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兒讀後感10篇 "月牙兒:一份令人心動的閲讀體驗"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8W

《月牙兒讀後感》是一篇極具啟發性與哲理深度的散文,作者以獨特的筆觸和深入的思考,深入探討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篇文章不僅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種力量,鼓舞着我們面對困難時堅持前行。由《月牙兒讀後感》所帶來的思考和感悟,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勇敢面對種種挑戰。

月牙兒讀後感10篇

第1篇

一輪月牙兒,帶着點寒氣,以微弱的光亮照着大地。它的軟光兒清亮純淨,但只要一片雲飄來,便能籠罩住它的光芒,讓世界墜入無邊的黑暗之中。

這便是老舍的《月牙兒》,在月光般的詩意語言中,滲透着濃郁的悲劇氣氛。小説用一個少女的回憶講述了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喪父,安葬父親和隨母親上墳的時候,月牙兒都帶着寒氣掛在天際。母親在貧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過了一段安穩日子後,繼父卻又無端失蹤,母親走上了做暗娼得道路,當母親與我分離後,我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意——失業、被人完弄、淪為暗娼,月牙兒蒙受了一層烏雲,“我”終於理解母親別無選擇的困境,當母女團圓的時候,我已經重蹈母親的覆轍,為了生存下去而出賣自己的肉身,最後被捕入獄。

小説用舒緩從容的筆調,刻畫了“我”一步步走向墜落的經過。這種墜落背後有一隻黑手推着,而我全是茫然無措。雖然繼父的出現與青年的出現讓我暫時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但這宛若是月牙兒的光芒,一會兒就消失了。在她關進監獄以後,發現“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個世界,簡直就是監獄的縮影,黑暗陰冷,令人窒息。

當時農村經濟的破產,敗兵搶掠敲詐,民不聊生,月牙兒是這場人間悲劇的見證者。這不禁讓人想起安徒生陸續寫於1840至1855年間的小品文《月亮看見了》,那是一部以童話形式寫就的散文集,通過月亮的口吻記敍了月亮每夜的見聞,通過月亮的視角寫了城市角落裏落魄的妓女,荒原山丘上的飲酒詩人,還有逃難的農民和絕望的小丑演員。這個世界就象月光一樣冷清真實。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個月牙兒的見證下,還有着多少如母女兩人一樣的人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着?

月牙兒對此也只能旁觀而無能為力,它的光是冷的,給不了她們温暖。它只能目睹或喟歎,或陪伴着她們,而無計可施。這種狀況也是老舍當時的心態吧。老舍只是用筆去書寫他們內心的掙扎和抗爭,但是並無隨着“潮流”為人物安排一條“革命的道路”。就像老舍説的:“在書裏,雖然我同情勞苦人民,敬愛他們的品質,我可是沒有給他們找到出路,他們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這是因為我只看見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認識革命的真理,但是,藝術作品不同於宣傳材料,為什麼一定要它給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説出窮人應該造反呢?”老舍來自下層人民,幾乎沒有一個作家能夠比老舍更深切的體味到社會角落裏受侮辱和受損害的人羣,沒有人比他更貼近下層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對生活和下層人民的熱愛,使他的筆端迸出生命的火花,異常的燦爛。

在泛讀老舍先生的作品的時候,月牙兒給我的印象就格外的深。可能是因為描寫的是女性的生活吧,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格外難受。

月牙兒,似乎在生活中忽隱忽現。那一鈎月牙兒,有時候清涼,有時又有一點朦朧的安詳。但那一點點美好,連影子都看不到。更多的時候是像一條冰一樣紮在天上,藍瑩瑩的光,沒有希望。這月牙兒就像主人公的生存環境一樣不給人希望,但她稱它為好朋友。生活中每一次變動都令她有一段時間的不安,身邊沒有始終陪伴的物件,抬頭就看到月牙兒,只有它老是戳在那兒。

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母女倆,在那個似乎只能靠男人生存下去的年代掙扎。沒有男人天就塌了。那個社會就是這樣的。爸爸去世時這樣,新爸爸離去後更是這樣,最後母女倆先後為娼等於還是靠男人才得以活下去的。在那個年代,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屬品,是男人的玩物,沒男人就沒女人。這讓我這個生活在現在的人看得心裏很難受,尤其是主人公已經上過學了但是又改變了什麼呢,在那種黑暗之下知識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一層一層的生存壓力之下,母愛變得那麼的渺小。為了活下去,媽媽可以拋棄女兒,即使可能這一輩子再也不見面。為了活下去,母女倆在抱頭痛哭之後連一句哄騙式的安慰都沒有。其實不是母愛不強大,生活太殘酷了。之前媽媽在洗牛皮似的臭襪子的時候還不讓主人公插手,在新爸爸剛剛離去的時候還是堅持讓主人公去念書——她希望唸書可以改變女兒的命運,可是結果呢?!生活啊生活,強勢得連這樣兩個弱女子都不肯放過。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是沒有母愛,是隻有這樣才能活下去。

不是沒有努力。在上學的時候開始攢點心錢用來以後“逃跑”,被好心的校長收留後給學生們做活掙一點錢,可那點錢能做什麼呢。後來也做女招待,但是做不來。不是沒享受過美好時光。新爸爸沒走之前,有吃有喝有學上;甚至後來迷醉在春天裏,也算是過得相當滋潤——或許也應該感謝這個春天?因為他那個小磁人的出現,讓主人公最後還是走進了那一直躲着的黑影裏,走到了可以活下去的路上。

老舍先生的文筆總是很乾淨,但卻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絕望。或許那個年代就是這樣讓人絕望。可貴的是老舍先生拿捏得很到位,就寫到那個不多不少的關卡,生生把人放到文字所營造出的環境中,讓人跟着主人公走,看到她看到的一切,感受到她的感受。揭露出舊社會婦女生活的舉步維艱。

用月牙兒這一事物來作為文章的題目,可以在閲讀之前,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月亮,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常常被文人墨客用來抒發感情的老朋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只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等等數不勝數.閲讀之前,總是想象着,這是一篇怎樣的關於月亮的文章呢?讀過之後,受教之餘,又覺得月牙兒這名字真是恰到好處,月亮總是以圓為美好象徵的,花好月圓嘛.但是這月牙兒,卻是殘缺的,就像主人公殘缺的生命,缺憾的生活,破碎的感情。又加上月本有的清冷氛圍,烘托出一種寂寞孤苦無依無靠的飄零之感。牙兒,又有嬌小可憐之義,象徵着主人公卑微的生命,可憐可愛。這些意味疊加起來,月牙兒這題目真的是畫龍點睛之筆.

