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課標綜合實踐心得體會範文5篇 綜合實踐:2023年新課標精彩探索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9W

本文主要圍繞2023年新課標綜合實踐心得體會展開,探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收穫與感悟。通過對學科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融合,新課標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本文中,我們將分享一些學生的實踐心得,以期激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課程,提升綜合素質。

2023年新課標綜合實踐心得體會範文5篇 綜合實踐:2023年新課標精彩探索

第1篇

本次去省城,共聽了11位名師的15節課,節節都很精彩,課堂上充分體現出了新課標的理念,而且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課堂上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原本我以為數學就是枯燥乏味的,從來不知道數學課也可以上的這麼精彩有趣,聽完這些課後,我真是受益匪淺,收穫了不少,也有許多感悟,而我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而這十一位老師都做到了這一點,課堂上語言幽默風趣又親切,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課堂上注重滲透德育知識,銜接很緊密,我覺得我都被教師深深的吸引着,沒有時間開小差,何況學生呢?教師也將生活和數學緊密的聯繫了起來,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説錢守旺老師在教《百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了一些中國釣魚島時國人抵制日貨後,日本各大商品銷量大減的圖片,不僅引出了百分數,還教育了學生。蔡宏聖老師在講《認識負數》一課時,首先多媒體出示了一組照片,都是中國著名主持人,演員和體育明星,讓學生介紹自己所認識的明星,學生們暢所欲言,其中有個學生説到認識千手觀音,老師就順勢引導説她們都是殘疾人,但是依然樂觀向上,不屈不撓,我們應該向她們學習。除了語言幽默風趣外,教師們主要扮演着引導者的角色,不斷的引導鼓勵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讓學生自己相互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讓學生將這個思維過程,自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對學生來説不管是從思維上還是從語言表述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每位名師都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宗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生回答“沒問題”後老師所説的“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徐長青老師説“我們要做‘種子教學’而不是‘果子教學’,教育是激勵與喚醒的藝術,真的教學未必從真的答案開始,用‘假’的答案引起學生知識的矛盾和質疑”這就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大家分享一下徐老師的理念:

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承認這種差異,並嘗試着去尊重,然後發展差異,讓差異成為一種資源。帶着欣賞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明天會怎樣!

2023年新課標綜合實踐心得體會範文5篇 綜合實踐:2023年新課標精彩探索 第2張

第2篇

在這幾天學習過程中,我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自己的學生喜歡物理這門學科,可是在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教書好象就是在教學生做題目,並且題目越難越好,越是能把學生考倒的題目就越是好題,對於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學生來説能喜歡物理嗎?同時與生活的聯繫也不緊,理論性比較強。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就是我們的學生是被教笨,當然這笨並不是指學生的智商而是指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為適應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新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傳統的封閉性、定向性習題改成了探索性的“問題”。這些探索性問題的條件、結論、思路等大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沒有標準的答案,往往還聯繫廣泛的現實背景,這對教師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所以教師應花大氣力鑽研教材,對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對教材涉及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相關資料。要弄清所給的問題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較恰當地預測有關探索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精神等達到怎樣的效果。總之,只有教師對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探索。

為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這些情境包括時間、器材、組織、心理等各個方面。例如,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做好學具、教具、音像、課件等各方面的準備;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機會;要為探索留有較寬裕的時間,新教材大大減少了練習和習題的數量,這正是給學生留出探索的餘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保證“探索”的優先地位;要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一方面,對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應努力蒐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與之結合,增強探索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據探索的內容,應合理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競賽與表演等方法,增強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動性,表明學生是主動地學習,即“我要學”;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獨立性,表明學生是獨立地學習,即“我能學”。但學生主動地、獨立地探索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學習中逐步形成的,要經歷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獨立的逐步轉化的過程。而這種轉化,主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積極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中心任務。

首先,對學生的探索要進行正確地導向。探索作為一種學習活動,也有有意義和無意義之分。教師應努力把學生引向有意義的探索,減少或避免無意義的探索。不宜信馬由韁,放任自流。對學生進行探索的問題,教師應適當提示探索的方向,並當在不宜繼續探索時相機予以提醒。

其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科學合理地予以評價。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光要評結果,還要評過程;不光要評顯性指標,還要評情感與精神等隱性指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悦,增強繼續探索的信心;也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把引導探索和教師講授適當結合。當前,由於大力倡導“引導式”教學和相應的“探索性”學習,“講授式”教學及相應的“接受性”學習似乎成了“禍水”,人們避之不及。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課程改革的本質不是教學和學習形式上的改變,而是使學生進行有價值的學習。而任何有價值的學習都屬於“意義學習”。根據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意義學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具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即學生具有把新學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繫的傾向。

