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自然心得體會7篇 自然啟迪:隨心閲讀、思維成長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1W

閲讀自然,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在這個喧囂塵世中,我們時常需要找到片刻的寧靜與放鬆。自然是最好的教師,她教會我們虛懷若谷,感受大自然萬物的生命力。通過閲讀自然,我們收穫真實、純潔的感受,感悟生命的意義。讓我們一同探索大自然的奧祕,開啟美妙的心靈之旅。

閲讀自然心得體會7篇 自然啟迪:隨心閲讀、思維成長

第1篇

一直認為培養孩子良好的閲讀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所以有了孩子後,就堅持做親子閲讀:在充滿家庭親情温馨的氛圍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書的世界裏,一起享受讀書的快樂。下面簡單説説我對親子閲讀的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閲讀習慣的培養貴在堅持: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做親子閲讀。雖然工作很忙,但是每天都抽時間給兒子讀書,因為閲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從最早的無字圖畫書,精美繪本到現在的純文字書,我和孩子都非常享受這親子閲讀的温馨時光。即使現在兒子能獨立閲讀書籍了,我們還是保留着這個親子閲讀的傳統,享受閲讀帶來的快樂,親情帶來的温馨。

二:選擇合適的書籍:經典而不是快餐式的文化,順應孩子的天性,根據孩子的心理髮展和思維特點,選擇相應的書籍。太深的書,只會讓孩子覺得晦澀難懂,從而失去閲讀的興致。兒子小的時候,我給他讀了大量的繪本,精美的圖畫,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從想象故事的內容找到樂趣。兒子上學後,閲讀的範圍就更廣了:繪本故事,文字故事,英語繪本,歷史故事,科普類。再大一些,可以增加人物傳記,遊記,藝術方面的書籍。當然每個孩子的閲讀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但是家長應該儘可能多的提供不同類型的書籍讓孩子嘗試。

三:親子閲讀應該是“讀”書而不是“念”書:我這裏的意思是説不要照本宣科的唸書,而是要根據故事的情節,有感情的講給孩子聽。孩子小的時候,我一般採用比較誇張的表情及語調,語氣可以模仿作品裏的人物,這樣對小孩子來説更有吸引力。等孩子大些,可以讓孩子先看畫面,啟發孩子你覺得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然後再給孩子讀,或者跟孩子進行分角色閲讀,這樣讓孩子也參與進來。總而言之,就是跟孩子互動起來,把孩子的興致激發出來。

四:瞭解孩子的閲讀心理:兒子看書很有意思,經常是一段時間重複的看一本書,或者是一本沒看完又拿起新的一本來看,然後隔一段時間又重新拾起閲讀。以前心裏還挺納悶的,覺得兒子這個習慣不是很好,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類表現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閲讀心理,是孩子在閲讀求知的道路上邁開重要一步的標誌。家長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閲讀興趣就好。

五:別讓閲讀變成孩子的負擔:閲讀是件很美好,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很多的家長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讀了書籍後,識字量能達到多少,寫作時能文采斐然,馬上會要求有具體的成果體現出來。殊不知閲讀偏偏是個晚熟的無花果,更有可能的是隻會化為生長的泥土,連個小果兒都不讓人瞧見。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抱着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給孩子播下閲讀的種子,讓閲讀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讓它像呼吸一樣自然,而不是變成孩子的一種負擔,從而抹殺了孩子對閲讀的樂趣。

最後以《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文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閲讀自然心得體會7篇 自然啟迪:隨心閲讀、思維成長 第2張

第2篇

施特勞斯在《自然權利與歷史》中的問題意識,現代性的推進和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契約理論以及自然權利觀念偏離了古典派之自然權利的正統,從而摧毀了自然正當的基礎。right正當/權利之二重。在更大的視野下,是"歷史的名義和事實與價值分野的名義拒斥了自然權利理論。”這最終導向虛無主義。

