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7篇 《目送》觸動心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7W

《目送》是中國知名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之一,其中收錄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她對於人生和社會的不同思考。本文通過閲讀《目送》有感而發,深刻領悟到生命的短暫和珍貴,同時也感受到作者對於人性和責任的深入思考。

《目送》讀後感7篇 《目送》觸動心絃

第1篇

春花、夏日、秋月、冬雪,歲月極美,美在它必然的流逝,最終留下來的,僅有我們獨自一人。

兒子的獨立,父親的衰老,這使龍應台的文字吟唱着對生老病死的無奈,本文以六次目送,慢慢綻開故事的花苞。第一次目送華安上學,望着華安上學時稚嫩的樣子,龍應台是多麼懷念啊!可否記得?你第一次上學時的模樣?當生命剛開始時,我們對父母產生了巨大的依賴,父母卻希望我們獨立。外界不斷變化,我們被外界各種各樣的壓力束縛起來,真正變得獨立起來,我們開始渴望成長。於是,有了第二次的目送,龍應台目送華安消失在街頭,他們就彷彿站在河的兩端,華安頭也不回地離開,而龍應台只能站在另一岸,默默地注視,挽留的語言吞進了肚子,手也放下。因為她知道,一個人的成長是註定要離別的。

她明白:所謂父子母女不過是望着對方的背影漸行漸遠,最後消失不見。

中國人不善於表達自己內心那深厚的愛,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內心最柔軟的情感,就如同姑姑對爺爺那樣,每次見到總會帶來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和營養品。可那又怎樣呢?爺爺什麼都不缺,缺的是一種陪伴,我不記得姑姑們寒暄的語言,卻依舊清晰地記得姑姑在時爺爺眼睛裏閃出的如星辰般明亮的光和她們離開時爺爺眼底的不捨與落寞。我曾問過爺爺為什麼不讓姑姑留下來或讓她們來多陪陪你呢?爺爺總是笑笑,説:“我知道她們忙,沒關係,她們還記得我就好。”聽到這兒,我不禁為爺爺感到悲傷。爺爺的房間裏依舊有着姑姑小時候玩壞的玩具,每每爺爺看到那些玩爛的玩具,眼裏總是充滿了希望的光芒、當春節來臨時,爺爺是最開心的。因為姑姑們總會打電話給他,爺爺多了一份温暖,少了少了一份孤獨。

世上的父母,所有的思念都是圍着孩子,沒有再比這思念更深沉的熱烈的東西。孩子卻迫不及待地想離開,只不過是想追求更多的美好。父母一次次的目送,孩子漸行漸遠。

《目送》讀後感7篇 《目送》觸動心絃 第2張

第2篇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智者交談,反思自己的平庸、淺薄,走出一段能讓自己回味的人生。

?目送》的作者是龍應台,此書也是作者筆下的“人生三課”之一。作者將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等所帶來的無味雜陳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將自己遭遇人生慘敗時的失落和掙扎,痛苦和灑脱扣擊讀者的靈魂。她筆下的人之常情,物之常理,深深地影響了我對漫長人生之路淺短、天真的看法。

她如黑夜裏的繁星,春日裏的細雨,指引着、滋潤着我。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象徵,後來才知道,原來海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會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不相信》一文中對誓言的'闡釋,顛覆了我對以往永恆的誓言的理解。原來,永恆只是想象,是不存在的,不要用誓言去推脱,去用行動珍惜吧,趁現在可愛的事物還觸手可及。

“我們拼命學習衝刺100米,但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該怎麼跌的有尊嚴;當你的膝蓋跌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的無法忍受時要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跌倒》中的警言佳句給了一個迷失之人,一個正確的方向,一個前進的路標,讓那個人從以往那個“輸不起,摔不起”的人,變成一個不吝嗇去輸去摔的人。輸,輸得有意義;摔,摔得有價值。

“一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柱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所以:抬腳,走吧,路就在腳下。趁春還是朦朧,晨還在醖釀。起身,去吧,茶以漸涼,趁風還在吹,夢還在飛。時間也不早,笑對一切,踏上追夢的征程。

?目送》是一本書,一本好書,帶着美麗和憂傷。它將千山萬水、千言萬語、千思萬想融於一書,讓我悟品人生,帶着這些思想精華向前行走,穿越人生的千山萬水。我想,這本書定當影響更多的人,流芳百世。

第3篇

這個暑假,對我來説是收穫的、成長的!因為我和媽媽共讀了一本深入我青春靈魂的書籍龍應台的《目送》。

看到媽媽讀這本書時,眼眶濕潤的感動,眼底深深淺淺的憂傷,我亦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但不至於像媽媽的感觸那般深邃!

我讀《目送》感悟到歲月如歌、感恩父母無言的愛!時光溯源,從兒時的蹣跚學步、入幼兒園、走進陌生的校園,每次父母的目送,我都惶惑的尋找媽媽的背影,不停的回望人潮後的爸媽。

我清晰的記着他們離開的背影,微微的關懷中帶着深深的不捨。光陰似箭,一去不返。轉眼我已是青少年,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

這是我讀《目送》時突然感受到歲月的匆忙,抬頭看陪伴我讀書的媽媽,她曾經的黑髮裏,不知何時竟摻雜了幾根白髮。曾經我以為,長大就是鮮衣怒馬,仗劍天涯。後來,在一遍遍目送後,我恍然,長大還意味着獨自漂泊,心中牽掛。原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句話令人不禁掩卷深思,震撼我的心靈。這個暑假,我極力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參加了一個暑期軍訓營,這是我成長歲月中,最長的一次獨自遠行的別離。