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底可謂一絕,字句的斟酌,意藴的表達,氛圍的營造等等無一處不在體現着,流暢的篇章,京味兒的語言,生動形象,平添了幾分親切之感,都説老舍先生是位語言大師,讀他的文章,不僅能夠在思想上得到啟發,更可以在他的字裏行間感受中華語言的魅力。

對於月牙兒這篇文章的任何讚頌都是多餘。因為它就是那麼完美的印在了紙上,每次看的時候就又回到文中走一遭。讓人能有這種感受的文章,我找不出什麼詞彙去讚頌它。只是每讀一遍就多一層感觸,從文字中感到文字應該有的力量。月牙兒就像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樣,帶着點寒氣的一鈎淺金,讓讀的人有寒冷的感覺。

初聽“月牙兒”這帶着老北京兒化音的詞覺得很親切,認為這應該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輕鬆閒適的小説。但是看了才發現這個故事是個悲劇,讓我去思考人的墮落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多一點,還是由社會原因造成的多一點。

?月牙兒》開篇是以倒敍的手法,引起了我閲讀的興趣。開頭是這麼説的:“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着點寒氣的一鈎兒淺金。”到結尾我才知道主人公這時已被關在監獄裏,回想着物是人非,看着這依舊未曾改變的月牙兒。小説是以第一人稱“我”來敍述的。講述了一個幼年喪父的窮人家女孩與母親過着潦倒的生活。剛開始母親靠典當東西,替人洗衣為生,後改嫁又被拋棄,最後淪為暗娼。而“我”厭惡母親幹這種賣肉的行當,心裏又恨又矛盾。國小畢業以後,母親嫁給饅頭鋪老闆。“我”離開了母親自己謀生,不料陷入感情陷阱,遭人拋棄後也幹起了母親曾經的營生,成為了暗娼。後來官府抓暗娼,“我”最後鋃鐺入獄。

小説從一開始就以“冷”奠定了基調,似一直就未曾暖過。月光的清冷籠罩着全文。帶着的月牙兒見證着一切,父親的病,母親的淚。而“我”總是倚着小屋的門垛坐着,望着月牙兒生氣落下。給“我”最大的感覺不是因為父親的去世的悲慼,而是飢寒交迫的深切感。“我”的心也是涼涼的。最終“我”的生父的遺體被四處露着縫隙的薄板包住葬在一個

小山包裏。後來“我”隨母親給父親燒紙,作者很形象的用細節刻畫着北方的冬天的嚴寒。“媽那天對我特別的好,我走不動便揹我一程,到城門上還給我買了一些炒栗子。什麼都是涼的,只有這些栗子是熱的;我捨不得吃,用它們熱我的手。”體現了作者在努力塑造一個渴望温暖的女孩,不僅僅是生理方面還有精神層面。但是在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沒有,又怎麼能尋到精神層面呢?給我最真實的感受是作者一直在加強月牙兒在文中的存在感。“我立到月牙兒落下去。什麼也沒有了”“我看見了月牙兒。四外漆黑,沒有聲音,只有月牙兒放出一道兒冷光”“媽!你看這個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這麼歪歪着。為什麼她老這麼斜着呢?”。“我越可憐媽媽,便越愛這個月牙,因為看着它,使我心中痛快一點”……。無數的月牙籠罩着一天天,月牙兒伴着“我”去當東西。,直到當無可當,月牙兒伴着“我”陪母親改嫁。月牙兒消失了一段時間,因為母親的改嫁,“我”上了學,繼父對“我”很好。我過上了温飽的生活,就不在悽苦的時候望着月牙兒。可是好景過了三,四年,繼父失蹤,母親成為暗娼的時候月牙兒又出現了,一直出現到主人公成為暗娼被抓進監獄。這時候,我才明白月牙兒代表着一個意象,是主人公的精神寄託,或者是主人公悲慘命運的見證。

我還認為作者將文中的“餓”表現的淋漓盡致。文中寫到:“我準知道她每逢交給我個小包,鍋裏必是連一點粥底兒也看不見了。我們的鍋有時乾淨得像個體面的寡婦。”這一情節寫到母親幾乎天天派“我”去當鋪當東西維持口糧。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鍋比喻成體面的寡婦,體現出主人公渴望最基本的温飽。母含着淚説:“不能叫你餓死!”這裏讓我深切體會到下層勞動婦女的悲哀。母親為了家裏的温飽走上了暗娼之路,“我”最後也因為討口飯吃走上了母親的老路。“我們孃兒倆就像兩個沒人管的狗,為我們的嘴,我們得受着一切的苦處,好像我們身上沒有別的,只有一張嘴。為這張嘴,我們得把其餘一切的東西都賣了。”這段話是全文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母子倆為了“嘴”,賣了身。我想文中這“餓”是真切的。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小説家莫言小時候就是對“餓”有着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童年中,飢餓是一件再也平常不過的事,據他回憶到小時候,外婆給他們姐弟分發黴了的紅薯幹,自己總認為姐姐手裏的紅薯幹比自己的大。於是搶姐姐的紅薯幹,搶到手才發現還沒自己原來的大。他又把自己的搶了回來,把姐姐弄哭了。莫言小時候一直長到五六歲才斷了奶,都是因為“餓”的影響,他以自己為原型寫了《豐乳肥臀》這本書,刻畫了母親的形象。其實,我發覺當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們的底線也很難保留。文中的母女倆剛開始也是以正當方法謀生,可是社會不需要她們,她們無法存活,被迫為娼。我想這並不全是她們的過錯。

讀完《月牙兒》,每看月亮時便多了幾份感觸。一直有個疑問,月亮也有陰晴圓缺,文中的都是彎月,未曾圓過。經過思考過後,得出的結論是:彎月便代表的是不完滿的人生,主人公憂傷的形狀,如若月兒圓滿便象徵着一些美好的意象。

