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學的心得體會6篇 童心啟迪:幼兒教學的精髓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幼兒教學的心得體會,是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分享。此文旨在探討如何引導幼兒在學習中快樂成長,提供有效教學方法與經驗,為幼兒教育領域的從業者提供實用指導,共同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

幼兒教學的心得體會6篇 童心啟迪:幼兒教學的精髓

第1篇

李家堡幼兒園張小蘭2021打擊樂教學活動是我們幼兒園音樂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屬於藝術教育的範疇。上學時從來沒接觸過打擊樂,也不瞭解打擊樂。20xx年6月14日在定西市安定區幼兒園我聽了幾節打擊樂的教學觀摩課。如何在打擊樂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情感、合作、創新能力呢?我有以下體會:

一、給孩子營造輕鬆愉悦的氛圍,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個人只有在和諧的氣氛中生活,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發展,感情才能得到滿足,有話才能敢説,願意説,才能大膽的表現自己。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我要求自己既是組織者,友一起做遊戲,嘗試使用樂器,細心觀察他們的表情、感覺等,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試圖開發幼兒創新、創造能力。

如:打擊樂《運動員進行曲》,是′一首節奏感強的樂曲,在組織幼兒學習時,重點讓幼兒享受音樂的快樂,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創新能力。

首先讓孩子傾聽音樂,在傾聽的基礎上,用心、腦、感覺音樂的優美旋律、音樂的音色、速度、力度、然後把心理的感覺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如:聽完音樂後,心理感覺很優美,很有勁,很熱烈等。在此基礎上我提議:我們大家都感覺這首音樂這麼優美,這麼熱情,那麼我們用什麼樂器來把這種心情表達出來呢?孩子一起討論並嘗試用不通的樂器發出的聲音。

如:有的孩子建議用鈴鼓,聲音比較響亮,有氣勢。有的孩子建議用碰鈴,聲音較為清脆。還有的孩子建議用雙響筒,節奏感更強。在熱烈和諧的學習氣氛中逐一用不通的樂器進行演奏,打出樂曲的各種節奏,同時幼兒的情感,創新、創造力在愉快的學習中得到了開發,得到了鍛鍊。

二、讓孩子在樂器演奏中,體驗合作能力

作為幼教工作者首先是自己思想要開放,敢於改革,敢於創新。打擊樂活動中的合奏、輪奏,需要大家合作才能演奏出優美的樂曲,優美的旋律。因此,幼兒在學習演奏樂曲中,各種機能才能充分得到發展。如:在用樂器演奏打擊樂《運動員進行曲》時,孩子一邊聽着樂曲,一邊用樂器打着節奏,老師引導孩子感覺高低音及不同節奏,用不同的樂器打出不同的效果。然後讓孩子用不同的樂器打出不同的樂器節奏,經過多次反覆訓練,孩子看着老師的指揮,用自己手中的樂器演奏自己需要演奏的部分音樂,這需要孩子高度的集中精力,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旋律的樂器配奏,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時懂得一個道理,只有共同合作就能做好每一件事。

打擊樂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同時也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打擊樂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還可以培養幼兒的控制能力、集體意識及多方面的協調能力。為了給自己一個挑戰,我在優質課中選擇了一節打擊樂活動《茶之樂》。但是,組織打擊樂活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組織完《茶之樂》這節活動,我對打擊樂教學又有了更近一步的探析。現在的幼兒教育提倡研究幼兒、研究學科、研究教育策略,具體到打擊樂應該研究些什麼呢?我認為,打擊樂的重點應該突出節奏的特點、樂器的特點以及樂器與音樂之間的聯繫。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打擊樂就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通過這項幼兒喜愛的音樂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強紀律和責任感,是他們從中獲得快樂和成功的感受,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那麼,如何進行打擊樂教學呢?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其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而打擊樂是根據樂曲來打擊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給音樂配伴奏以使樂曲更動聽。同時也能使幼兒通過樂器敲擊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剛開始練習打擊樂時最好選擇節奏鮮明的樂曲,因為節奏特點明顯的樂曲容易敲擊出效果,如進行曲,這樣便於幼兒掌握節奏特點。待幼兒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再選擇一些節奏較複雜的樂曲。小班可以2/

4、3/4拍樂曲為主,如《大雨和小雨》這首樂曲很適合小班幼兒作為打擊樂的樂曲。這是一首2/4的樂曲,節奏特點非常明顯,前八小節與後八小節旋律完全相同,中間八小節有所變化。在配器時可以根據樂曲中間八小節是高潮的特點,多選用一些樂器,同時節奏可與前後有所不同。前、後兩段可以節奏相同,這樣既便於幼兒掌握,同時也會使敲擊出的效果悦耳、動聽。另外,許多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如,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樂曲,節奏型都比較明顯,易於幼兒理解把握,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情。

