説話的説話,不會説話的就用筆説。這主要起源於他們豐富的閲讀經歷和口才的培養,我們聾校教師應該加強培養學生的口才,口才不只是口語,還有手語,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這樣的學生不管聽力和口語水平怎麼樣,都能在主流社會上游刃有餘。聾校沒有普校的升學壓力,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為師者,不斷提升自己,用“心”教學,才能達到“尊師愛生”的教學境地!讓我們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生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最初知道“新教育”這個詞是在xx年,在局長和校長帶領下,我們去石家莊市新教育實驗學校去學習,聽了晨誦課、繪本課、還觀看了新教育成果展示,很受啟發。之後校長又給我們買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書,細讀了以後對新教育實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三、四種精神:1、追求理想的執着精神。2、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四、五大理念:1、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2、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3、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4、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5、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五、四大改變:1、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2、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3、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4、改變教育的科研範式。

六、六大行動:1、營造書香校園。2、師生共寫隨筆。3、聆聽窗外聲音。4、培養卓越口才。5、構築理想課堂。6、建設數碼社區。

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他説,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晨誦—午讀”(包括晨誦、讀寫繪、整本書閲讀)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實驗在我校開發較早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一個項目,無論是那些開啟黎明的美麗詩歌,還是那一本本被反覆甄選出來的經典著作,都被孩子們、甚至我們老師深深的喜愛、着迷。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這正是兒童課程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我學習感受最深的一點。

另外,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舞台,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台,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反戰的理想空間。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認為,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才能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進行自我挑戰,與理想堅守,以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説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我,在永不停步的發展中壯大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教師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你可以入睡前細細回味一天辛勤工作中的甘甜;你可以在學生一天天的成長中體味事業的平凡而偉大從中領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意藴;你可以在學生細微的愛心舉動中也可以在來自遠方的問候中品味教育的真諦——學會愛……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我們常説愛是教師的天性.不錯做好教師愛必須貫穿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顯性的愛更需隱性的愛;有為學生取得成功而喜悦的慈母之愛;更有'恨鐵不成鋼'苦口婆心教導'差生'的嚴父之愛.因為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愛能喚醒一個沉睡的心靈;愛能激發破土幼苗的生命力.教師的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一屆的行為而應該具有永久的生命.教育不止愛心不息!

幸運的是我就曾飽經了這份愛國小一二年級時的班主任是我印象最深的她住在鎮上而我們的學校卻在鄉下每天都要步行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不過在我的記憶中她從沒遲到過.記得那時經常下雨鄉間的小路泥濘不堪很容易滑倒但這對於我們來説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要算是過一座獨木橋那橋由兩根很細的木頭拼成僅此而已.每縫下雨天我們幾個膽小的就小心翼翼地爬着過去她知道後就每天在上學時守在橋邊把我們一個個背過去;她知道我們到鎮上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就幫我們購買了很多學習用品誰需要就可以到她那裏去買;為了讓我們勤儉節約她不怕麻煩開辦了小銀行……

今天每當我想到這些不免有些激動.曾幾何時我還自豪地講給我的學生聽.我想她的這份愛不正是來自他強烈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嗎!

如今我也是一名三尺講台前的教師我可能還不能被稱為師表但每當聽到學生們深情地叫出'老師好!'時我總會意識到'我是教師!我是師表!'因此我有責任盡一個教師的職責.

前階段我有幸拜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一書,感慨頗深。《新教育之夢》一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畫面,看了使人振奮。該書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內容—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方面來寫的,以樸實,通俗的語言剖析總結了現行教育中存在的盲點和缺點,以典型的事例提煉論證了中外教育名家的理念精華。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提出了理想的教育追求和目標。

清晰地記得書中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這一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我們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的東西是他的職業。你不愛這個職業,這個職業也不會愛你。沒有了“愛”,你就不能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樂趣。

剛走上工作崗位時的我,是有着自己的目標的。那就是做一名有責任心的好教師,希望自己能教好每一名學生。一轉眼,過去了8年。回憶自己過去的教育歷程,僅用“平庸”一詞即可概括。最大的收穫也僅是幾次獲得“校先進教育工作者”的稱號,充其量算是一個説得過去的教書匠而已。

記得在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因為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尤其是我們從事的國小教育。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年齡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弱,離開家長和家庭進入一個新環境有太多的不適應,需要我們老師細心的呵護和關愛。面對煩瑣的一日工作,沒有一顆童心、一顆愛孩子的心是不行的。我們只有用全身心的愛去安撫、滋潤每一顆幼小的心靈,才能讓孩子們喜歡你、家長們信任你。我想當我們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精心呵護、關愛下,漸漸地變得聰明能幹、健康快樂的成長時,我們一切的辛勞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們會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種幸福!