月牙兒讀後感10篇

第2篇

老舍的這兩篇小説編訂在同一本書裏,連續看完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個人一直關注兩性平等的問題,並一直想為兩性平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第一次開始思考,在舊社會,底層人民的悲劇和性別的關係。

?駱駝祥子》中的祥子一開始拉車有奔頭很努力很勤奮,想自己買車,買車也是各種不順,後來確實買了車,結果在各種打擊下車沒有了,愛人也沒有了,心死了,開始混了,祥子的一生充滿了悲劇,這個故事瀰漫着一種陰鬱絕望的氣氛,結局低沉,令人歎惋。

那個底層男子都只有去打短工或當土匪要不然餓死的年代,社會底層的女性更是被死死壓在泥沼裏,無論怎麼努力,都是沒有出路的。《月牙兒》的女主人公上過學,嚮往文明的生活,洗衣做飯、編織,她都會,卻依然沒有出路。不是她懶,而是社會不允許她往上走。她也曾天真的將全部希望寄託在一個男人的身上,結果換來的只有欺騙。

文中關於男女關係的描寫:‘女人把自己放鬆一些,男人聞着味兒就來了。他所要的是肉,他發散了獸力,你便暫時有吃有穿;然後他也許打你罵你,或者停止了你的供給。讀後感·女人就這麼賣了自己,有時候還很得意。’不是女主犯賤,而是世道太狠,錢太狠,錢比人厲害太多了,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道德體面都是有錢人説給別人聽的。

女主在“有能力”與有錢脾氣爆的嫖客撒潑周旋的時候,第一次諷刺地覺得“教育”還是有用的,在那個知識都無用武之地,原始獸性得不到控制的世道,女人的悲劇是註定的。

我們比較幸運,生在社會繁榮發達、物質豐富的時代,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待遇好。義務教育的普及讓很多女孩有了走進學校的機會,腦力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很多不需要太多勞動力的職業,為女性提供了很多和男性平等的機會。也給很多身體素質差一些的女性提供了就業機會。

當今世界,可以決定女性地位高低的,除了社會對女性的尊重和重視程度以外,最重要的是女性對自身的認知水平。只有教育才能促進女性思想的覺醒和對自身的認識,可喜的是隨着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女性已經可以通過學習決定自己的命運,用文化供養自己了。

偶然翻開媽媽的書,一輪清明的月,無暇的沾着痛苦的印記……

月未曾晃過我的眼睛,“我又遇見了那個月牙兒了。”在這樣的年代想找到那樣的月牙似乎是不可能了,我同樣也未曾深深地體會過那樣眼睛的月。

墊着茅草的感化院住着不會被人性感化的韓月容,與其説被“人性”感化,倒不如説韓是被感化過得了,被那個萬惡的社會感化的沒了人性,沒了樣子,“花柳病”這麼妖嬈的名字是病啊!偶然想起《紅樓夢》的“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覺得好似牽強,月容不是金閨,高俊生説他愛窮人家的女孩兒,只是一句善意的謊言啊!

好冷的月牙兒啊!出現在月容爸爸死的那一天,媽嫁的那一天,剛沒了爸的那一會兒,媽媽賣了的那一會兒……有愛情是幸福的,高俊生一個不懂愛傷害了愛的人也使月容感到了快樂。那快樂之後是被傷的的更深的痛,月牙兒是痛苦的化身,那一點氤氲的光裏,還不只是單純的苦難啊!

懂月牙兒的不是月容,月容在苦難時想起她,她只有給她無限的苦難,來寄託苦難;當苦難再次降臨時,月容又想起她,只是苦難啊!

快樂時想到的月牙兒是苦難的前奏,高俊生給的快樂遠不及新爸爸給的快樂,因為那時,月容忘記了月牙兒,很多天沒有見到了,高俊生的月牙兒是幸福的,像月牙兒那樣微薄遙遠與難以觸摸,瞬間沒有了。月容上過學的,那又怎樣啊,被淹沒的無影無蹤……

沒有談及到月容的爸爸,媽媽,他們的離開與回來將月容同時推入了深淵,一去不返的,來過走過的,都踏着月容的屍體走了,走了。

走吧,走吧,給自己的心找一個家,懂月牙兒的不是韓月容,高俊生,還有也不是康先生,而是老舍。

主人公每次看見的月牙兒都是不同的狀態,暗示生活每況愈下,越來越艱難。

她第六次看見的月牙兒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她感到苦悶,母親當了暗門子。暗示黑暗已經來臨;第七次看見的月牙兒沒出現,只有黑暗連點螢火的光也沒有。暗示當時的社會太黑暗,她憎恨自己無能為力,也憎恨母親心太恨,可是錢更恨;第八次看見的月牙兒是美的,清亮而温柔是希望的開始,她已經決定做暗娼。

“女人得承認自己是女人,得賣肉”她更加實際更加明白了這黑暗社會給她帶來的一切,她開始賣了,她上市了。

小説揭示了在當時的黑暗社會婦女為了生活,被迫出賣自己的肉體的真實社會狀況。由此看出,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過着怎樣水深火熱的生活,叫人生不如死。我並不覺得她可恥、下賤,相反我對她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吃人的社會}做出的決定感到理解。不知道大家對主人公有何看法?

