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後感13篇 《數學之選:觸動心靈的人生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9.51K

電影《被數學選中的人》是一部拍攝於2015年的劇情片,講述了一位凡人從數學大會的競賽中脱穎而出並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打破了人們對數學的固有印象,展現了數學在解決現實問題和改變人生的巨大潛力。通過深入人物情感和栩栩如生的表演,這部影片向觀眾訴説了背後隱藏的關於勇氣和成功的故事。

《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後感13篇 《數學之選:觸動心靈的人生之旅》

第1篇

讓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窮盡一生,只是為了證明一道題,實在是一種資源浪費。這樣的數學研究到底有什麼用?這樣一個跌宕起伏,綿延三百年的證明過程,最終給人類留下了什麼呢?恰如老百姓所言:有啥用?其實,很多數學問題表面上看來可能是沒用,比如費馬大定理。但很多這樣關起門來做的純粹數學研究,後來被發現非常有用。

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卻不能解釋這是為什麼。因為數學家做這個時,並不是考慮這個東西有什麼用才去做,而是單純地覺得這個東西很神奇。那些因費馬大定理而誕生的劃時代的研究,深遠影響了現代數學,而這些數學知識又成為其它學科改變我們世界的核心推動力。而這一切,皆源於一行寫在書頁上的不辨真假的靈光一現……其實,數學真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每個人,它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意識之中,或者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以至於不知不覺。或許,對於普通人而言,當你把所有的`公式、圖表,把這些具體的知識忘掉之後,最後沉澱下來的東西,就是數學送給你的禮物。讓我們收好它,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後感13篇 《數學之選:觸動心靈的人生之旅》 第2張

第2篇

我收看了《被數學選中的人》這一系列的紀錄片後,收穫很多,也很受震撼。

我首先了解了數學的本質,在第一集的時候,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了數學,發現數學竟然是那麼神奇又令人捉摸不透的`東西。從一幅幅包含着歷史歲月痕跡的畫面中,我發現原來古時候每個地方的數學都是不一樣的。蘇軾説過:“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説,從不同角度來看,數學都是不一樣的。不僅如此,在紀錄片中,還有許多“被數學選中的人”發表了他們對數學的看法。他們中有人説“只要你對一件事感興趣,那麼多難你都會想要完成。但是如果你不感興趣,多簡單的事你都會懶得做。”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在從今往後的學習中,我也會努力讓自己對每一門學科都感興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最後,在這個紀錄片中,我對那些古代的數學家印象也很深。不管是阿基米德還是歐拉等等那些數學家,他們都有一顆熱愛數學的心,其中,阿基米德就算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要認真的計算圓的周長,最終為數學獻身。

這個紀錄片也讓我受益不少,我也會更認真的對待數學。

第3篇

數學智慧,是最高級的智慧。它引領着人們的將來,是無上的領導者。而它又向人類展現了”天賦的主導作用。

那麼,是否在這一個領域中,真正存在天才一-被數學選中的人呢?

數學的起源,可以追尋到古埃及甚至更久以前,高級的靈長類動物”人類”很早就有了對數字的敏感性,這是所有人的天份。但隨着數學進一步發展,一些數學上升到了新的維度,從四則運算到二次根式,再到幾何、代數,最後至微積分。數學在不斷地變化着,帶給人的越來越多,但同時也變得更難,於是就出現了兩種人:一種是普通的人,另一種則是名為“數學家”的聰明人類。

經常有人説:"數學家之所以擁有極高的數學造詣,是因為他們本就異於常人,是被數學選中的人。”但實際不然。在看了紀錄片後,我發現學生及家長眼中那為了應考,有固定套路的數學是短淺的。像歐拉、亞里士多得、費馬這樣的大數學家,他們從不為了功名研究數學,而是因為心中那股對數學純粹的熱愛。其他數學家亦是如此。

正常成年人進入杜會後,對數學的印象只剩下四則運算。而數家們仍保持着數學的`鮮活記憶,繼續研究着我們看來高深且無用的數學。即使不知自己的發現有何用處,何時能派上用場,也不曾停下前行的腳步。

數學之美,只有少數人可以欣賞,欣賞的底氣源自熱愛。每個人都是被數學選中的人,每人都有比肩神明的機會

第4篇

數學,並沒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定義。它在大多數人眼裏是複雜而不可捉摸的,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同時,數學也是美的,引人入勝的,因為它的神祕不斷吸引着那些熱愛探索的人,它隱藏在生活中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裏,也許是一朵花,也許是一幅畫,也許是一首樂曲。