還記得初任班主任,受“嚴師出高徒”的影響,為了維護自己的“師道尊言”,我常常臉似玄冰,冷麪説教,動則呵斥,嘲諷並且以“愛學生,就要愛在心裏”為自己的行為辯駁。漸漸的,我發現學生與我疏遠了,彷彿有一道看不見的牆橫在我們之間,班級工作也越來越難以開展。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後,我發覺自己的“嚴師”理論已經不適應當今的孩子們,我必須來一番徹底的改變。愛孩子,既要愛在心中,也要讓他們看得見,感受得到。我選擇了微笑為溶合劑,用微笑來傳遞着對孩子們的關愛,顯示着對他們的信任,表達着對他們的理解。孩子因緊張答不出問題時,我用微笑表示鼓勵;孩子們做錯事惴惴不安時,我用微笑表示寬容;孩子們有進步時,我用微笑表示肯定與獎勵;孩子們遇到困難時,我用微笑給他們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顆愛心真誠地對待學生,學生也把我當成了知心朋友,喜歡上了總是面帶微笑,總能把話説到他們心坎上的李老師。成功了,孩子們第一個給我報喜;受委屈了,找我傾訴;有問題了,找我解決。在與學生和諧的交往中,我體驗到了教書育人的快樂。

成長的經歷讓我慢慢知道了怎樣為人師,今天拜讀了朱老師的著作後又讓我更深一層的瞭解到教師的。一個優秀的教師擁有濃濃的師愛還是遠遠不夠的,在以後的日子中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理性和感性、經驗和理論完美結合的孩子們所喜愛的老師將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師書中所寫的那樣: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成長,堅信好夢開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為夢奮鬥的結果必將是“美夢成真”!

?新教育之夢》是朱永新教授編著的,今年暑假我有幸得到了這本書,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將這本書拜讀完了。

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同時也收穫頗大,我只能就自己感觸很深的幾點寫一寫我的感受。

書中寫道:“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確實,沒有夢想,就沒有追求,沒有夢想,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儘管説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有些遙遠,但我們懷有夢想,才會努力去實現。

在書中朱永新教授明確指出:“知識不過是智育的載體,學生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所得到的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傳授知識,是給學生進行智力體操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得以發展。通過智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並具備持久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情感、堅韌的學習意志,為他們今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礎。”

作為教學在第一線的教師,更應該積極去嘗試,去摸索,去總結,去反思,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

現在的教學改革,同樣也需要我們教師具有創新精神,不能單靠以往的“經驗”來進行一如既往的教學。

這也正如書中講到的,“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用精彩與快樂去吸引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氣與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理想的教師這一章節也讓我感受頗深。朱永新教授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他的“理想的教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 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 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

高瞻遠矚,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師;精雕細刻,做一名有個性的教師;融會貫通,做一名有思考的教師;殫精竭慮,做一個會呵護的教師;同舟共濟,做一名會協作的教師;精益求精,做一名會學習的教師!努力吧,有夢就有理想,有理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成功,我們有理由相信:夢圓未來時分,教育異彩紛呈!

?新教育之夢》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激發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憧憬。

在這樣一個高呼素質教育然而應試教育仍然牽絆着每一個學生和每一個教師的時代,在拜讀這一本《新教育之夢》的時候,讓我最有感觸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認為,在力量的王國,人與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動受到限制;在倫理的王國中,人與人以法律相對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審美的王國中,人可以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因而給社會帶來和諧,也使人成為和諧的整體。

這無疑揭示了審美與創造的內在機制,也就是説,通過審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發了人的靈性,開拓了人想象的空間,從而開發了人的創造性。

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創造“已經和”感受與鑑賞”,”表現”等一起作為教學領域的內容,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鑑賞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讓學生成為題海戰術的犧牲品,那這樣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理想的美育應該是與自然融為一體,與自然和諧,感受自然的靈氣,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現在的學生已經遠離了大自然,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句話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學生被關在教室裏接受什麼叫美育的時候,早已經不懂什麼是小橋流水的幽雅情趣,什麼是大江東去的磅礴氣勢了。離開了美育的源頭活水----大自然,美育從何談起!