第3篇

?月牙兒》以月牙兒為線索,被稱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來反映生活。“我”的父親去世了,而母親一個人要養我長大,“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慢慢長大,甚至連自己父親的墳墓都不知道在哪,“我”討厭失去親人的痛苦,也討厭底層人民沒出路,沒錢賺的社會現象。孤獨的“我”只能忍着飢餓,一直傻乎乎的望着月牙兒,直到落下。

然後,“我”又來到了另一個時期,“我”長大了,娘倆沒了錢,也就沒了食物來源,這個時候便是“我”最苦的時候,如果“我”不去當鋪當東西,“我”就沒飯吃,家裏的東西越來越少,一直到母親當掉了自己的嫁粧,夜晚“我”抱着母親痛苦流涕,月牙兒照着“我”的眼淚……

母親給別人洗臭襪子賺錢,常常臭的吃不下飯,還總是一個人自言自語。

“我”的童年是痛苦的,老舍通過“我”折射出了當時一些兒童的生活現狀,明明這些孩子沒有犯錯,卻受到痛苦的待遇,這會使他們留下一個巨大的陰影。

“我”去讀書了,“我”對讀書的渴望,對讀書才有出路的嚮往,“我”一直住在校長給的地方,成天划水摸魚。校長換了,住的地方也跟着沒了,“我”只能重新尋找出路,這些年,我卻從沒見過月牙兒。

後來“我”去一家餐館當服務生,才明白了“我”一類人要看別人的眼色活着,這樣才能轉到錢,這樣“我”成了飯館的第二號女招待。

“我”不做了,“我”去幹“浪漫”的買賣,最後越陷越深,被抓到監獄裏去,“我”還朝巡警吐口水,唾了他一臉唾沫。在獄裏“我”見到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兒。

從一個可憐的女孩子,到走投無路變的自甘墮落,以“月牙兒”為線索,月牙兒每次出現都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用月牙兒表達了“我”自己的懺悔。多次出現月牙兒,用它照射出了作者心中的想法,側面體現出作者對社會腐敗的痛恨,對世態炎涼的無奈,也説明了,當時社會低層人民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巨大的成功。

?月牙兒》是老舍的一部以人物命運浮沉寄寓社會、人性和文化批判的傑作,讀了它讓人受益匪淺。

月牙兒,貫穿始終的意象,從文章主人公張小月小的時候到她被關進感化院時,一直高高懸掛在夜空,它見證了她艱難困苦的一生,也是她在苦難經歷中的唯一寄託和傾訴對象,它是主人公心靈的象徵,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象徵,微弱慘淡,沒有足以照亮寒夜的璀璨光芒,轉瞬即逝。

主人公張小月,出生在貧民家庭,小時候面對重病的父親,孱弱的她就要學着去當鋪當掉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來換取幾包救命的藥,但是無論她怎麼努力,父親還是離開了她,離開了母親。母親靠給別人做僕人來維持生計,低賤的地位註定了她們只能過卑屈的生活。為了生存,母親嫁給了好心的繼父,給她們母女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父母把希望寄託在小月身上,希望知識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但是就在小月即將考上師範的時候,繼父意外身亡,家裏唯一的經濟支柱又一次倒塌,學費的增長,生活的重擔,對目不識丁的母親而言無疑是沒有出路的。為了生活,為了女兒的學費,母親成為了娼妓,一個為小月所不齒的職業,當然,如果它能被稱為是職業的話。同學的嘲笑鄙視,家長對學校的逼迫,使月兒把所有的恥辱都歸咎到母親身上。可是,這一切的一切又怎麼是不諳世事的月兒所能夠理解的呢?被迫輟學,這條改變命運的路就這樣被堵死了。她的美麗,她的倔強,使她不幸地被牽扯進官場的黑暗鬥爭之中,命運的齒輪讓她成為了別人的情婦,同時也走上了自己“以之為恥”的暗娼之路,她,重蹈了母親的覆轍。年老色衰之後,慘遇搶劫和訛詐,被關進感化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獄中望着那一彎月牙兒,逐漸寂滅,回憶自己悲慘痛苦的一生。

其實張小月也曾有過許多美好的夢想,追求上進,希望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卻因家境貧窮而落空。她美麗的容貌,足可以傍上譚局長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卻因看不慣他的陰險狡詐而不願與之為伍。出眾的外表,出於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不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反而招來了更多的禍事。她美好的初戀,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都因為生活被逼做了娼妓,讓她無法再面對昔日的戀人„追求美好結局竟是要靠出賣肉體,而那些陰險狡詐、兇狠殘忍、為非作歹的人卻依舊過着錦衣玉食、風光體面的生活。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這個墮落的社會,因為這個懦弱的民族,因為一羣豺狼般的惡人。社會的黑暗註定了人世間會存在種種不公和壓迫,即使再冰清玉潔,也註定了她孤苦無依的結局,註定了她會被無盡的黑暗包圍,註定了她會被重重陰霾吞噬,微弱的光亮難以抵擋黑雲的催逼和壓迫。在那無盡的黑暗中,沒有光明與希望可言,無數和她同樣地位的人過着同樣悲慘的生活。張小月就是對這個男權社會的控訴的代表者,要改變她的命運,要改變和她同樣命運的人的命運,就必須要推翻這個不公的社會,否則,只會有更多的人在命運的糾纏中走向滅亡。

現實會讓人低頭。最初在面對社會的不公與命運的捉弄時,或許她還會有那麼一絲希望,可是悲慘的事情接踵而至,她已開始感到絕望,就好像一個落水的孩子,想要抓住一根浮木,抓住一絲生存的機會,卻只能在水中不停地掙扎,最終,沒入水底。小月就好像那個小孩,她已開始屈服,開始放棄。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交換生活,但是為了生存下去,人不得不做逼不得已的選擇,小月是這樣,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很多和她同樣命運的女子也是這樣,試問,有誰不願意和自己愛的人過簡單幸福的生活呢?可是現實不允許,她們已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如果想要活下去,她能做的就是不計一切後果的賺取食物,賺取能讓她生存下去的資本。現實讓人失去了本性,失去了原本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幸福美好的東西。有時候人為了生存下去,可以做她們原本深惡痛絕的事情。於是,人成為了現實與社會的奴隸。

老舍先生的《月牙兒》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説主要是講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倆為了生活不得不相繼成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話説,她的母親為了養活她不得不用這種方法,最後,她長大了又用同樣的方法來贍養媽媽。第一次接觸作品是在高中時期,那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女孩子上了學,讀了書,受了新思想的感化,還要這樣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長的侄子時,她其實就已經開始走向墮落了。最後,她一步步,從風塵場所的招待到淪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來的結果。那時候這篇小説只是給我講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