片中講到了古代的數學文明,在那時,數學就是一樣實用的`工具。它幫助人們確定修房的地基,記錄時間的變遷等等。後來人們又因為各種的實際需要,發明出更多與數學相關的東西,於是乎,數學的發展實則就推動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從過去發展到現代社會,從簡單到複雜,令人感慨。而這巨大的變化正是數學帶來的規則與秩序,以及由數學抽象延續到實際生活的體現。

數學真是一個神奇而引人遐想的東西,它甚至可以説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它帶來理性與邏輯,概括了世間萬物的本質。它與美術、音樂之間的奇妙聯繫也令人感歎。也許我們覺得數學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就存在於生活的點點滴滴。

第5篇

數學,是個奇妙的抽象概念。它看似簡單,但其實它的身後藏匿着無數的奧祕,它離我們很近,近到菜市場的算術,試卷上的題目,手機上的一個個程序……但它的神祕又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潛在的疏離感,這也就造成了一部分人不喜歡數學,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人們的生活處處有數學,我們需要數學,我們離不開數學。

可以説,數學是眾多學科的基礎,比如物理、化學、天文等等。人們在數學的基礎上不斷向各個方面探究,不斷尋找着一些規律。這些探索與創新推動了科技的發展,世界的進步。同時,也讓數學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樣東西以及我們的一門重要學科。人們創造了數學,數學創造了科技、音樂、美術……一個個跳躍的音符是在數學的邏輯上締造的,一幅幅美麗的畫作也是在空間與幾何的輔助下完成的,數學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還有一些未知的,等着人們探索,

有人熱愛數學,必然就會有人不熱愛數學。數學像一朵帶刺的玫瑰,神祕而美麗,熱愛它的人早已泌在玫瑰的花蜜中,而不熱愛的人一看見它枝幹的荊棘就開始退縮,熱愛它的人被數學處處吸引,幾個數字、幾個符號、幾個公式。而不熱愛的人只能看見數學枯燥的一面。數學家們會為了一道題廢盡心思,他們享受與數追逐的過程,但在旁人看來,這些是痛苦且無意義的。其實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事情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但真理與熱愛除外。

我是一個對數學不大敏感也不大感興趣的`人,我能感覺到解完一道難題後的自豪感,但大多數時候,我感覺到的都是數學為我帶來的失落與痛苦。我一開始並不能理解那些熱愛數學的人對它的追求,在他們眼眼裏,數學是美的,而在我眼裏,數學是複雜的,枯躁的。但看完紀錄片後,我明白了,也許數學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快樂,在那些熱愛數學的人心中,有一個名為“數學”的世界,他們享受着這個世界為他們帶來的幸福,我雖不在那個世界,但我也會揹負着數學的“愛”,不斷前行!

第6篇

在平時的數學學習中,作為國中生的我們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證明題。同學們總抱怨,證明它們有什麼用?證明幾個算式和線段的位置關係的意義何在呢?同樣,數學家們埋頭研究,也許只是為了證明一個定理,或是研究數的一些性質。

它們看似是無用的.,尤其對於普通人。然而我們回頭去看,至今被證明的數學定理用事實告訴我們,沒有一項研究是無用的,它們都成為了後來新的研究的理論基礎。“數學的無用就是有用,如果我們把數學看成一項創造性的工作,有用的都是已經創造出來的,無用的才是待開發待創造的。”視頻裏一位學者這樣説。數學推論是一切理論的最核心,表面上的無用隱藏的是研究的最高境界。

回到數學家的研究內容。他們在研究時,也許並沒有考慮他們的研究會有什麼用,他們只是沉浸在自己純粹的數學思考裏。他們如此努力,甚至耗費人生中最寶貴的幾年時光,僅僅是因為心中對未知的好奇。他們願意在這樣的事情上下笨功夫,也許最後的實際用處連自己都看不到。數學家這樣的求索精神也值得我們敬佩、學習。

第7篇

在沒有看《被數學選中的人》之前,我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難以琢磨的,看完這部紀綠片之後,覺得它沒有那麼無聊了,但我們都無法否認,數學,確實很難。