1.現代的歷史主義路徑和以韋伯為代表的“價值無涉”的事實——價值分離的社會科學是如何遮蔽了自然權利本真存在的面貌

2.古典自然權利理論的核心特徵和三種模式: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斯多亞)、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

3.現代自然權利理論的模式,霍布斯和洛克對自然法和自然權利的新觀點,如何分別偏離了古典派,並如何引致自身的矛盾和危機;盧梭和埃蒙德·伯克試圖扭轉這一危機,卻推動了現代自然權利更深的異變。

歷史學(包括人類學)拒絕承認普遍的、人類理性可以辨識的自然權利。歷史證明了一切正義的原則都是變動不居的,以“同意"代替了自然權利得以存在的根本必然條件。習俗主義與歷史主義的異同區分。習俗主義同柏拉圖的政治哲學一樣承認自然與習俗之間的分別具有根本性。現代自然權利的反對者認為人類的思想都是歷史性的,無法把握任何永恆的東西。歷史學被認為提供了唯一的關於人的經驗性的關於人性的知識。歷史主義的巔峯就是虛無主義。然而歷史主義的觀點本身要求昭示一種始終有效的真理,自身的矛盾和困難。

韋伯認為存在許許多多永恆不變的關於權利與善的原則,它們互相沖突而沒有一個能證明自身更加優越。韋伯拒絕歷史學派中關於民族精神的形而上學的假定,認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對於世界所有民族都同等有效。韋伯相信社會科學是一套客觀和普遍有效的命題,然而社會科學也是歷史性的。事實與價值的絕對異質性,使得社會科學在道德上必須保持中立,價值無涉(value-free)即”是“與”應當“的對立,真實的價值體系不存在,只有不分高下的價值觀。韋伯的命題必將導致虛無主義。韋伯看到了“專家毫無精神,縱慾之徒毫無心肝”的人類前景,但認為超出描述的價值判斷對歷史和社會科學是不恰當不允許的。社會科學只能接受研究對象的自己揭示,只理解而不做褒貶。拒絕價值判斷使得歷史客觀性面臨危機韋伯拒絕終極價值標準與權力政治的觀念。責任倫理與意圖倫理存在矛盾。

自然的發現是哲學區別於神話的標誌,第一個哲學家是第一個發現自然的人。習慣與方式與哲學對應,前哲學把好的等同於古老的和祖傳的,關於初始事務和正確方式由古老的權威加以確定,自然權利的出現是權威受到質疑為前提。哲學尋找的初始事務不同於古老的事物,自然之發現是人類可能性的實現,是超歷史、超社會超道德和超宗教的。從此自然與習俗分野,自然與哲學依存。自然被權威索隱匿,而哲學轉向比祖傳之物更古老之物的訴求,而超越人工的。自然權利如果存在,權利的原則必定不是可變的,正義的生活依賴於對正義原則的知識。合法的取決於習俗而非自然,城邦中公民是創造和區分是習俗的而非自然的。正義的原則對城邦內部何為城邦之間是矛盾的。習俗主義最終拒絕了自然權利,並認為善就是詩人快樂的,是古典享樂主義。習俗主義又分為哲學的習俗主義和庸常的習俗主義,後者追求最大的善和最多的快樂,而哲學習俗主義並不認為追求更多的快樂就意味着比別人更優越。哲學的生活是符合自然權利的生活,哲學家服從於城邦義務不來自於契約。