到了現在重新讀文本,我看到了自己之前忽略掉了的細節。在韓月榮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她只有七歲。文中説月容在八歲的時候學會了當東西,對於沒有什麼生活技能的大小兩個女人,要在城市中生活下去有多艱難,小説也有交代。母親為了掙錢給鋪子裏的夥計們洗襪子,又髒又臭的襪子把她噁心得吃不下飯。即使是這樣,母親也養不起那個只有兩口人的家。

所以,月容有了新爸爸。為了讓自己和孩子有好的生活,至少不要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再嫁應該是最好的辦法。在連生存都無法做到的時候,倫理道德和禮教、抑或是貞節牌坊都不能當飯吃,活下去才最重要。這時候,月容對媽媽來講還是希望,有了新爸爸,孩子可以上學,或許會擁有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事實是,如果新爸爸沒有消失的話,媽媽並沒有做白日夢,因為月容確實過了幾年好日子,上了學,讀了書。

問題辯證的看,受了教育對月容來講是幸還是不幸呢?或許不知道所謂的“自由戀愛”、“婚姻自由”等等觀念,月容後來會不會麻木一些、也好受一些呢?

內心的孤寂、無助和生活的艱難,再加上自己受過的新式教育,夢想和現實之間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麼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兒,最後,在監獄中久違的月牙兒出現,月容內心安慰自己説,這就是自己最好的結局,是好朋友也認同的結局。

?月牙兒》是老舍的一部以人物命運浮沉寄寓社會、人性和文化批判的傑作,讀了它讓人受益匪淺。

月牙兒,貫穿始終的意象,從文章主人公張小月小的時候到她被關進感化院時,一直高高懸掛在夜空,它見證了她艱難困苦的一生,也是她在苦難經歷中的唯一寄託和傾訴對象,它是主人公心靈的象徵,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象徵,微弱慘淡,沒有足以照亮寒夜的璀璨光芒,轉瞬即逝。

主人公張小月,出生在貧民家庭,小時候面對重病的父親,孱弱的她就要學着去當鋪當掉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來換取幾包救命的藥,但是無論她怎麼努力,父親還是離開了她,離開了母親。母親靠給別人做僕人來維持生計,低賤的地位註定了她們只能過卑屈的生活。為了生存,母親嫁給了好心的繼父,給她們母女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父母把希望寄託在小月身上,希望知識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但是就在小月即將考上師範的時候,繼父意外身亡,家裏唯一的經濟支柱又一次倒塌,學費的增長,生活的重擔,對目不識丁的母親而言無疑是沒有出路的。為了生活,為了女兒的學費,母親成為了娼妓,一個為小月所不齒的職業,當然,如果它能被稱為是職業的話。同學的嘲笑鄙視,家長對學校的逼迫,使月兒把所有的恥辱都歸咎到母親身上。可是,這一切的一切又怎麼是不諳世事的月兒所能夠理解的呢?被迫輟學,這條改變命運的路就這樣被堵死了。她的美麗,她的倔強,使她不幸地被牽扯進官場的黑暗鬥爭之中,命運的齒輪讓她成為了別人的情婦,同時也走上了自己“以之為恥”的暗娼之路,她,重蹈了母親的覆轍。年老色衰之後,慘遇搶劫和訛詐,被關進感化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獄中望着那一彎月牙兒,逐漸寂滅,回憶自己悲慘痛苦的一生。

其實張小月也曾有過許多美好的夢想,追求上進,希望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卻因家境貧窮而落空。她美麗的容貌,足可以傍上譚局長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卻因看不慣他的陰險狡詐而不願與之為伍。出眾的外表,出於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不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反而招來了更多的禍事。她美好的初戀,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都因為生活被逼做了娼妓,讓她無法再面對昔日的戀人?追求美好結局竟是要靠出賣肉體,而那些陰險狡詐、兇狠殘忍、為非作歹的人卻依舊過着錦衣玉食、風光體面的生活。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這個墮落的社會,因為這個懦弱的民族,因為一羣豺狼般的惡人。社會的黑暗註定了人世間會存在種種不公和壓迫,即使再冰清玉潔,也註定了她孤苦無依的結局,註定了她會被無盡的黑暗包圍,註定了她會被重重陰霾吞噬,微弱的光亮難以抵擋黑雲的催逼和壓迫。在那無盡的黑暗中,沒有光明與希望可言,無數和她同樣地位的人過着同樣悲慘的生活。張小月就是對這個男權社會的控訴的代表者,要改變她的命運,要改變和她同樣命運的人的命運,就必須要推翻這個不公的社會,否則,只會有更多的人在命運的糾纏中走向滅亡。

現實會讓人低頭。最初在面對社會的不公與命運的捉弄時,或許她還會有那麼一絲希望,可是悲慘的事情接踵而至,她已開始感到絕望,就好像一個落水的孩子,想要抓住一根浮木,抓住一絲生存的機會,卻只能在水中不停地掙扎,最終,沒入水底。小月就好像那個小孩,她已開始屈服,開始放棄。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交換生活,但是為了生存下去,人不得不做逼不得已的選擇,小月是這樣,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很多和她同樣命運的女子也是這樣,試問,有誰不願意和自己愛的人過簡單幸福的生活呢?可是現實不允許,她們已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如果想要活下去,她能做的就是不計一切後果的賺取食物,賺取能讓她生存下去的資本。現實讓人失去了本性,失去

了原本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幸福美好的東西。有時候人為了生存下去,可以做她們原本深惡痛絕的事情。於是,人成為了現實與社會的奴隸。

第4篇

貫穿《月牙兒》全文的,還有矛盾。人物內心的矛盾幾乎無處不在,愛與恨,悲與喜,記恨與原諒,堅守與屈服┅┅在矛盾中主人公成長和淪落。社會與人的矛盾也隨處可見,社會滿足不了她的需要,社會沒有回饋她的努力,社會沒有同情她的悽苦,然而,她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裏。矛盾塑造了她,矛盾毀掉了她,矛盾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感歎,讓我惋惜,讓我感悟。

她每次看見月牙兒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因為她的生活狀態的改變,月牙兒伴隨了她的孤獨和痛苦。我每次閲讀《月牙兒》,感受也是不同的,因為伴隨着成長,對社會的認識也在漸漸變化。雖然我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弄懂小説的思想內涵,但在生活和成長在新的社會裏,透過《月牙兒》敍述的故事,我還是感悟到了很多。