數學要處理的是非常抽象的數量關係。因為受到感官的制約,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完全真實的。所以如果想離真正的機理和本質更近一點,數學抽象或許是最有效的途徑。它還有一個特徵是多級抽象,就是在已有抽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那麼這樣就會離我們現實直觀的東西越來越遠,在頭腦中慢慢變得模糊了,我們就覺得它很難了。

數學雖然難,但它非常有用,有用的不是那些枯燥的公式,也不是那些複雜的計算。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這樣説:"當你把所有的公式、圖表,把這樣一些具體的知識忘掉以後,最後能沉澱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數學教育所賦予你的東西。”這就是學科素養,而推理能力,就是數學帶給我們的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我們解得每一題,都需要推理能力,它幫我們解決了困難。當然,數學的作品可不止這些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計算着物品價格,維持經濟平衡,它編出了高質量的'程序,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保障和娛樂;它是所有電子產品的根基,也是航空業,交通業的基礎,沒有它,就沒有科技。數學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首先,我們要有不畏困難,敢於挑戰的精神,這樣,我們就能快速的進步。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應該用足夠的時間,來自己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進步。

看完了這部紀錄片,使我對數學充滿了信心,我相信,只要有不怕困難,不懼失敗,敢於挑戰的精神,加上一顆想學好數學的心,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多探索,並持之以恆,我肯定能學好數學,慢慢走上頂尖!

第8篇

這部記錄片,能帶給你清晰的思路,從遠古結繩計數、到37000年前非洲南部出土的一塊狒狒的腓骨上面,清晰地呈現29倒v字型刻痕,再到公元前3000年4000年,人們記錄的兩個“5”,五隻羊和五頭牛的共性,把這個“5”抽象出來,這就有數字抽象的`概念。到了3600年前萊茵德股本和莫斯科古本上記錄了80多個數學問題和解答。很多問題是和分麪包有關的,其中有一道題是如何讓10個人平分9片面包,也就是每個人怎麼拿到9/10片面包。古埃及人明顯已經熟練掌握了分數的運用。

在梭草紙上,這道題的答案是9/10,等於2/3加1/5加1/30。實際的操作。將其中五片平均分為兩塊,正好十塊,每人拿一塊,把剩餘四片平均分成三塊兒,一共12小塊,每人再拿一塊,還剩兩小塊兒。

把這兩小塊兒每塊再平均分成10小塊。這樣每個人又可以再拿一塊兒,正好平均分完。這樣切的話,每個人分得的麪包不但數量相等,連大小和塊數也是一樣的。在中國的記載中,公元前1000年左右,商高與周公對答,勾廣三股修四進於五。這裏的溝就是小腿骨,是大腿,這是古人從自身身體上發現並引申出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兩條直角邊,如果勾股定理大概是由於人們在丈量土地和建造房屋時,要經常計算直角三角形的邊長而創造的。到了後來為了建造房子需要算面積,發明了幾何;為了量天測地,又發明了三角;為了計算天體運動,人類就發明了微積分。為了描述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人類又發明出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強有力的工具……

第9篇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被數學選中的人”。這部紀錄片從數學與人的關係出發,介紹了數學對於我們的意義,同時邀請了許多“被數學選中的人”談了談對於數學的看法。紀錄片中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就是關於生活中我們常常提到的無理數——π。

圓在數學裏可以説是一個“完美”的圖形,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身邊的許多建築例如上海天文館、上海物理研究所、東方明珠等,都是由圓作為建築的一部分而構成的,這也使得這類建築顯得格外美觀。圓上那優美的弧線和兩個端點處毫無瑕疵的連接總能給人一種“完美無缺”的既視感。

除了“圓”之外,由一個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出的“圓周率”也是數學界的一大熱門。雖然π是一個無理數,但是古往今來仍有無數的.數學家為了追尋它的“謎底”付出畢生心血。這就是因為,對於未知的無限追求,是人類存在於宇宙中的終極意義。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數學是有些枯燥的,大量的計算與幾何圖形的拼搭會讓我感到乏味。當我聽到紀錄片裏説的,“其實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可能真的不完全叫數學。”時,我就對這部紀錄片產生了興趣。既然我學到的不是真正的“數學”,那真正的“數學”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看紀錄片我瞭解到,在這些“被數學選中的人”眼中,數學原來是美麗的、簡單的、抽象的,甚至是讓人慾罷不能的。正如其中一人所説,“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數學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而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被數學選中的人”,自然是因為他們努力研究數學,對數學充滿熱情。

我們也應當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多用心體會數學,把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也許這樣就能像那些“被數學選中的人”一樣,感受到數學的美麗了吧!