二是學習的材料對學生具有潛在的意義,即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能夠跟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繫。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只要能對上述兩個條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夠促成有意義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就是適宜的,值得肯定的。講授式教學、接受性學習可能造成“意義學習”,引導式教學、探索性學習也可能造成“機械學習”。總之,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並無定式,應由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情況而決定。新課程教學重視探索,但並不排斥講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講授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對那些約定性的、常規性的、公理性的知識,更應以講授為主。對於如何領會新課標、用好新教材、上好新課心中沒有底呀,因此我特別想知道新課程與我們原來使用的課程有什麼不同,在教學方面的要求有什麼不同?通過老師對新課程與新教材的講解,使我對物理新課程與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認識。

通過專家老師對探究性教學的講解,使我對上好新教材充滿了信心;通過專家老師對新教材的分析,使我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為上好新課做好了必要的準備工作。因此這幾天的培訓我的收穫還是挺大的,它使我對進行的新課程教學作好了必要的準備工作,不過有一點我總覺得不夠的地方就是培訓還應當對新課程的評價多一些講解。其實在教學中並不是老師自己喜歡搞題海戰術,問題出在會考的制度上面是由會考決定的,如果會考不進行改革而還是老樣子,那老師的教學要改變可能有點困難,就象專家説的如果會考有考探究性的題目,那老師肯定會在教學中使用,不用我們來強調它的好處了。

那麼新課程改革的結果是學生的能力不但沒有得到培養,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呢?這次課程改革是一場根本性的、全方位的變革,課程、教學、學習、評價等各方面有眾多的問題亟待研究。本文所謂教學的三個“突出”,僅為教學研究方面的一孔之見,試為引玉之磚,以期和老師們進一步探討。

第3篇

有改革就有挑戰,而對於習慣於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以及從“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教師,面對新教材往往表現出不想改、難改、不會改三種情況。不想改,即教師不願接受;難改,即想改,但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心有餘悸,用老方法教新教材;不會改,即想改,但教學過程中操作具有盲目性,方向不明,引導不當,探索不利,過程失控,流於形式,“穿新鞋不會走路”。試想,一個從內心深處就不願意接受新課改的教師怎麼能落實好新課改的精神呢?我們也常常感慨,中國的教育幾十年竟未培養出一個自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來!縱觀當今世界,改革勢在必行,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必須發自內心地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課改,這是我們搞好課改的前提。

二、改革不忘傳承,避免走入課堂教學的誤區

新課標是編寫教材的主要根據,而教材則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獲得過程與方法、進行情感交流與價值培養的載體,是師生互動的中介和橋樑。在封閉的指令性課程模式中,教師只能按部就班地複製教育行政主體制定的課程規範,被動和消極地執行已被審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步驟及課程考評辦法,教師完全被排斥在課程之外。而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不再把教材視為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強調教材的“示範性”,將其作為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一種文本或中介。教師的教學過程將不再受到教材的嚴格約束和控制,教學過程即是課程建構與開發的過程,教師有責任對已審定使用的教科書做出相宜的“裁減”,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對課程的取捨、增刪應從該地、該校、該生的實際情形着眼而做出富於針對性的設計,不必盲目照搬統一的課程計劃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比如:魯科版實驗教材“共同必修2”的第三章第四節是斜拋運動,有些教師完全按教材的編排內容進行教學,對斜拋的射高、射程都做了理論推導和實驗探究,於是感慨新課程不但沒有減輕學生負擔反而增加了學生負擔。而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是這樣規定的:

這裏的拋體運動泛指豎直拋體、平拋和斜拋運動。而根據實際情況,對斜拋運動我們應更多的從定性的角度和能量的觀點加以分析,大可不必像教材中那樣重點探究,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準確把握、駕馭教材的能力。另外,教材中許多小“窗口”,比如“討論與交流”、“信息窗”、“拓展一步”、“迷你實驗室”等都要求我們去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和改進。

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設計了大量的探究活動,增強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實踐性,實施探究式教學必須注意:

