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主閲讀心得體會3篇 讀書之樂,自由長存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2W

自主閲讀是一種自我管理、自我導向的閲讀方式,是指個人主動選擇、獨立閲讀,強調個性化、自由化、情感化的閲讀體驗。這種閲讀方式可以幫助讀者形成自己的閲讀興趣,培養自我思考和獨立分析的能力,提高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本文將分享一些自主閲讀的心得體會,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關於自主閲讀心得體會3篇 讀書之樂,自由長存

第1篇

初讀《朝花夕拾》,讓我十分意外,原本以為名著會讓人難以接近,殊不知,《朝花夕拾》給人一種在與一個多年不見的朋友聊天的感覺,我想着也許才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細讀《朝花夕拾》,我品味到了魯迅先生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天真爛漫,甚至忍不住腦補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畫面。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溜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玩耍,嬉笑,採摘野花野果,真是讓人心嚮往之。

書中,魯迅使用了大量對比與諷刺的手法,例如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使用了許多明亮,快活的文字來描寫“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再寫到作者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學習,反襯出了“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枯燥與乏味,體現了魯迅對私塾的不滿。

魯迅的作品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既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又不需要遮遮掩掩,但就是能走進讀者心裏,也許才算是真正的名著吧。

童年已經漸行漸遠,留下的只剩瑣碎的記憶,本書是魯迅先生對逝去歲月的回憶,還有無奈的感傷。細細品味《朝花夕拾》,也讓我開始去尋覓童年的時光了。

關於自主閲讀心得體會3篇 讀書之樂,自由長存 第2張

第2篇

今天重新欣賞了一遍郁達夫為了追悼魯迅先生而作的《懷魯迅》,文字雖然不多,卻能夠聲聲音的道出對於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傑出人物的聲聲哀歎與深深緬懷之情;更能夠從中看出一位愛國文人志士的一腔義憤填膺的慷慨之意。是國仇家恨,是大義凜然;是晴天霹靂,是微紅的希望!

而當時正值多事之秋,外侵內擾,民無安生之日的時候;亦是英雄豪傑,志士仁人輩出的時候。俗話説亂世出英雄,而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自當要為國為民作出一番大事業;如若不然,豈不愧對生養自己的一片熱土,更無顏面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大眾。

每個時代,都會造就出順應那個時代潮流的英雄人物來的,無論是文的,是武的,都是值得後人景仰,崇敬的。而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雲捲雲舒,潮起潮落,又曾經孕育,衍生出了多少的英雄豪傑,似乎早已無從細數了。

就像是《三國演義》中那段開篇詞所講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而是非成敗轉頭既是空,古今又有多少事,也唯有那麼一句都付笑談中了。

而尤為似魯迅,郁達夫這樣的人物,在隨着時代的大潮不斷推進的今天,更應該是我們值得驕傲,值得學習的榜樣。想當然的既是榜樣,是楷模,就不能夠單單隻用嘴那麼一説便了事的,那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去做,去行動的。只有如是,才能夠使悠悠中華的光榮傳統以及豐厚的文化底藴得以日益的輝煌燦爛,發揚光大,並開出足以炫耀與世的花朵來。

如同郁達夫先生在這篇文字裏説的那樣:“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擁護,愛戴,崇敬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説得多好啊!難道説誰就願意去做奴隸?甘願去做奴隸?儘管那樣會得一時之風光,一時的耀武揚威,最終換來的卻是一世罵名,一世淒涼,甚至是永生永世的遭人唾棄,遭人忌恨。

?三字經》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説,墨子亦有人之初性本惡之論;而無論熟對熟錯,做人首先得分清好與壞,善與惡,暫不去理會那個天生的是什麼,畢竟都得一步步的成長起來,一步步的摸爬滾打,歷經世事滄桑;所以便要從這一步步中慢慢的學習,慢慢的認清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必需去做的;什麼是需要去捨棄,應捨棄,必需去捨棄的,這才是做人的根本同關鍵所在。至於説什麼本善本惡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要看你的行動,看你真正的作為是什麼,然後你便會是什麼。而反過來説,自然應當要向魯迅,郁達夫等等的偉大人物靠攏,再結合自身現有的條件,憑自身的不懈努力進取,才能夠成就一番相對圓滿,無所愧疚的人生。

不僅是魯迅,郁達夫等等,還有以後或以前的那些傑出的,榜樣式的人物,甚至還有默默無聞的,卻一直在做着為國為民的好事的那麼一些人,可能他或她就存在於你的身邊左右,只是你無暇去用心的觀察;只要你稍加註意便會看到許許多多你以前所不曾知道,不曾發現的事情。原來英雄不只是個傳説,原來在我的周遭就一直存在着?可能就在你的左鄰右舍之間,而你,又能夠真正的看到嗎?

第3篇

我熱愛自己的故鄉,那裏充滿了歡聲笑語,充滿了温馨與幸福,人們地位平等,安居樂業。但是,一想起魯迅先生筆下所描述的自己在舊社會中蕭索、黑暗的家鄉,我不禁暗暗痛心。

在魯迅的心目中,故鄉是美好的,漂亮的。童年時他是一位地位尊貴、家境又好的少爺,在一個大院中成長。在一次祭祀中,他結識了忙月叫來管祭器的孩子——閏土。少年時朝氣蓬勃、見多識廣的閏土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童年記憶,但他在魯迅二十年後回鄉時所展現出的蒼老麻木卻也讓魯迅着實吃了一驚,多子、饑荒、苛税等等生活壓力將他壓迫得遲鈍且畏懼生活,繁雜的禮教更是讓他與身為“老爺”的魯迅產生了不可打破的一層隔閡。不僅是閏土,加上魯迅的家人、當年安分守己、年輕漂亮的豆腐西施楊二嫂,都被封建社會那經濟上的貧困、壓迫與精神上的摧殘折磨的叫苦不迭,便漸漸變得自私放縱,尖刻貪婪與麻木。

中國幾千年的舊制度舊文化和舊的理念到那時已經腐朽,但又猶如一顆巨大的毒瘤,想要根除是非常困難的。那時老百姓沒有一個好的領頭人,再加上人們的心靈已被黑暗吞噬得所剩無幾,被尊卑、主僕的觀念侵蝕得遲鈍木訥,所以大家不敢改變,也沒有能力改變。所以,封建社會的制度就這樣毒害了人民那麼多年,使中國農村逐漸蕭條,破敗,人們無奈之中只好把願望託付給那些不存在的佛啊神啊,對平等社會的渴望也就自然而然的灰飛煙滅。從碧綠的瓜田,深藍的天空,到蒼黃的天下,蕭索的荒村;從熱愛生活,無憂無慮的少年閏土,到悲哀痛苦、蒼老貧困的中年人;從與閏土是親密無間,情真意切的好朋友,到現在使用上“老爺”“磕頭”等詞的主僕身份……這一切,魯迅看在眼裏,痛在心裏。

説到這兒,我真的為魯迅與閏土那原先真真摯摯的友誼感到惋惜,如果不是社會上禮教的壓迫,他們的友誼本可以永遠保持下去。魯迅先生在目睹了人們被剝削摧殘下的慘況和中國農村在辛亥革命的後期逐漸衰敗、破落後留下了篇尾那句啟悟人心的名言:“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認為,魯迅先生這是將“路”作為一個比喻,其實這個“路”象徵着人們走向幸福與平等的革命之路,是人民百姓推翻帝國主義的成功之路。魯迅先生激勵人民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而不是空説空想。魯迅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開路者,拓荒者,他犀利的筆觸,就彷彿無形的武器,將敵人打得頭破血流,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指明瞭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