出行那天,悶熱的天氣突然下起小雨,爸媽送我到目的地,要身處陌生的環境,我忍住淚水在眼眶打轉,卻強忍着不讓它掉下。在我走進出發的列車,輕輕回頭,卻驚詫的發現,爸爸紅着眼眶,媽媽在悄悄地抹淚。

我的眼淚再起,像斷了線的珍珠般滾落,我坐在車裏,看着他們的背影,我們互相目送着漸行漸遠。正如龍應台所説,我和他們的緣分,是註定的。

我們會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他的身影從大到小,從清晰到模糊,徹底的消失在眼簾中,不再出現合上《目送》,心中感念紛紛,許多回憶湧上心頭,眼睛不自禁的.濕潤。

其實這本書,有些部分我並未完全看懂。因為很少有作者共同的經歷,但不乏是一趟盪滌心靈的旅程。或許有一天,當我長大走上社會,有了自己的生活,體會到人生的不易,我才能真正讀懂龍應台的《目送》吧!

與媽媽共讀着《目送》,互相交流着閲讀的感悟收穫,也感受着彼此濃濃的愛與親情!我頓悟人生的真諦,在作者的字裏行間,在作者細膩的情感世界,我找到了共鳴,一本好書,會給你一次痛徹的領悟時光無言,愛亦無言!

第4篇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着不凡的驕傲和鋭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温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着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第5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目送讀後感。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説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台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台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閲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台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着一切我該做的並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長隊去安檢。我就這麼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粧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後,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彷彿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台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着不捨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着龍應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第6篇

世上最令人覺得悲哀的事,若要排個名次,那麼送別肯定能位居前三名。無論是送親人還是送朋友;送得遠還是送得近;暫時送走還是永遠再見,多少都是令人悲哀、歎息甚至掉淚的。我們送走一個人後,回來的可能是希望、可能是失望;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敗;可能是任何東西,也可能什麼都沒回來。

我也經歷過送別。送別我的爺爺、太爺爺(他們再也沒有回來),送別我的幼兒園、國小(我還可以進去,但再也不能回去了)。我也被送別過:上學、出門(幾乎天天都在進行)。反正,不論是送別還是被送,滋味都不好受。

記得我第一天來到這兒時,揹着書包、提着大包小包邁進校門的那一刻,心中突然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有害怕、有嚮往、有不捨。但我沒有回頭,也強忍住沒去想像站在門口的媽媽此刻是什麼心情,我不敢。在長一百多米的大道上,我獨自一個人匆匆走着,沉重的包裹使我停下好幾次,但我一直沒回頭,是的,我至今也不敢。夜,靜悄悄的,只聽見我的腳步聲,平坦的磚路上只見由兩側昏黃的.路燈照出的投影,隨着我的步伐慢慢地移動、拉長、消失……

每週,這樣的一幕都會上演,我還是忍不住想到:為什麼以往媽媽天天送我去上學、上課,我也常常送她上班、出差,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不捨和難過的感覺呢?她想必也很不捨吧,看着那個以前天天被自己牽着、護着的人兒的背景越來越小,越來越遠,最後消失在拐彎處,心裏怎麼踏實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只要是經歷過目送或被目送的人,心裏都有底——現在我們能感知到這種情緒。送別會令我們難過,但這是成熟的路上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兒——放下。

其實,目送別人漸行漸遠,就是一種放下。他會用默默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無論是誰都會有不捨的時候,但是放下一個人,讓他走,自己只是目送他離去,也必須學會。只要我們領悟了目送的真諦,就會發現:送別,真的很美。

第7篇

一直決心好好讀書,卻都因為忙於工作中的瑣碎不能堅持。20xx年伊始,決心藉助外力監督,讓自己不好意思找理由。1月7日,收到西城團區委快遞來的《目送》,打開看見外包裝,就有一絲欣喜,淡綠油畫封面設計,套上半透明的硫酸紙書封,忽然就那麼走進自己心裏了。

目錄中看到三部分73篇散文,加上自序《你來看此花時》,共74篇。翻開正文,每篇中都配有相應主題的照片,感覺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作者的距離,更難得可貴的是,很多張照片都是作者自己拍攝的作品,不由更加佩服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行動力,想想自己在很多時候,空有想法,總不能落實,時間久了,具體的事情淡忘了,留給自己的卻是越來越多的惆悵和落寞,是對自己的不爭之惱,時間長了,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此,在這個年關前,在述職測評慰問考核等常規工作忙不開身加上民主生活會更忙死人的情況下,決心有個不一樣的`開始。

全書名為《目送》,開篇也是《目送》。讀完,覺得這篇所述是全書靈魂,像一根線串起了全書,奠定了全書的調子。雖然,目前我還只讀完了第一部分,但已經找到很多共鳴,有些是感情上的共通,如《目送》中作者與孩子一起手牽手第一次上學,那種母子之間的依戀我相信是大家共有的。而此後,孩子大了,僅剩下母親自己的守候。也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些後落寞的共感。

作者最後從這些回憶起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過往及現在。進而告訴我們她的所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此,短短的一千餘字,把為人父母與孩子從小到大互動的心路勾勒清晰,也把為人子女從小時與父母強烈的依戀到青少年時對父母的不屑,到自己成為父母后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寫得很到位。但是,作者最讓我欽佩的是,她不僅寫到位了,而且悟得很透,所以她不偏執,她告訴我們,面對父母子女漸行漸遠的背影,不必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