看過《月牙兒》,首先看到的是舊社會的黑暗,在那個吃人的世界裏,沒有男性的支撐,女性便難以維持生活,即使勤勞能幹,即使聰慧過人,但除了委身於男人──一個或多個,她便難以生存。她恨過母親,恨她為維持生計所做的事,她害怕也不願意走上母親的路,他想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曾因單純而受到了男人的愚弄,當愛情的迷夢破滅後,她還是走上了母親的道路。

舊社會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男女老少都在為生計奔波,為了生存,甚至要“賣掉一切”,包括肉體,包括尊嚴,包括夢想。我同情她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同樣生於百姓家庭,雖無權勢,但我們有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權利捍衞自己的尊嚴,可以不辱人格地活着,生存並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5篇

“最後,在監獄中久違的月牙兒出現,她安慰自己説,這就是自己最好的結局,是好朋友也認同的結局。”

讀完老舍先生的《月牙兒》,心裏不免悲痛,全世界都寂靜下來,緩緩拉開窗簾,我看見了月牙兒,它無依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光兒為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粧,這是他的月牙兒嗎?

?月牙兒》為我們講述了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倆為了生活不得不相繼淪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話説,他的母親為了養治她不得不用這種方法,最後,她長大了又用同樣的方法來贍養媽媽。她説這話的時候語調是平穩的,但是,也許她的心在滴血吧!她幼時沒了父親,從小跟着媽媽過着苦日子,媽媽最後還是當了妓女,也許,在連生存都無法做到的時候,倫理道德和禮教,抑或是貞節牌坊都不能當飯吃,活下去才是最重要。她開始排斥媽媽,受過教育的她深深明白,媽媽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無奈,生活還要繼續,她漸漸被逼入絕境,終於明白,也許錢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媽媽離開她後,她的生活走投無路,於是她用自己的身體去交換生活,命運真是殘忍啊,吞噬了媽媽也沒有放過女兒。

他的苦也許只有月牙兒才知道吧!月牙兒安靜的收在空中,一直看着她,沒有任何語言,沒有嘲笑也沒有離開,她的月牙兒確確實實地在守護着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女孩。可是,月牙兒只不過是她為自己找的一個虛無的朋友。夢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面前,她只希望有一個能夠這樣在乎自己的人,可這一切都只是奢望。

她的命運無法更改,這是一個時代的傷。於我們,一羣對未來充滿幻想的年輕人而言,也許永遠也不會懂這種上給她帶來的痛有多深,但我們懂得,在今天,許許多多的困難依然存在,但我們不會選擇一條她走過的不歸路,勇敢的奮進與不屈也許最終可以戰勝這殘酷的命運吧!

許許多多的人批判這個社會太過與現實,沒有金錢沒有權力便是一無所有的,可是我不這覺得,雖然這世界太多困難存在,但這不正有利於物種進化嗎?就像達爾文所説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懷着堅定的信念不屈不撓得前進,不經一翻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雖然《月牙兒》中的她最後結局是悲慘的,但是,如果一開始她將心裏的那個月牙兒想成自己,自尊,自愛,自重,自己保護自己,自己鼓勵自己,那麼結局也許就不會那麼悲慘!

老舍先生的《月牙兒》讓我陷入深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月牙兒,即心裏那個永遠陪伴自己的人,我想更多的時候,那個人應該是自己,自己給予自己力量去戰勝困難;自己給予温暖來保護自己;也許這樣我們才會真正明白生存的意義,成為生活的強者。

第6篇

一輪月牙兒,帶着點寒氣,以微弱的光亮照着大地。它的軟光兒清亮純淨,但只要一片雲飄來,便能籠罩住它的光芒,讓世界墜入無邊的黑暗之中。

這便是老舍的《月牙兒》,在月光般的詩意語言中,滲透着濃郁的悲劇氣氛。小説用一個少女的回憶講述了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喪父,安葬父親和隨母親上墳的時候,月牙兒都帶着寒氣掛在天際。母親在貧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過了一段安穩日子後,繼父卻又無端失蹤,母親走上了做暗娼得道路,當母親與我分離後,我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意——失業、被人完弄、淪為暗娼,月牙兒蒙受了一層烏雲,“我”終於理解母親別無選擇的困境,當母女團圓的時候,我已經重蹈母親的覆轍,為了生存下去而出賣自己的肉身,最後被捕入獄。

小説用舒緩從容的筆調,刻畫了“我”一步步走向墜落的經過。這種墜落背後有一隻黑手推着,而我全是茫然無措。雖然繼父的出現與青年的出現讓我暫時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但這宛若是月牙兒的光芒,一會兒就消失了。在她關進監獄以後,發現“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個世界,簡直就是監獄的縮影,黑暗陰冷,令人窒息。

當時農村經濟的破產,敗兵搶掠敲詐,民不聊生,月牙兒是這場人間悲劇的見證者。這不禁讓人想起安徒生陸續寫於1840至1855年間的小品文《月亮看見了》,那是一部以童話形式寫就的散文集,通過月亮的口吻記敍了月亮每夜的見聞,通過月亮的視角寫了城市角落裏落魄的妓女,荒原山丘上的飲酒詩人,還有逃難的農民和絕望的小丑演員。這個世界就象月光一樣冷清真實。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個月牙兒的見證下,還有着多少如母女兩人一樣的人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着?