蘇格拉底第一個把天上的哲學召喚下來,把對自然的研究轉向研究人事禮俗以及善惡,從而創立了政治哲學,也開啟了自然權利。蘇格拉底要求把握神聖之物和自然之物與人間事物的本質區別,蘇格拉底的基礎是所有事務的完備和完整。某物存在是區別於其它物的本性的存在。蘇格拉底的中道迴歸常識世界,從人們關於事務的本性的意見來了解它們的本性,所有意見的不同都只是潛在的同意,來自於超越自身的整體的表達。古典派認為善的事務本質上區別於詩人快樂的事物,善比快樂根本。人是社會的存在,人的社會性構成嚴格意義上自然權利的基礎,正義和人自然的完善的權利是公民社會封閉社會中共同體的信任以來為條件的。政治自由並非天賜,而是經由行動而存在,由共同體的努力而實現。公民社會的道德與個人的道德一致。古典派的自然權利必然不是平等主義,每個人的天性需要的知道不同,追求德性的熱忱不同。政治(politeia)不同於憲法,政治是一個好社會,比法律更根本,是關於政治權力的安排問題。然而最佳制度的可能依賴於有利的條件,高貴的最佳制度不同於其它合法的制度。古典自然權利智慧優先於同意,但智慧的人士並不總能説服民眾。所以單純的最佳制度就是明智者的絕對統治;實際可行的最佳制度則是法律之下的高尚的人的統治或者混合政制。平等主義的自然權利論和聖經信仰模糊了自然權利政治性的本質,使得自然法不再依賴而是優先於最佳制度。不過古典派本身也認為政治生活低於哲學生活。

蘇格拉底——柏拉圖——斯多亞學派的自然權利論。正義在於每個人都在從事他能做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擁有他能夠很好利用的東西——是符合於自然的社會。城邦的正義就在於“各盡所能,按技分配”,從屬他的每個人都有機會盡其所能為全體做貢獻,並取得他的應得之物。城邦到世界城邦的矛盾,沒有人能公正地統治人類。上帝統治的宇宙是唯一真正的城邦。此種正義超出了政治生活,睿智者不得不強迫被統治。哲學家下到洞穴,自然權利和自然法必須被淡化以匹配城邦的要求。

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權利和政治社會之間不存在什麼根本的不和諧,也就無需淡化自然權利。自然權利最充分發達的形式奶是從同胞公民中間得來的。同時,一切自然權利都是可以變異的,公民社會與任何恆定不變的規則都不相容,在某些情形下,無視這些規則對社會的持寸乃是必須的。亞里士多德確認例外的存在和必須,但仍然簡直正常情形。

托馬斯主義的自然權利論在自然權利與公民社會的根本和諧方面和自然法的根本命題方面不再有任何猶豫。自然理性本身就為神法做出了有利的推定,神法使得自然法得以完備。

霍布斯相信傳統政治哲學是一場幻夢而非科學。霍布斯加入伊碧鳩魯傳統,認為人天生是非政治的動物,試圖將正只想注意貫穿於享樂主義傳統中,他的哲學是政治理想主義與一種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現代結合。內在與對知識的關切的目的的只是提供了目的論原則,成為目的的宇宙論的替代物的是認識論。一切意義的全部可理解性就在於人類的需要,於是政治科學就成為了最重要的只是部門。霍布斯的基礎是由馬基雅維利發現的,需要討論的不是人應該如何生活而是人們實際上怎樣生活。馬基雅維利讓不合法性成為了合法性,讓極端情形壓倒了正常的情形。霍布斯相信最強有力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情,自然法從最強烈的感情中推演出來,那就是自己保全的欲求——成為了一切正義和道德的唯一根源。基本道德事實就不再是義務而是權利。自然狀態在霍布斯這裏成為了自然法核心命題,他拋棄了自然狀態和蒙恩狀態的區分,用公民社會狀態代替了後者。自然狀態有不折不扣的權利而沒有不折不扣的義務。每個人都是何為其自己保全正當手段的裁定者,同意的權威而非智慧和理性是至高無上的。霍布斯將德性化約為獲取和平而必須的社會性,正義成了人履行契約的習慣而不再是獨立於人類意志的標準。霍布斯的主權學雖然給了主權的君主幾乎無限的權利,前提則是唯一合法的制度是民主制。然而政府的權利和個人自己保全的自然權利之間始終存在衝突。霍布斯需要對暴力和死亡的恐懼壓倒對鬼神和審判的恐懼才能保證其根本預設的有效性,所以霍布斯支持大眾啟蒙,並實現哲學和政治權力的和一。

