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課標學習心得8篇 領略“新課標”之美:學習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9.7K

學習新課標,從課程到教學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新課標註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加註重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習新課標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課程本身,還需注意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革新,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學習新課標學習心得8篇 領略“新課標”之美:學習心得

第1篇

寒假期間,我反覆認真地閲讀了《國小語文新課標》,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貫徹執行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

五、突出國小生在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説,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説“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深入瞭解其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才能全面、準確的掌握新課程理念,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有的放矢。假期,我認真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開學後,組長給我們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解讀培訓,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的領悟。

我對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想,教學過程是由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活動構成的,教師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應有良好的關係和相互配合。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由於陳舊的教育觀念的支配,教師大都比較主動,而學生大都比較被動,何談平等與對話?

在新課程中,一直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敢於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試想,在寬鬆、和諧、愉悦的課堂氛圍中,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過去面目可憎的“權威者”,加之興趣的激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愛學嗎?由愛學轉為會學,會學更愛學,從而真正走到了教學中的良性循環。

作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着傳統的應試教育,深受其害。教師的“一言堂”、搖頭晃腦的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課堂,扼殺了多少兒童對知識的嚮往。現在,我已為人師,難道還要讓我的學生也有同樣的遭遇嗎?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國小語文課堂,應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1.教學的民主性。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的民主性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教學的開放性。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學的開放性應體現在: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網絡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對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語文素養。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開放性教學,是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學習新課標學習心得8篇 領略“新課標”之美:學習心得 第2張

第2篇

自從教師進修學校下發“學習新課標”通知以後,我切實地學習了幾遍“國中數學新課標”,感悟頗深,認識頗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體會。

一: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理解了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也更加懂得了作為一名國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國家未來人才方面所擔當的責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課標,上好每一節課。

二:通過學習,使我瞭解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是學生圍繞着教師設計的課堂這條主線,思維高速運轉,不斷髮展,不斷成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有能力的提高,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創新思維活花的迸射。

三: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課堂教學要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數學教學要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同樣也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穫,既要保證學困生能學得進去,又要保證基礎生的整體發展,更不能壓抑尖子生的個性及特長,教師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通過多種途徑及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做每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支持者,做他們學習數學的堅強後盾。

總而言之,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堅定新課程的理念,堅持實施新課標,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使得我的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數學課都能有所收穫,既學到數學知識,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數學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着不同的發展,為他們能成為我們國家未來的有用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第3篇

國中美術新課程教學的實施的執行,需要我們從教學全體出發,共同營造這個嶄新的平台。

美術課是素質教育階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使之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不僅有利於人的長遠發展,同時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動手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感情性,對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感受力、記憶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重大的作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藝術衝動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師生關係首先是人與人的關係,要遵循人際關係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新課改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既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還要尊重每一個求知的心靈,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在與教師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傳授-接受式,課堂教學專制、僵化、始終以教師為中心,這樣,即便教師付出很多的艱辛也是事倍功半,這種模式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發展的教育觀來擺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學習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以往,我們往往偏重於“填鴨式”教育,忽視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去點燃學生渴求知識的火花。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由於學校、家長過於重視文化課,導致對美術課的忽視,使得有些美術教師在自身文化修養方面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課堂上存在糊弄學生的情況。新課改之後,美術課地位的提高使得我們美術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也嚴格起來,給教師的個性發展、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教師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現代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強調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在教學中應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要改變過去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要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主動學習,並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情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悦,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從而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樹立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習情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它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在構成美術教育系統的諸多因素中,教師和學生是最活躍、最基本的因素。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成了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學內容的研發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構建的促進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駕馭知識的能力,還要有駕馭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們就要學會分析學生的情感心理,指導學生情感實踐,從這些方面看,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情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提高個人的情感素質,豐富個人的情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那麼我們怎樣豐富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加強理論方面學習,加強智力、道德與情感的整合,樹立當代教育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融洽師生之間的關係,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氣氛,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在教學時,我們才能利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説:“教師不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學,而且還要精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細節。”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瞭解學生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再根據這些情況制定相應的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時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學習《我們的奧運》這一課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北京奧運會標,設置了這樣的情感目標:為什麼我們的奧運會標要用中國印?當你看到它時,有什麼感受?學生在討論時紛紛表達了自己奧運情、中國心,這樣就達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為當代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味,為自身積累財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積累更多經驗,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第4篇

一、通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通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應因材施教,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三、通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通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力信心。

第5篇

英語教學中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擺在我們許多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那麼,英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又是怎樣的呢?《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初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説、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的基礎;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首位,再一次説明了:學習需要興趣,學英語更需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的特點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排除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障礙,以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學生朝氣蓬勃,愛説愛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針對這一年齡特點,筆者認為,英語課堂迫切需要趣味教學。“如何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學習的動力”是探討英語趣味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其核心問題就是:培養正確心態,樹立學習信心;建立情感溝通的正常渠道,融洽師生關係;營造輕鬆愉悦的課堂學習氣氛,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巧用cai優化英語教學;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