月牙兒對此也只能旁觀而無能為力,它的光是冷的,給不了她們温暖。它只能目睹或喟歎,或陪伴着她們,而無計可施。這種狀況也是老舍當時的心態吧。老舍只是用筆去書寫他們內心的掙扎和抗爭,但是並無隨着“潮流”為人物安排一條“革命的道路”。就像老舍説的:“在書裏,雖然我同情勞苦人民,敬愛他們的品質,我可是沒有給他們找到出路,他們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這是因為我只看見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認識革命的真理,但是,藝術作品不同於宣傳材料,為什麼一定要它給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説出窮人應該造反呢?”老舍來自下層人民,幾乎沒有一個作家能夠比老舍更深切的體味到社會角落裏受侮辱和受損害的人羣,沒有人比他更貼近下層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對生活和下層人民的熱愛,使他的筆端迸出生命的火花,異常的燦爛。

第7篇

月亮的真實面目是圓狀形的,但我不喜歡這樣的月亮。因為她太臃腫,讓我覺得她似乎是一位十分富有的人家,整天無所事事。況且她也太盛氣凌人了吧:一個月才出來一次,未免自己也太“貴重”,太高傲了。

相反,我更喜愛由殘缺形式出現的缺月。她那嬌弱的身姿更容易博得人的愛憐。缺月婀娜多姿的身形在天空中搖曳,好似一條小船,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游蕩。

月牙兒在深藍的天空中,孤身一人沉思,她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覺得她很渺小,無法和滿月相比。但月牙兒也有她的美處:在夜深風高的夜晚,一片月牙兒掛在天空,射出微弱的光線撫摸大地,宛如一條薄紗。在這時候去看待月牙兒,你就會發現她的美麗。

月牙兒又像一座做工精湛的小橋。要何等靈慧的人才能設計出、建造出這樣巧奪天工的小橋啊!她橫跨在銀河之間,將銀河兩岸連接一體,這是何等美麗的橋樑啊!但,又一個問題在縈繞腦際:這麼精細的橋樑是給誰建造的呢?是誰在上面行走呢?我左思右想,思考除了我自己認為合理的答案:應該是給星星們建造的橋樑吧,在深藍的天空中,只有她們是行人,只有他們才有資格行駛在這巧奪天工的橋樑上。

我又為月牙兒憤憤不平。為什麼古今中外的智者、詩人、文學家都只評論那臃腫的滿月呢?在茫茫的讚美海洋中,又有多少是在描寫月牙兒的呢?應是寥寥無幾。這大概是應為她太害羞了吧,難怪她在陰雨天不會出來呢!

第8篇

早就聽過老舍先生寫的《月牙兒》了,以前總是聽別人評論的。今天正好讀了讀原著。

小説以月亮為線索,大概有十多次提到月牙兒吧,至少十多次。

記憶中的第一次是父親死時的,那月牙兒,有一絲寒氣。第二次是在給父親上墳時,四周漆黑,沒有聲音,只有月牙兒放出一道冷光,什麼都不知道了,只記得天上迷迷糊糊有個月牙兒。再後來就是她到當鋪當東西的時候了,還有媽媽改嫁、做暗娼、再到自己也繼承了媽媽的事業各個時段看到的月牙兒,同一個月牙兒,不同的感情。最後在牢房中,她又看到了她那老朋友月牙兒,該是種什麼感情?大概也應該是跟第一次一樣的,帶有寒意吧。

月牙兒一次次在她記憶中的碧雲上斜掛着,喚醒了她的記憶,像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好多人看《月牙兒》,看到的大多是同情,為她們母女兩代感到惋惜,當然,這個,我也不否認的,但我似乎又有點不贊同她的做法,是的,她的母親帶着她,只靠給人洗衣服是養活不了她,母親選擇這條路還情有可原,可是她呢?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沒有什麼拖帶的吧?是可以自力更生的吧?在那個時代,品羣的姑娘也不少,但是,大部分還是沒有做娼吧?人家可以靠自己的雙手掙飯吃,日子是苦點,可是人家的錢掙的光明正大,而她呢?自己上過幾年學怎麼了?既是上過學就更應該懂得廉恥,別人可以賣力氣掙錢,她為何就不可以?想有錢,過闊的日子,又不想出力氣,就出賣色相了,自以為會過的很好,結果呢?幸福嗎?恰恰相反吧?

我是不喜歡這種人的。不能説當時的社會沒有錯,可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啊,我欣賞好多人可以貧苦的活着,但我卻很鄙視像這樣的人那樣過着闊日子卻不知羞恥的活着。

看了這篇小説,我又不禁想到了當今許多女大學生,好多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甘願被別人包養。我是很痛恨這種現象的!自己好好的,幹嘛不憑自己的本事去賺錢,就僅僅為了虛榮而去出賣色相?想想自己的處境,你只不過是別人取樂的玩偶,膩了就該被拋棄了。最後什麼都是一場空。

第9篇

那帶着點寒氣的一鈎兒淺金在碧雲上斜掛着,給那個七歲的穿着短紅棉襖的小姑娘帶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徹骨寒夜,從次以後,月牙兒和悲涼便緊緊跟隨着她。

那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人生。從小便學會了捱餓和聽話,漸漸學會了當東西和順從,再長大一些,看見了生活黑暗的一面,在反抗和逃離中卻還是一步步陷入絕望的境地。

貧窮兩個巨大的字壓在她身上,讓她無論如何也無力翻身,無法逃脱。如果可能,她也想像其他女孩們一樣,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的出去玩,而不是在漆黑的小屋裏用自己的身體換取下一頓晚餐。花花世界的誘惑沒有使她動心,母親的發難也沒有使她投降,但飢餓卻還是讓她在與命運的搏鬥中敗下陣來——空着肚子的人沒有資格談論尊嚴,羞恥不是她造出來的,是生存。

“我遇見幾個同學,有的升入了中學,有的在家裏作姑娘。我不願理她們,可是一説起話兒來,我覺得我比她們精明。原先,在學校的時候,我比她們傻;現在,“她們”顯着呆傻了。她們似乎還都作夢呢。她們都打扮得很好,象鋪子裏的貨物。她們的眼溜着年輕的男人,心裏好象作着愛情的詩。我笑她們。是的,我必定得原諒她們,她們有飯吃,吃飽了當然只好想愛情,男女彼此織成了網,互相捕捉;有錢的,網大一些,捉住幾個,然後從容地選擇一個。我沒有錢,我連個結網的屋角都找不到。我得直接地捉人,或是被捉,我比她們明白一些,實際一些。”