另外還可以結合孩子們所喜愛的樂曲。教師可注意觀察和發現孩子們平時愛唱的歌曲,從中選擇適合打擊配樂的樂曲。因為關注幼兒的興趣,更能引發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打擊樂的積極性。

教師在組織打擊樂活動之前要熟悉樂曲並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比如,選取的音樂作品有什麼風格特點,是進行曲、抒情曲還是圓舞曲;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幾拍子的,因為拍子不同節奏特點會有所不同,2/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3/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弱,4/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次強、弱;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音樂作品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幼兒打擊樂器常見的有:鈴鼓、串鈴、三角鐵、碰鈴、響板、沙錘、鼓、鑼等,演奏所有的打擊樂器都要求幼兒手腕放鬆、靈活、不僵硬、有彈性,能控制手的動作。如在小班進行打擊樂教學中,先引導幼兒在敲打、搖動、振動、抖動中,感受音響的效果及其帶來得愉快感。幼兒在剛進行節奏樂訓練時,只要按照一定的速度拍打,與音樂節拍一致即可。對於中班的孩子,可以逐步開展形式多樣的節奏樂活動。孩子無論通過什麼方式做遊戲,都可以從中感受到聲音的基本特徵:音高、強弱、長短。如:擊鼓傳花時,哨子、鈴鐺、口琴等等樂器的應用,即練習了手的動作,又發展了節奏感的辨別和控制手腕肌肉的能力。

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打擊樂活動的氛圍

學習打擊樂,必須先讓幼兒會欣賞音樂,使幼兒熟悉、感受、理解音樂的內容、性質、風格、樂器結構及其它環節。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根據樂曲的情況、幼兒的音樂能力來組織幼兒進行模仿學習是打擊樂教學最初進行的基本形式。進入中班下學期,可以逐步進入分聲部、創新階段。甚至鼓勵能力強的幼兒擔任指揮。根據作品需要,讓幼兒初步擬定演奏方案。在進入大班後,可根據需要將特色樂器如:大鼓等加入到打擊樂演奏中。

五、根據幼兒打擊樂水平的不斷提高,利用相應手段,激發幼兒的創造積極性

在活動中,鼓勵幼兒根據自己所操作的樂器,引導他們聯想生活中常見的、可發出聲音的、與自己所持樂器相同或相近的物品,發動幼兒從家裏找來各類廢舊材料:小棒、鐵製小棍、鋁盒、易拉罐等,將陶製的小豬裝上硬幣,充當打擊樂的“沙球”,兩個圓形木板鑽出洞為“響板”,廢舊自行車鈴充當“碰鈴”,廢舊禮品盒中的圓筒配上小棍為“響筒”,飲料罐的鋁蓋穿上鐵絲圈冒充“手鈴”,還可以製成木魚、串鈴……。各種打擊樂器在這些廢舊物品中應用而生,在琴聲的伴奏下,孩子們拿着自己製作的打擊樂器,演奏熟悉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大雨和小雨》等,在相互敲打中,罐與罐、瓶與瓶發出的不同聲響,鼓勵幼兒進行比較,並大膽描述。在此活動中,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角,始終都在積極參與、合作。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了孩子在活動中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表現以及與他人協調合作的能力。

在打擊樂活動中,我還重視通過自身的語言、表情、手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採用一定的教學手段,保持注意的穩定性,達到活動的目的。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表情要豐富,隨目的的變化,有暗示性,善於用眼神和幼兒交流;語音、語調、語速掌握要有分寸,運用得當,有感染力;恰當地用動作來表現內容;教學方法以幼兒為主體,一切從感受入手,通過小遊戲,進行簡短節奏發聲練習,用故事、玩具、節奏樂、頭飾、圖片、聲勢練習(拍手、拍腿、跺腳、嘴打響……)進行教學,整個教育活動始終處在聽聽、跳跳、拍拍、敲敲、打打的活動狀態,每個教育活動都有新鮮多變的內容,讓幼兒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保持注意的穩定性,使幼兒沉浸在歡樂之中。

在打擊樂活動中,嚴格按幼兒注意發展規律,採用相應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幼兒的有意注意提高了,注意的穩定性增強了。許多原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的幼兒,已能注意看老師的指揮、聽前奏整齊地開始和結束,與同伴齊奏。與此同時,教師也可指導幼兒將良好的注意品質遷移到其他活動中,讓幼兒明白之所以能演奏好聽的曲子,是因為小朋友專注參與活動的結果,在日常的學習、遊戲中同樣要注意力集中,使自己學到更多的本領。打擊樂演奏活動是發展幼兒多種能力的積極活動,幼兒樂於參與,大膽創新,從中受益無窮。