(1)選擇探究內容。有的教師認為新課改就是一切知識應通過探究的方式獲得,於是説:“探究式學習是好,但哪有這麼多時間。”殊不知這樣做,不但使學生“久而食之,不知其味”,反而違背了新課程教學的原意。其實課堂上教師往往要使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探究式學習受預設性差、過程較長、耗時較多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並不適用。如魯科版實驗教材“共同必修2”中的第四章第一節“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一節,由於基本是概念性問題,用“實驗演示加講述”的方法可能是一種更恰當的選擇。而第二節“向心運動與向心加速度”,則更適合於探究式教學。

(2)選擇探究模式。探究式教學一般包括:創設情景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合理推測、設計實驗觀察現象、探討規律做出結論、評價建議分析討論等。對專題探究(在教師指導下所做的研究性課題)一般應包括這幾個步驟,但不是所有探究活動都要具有這些環節,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中更多采用的是片斷探究。片斷探究可以是課堂教學的片段,也可以是某一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環節。如有些探究問題是教材中給出的或在教學過程中自動生成的,不需專門提出。“設計實驗、觀測結果”有時也可由教師直接給出,甚至將數據及數據的分析方法告訴學生,讓學生探討規律,做出結論。探討有時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就可以解決問題,有時需要學生課外完成。例如:魯科版“牛頓第一定律”的探究式教學,教師可以直接給學生提出問題:力和物體的運動狀態有什麼樣的關係?然後讓學生閲讀教材中給出的豐富實例:馬拉車的運動,乒乓球的速度改變問題,並且親自操作“迷你實驗室”中“書本的運動”實驗,教師演示“氣墊導軌實驗”等,通過對這一系列的現象觀察,讓學生課堂分組討論,然後再讓小組代表發言總結,最後對結果加以討論延伸,便可完成牛頓第一定律的片斷探究任務。因此,探究式學習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視學習內容、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有側重點地加以探究。再如,“形變”的學習側重於通過自身體驗進行探究(學生壓海綿,壓泡沫塑料),“力的分解”的學習側重利用生活體驗的積累來分析、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處理好民主和開放的課堂教學與傳統的課堂管理的關係

探究式教學要求教師應着眼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勢利導,充分保護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學生的“問題提出意識”,營造一種民主的、開放的、和諧的課堂氛圍。而事實上如果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強或對不確定情境處理不當,往往會出現課堂“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尷尬局面。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放”、“引”、“管”的關係。首先我們要把實現充分的有個性的發展放到突出地位。放開學生,讓其大膽猜測,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甚至對教師的觀點、書本上的知識提出質疑和否定;鼓勵學生參與小組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但是熱熱鬧鬧的背後也可能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加以引導:一方面學生解決完問題、個性化理解完了課本,但並不意味着他的解決策略是最佳的或正確的。教師應通過對話、提問、對比、合作、反饋等環節來促進其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引導學生不斷克服主觀性偏差,讓其思維聚焦到主題含義或最優的解決策略上來。還要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不能只顧我自己怎麼樣,引導個別性格孤僻、思維懶惰的同學在討論中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這使得有的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變得不敢批評,不會批評,生怕被扣上“挫傷學生積極性,扼殺創新意識”的帽子。這樣由於學生思想放鬆,課堂紀律也變得混亂。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能有序的進行,為了讓犯錯的學生日後不去再犯,我們還要大膽地對課堂加強管理。

新課改強調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這樣,教師備課就要從過去的“以本為本”轉變為“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教師更好的教”轉變成為“學生更好的學”,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認識生動活潑、處於變化發展中的學生。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這樣我們在寫教案的同時還要寫出學生的學案,在注重教法的同時更要注重學法。課堂上時刻牢記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而不是老師只顧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教師應努力做到儘量少講,把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尋找答案上,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也不要輕易否定,而是師生共同討論,如果其中有合理的成分,應對學生提出恰當的鼓勵。這樣開始的時候可能感覺比較費時、費力,有時碰到的問題還較多,當堂的教學任務可能完成不了,但是隻要堅持下去,學生度過適應期後,他們就比較輕鬆了。這樣,由於學生的知識都是自己主動學習得到的,效果會非常好。