朱光潛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淨化,先要 求人生美化。毫無疑問,美育的終極目標是指向人性的,學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為的前提條件,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擔心學生的智力問題,而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卻是作為父母,教師更應該警覺的。

我們現在的教育太直面現實,有太多社會陰暗面的實況轉播,於是,在孩子們的心中,沒有了純真,沒有了純正,沒有了童話和夢想,沒有了對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憐和呵護,以及對人生的憧憬與嚮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導學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初步瞭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讀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對新教育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受頗深。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從師範院校走進中國小校園的年輕老師,都滿懷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對“教室”的定義,打造和學生一起快樂成長的“完美教室”。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體驗成長的汗水與歡笑。

可是教育的現實很殘酷,因此對教育理想的堅守就很悲壯。堅守內心教育理想的老師們,要麼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麼為理想卑賤地活着。在現實面前輸得一塌糊塗,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於是,大多數老師更會選擇一種更適應現實的方式: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靈,放棄理想。相信每個走進教師職業的人都曾擁有過教育的理想,那個時候我們很年輕,不成熟,在殘酷的現實中,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然後我們就這樣沒心沒肺地活着。

一直懷揣的夢想,難道就是人生的枷鎖?放棄夢想,卻又心有不甘。誰能夠告訴我們,這種悲壯的堅守,價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畢淑敏在《藍色天堂》中説,旅行是一種學習,它給你用一雙嬰兒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會,讓你變得更寬容,讓你理解不同的價值觀,讓你更好地懂得去愛、去珍惜。旅行讓你以另外一種身份開始一種新的生活,進行新的嘗試,讓你重新發現自己。

其實,學習也是一種旅行,從一個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學習是一種相遇,是對話,與陌生世界、他人相遇,與自己相遇;與新的世界對話,與新的他人對話,與新的自己對話。康德寫過一篇文章《什麼是學習》,福柯也寫過一篇文章《什麼是學習》,他們都認為學習是與客觀世界的對話,與他者的相遇和對話,與自己的相遇和對話。按照這些關於學習的理論,我們就會發現,學習也是一種旅行。

旅行既要費錢,很多時候還很費力,但是人們還是樂此不疲,因為旅行從來都是旅行者心甘情願的選擇。那麼,什麼時候,學生的學習能夠像旅行一樣,讓學生再苦再累也願意主動投入呢?我們不斷地進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對於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始終沒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現代心理學和無數的教育實踐證明,興趣是推動孩子探索和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變,並不能從根本上激發和保持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來自哪裏呢?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師通過挖掘學科知識內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打開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對學科內容的深入探究中獲得豐富與充實,這種興趣與快樂才具有持續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夠將這種樂趣保持一生。當一個人能夠終身堅持下去的時候,自然就可以達到極致,達到那個領域最頂級的水平。

愛是因為喜歡,喜歡是因為興趣。對於學生來説,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在語文、歷史、經濟、政治、哲學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學科教學中,背誦,默寫,抄寫,填空,照本宣科的講解,標準化的試題答案,我們看到了這些扼殺學生學習興趣,只是有助於直接提升考試分數的方式成為經驗大行其道的時候,就可以明白現在的學生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課堂,越來越不喜歡學習。即使被迫坐在教室裏,做出了學習的姿態,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學習。也許我們都應該思考一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如何讓學習真正地發生?

在哲學課堂上,我給學生講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特別提到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不僅僅只是學生時代的事情,而是伴隨終身的一種生活方式。即使大學畢業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學習的開始。有學生驚歎説:那這輩子豈不太痛苦了!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對學習是痛苦的體驗,即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得了分數,這種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進。對於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觀念指導下,我們認定學習本來就是一個吃苦的過程,於是不斷強化學生這種痛苦的體驗。

西方成功學曾經有一個理論,是説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閲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你招手。這種業餘時間的學習往往效果特別好,因為是在用中學,而且出於自己心甘情願,沒有任何人強迫。

在互聯網、在線教育、各種社羣爆炸的時代,我們最不缺的就是學習渠道、學習資源了,可以選擇的學習方式非常多,而且門檻還很低。這個時候,只要你想學習,機會隨時就在你手上。關鍵是你願不願意學習,學習的過程是不是快樂而有真正的收穫。

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手機互聯網的時代,可是我們的教育確實還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知識的傳授,方式的訓練,已經越來越失去傳統意義上的價值,我們的教育需要進入通過思維和視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充實與快樂,以激活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內在動力作為教育發展的方向。

通過閲讀《新教育》深刻體會到了朱永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我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指引,努力提高課堂教育效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寒假期間,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細細地讀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説起朱老師,感覺特別親切,緣自於《新教育之夢》那獨特的親和力。簡單而尊重地道一聲“朱老師”,彷彿一下子距離近了許多,讀他的書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從教的國小,很多方面已經是循着朱老師的教育之夢在走了。但可能限於探索和嘗試的階段,我們還無法很深地體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傳統的教育觀念又時時地不斷的衝擊,外加現行教育評價系統的不配套,要實現新教育的夢想自然是有着諸多困難,於是咀嚼着朱老師的文字,回憶和想象着我們的教育現實,不禁有了許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時候讀類似理想化的作品,我總有潛在的一種定性思維,我覺得理想就是所謂紙上談兵,誇誇其談。洋洋灑灑説了許多美妙的東西,而真正能夠在現實中存活或者構成藍圖的卻零零星星。如今讀《新教育之夢》卻不盡然,朱老師平靜而又睿智的語言,堆積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夢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熱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經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於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書中所説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按最正統的解釋,即“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種期待: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期待,社會對人發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對理想的憧憬;或者乾脆直接説,教育就是對理想的追求。