幼兒教學的心得體會6篇 童心啟迪:幼兒教學的精髓 第2張

第2篇

20xx年12月1日,聆聽了尹彩雲和朱瑞萍兩位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三年級的一篇寓言故事——《獅子和鹿》。兩位老師親切自信的教態、娓娓動聽的教學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獅子和鹿》是一篇美麗憂傷,令人慶幸而又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兩位老師課堂構思都很新穎,再讓學生自學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學生引入預設的情境中。通過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逐步落實目標,達到預期目的。其教學亮點有三:

由於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它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的。因此,兩位老師都能緊緊抓住文體特點,並結合三年級兒童的好奇的心理特點來設計自己的教學。在課伊始,她們兩位老師都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兩隻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樣的導入,一能自然地引出課題,導入課文;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説得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樣的開課,為後面的教學進程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整節課給人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感覺”。在整堂課中,兩位老師始終抓住“美麗的角和四條難看的腿”不斷地循環推進,利用簡單凝練的板書,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加上多種形式的朗讀和感悟,使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更趨理性化。

現在對一節好課的評價,首先要看老師能否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組織自己的教學。我認為,這兩位老師的這節課,都能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從這一節課中,不難看出兩位老師的心中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只有老師的心中有學生,眼中有學生,才能在實施教學時,處處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

“同講一堂課”結束後,參加本次教研活動的老師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同課異構”讓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課風格,在鑑賞中尋找差異,在比較中學習特性。通過這樣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我明白了課堂教學是個性化的藝術,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也許對於學生對於課堂來説是無效甚至是有弊端的,只有通過老師們的共同研討,集思廣益,我們才能發現自己設計的不足,讓有效的教學過程佔領課堂。

總之,感謝學校安排了這次的同講一堂課活動,使我從每一位教師的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和方法。身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會珍惜每一次學習的好機會,也爭取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加樸實紮實些,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第3篇

幼兒繪畫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濃厚興趣,從而達到啟迪兒童智力,挖掘人的潛能,促進兒童能力和智力的超前發展;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建立在孩子的經歷之上,要充分調動兒童的積極性,使孩子成為活動的中心、真正的參與者;用合理的語言啟發孩子,讓孩子自己説出要表達的主題,以達到訓練兒童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的目的。以上這些基本理論已經在腦子裏裝着,可真正實踐操作時為什麼還是不能使孩子成為參與者?每節課都講了很多東西,孩子們的畫有了很大進步,可我還是不滿意,為什麼比我想象的差很多?

直到楊老師説到,那是因為我站到了孩子的前面,是孩子跟着我的思路走,我給他們的是封閉的天空,而沒有成功地做到成為孩子的服務者,沒有理解孩子,沒有針對不同水平的孩子用恰當的啟迪方式促進孩子在無限、開闊的天空中自由地發展。她簡單、透徹地一席話突然把我從迷惘中拉了出來,我靜下來回憶自己上過的每節美術教學活動,走的基本上都是觀念上的彎路,孩子們之所以能夠進步是因為我給他們講的技能技巧相對以前多了一些,還有我的範畫也激發了他們不少的興趣。但如果按這種教學方法繼續走路,當孩子們技能技巧上升到一定階段而創造性,思維沒能得到很好訓練的話,那麼他們的畫有可能會停滯不前,因為那畢竟是一片封閉了的天空。

唯有象楊老師説的那樣,站到孩子身後,利用楊景芝那套教學軟件,充分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使孩子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得到訓練,我相信孩子們的繪畫水平會持續不斷地向着廣闊無垠地天空上升,會創作出出人意料地精品。我要轉變觀念,真正理解楊景芝老師的教材的深層涵義,能夠更深地理解孩子。

第4篇

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小朋友在某個方面和能力上能獲得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是否有成效,主要看兒童在學習中有沒有獲得什麼。幼兒園教學,並不是單純在哄孩子,孩子不哭不鬧、不發生大的事故就達到了目的,如果沒有收穫或不想學,即使教師教得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綜觀當前幼兒園的教學,我們應該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學。面臨改變原有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教學?怎樣才能做到更“有效”?