出於神學,洛克並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包含了全部的德性的自然法法典。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宣佈,而自然法要成為法,只是這個事實狀態還不夠,需要人們知道這是上帝的法的知識。自然理性不能瞭解作為法的自然法,唯有啟示。洛克的“部分自然法”並不等於《新約》或總體而言的《聖經》中清楚明白的教誨。洛克偏離了傳統的自然法學説,走上了霍布斯引導的道路。自然法要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法,必須在自然狀態中頒佈,而自然權利是生而有之的,自然權利比自然法更根本。同霍布斯,洛克得出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是自己保全的手段何為的裁判者。洛克強調自然狀態並非只是一個假説,人們層確實生活在自然狀態中,人們在這種狀態中研習自然法,而自然法的知識是在公民社會中獲得的。在洛克看來,對於個人權利最好的制度奶是一種憲政:再幾乎所有的內政事務上嚴格行使執行權隸屬與法律,並最終隸屬與有明確界定的立法議會。

第3篇

最近正在重讀《家》這部經典著作。七年級的時候只讀過一半,這幾天正好藉着電視劇《家》的熱播重讀經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資料是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家》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説: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述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掩蓋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衞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珏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杯具,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述,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瑞珏,舊社會的一個女人,能夠説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能夠説是死在她對感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為她是死在對感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感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説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説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我更願意説瑞珏是被感情葬送……

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述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裏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珏,寫鳴鳳,我心裏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説,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裏面不明白埋葬了多少令人悲哀斷腸的痛史。”

是啊!“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向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第4篇

作為家長很樂意學校組織這樣的親子閲讀的活動。閲讀,是一種能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他們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一種學習方法,閲讀習慣是人生最有價值的習慣。俗話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讀好書,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課外知識,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真可謂一舉多得。

同樣做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親子閲讀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們家長的一點心得體會,拋磚引玉,希望與大家共同分享。

親子閲讀,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興趣是關鍵。記得有一個故事,大概是説猶太人在孩子出生後就把書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過去,從而在很小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印象,書裏有好東西。這和我們古人所説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點異曲同工吧。所以在兒子上幼兒園時候,我帶他去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商場,遊樂場,而是新華書店。在新華書店裏,面對這麼多兒童讀物,孩子的閲讀和學習興趣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

親子閲讀,其次就是家長的參與。現在的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性,尤其是朝夕相處的家長們。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家裏,如果家長們當着孩子的面整天看電視,打遊戲,打牌,那在孩子幼小的心裏會留下什麼好印象呢?反之,如果我們在家裏細心的讀報看書,是否孩子也潛移默化呢?古人孟母為了孩子三遷,現今我們為了孩子是否也該身體力行呢?

親子閲讀,再者就是家長們的堅持。眾所周之,孩子的注意力和專心力有限,做一件事情不能長久。這時,細心的家長們就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啟發,讓孩子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與好處。久而久之,閲讀這個好習慣,就會很自然的讓孩子保持下去。

親子閲讀,最後就是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加以啟發和引導。有的孩子數學不是很好,家長可以和孩子多看一些腦筋急轉彎,智力遊戲,左右腦開發之類的書籍;如果語文不太好,就多看一些兒童故事,童話之類書籍。記住,一定要找適合孩子的書籍,否則會適得其反的,現在的書良莠混雜,家長們一定要加以辨別。

當然,如果孩子非常喜歡這本書,那就買下來,家長們少抽幾盒煙,少用點化粧品,多給孩子買幾本好書,買的書多了,可以考慮給孩子買一個兒童書櫥,這樣,孩子的閲讀興趣會更濃的。

總之,親子閲讀給了我們不小的驚喜:我發現兒子的表達能力有了很快的提升,寫作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上一年級時自己寫的一個小隨筆還被《天天愛學習》刊登了呢。現在,他又喜歡上了歷史書籍,尤其對於春秋戰國和三國故事格外着迷,歷史朝代表也基本上能背下開了。