第10篇

看完這4個視頻,我感受頗深,心裏不禁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這種震撼是發自內心的巨大感觸。

這門十分虛幻神祕的學科,不看重結果,而只在乎探索路上的風景。有很多數學家的最強大腦耗盡一生的經歷去解決一個在現在的生活中用不到的問題,有時這個問題會很難,而只要有一個數學家推進了這個問題的一步,都會特別高興,在平常人看來都很不解,為什麼他們解決了一個與現實生活幾乎無關的問題卻那麼高興,可能他們並不知道這正是數學探索精神的體現,而這些數學家們都沉迷於數學當中他們探索的最大回報就是解決這個難題。數學家們不追求外表的奢華,他們都只沉浸於自己的世界當中。正如清華大學的掃地僧韋神---韋東奕,他經常吃白饃,喝礦泉水,他外表樸素,但是內在的精神食糧卻十分的充盈。數學家工作的形式非常簡單,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只要有一根筆,一張紙和一道難題!

這個視頻中所閃現的各種數學公式,難到宇宙最美公式,簡單到π,無不詮釋着宇宙的真理。

被數學選中的人,不是數學在眷顧他們,而是他們痴迷於數學,追求於數學,換句話説,不是他們被數學選中,而是他們選擇了數學。不要看到他們的.成功,嫉妒他們的成功,要知道在這成功的背後,他們付出了常人的多少倍努力!

學好數學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靠着你學習數學的興趣,而這學好數學的興趣的產生正是你自己選擇了數學。

許許多多的數學公式和基本概念都是搭建數學世界的基磚。

你可以為數學而奉獻畢生精力,但數學不會因為你討厭他而放棄喜歡數學的那些人。

數學是一位抽象的巨人,他頂天立地,卻又神祕莫測,願你選擇數學,成為被數學選中的人!

第11篇

平常我們可能會覺得數學好難,好枯燥,甚至對它恨之入骨。但是我們的世界真的可以沒有數學嗎?當然不行。世間萬物都是由數學構成的,數學像一位偉大的母親,養育了天文學、物理學等學科,不斷推動着世界的發展。

那麼,既然數學那麼偉大,一定非常深奧吧--確實是。就從圓周率π開始説吧,它的定義每個人都懂,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可它具體有多大呢?我們只關心做題時用到的近似值:,可卻有一些人,他們耗盡心血,花費一生來求這個數,比如阿基米德,直至死亡最後一秒都在呼喊:“不要弄亂我的圓!”類似於π這樣的數還有很多,更難的也有。到底是什麼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數學家們用自己寶貴的青春和生命,去解決幾個千百年前就提出的無人能解的問題呢?其實是熱愛,只要熱愛做一件事情,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困難。這些我們眼中的“狂人”,因為對數學痴迷到了極致,才有動力,去不斷解決那些問題。

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的`目光是多少的短淺啊!我們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其實都只是數學的表面,我們還遠遠未到那種境界,那種層次。

紀錄片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在人們走入社會之後,忘掉了學過的數學那部分之外,都是數學的本質。那麼,這些沉澱下來的數學的本質,必將幫助於未來的生活。”但這些數學的本質,難道是我們天生就有的嗎?並不是,感謝這些老師們,將數學的種子播撒在我們心中,他們在傳播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同時在傳播未來的希望,培養未來的人才。

寫了如此之多,再回過頭來看標題《被數學選中的人》,他們也許是早年成名、年紀輕輕便學富五車的人,也可能是單憑一己之力解開千百年來數學難題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還或許是我們身邊的數學老師以及“別人家的孩子”等等等等。他們為何如此優秀?不僅是因為數學選中了他們,同時他們,也選中了數學,從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偉大而耀眼的時代。

我們或許不會被數學選中,但我們卻可以選中數學。數學是推動萬物發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我們努力學數學,學好數學,地球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第12篇

什麼是數學?數學家們給出了各式各樣的解讀,數學家們説數學是人類發明的最實用又最抽象的一門學科,它具有抽象、直觀、邏輯推理、對稱等你能想到的一切的樣式。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數學,物理、化學、語言學等各類學科都是建立在數學之上。