一、關注幼兒的真正興趣與需要,給予恰當、有效的引導

觀察幼兒、研究幼兒才能瞭解幼兒的真正興趣與需要,把握幼兒的已有經驗與水平。教師在確定教材的重難點、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方式時,既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認知特點。平時,對幼兒反饋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如大班命題意願畫“海底世界”:(1)丁丁兩三下就把“海底世界”這幅畫完成了,沒事可幹,就東説説、西弄弄。老師發現了,過去一看,丁丁畫的就三、五條線條很簡潔且塗色又不均勻的魚。於是,老師説:“丁丁,再給魚畫上好看的花紋吧。”可是,丁丁卻沒聽見似的就是不再作畫。(2)鼕鼕只畫了些小魚,因較均勻地分佈着,主體不突出。老師看見了:“鼕鼕,把魚媽媽也畫上吧。”鼕鼕想了想,看了看畫面(沒空間可畫大魚),不知所措。直至活動結束,丁丁和冬

如(1)中,假如老師這樣指點:“丁丁,你(丁丁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圖案可真好看呀,讓魚兒也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一定會遊得更開心的。”利用具體的憑藉物,易喚起幼兒再度創造的慾望──避免幼兒一時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參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創作,同時,也可滲透審美意識。

如(2)中,假如老師這樣引導:“鼕鼕,小魚如果看見魚媽媽來了,它們會怎麼做呢?(向魚媽媽游過去,在魚媽媽身邊親親魚媽媽??)那你就讓魚媽媽游到小魚身邊來吧。”並用手示意鼕鼕可在小魚中間疊畫一條大魚,同時,再引導幼兒怎樣把魚媽媽和小魚區分開(用粗黑線,或用顏色)。由此,畫面自然就豐富了,且幼兒在操作過程也可初略感知運用重疊帶來的美感。這樣,把個性心理感受與技能的傳授結合起來的指導,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響到幼兒內在世界的形成。

有效的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上,這樣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與幼兒的興趣點相一致,將學習活動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積極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主動參與學習,促進智能有效發展

教學中,要讓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一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僅滿足於讓幼兒動口、動手是很不夠的,必須讓幼兒的思維參與其中,或讓幼兒先思考後操作,

或邊思考邊操作,或先操作後思考。這樣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他們智能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讓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願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繫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新穎性、形象性和實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導航,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學習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兒感到滿意、快慰、願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因此,教師不僅要在瞭解每個幼兒的基礎上給其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使每個幼兒都能嚐到成功的滋味、獲得成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幼兒一些走向學習成功的方法。

因此,教學中,老師要教給幼兒一些學習的方法,重視幼兒學習方法的指導。幼兒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要讓幼兒自己去思考解決。幼兒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從願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自然會將自己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其學習積極性盎然,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三、提供有價值的學習操作材料,促使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獲得有效的發展

作為教學必不可少的學習操作材料──教學具(器材),選用它,老師首要考慮的應該是它所藴含的對本次教學活動的價值,即有助於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有利於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

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而絕不能隨便信手捏來,不能讓幼兒動手就了事,它們的呈現與使用都是需要經過思考後才確定的。

其次,選用什麼樣的學習操作材料,要與本次活動的內容及幼兒的年齡相貼切。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就地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繫在一起,讓幼兒感覺到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信息或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再次,學習操作材料的選用,要考慮其簡便有效,儘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讓不要把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寄託在操作材料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準備既繁瑣又無效的操作材料。 幼兒是快樂的個體,天性喜歡快樂的事物。有效的教學就是要在快樂的活動中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調動幼兒內在的創造潛力。

第5篇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這個學期又開始了。看小朋友們一天天的懂事,一天天地在長大,心裏總是樂滋滋的,和他們在一起真的很開心,彷彿自己也回到了童年一般,和他們在一起盡情的玩耍,任何煩惱都被這爽朗的笑聲衝到雲外去。這或許就是孩子那顆天真無暇的童心所具有的魔力!這讓我感觸最深,有時甚至想:我不僅是在教育他們,其實我也在受他們的影響。真正的生活在他們當中,才使我深刻的體會到成為他們老師的那份自豪感。

人的一生中,短短几十年,而幼兒時期的教育對個體的影響是最大的,可以説,關係到人的一生。“師者之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工作的“園丁”,必須處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範,才不會失其本來之意義。為人師表,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幼兒學生的健康成長。幼兒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主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

第6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可以語言領域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本次縣優質課評選,就以語言領域為主。我有幸參加12月21日-23日為期三天的“20xx年縣幼兒園青年教師教學觀摩評優活動”,完整觀摩了18節優秀的語言活動,觀看了各類語言活動的獨特設計,欣賞到組織者教學風采,感受了新的教育理念。

