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4篇 "揮別過去,邁向未來"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3W

★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文字,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與思想。本文將為大家帶來一些精選讀後感,希望能夠傳遞出閲讀的美好與力量。

★目送讀後感4篇

第1篇

第一次聞及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説了一句龍應台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台的書正是《目送》,此刻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

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再一次接觸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時候,你僅有你自我。你才是你自我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4篇

第2篇

第一次聞及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説了一句龍應台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台的書正是《目送》,現在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再一次接觸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第3篇

龍應枱筆下《目送》在我看來,其中的母子情誼最吸引着我。

龍應台對兒子甚是愛護,“小時候,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鬆開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一次次地回頭,與我四目對望。”小時候安德烈也是對母親無限依戀,隨着年齡的增長,安德烈從母親的翅膀下走出,卻對着無微不至的母親產生誤解,不屑,甚至反感。這引起了我的反思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呢?國小我在母親撐起的天空下無憂無慮的生活。踏入國中的我卻開始反對母親,對母親處處嫌棄,百般擠兑。當看到《目送》中的安德烈時就好似另一個我邊看邊回憶。

兒時,我對餅乾情有獨鍾,每一次去超市都要買上幾盒,母親大方地不厭其煩地陪着我選購。升入國中,母親偶爾拉着我去超市買餅乾,可我總是生氣地推辭:“我都多大了,不吃餅乾了。您也別再管我了。”母親聽罷,臉上充滿期盼轉為滿臉失望。

或許,我可以放下煩躁。但每次卻情不自禁的向母親發火,母親總是讓我一個人先冷靜。

“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我讀到這裏時,恍若隔世……

正如書中所説,母子情會被時間衝去外面的光澤,但其中的內涵——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母親對兒子不斷的謙讓與理解不是就證明了這一點麼?所以我決定收斂一下我那煩躁的情緒,好好學習,讓母親不再為我擔心,更要讓她高興。

我相信《目送》之中的道理會傳播的更廣,讓更多以自我為中心,所謂“叛逆”的少年迷途知返,回家好好孝順父母,這便是“生死筆記”《目送》,給我的最真實,也是最偉大的道理和啟示。

第4篇

初讀《目送》,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心靈觸動,僅僅是有種不明所以的緩緩升起的想讓人歎氣的憂傷。正如序中所説的“看見”,我也只是看見了她的憂傷,只可惜啊,這憂傷,僅僅在我的心外。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還正值年少吧,路並沒有走多久,也沒有走多長,一開始同行的人大多都還在身邊,那些不小心走失的親愛的人,都已經在我不懂珍惜的時間中漸漸忘卻,所以無法理解作者對於“舍”、對於“傷逝”的落寞。

我曾經是多麼相信我擁有這世上的每一個永恆美麗的瞬間啊,可現在已經離別將至,我不得不對那個自己説再見了。而我曾經多麼相信我們一直能到永遠啊,可沒想到,竟連一瞬也沒有。

面對緊閉的門與空蕩的街,我從不曾感到過,或是説沒有意識到過,已經有人與我漸行漸遠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也有一些永不再見的人仍在我心中停留,他們的音容笑貌都還在記憶中,但記憶卻是一條光線明滅的長廊,最初歡聲笑語,最終形影寂寂,如此反覆,他們也僅僅存在於我的記憶之中。耳邊響起悲壯深刻的音樂,我才知道那是在暗示我我們已經離別很久了,他們留給我真實的東西只會是一個蕭索空寂的背影,或許,就連一個背影也沒有。

在這突兀的當下,我終於想起了他們對我説的最後一句——“不必追”。於是,終於開始了不曾明白過的失聲痛哭。

哭聲漸歇的日子裏,我漸漸意識到,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而所謂的父女母子朋友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合上書本,在這哭聲漸歇的日子裏,我看見了另一面的我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