朱老師正是懷着一種赤誠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長、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家長、理想的學生……我不打算在這裏一一複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強調説明的是,作者的這些理想絕不是虛無飄渺的“童話”或“神話”,而是根植於教改現實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為例,作者從八個方面談了他對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舉四個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是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充滿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融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

無論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還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師都把它放進了教育的大環境中進行闡述,其綜合性和融合性可見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課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跡,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勞動教育和理想的體育。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説,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門學科就是這朵花上的一個花瓣。我們應綜合地來看待這些學科,而非從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當然理想的學科應該客觀看待和謹慎進行學科滲透和學科整合。這樣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師的教育理想之夢,帶給我的靈感和激勵將隨着我的文字流暢成我的所得,感謝朱老師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糧,感謝朱老師願意把這些可貴的文字和我們分享,感謝朱老師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誘的引導和教誨。《新教育之夢》--將時刻警醒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

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對書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兒童課程》感觸頗深。他所倡導的“晨誦、午讀、暮省”是一種迴歸樸素的兒童生活方式。

晨誦,在生命的黎明,你讓兒童吟誦什麼?前幾十年兒童晨間機械地背誦課文的晨讀,引發了極大多數人的反對,然後,讀經運動,英語晨讀等替代性課程便應運而生。新教育實驗認為,晨誦的目的主要不在於記憶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不是為了進行記憶力的強化訓練,而在於豐富兒童當下的生命,在於通過晨誦,既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及音樂感。説得通俗一些,就是説,晨誦不是背誦而是朗誦,或者説是美誦。在朗誦的時候去感受祖國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去領略詩歌中藴含的美好情感,從而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自信心,或者説得更單純一點,就是帶給孩子一個好心情,讓孩子能滿懷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學習。晨誦課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感染”,當我們要帶給孩子一首詩的時候,首先要找到詩歌與自己生命體驗最為接近的切入點,把詩歌編織在自己的生命中,讓它成為自己的詩,這樣的話或許你的普通話不是很過關,或許你的朗誦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誦出來的詩情一定是最真。然後帶着這樣的生命體驗把這首詩讀給孩子聽,去感染孩子,進而再去幫助孩子尋找貼近他們生命的切入點,也就是與孩子當下的生命結合。所以,新教育實驗開發的晨誦,是一個結合了古典詩詞、兒歌與兒童詩、晨間誦詩的複合課程。詞句優美、兒童在吟誦時可以感受與理解、傳遞人類美好的願望與情愫,這是新教育晨誦的三個基本特點。在我們自己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經典讀本》作為晨誦的素材。

一本豐富的書,永遠不可能把它讀透,無法把任何問題都解決。午讀的作用,是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豐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讀書的時候,很多主題會被他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當他在生活中遭遇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會想起這些經歷,從而做出最為正確的決策。關於這一點我們不難做到,我們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圖書角,我們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讓每一位孩子捐一本書,中午課前時間讓孩子們讀讀課外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精彩的詞句、段落摘抄在午讀摘抄本上,之後反覆琢磨、體味,為寫作積累素材,達到了讓經典走進學生記憶,流淌到筆尖的效果,美麗的童書伴隨着師生一路歡歌一路笑語,潛移默化地薰陶着孩子們的心靈,滋潤着孩子們的童年,呵護孩子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純真、快樂和勇氣。

暮省指的是學生隨筆、日記,以及師生通過日記、書信等手段,相互編織有意義的生活。用日記記錄成長,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用詞語相互激勵、撫慰。一個學期下來部分孩子們的寫作有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拉進了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早晨,天真純潔的兒童詩,為同學們開啟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學們暢遊書海,採集書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學們通過日記、讀書抄報、讀書心得、讀寫繪、彙編詩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學習、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跡。

“晨誦—午讀—暮省”,是一種新的學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兒童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強調的是一種師生交往的生活,一種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師生關係改變了,老師學會了鼓勵欣賞,學會了關注發現,學會了做教育。孩子們在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樂,得到了改變。作為一種新方式,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試着去運用,並不斷在運用中得到新發現。

總之,通過晨誦、午讀、暮省,我們要努力為孩子開闢一條讓生命更為豐富、更為精彩的道路;我們要努力播撒閲讀的種子,喚醒每個孩子心靈中的美好與神奇;我們要努力去做這件讓世界更美麗的事。當然這條路上將佈滿荊棘,可我有信心帶領孩子們走上另一條享受的讀書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