本次語言活動類型豐富,涉及文學活動、看圖講述、故事、早期閲讀等,各活動執教者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內容,進行了別具一格的活動設計,如情景創設、遊戲體驗、交流分享等,不管哪種活動類型,語言活動的特點沒有變,就是每個活動都離不開幼兒的傾聽與表達。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説、敢説、喜歡説並能得到積極迴應。現就結合部分活動在幼兒的傾聽與表達方面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該活動以繪本《甘伯伯去遊河》為載體進行故事教學,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頭到尾圍繞“感受請求語言的多樣性”“指導遵守規則重要性”這兩點設計了“談話回顧,激發興趣”——“分段欣賞,感受語言多言表達”——“猜測思考,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故事表演,遷移提升相關經驗”等四大環節來開展活動。

活動要求幼兒有較好的傾聽習慣才能發現請求語言的多樣性,教師通過耐心引導、重複傾聽、提出要求等方法來解決。整個活動教師能以引導為主,激發幼兒認真傾聽,主動表達的慾望。如第一環節:幼兒熟悉的紙船導入,引導幼兒回憶遊河的時需注意什麼安全事項?幼兒在自我經驗的基礎上紛紛表達看法,如“就像坐輪船一樣要做好,不能搖來搖去”“不能身體和頭一直往外探”……在大家的表述中理解了遊河的含義,很好的引出了故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對幼兒講話時,注意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於幼兒理解。在活動第二環節分段欣賞、理解故事中,教師提供的繪本圖片並不是色彩鮮亮的圖,不注意觀察容易容易忽略細節,此時,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配音,教師的角色語言模仿,在吸引幼兒認真傾聽的同時,很好的幫助理解圖片內容。而在整個故事理解中,教師總是引導幼兒學會認真傾聽,並使用啟發性提問:這幅圖你看到了什麼?你還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如果你是小豬你會説什麼?……。這些問題充分激發幼兒回答慾望,拓展幼兒思路,幼兒享受着暢所欲言的快樂氛圍,有的説“甘伯伯,甘伯伯,我能一起坐船嗎?求求你了”“甘伯伯,我也想一起去遊河,可以去嗎?拜託拜託”。在幼兒聽——説——聽——説的過程中,很好的完成活動主要目標。在最後的遊戲體驗環節,幼兒將總結的新知識學以致用,在傾聽規則,表述遊戲中進行遊戲,語言能力進一步提升鞏固。真正做到了《指南》所説的:為幼兒創造説話的機會並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

在這個大班活動中,目標之一為:能清楚、連貫完整地講述圖片內容;能大膽想象角色間的對話、心理活動,豐富故事內容。教師能把握看圖講述要點,通過對圖的觀察、理解、想象、表述,獲得知識經驗,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活動中這方面貫穿在每個環節中,在活動開始導入中教師出示圖片的引導語:“今天老師帶來了個有趣的故事,這是故事的開頭,這是故事的結尾,猜猜中間會發生什麼事?請你用完整的話來説説。”問題的拋出和圖片的結合,馬上吸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也激發了幼兒主動猜測、講述的慾望,使導入變得有效。接着教師通過提問: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故事裏説的了誰?發生了什麼事?結果怎樣?教師開放性的問題簡單而清晰,幼兒聽得清楚,並願意表述。如幼兒回答:“我覺得三隻小兔在森林裏捉迷藏,河裏有隻大象,它也很想參加”“我覺得來了只老虎,小兔們很害怕,都嚇到了。”……幼兒在第一次的圖片觀察、完整講述、集中傾聽中,幼兒初步認識圖片講述要講清楚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了什麼事。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教師逐層提升講述難度、逐步突破講述重點。如引導幼兒創編角色對話,問“大象聽到了小兔們的求救聲,會怎麼回答”“三隻獲救的小兔會説什麼呢?”……讓幼兒繼續完整講述與傾聽、評價,幫助幼兒總結經驗:講述時加入小動物的對話,故事變得更有趣了。再如學習描述角色的表情:從哪裏看出這是一隻兇猛的老虎?兇猛的老虎看到三隻小兔心裏會怎麼想?……幼兒嘗試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表情。在一次次的提升中,最終幼兒能用學會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加上角色心裏話、表情等來完整講述,講述能力得到了質的提高,從根本上幫助了幼兒總結講述經驗,為以後更好的運用於生活奠定了基礎。

以上是我在幼兒的傾聽與表達方面所結合的兩個教學活動談的一點看法。可見,要上好一節語言活動,離不開幼兒的傾聽與表達的培養。在這次現場觀摩的教學活動,每個活動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與設計,都有我們學習借鑑之處。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會參與到這種學習與交流中,在先進的教育理念中不斷碰撞,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提高聽課評課能力及教學活動指導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園教學質量水平的全面提高,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