我沒有嘗過餓到頭昏眼花的感覺,也沒有試過冬天穿着薄薄的單衣在風裏索瑟,更不知道回到家裏看到家徒四壁時候的絕望……我和那些傻姑娘一樣,吃飽了卻只會做着不切實際的夢。現實的環境暫且還容許我安穩地做夢,而她卻不行,她必須精明,必須實際——這無關乎所謂女孩的虛榮或自尊,這關乎生存。人鬚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而對於她來説,温飽尚且無法保證,情愛便更毫無立足之地了。她並非不需要愛,她需要,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一個真真切切愛她關心她的人,可是她沒有資格。情愛對她來説是奢侈品,只能被拿來當做換取食物的籌碼。在麪包面前,愛情真的無足輕重,所謂的“有情飲水飽”不過是生活富足的人們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

“他若是要你,你得給他相當的好處;你若是沒有好處可貢獻呢,人家只用一角錢的冰激凌換你一個吻。要賣,得痛痛快快地。我明白了這個。”

世界在她眼中是一個等價交換的市場,沒有什麼是不能拿到天枰上稱量的。一個吻等於一個冰激凌,而一頓飯呢,就要用整個身體來交換。就是這樣簡單明確的條件,冰冷冷的讓人不寒而慄。錢是無情的,哪怕是母女之情也會在它面前俯首折腰,體面和尊嚴都是虛的,只有有錢的人才有閒暇去想到這些。

她的生命就像閃爍飄忽的燭光,似乎隨時都會熄滅,卻始終堅持着燃盡最後一絲氧氣。月牙兒陪着她,從七歲那年的冬夜到十幾年後的獄中。生活對她來説是一場磨難,一個人的磨難終將過去,但其他人的呢?

第10篇

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兒》,以高懸於空中的月牙兒為主旋律,通過主人公對它的不同感受,譜寫了一曲天上人間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藝術技巧之精湛都令人歎為觀止。

月牙兒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筆下它卻成了主人公孤獨寂寞時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侶,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會控訴的代言人。總之,它變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兒出現了達十幾次之多,其中有三處是説沒再看見月牙兒,而這又恰恰劃清了主人公性格發展的三個不同時期。

“那第一次帶着寒氣的月牙兒確是帶着寒氣”,“它那一點點微弱的淺金光兒照着我的淚”。小説中此時的主人公還只是個七歲的孩子,這時她感覺到那月牙兒是帶着寒氣的是因為飢寒和喪父的巨大不幸正降臨到這個只知道冷、餓和沒人理是悲慘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許此時她還不懂得那裝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個地方是件多麼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為冷、餓和沒人理而感覺到那月牙兒是帶着寒氣的。接下來作家又寫了月牙兒的第二、三、四次出現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現時帶給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進一步揭示了她的內心世界和悲慘命運。當“我”拿着媽僅剩得惟一不可當的東西--銀簪,坐在那嚴嚴關閉着的大門前時,月牙兒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淚,當媽哼哧哼哧給人洗髒衣服時“我”更愛這個月牙兒,愛它給地上的那點小影子。由上可見,此時的主人公還只是個孩子,她是那麼的天真、可愛、孤獨、寂寞、可憐和不幸,她對自己所遭遇的不幸還沒有任何準備和認識,每當她孤獨寂寞時,她便去看月牙,因為只有它還能給她些許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見月牙兒是在“媽坐了一乘紅轎”,“被抬到城外去”,一個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時,此時的月牙兒“象個要閉上的一道大眼縫”。這時,媽為了不餓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會是什麼,此時她的腦海裏一片迷茫混沌,這個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這月牙兒的形象恰是“我”心靈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對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來文中寫道“我”在三四年裏似乎沒再看見月牙,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沒看見月牙”,此時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沒去噹噹,有吃有喝甚至還上了學,生活似乎變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與安慰了,因而這次月牙的出現成了主人公性格發展過渡期的標誌,從此作家便進入了對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粧,這是“我”在三四年後再一次見到的月牙。因此時“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後“媽”屋裏常有男人來,儘管她還不大懂這些事,但已是“要在國小畢業”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媽。可後來媽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這種無倚無靠的情況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覺到它是那樣“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它“只能亮那麼一會兒,而黑暗是無限的。”月牙兒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裏的感受,此時的她孤苦無助,但她還是努力地同命運抗爭着,沒有喪失做人的尊嚴,她不願象媽那樣,雖然她也理解媽。然而將來對她來説是渺茫的。“我又老沒看月牙了,不敢去看,雖然想看。”從此作家又開始了對主人公由掙扎到最終被黑暗的社會吞噬的敍述。

畢業後她只能自己掙飯吃了,她懷着希望四處奔波,然而沒有事情給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雖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沒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終於她認識到“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殘酷的現實已把她純淨的心靈無情地塗上了污點,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軟光輕輕送到柳枝上”,並感到“這個月牙是希望的開始”,於是善良、單純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愛的迷夢,她從“他的笑”“他的頭髮”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沒了自己,而當月牙兒忽然被雲遮住時,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將崩潰了,然而此時的她還善良,還有同情心,直到為了別人,她又沒飯吃了。

“我早知道我沒希望,一點雲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果然,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終殘酷的現實使她徹底絕望了,尤其是她還得養活已完全失去了掙錢能力的媽。媽的失而又歸無疑給她的心靈以更沉重的打擊,她從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將來,“我至好不過將變成她那樣,賣了一輩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頭髮和抽皺的黑皮”,是無情的現實使她“不願為誰負着什麼道德責任”而墮落下去,就這樣一個曾經純潔善良、正直倔強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運也使她對這個地獄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認識,“我所做的並不是我自己的過錯”,這是對自己行為的最好詮釋,更是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

然而更為耐人尋味的是文章的結尾,正當她打算嫁人不再繼續墮落時卻被送到了監獄裏。此時在心靈經歷了長期的摧殘後,她深刻地認識到“獄裏是個好地方,世界比這並強不了許多”,於是她甘願在此了結一生,也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她又看見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兒。

縱觀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個性,善良正直,聰敏倔強,不遺餘力地執着着飄渺的希望,她本該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終她還是被黑暗的社會吞噬了。

總之,全文“我”與月牙兒形影相弔,構成了小説中的景與情,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和低迴婉轉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兒為題象徵女主人公那隻能亮那麼一小會兒而黑暗是無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頻繁出現暗示着主人公雖屢遭不幸的打擊,但其生命還有希望存在,儘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後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現卻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會吞沒了。至此,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學長廊中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便誕生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