三、新課改的進一步落實,有待評價體系的真正實施

新課改提倡“發展性評價”,明確提出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評價不再僅僅是為了選拔和甄別,而是如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情況。評價的實施方法也包括紙筆測試、課堂行為記錄、學習日記、作業面批等方法。除此之外,我認為課堂中的賞識性、激勵性的語言交流式評價更能體現形成性評價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目標。而這種課堂評價的效果如何,關鍵在於教師語言的精準、適時。有的教師對學生取得一點成績甚至最簡單不過的回答便大誇其口:“你很聰明”、“你回答的很好”、“你真棒”,這種過多的、廉價的獎勵,過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勵性,甚至個別學生誤認為是對他諷刺和貶低。因此,當某個成績一般、學習習慣有些問題的學生被你所問的問題難住時,你可再問他一個較為簡單的問題,如果他順利地回答上來了,你可説:“可以看出你對某某知識掌握得不錯,如果你剛才能更認真的聽講,我相信你肯定也能回答出第一個問題,你説對嗎?”這樣客觀的並帶有一定啟迪式的評價有可能成為一劑增強信心且有效的良藥。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對學生的錯誤結論要明確地加以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對學生的不良表現不是簡單否定,而是在分析瞭解事實的基礎上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評和改進意見,使其他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得到成功的激勵,才能使學生樂於學習,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慾,才能使我們的學生一輩子做一個熱愛知識、尊重知識、追求知識的人。

課程評價改革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而新的評價體系是否能得以真正實施則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新課改倡導的“發展性評價”,其出發點是很好的,但執行起來難度很大,首先,大學聯考方案是個重要制約因素。其次,課標中的評價標準目前還未完全有效運轉,理論與現實還隔着很遠的距離。但我們相信改革是我們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隨着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隨着各項政策的逐步落實,理想必將成為現實。

第4篇

學習新課標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師教育理念和師生角色的轉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確立新的教學觀,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式顯現多樣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師的概念中,教學就是講課,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進行灌輸,“填鴨式”教學是某些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於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

2、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總之無論我們多麼習慣和喜歡從前的教學模式,無論有多大的艱難險阻,新課標已經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課標的方向,我們也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第5篇

20xx年x月x日國中數學新課標培訓在市同文中學舉行,全市各縣的教研員與骨幹教師約200多人蔘加了會議。我很榮興能代表永修燕坊中學的一名老師去參加了此次北師大版國中數學新課程培訓,培訓後我覺得受益匪淺。

在大會上,專家對整套北師大版教材進行了分塊分析,重點分四大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並就各模塊在各年級教學時的注意點給我們作了提醒。通過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北師大版國中數學新課程的內容是由哪些模塊組成的,各模塊又是由哪些知識點組成的,以及各知識點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繫與區別、及內容的修改、刪減的內容、增加或調整了部分內容。

1.將“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將“數學學習”和“數學教學”兩條合併成一條“教學活動”,整體上闡述數學教學活動的特徵。表述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1.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方面的課程內容做了明確的闡述。

2.將“空間與圖形”改為“圖形與幾何”、“實踐與綜合應用”改為“綜合與實踐”。確立了“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數據分析觀念”等八個關鍵詞,並給出具體描述。並專門闡述了“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1.明確提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2.提出了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體目標的描述:比如對於學習習慣,明確指出使學生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

4.規範了課程目標的若干術語。並在學段目標中使用這些術語。

四、“課程內容”(原“內容標準”)的修改

1.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四個方面的內容及要求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使用規定的課程目標術語,對某些課程目標的表述進行了修改。

2.從總體結構上看,“幾何與圖形”領域發生了一些變化,另外三個領域的結構基本沒變。“幾何與圖形”結構的變化表現在:將實驗稿中分四個方面對內容進行的要求(即“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座標”、“圖形與證明”)改為從三個方面展開內容要求,即“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化”、“圖形與座標”,這三部分中的“圖形的性質”基本上是整合了實驗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兩個部分與原來的兩部分對應。

3.四個領域中一些具體的內容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刪除了一些條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內容(包括必學和選學內容),第三是對相同內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進一步細化)。

4.在綜合與實踐領域,基本保持了實驗稿的要求,如:要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的過程,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等等。此外,還提出更為具體的要求,如:反思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將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形成報告或小論文,交流成果,總結參與數學活動的收穫,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樣使綜合與實踐的學習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實施建議”由原來按學段表述,改為三個學段整體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增加了一些幫助教師理解、澄清困惑的實例。並且,對大部分實例不僅僅呈現了實例要求本身,而且提出了實例的設計思路及教學過程建議,有利於教師理解課程內容、體會數學思想、實施教學。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國中數學新課程內容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對於未曾變動的舊的知識點,考綱上有所變化的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對於新增內容,哪些是會考必考內容,哪些是選講內容,對於不同的內容應該分別講解到什麼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通過今天專家總結使我認識到應該如何把握國中數學課堂教學。通過今天專家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新的會考越來越傾向於“重視基礎,能力立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