希望家長們相互交流,孩子們也相互交流,讓我們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最後預祝學校舉辦的親子閲讀活動越辦越好。

第5篇

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我便會給她買各種書刊來培養她的閲讀興趣,我們也相約每天至少在一起看半個小時左右的書,每晚入睡前與她相擁閲讀的時光總是那麼寧靜美好。

小的時候,女兒識字不多,看書不能獨立完成,總是纏着我給她講書裏的故事。每當我繪聲繪色地給她講故事裏各種精彩情節的時候,她的小眼睛裏閃着各種好奇與激動。有的時候故事剛到懸疑處,而約定的睡覺時間到了,故事只能明天繼續了,她總是有各種不甘心。一天,大約清晨六點左右,我聽到她的房間裏有聲響,輕輕推開門一看,小姑娘一本正經地捧着書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桔黃的燈光下小姑娘時而緊皺眉頭,時而嘴裏默默唸叨,專注的表情很是讓人欣慰。慢慢的,小姑娘不再需要我給她念書了,而陪伴她讀書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角色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轉變,以前是我給小姑娘講故事,現在是小姑娘把書中看到各種新特奇津津有味地分享給我聽,我每次都會很認真地聽着她的分享,時不時也提點小問題,很多時候小姑娘會很耐心地給我“解答”;有的時候會碰到“解答”不了問題,她又會重新仔細地再次閲讀,從書中尋找答案,正是我們親子間的這種閲讀互動,讓小姑娘閲讀的興趣越來越濃。

週末我們母女倆常去的地方便是圖書館,陪她去借書、去書店淘書已然成為她最好的激勵方式。考試得了好成績,首先想到的便是要我給她買一套《陽光姐姐小書房》;做錯事了,我沒收了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小姑娘三天都沒開笑臉。每次借(買)書回來,小姑娘總是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不管外面環境有多喧鬧,她讀書的世界萬籟俱寂。她閲讀的書籍越來越多,閲讀範圍也越來越廣,有時候,小姑會偶然問我一些問題,我發現我是真的答不上來,每每於此,我都會誠實地跟她説:“媽媽真的不懂,你能給我講講嗎?”這時,小姑娘會滔滔不絕地給我講解,我會給她最好的肯定,她也在我的誇讚中愈加自信。有時候,我會像她的朋友一樣問她:“最近媽媽覺得有點無聊,有什麼好看的書你可以給媽媽推薦推薦嗎?”小姑娘會很自然地向我推薦:“媽媽,我最近在看科學家兩極歷險叢書,我覺得挺好看,你要不要和我一塊看?”當我欣然接受她的推薦時,她的成就感由然而生,閲讀的樂趣又添一成。

書是香香的,愛是濃濃的。閲讀可以讓人的心靈更加自由,親子間的互動閲讀讓父母與孩子間的情感交流更加自然濃郁,在生活中默默影響孩子愛書,愛讀書,家長們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讓我們共同來陪伴孩子一起閲讀,一起快樂,讓愛伴我們共同成長。

第6篇

高效課堂首先被概括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課堂上,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致力於學習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人的解放——學生的解放,教師的解放,學校的解放。 在這裏我想談談學習《高效課堂22條》的感受:

一、有感於導學案的設置。課堂教學要實現高效,教師要用好導學案這個抓手。教師編寫導學案即是備課的過程,導學案編寫完畢發給學生,便成了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和方向盤,學生靠導學案的指引完成自學,而教師在上課時也要使用導學案上課。不管我們投入多大的精力去備課,最終帶着走上講台的總是那麼三五條,很小的一片紙就能裝下。如果説這和導學案有點相似的話,我個人認為導學案有兩大優點:首先在書寫上簡單明瞭,可以讓教師騰出手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查閲資料和琢磨思考上;其次,導學案是備給學生用的,實用價值應該高於其它形式的備課。