蘇軾有一首詩裏説:“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對數學的認識都不大一樣,有的人學數學很快樂,有的人學數學很苦惱,有人説數學是和諧對稱的,有人説是奔放刺激的,對我來説學習數學是快樂的,它指引我遨遊在知識的海洋。

據考古發現,在7000年前的兩河流域發掘的泥板上,雕刻着數學乘法表、平方表、立方表、甚至更高級的冪數表,説明古代這個地方數學已經相當發達了,這裏的數學被稱為巴比倫數學。我們中國古代也有很厲害的數學,例如勾股定理最早記錄在我國春秋時期,説的是人在跪坐膝蓋成直角時,勾三指小腿長三,股四指大腿長四,那麼腳與屁股的距離就是弦五了。到後來的天文學家測量天體運動,使用的最基礎計算方法就是勾股定理。

在古代數學的基礎上,近現代數學可以説是突飛猛進,湧現了一大批卓越的數學家,而且近現代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數學,並設立了許多獎項來鼓勵數學家,有一個獎項就很有趣。在300多年前的歐洲有一個人名叫沃爾夫斯凱爾,他失戀後很痛苦想要自殺,自殺前無聊看報紙看到了一則數學猜想,在當時還沒有人能夠證明這個猜想,沃爾夫斯凱爾越看越入迷,越看越想去證明,以至於忘記了自殺,之後沃爾夫斯凱爾決定振作起來,為了感謝這個猜想,他將一大筆錢捐出來設置獎金來獎勵能證明該猜想的'人,這個著名的猜想就是費馬大猜想。直到1995年,英國數學家懷爾斯終於證明了費馬大猜想,費馬大猜想也變為了費馬大定理。

那麼數學家都在做些什麼工作呢?數學家們用一句話概括了——我們在造工具。人類科學的發展都是建立在數學之上的,例如蓋房子需要計算受力,還要計算美觀(沒錯,美也是計算出來的!),如此便誕生了建築學;看星星變化也要計算,便誕生了天文學;就連音樂也是音樂家通過周密計算才譜寫出來的,在數學家眼裏,音樂完全可以描述為一首正弦波的集合。數學如此重要,數學家們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就是為了人類科學在發展中隨時可以用到需要的工具,而不為無米之炊,所以,數學和數學家們都是偉大的科學先鋒!

第13篇

數學這種東西,我們看不見它,摸不着它,它卻滲透了我們的生活,指導着宇宙的萬物。它就是一張通行證,人類只有完全將它握在手中,才有可能打開通向世界的真理和本質的門。如此看來,數學真是個既高大上,也又接地氣的強大工具。

“發明、研究數學的人真是太偉大了!”我也想過要成為一個能夠像他們一樣“青史留名”的人,畢竟我認為我姑且也算至少半個“被數學選中的人”。不過,面對浩如煙海的難題,以及一大堆一聽就讓人恐懼的知識點:圓錐曲線,各種奇形怪狀的函數、各種向量、一堆強大卻總是不知道怎麼用的定理......我的頭都大了。可惡!想要成為青史留名的數學家實在是有難度。這些入門級的`東西已經把我難住了。

不過,在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第四集時,我的疑惑和顧慮逐漸被解開,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所有人都要面臨數學的難度。可是我又想了想,又變得難受起來!好像在對數學研究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中,總有幾位像是“開掛”一般,和我們這種“凡人”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檔次。像歐拉,他13歲入讀巴塞爾大學,16歲就取得了碩士學位,1年產出800頁論文……這很明顯不是正常人啊喂!我的疑惑和顧慮不減反增。

最後,我想清楚了。人家可是歐拉,我不是歐拉不是黎曼,不是牛頓,不是愛因斯坦......我何必要跟別人比?我做好自己不就得了?就像歷史的推進,它不是由某一位君王、某幾個人推動的,而是所有的人在一起推動的。數學的發展也一樣,它不是由幾個人推進的,而是由所有數學家、所有人對數學的熱情堆砌起來的!能在其中貢獻一份力,是我的榮幸,也是我的追求!

所以,我將努力作出更大的貢獻。既然我已經走上這條路,那就一路走到天黑!我還是抱一點希望,希望自己可以"青史留名”。人總要有希望,萬一實現了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