二、有感於高效課堂的三條高壓線。第一,預習不充分的課不上。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完成自學任務,放手讓學生充分預習。不是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那是因為家長的放手才讓孩子有了當家的能力。而我們教師更要敢於放手,學習能力來自開放,開放的程度決定了教育的高度。第二,嚴禁教師與學生“搶風頭”。高效課堂在強調“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的基礎上,淡化教師的課堂藝術,提倡教師與學生同學,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規定教師講解不得超過10分鐘,雖有些教條化,卻昭示了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教師要把課 堂還給學生。第三,必須當堂落實達標。在考試製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學必須滿足兩個要求:學生的需要和考試的需要。

另外,高效課堂的三大特點:立體式、快節奏、大容量。評課三看:看教師是否使用導學案上課,看學生的學習狀態,看教師是否注重學習方法等,都對我有很大啟發。高效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去打造!

文中指出:“讓學生學會的課才叫好課,讓學生學會的教師才叫好教師,啞巴能成為好教師嗎?當然可以,只要啞巴能讓學生學會,豈不是好教師嗎?”過去的課堂多數是教師的陣地,在一節課中,教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是無目的聽,一節課下來,教師講的口乾舌燥,學生聽得一知半解。考察一下學生的情況,教師是怒不可遏,“我費那麼大勁給你們講,到頭來你們怎麼還不會呀!”殊不知,這樣做,真是出力不討好。

我們要學習文中的啞巴精神,不要一味地給學生講,讓學生自己通過預習發現問題,討論並解決問題,只有他們本身感受到的才是印象最深的。所以要儘快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才是高課堂效率的捷徑呀。

第7篇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機械化代替人工化,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併成熟運用,甚至是廣泛運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學習充電,讓自己不至於被社會所拋棄、淘汰。社會是複雜的,幾乎沒有一件事可以用單一的某一項技能就可以單獨完成。所以羣文閲讀學習,跨學科學習是必然的社會趨向!

羣文閲讀是系統的學習,跨學科學習也是系統的學習。目前學校的學習基本還是單一的單科學習,這樣的學習會顯得比較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但是現實的實際生活中,學生真正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卻需要聯繫幾個科目的知識才可以把問題解決,很簡單很現實的一種現象,現在的人聊天的時候就經常是英語與國語普通話一起參雜着説的,或是方言加普通話,或是方言加英語。反正就是各種形式的搭配都有。如果交流的人只懂其中的一種語言,那這個交流就沒辦法進行下去的。所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系統跨學科地進行學習!

羣文閲讀方便學生整理知識,跨學科記憶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學生還是一個孩子,並不懂得如何去整理知識點,歸納出有用的知識框架。但是羣文閲讀就能幫學生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這是非常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跨學科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是有聯繫的,但是這些聯繫卻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懂的的,有了跨學科的學習就可以幫學生解決這一問題了。

羣文閲讀與跨學科是相互相成的,跨學科學習是基於羣文閲讀的,與跨學科學習在形式、情境、本質與思維上的內在邏輯共通,羣文閲讀可為跨學科學習的實現提供重要啟示。羣文閲讀提供了跨學科學習的文本組合方式,提供了跨學科學習的思維方式,提供了跨學科學習的實施策略。羣文閲讀學習需要跨學科學習,同樣的跨學科學習也需要羣文閲讀。

羣文閲讀應該被大力倡導,大力推行。羣文閲讀適合現今時代人類發展的需要,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為大家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便利。

與此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老師們就要更加快速地學習,多給自己的大腦充電,不能只學習自己本專業的知識,還要多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不斷地進行學習,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學習的楷模。所以老師要給學生起模範帶頭作用,率先進行羣文閲讀和跨學科學習。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化的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認真學習、多學習是我們生存的基本要求。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也是這個道理嗎?學習吧!努力吧!我們才能越來越優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