一、培養正確心態,樹立學習信心教師應該從一開始就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心態,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這一環節,可以從分析國際國內形式着手,也可以從個人前途切題,培養學生“首先為自己而學”的心態;回報父母和國家的心態;謙虛的心態;“先付出後收穫”的心態;成功的心態;“每天進步百分之一”的積累的心態,激發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產生“我能學好英語”的信心,從而堅定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意志,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排除萬難,奮勇拼搏。

二、建立情感溝通的正常渠道,融洽師生關係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雙邊的。

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否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直接影響着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不僅要做學生可敬的師長,更要做他們可親可近的朋友。大量事實表明:如果學生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並分外重視,因而肯下功夫學好這門課。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位老師,由於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願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因此,教師要主動建立情感溝通的正常渠道。深入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緒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當然,這並非説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教師應該明白:每個學生都有學好的願望;批評和表揚的目的都同樣是出於愛護。因而採取批評的方式應是恩威並重,理解、尊重、寬容、善待,多管齊下,富有教育藝術。既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更要讓他們能知錯就改,真正體會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是對他們由衷的愛護和幫助。唯有這樣師生關係才能和諧,感情才能融洽,學生才會進得來,留得住,才能其樂融融地搞好學習。

三、營造輕鬆愉悦的課堂學習氣氛,滿足學生的“成功欲”。

課堂學習氣氛是否輕鬆愉悦,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着極大的影響,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營造愉悦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要勤修師德,苦練基本功。創建一種開放的、和諧的、積極互動的語言活動氛圍,寓教於樂,努力產生浸潤性的效果。

要以滿腔的熱情投入課堂教學,以灑脱的儀表、文雅大方的舉止、簡潔幽默的談吐吸引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輕鬆愉快的表情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英語的環境中愉快自然地操練,在浸潤中增強英語語感,不斷提高聽、説、讀、寫的基本能力。及時肯定、鼓勵學生,對於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十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教師一個欣喜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份由衷的讚許,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有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營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氣氛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課前,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教唱英文歌;用學生大致能夠聽懂的英語講個幽默、笑話、小故事、諺語;或由學生進行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對話;集體做一個遊戲或唱一首英語歌曲等。從而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活躍氣氛,激發興趣,達到教學前的預熱效果。有則英語諺語説得好:“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提出引人深思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從直觀教具和演示開始。把握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教室的人、物、直觀教具(如圖片、掛圖、簡筆畫和實物等)設置情景。

語言總是和情景聯繫在一起的。有了情景,學生印象才深刻,聲、形、意才能有機結合,學生學得才有趣,掌握才準確。教師就像是導演。要精講巧問,善於設疑。要想方設法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參與。這樣學習才有樂趣,學生才會感興趣。一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不僅要有一個好的開始和發展,也要有一個好的結尾。根據不同的情況,下課前可給學生設置一個新的“懸念”,留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放一遍課文錄音,讓學生小結一下課堂主要內容,唱一首歌曲等。總之,一堂課,始終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興趣盎然此外,注意在互動實踐中滿足學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語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踐。這樣,每個學生都可品嚐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從而情趣大振,熱情倍增。一旦學生出了差錯,不要埋怨、訓斥和責怪,要堅持多表揚、多鼓勵的做法,注意糾正錯誤的技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學玩結合,學用結合。

英語趣味教學的重心應放在課內,向45分鐘要質量。很多優秀的英語教師之所以獲得成功,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瞭解自己的學生,注意發現和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素材。實踐證明: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是乏味的,既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會逐漸失去它的魅力。

為了激發、保持和鞏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例如在初學、鞏固和複習的不同階段),探索與之相應的好的教學方法。孔子成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裏的“好知”“樂知”就強調了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心理活動的規律告訴我們:新的刺激容易引起主體的興趣,並被作為重點的對象去感知。多媒體就擅長於發揮這種新異的刺激作用,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吸引力,能有效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中,我能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緊扣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軟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利用具體情景教詞彙,生動活潑、快而有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用順口溜的方式進行詞彙歸納複習。比如複習:以“f/-fe”結尾的名詞單數變複數,常把“f/-fe”改為“v”然後再加“-es”。我們先讓學生儘可能説出所知道的單詞,寫在黑板上,然後把這些詞的順序稍作調整、補充,就變成了:thief, wife, self, leaf, knife, wolf, half, shelf, life再讓學生根據漢語意思把它們串成一句話:小偷(的)老婆自己(用)樹葉(當)小刀,(把)狼(劈成了兩)半,(掛在)架子(上),(結束了它的)生命。這樣把枯燥的詞彙串連成一句有意義的話,既複習了單詞,也嘗試了歸類學習的新方法,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就記住了。

此外,教句子可進行聽力比賽、單詞造句比賽。教課文,可根據體裁和內容的不同,採用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述大意、改人稱、變對話為敍述、變敍述為對話、即興口頭作文、看圖説話、組句成文等多種形式。這樣就可把“死書”教活,學生學得有趣,用的機會多,效果必然好。另一方面,我們還應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

課外活動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有利於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各種適合於學生語言水平和身心特點的課外活動,可促使學生主動、健康、生動活地學習和發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興趣,增強動機。因此,開展有益的英語課外活動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英語課外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如詩歌、散文朗誦、英文歌曲演唱、開闢英語角等等。教師要加強對課外活動的指導和管理,做到有計劃性,並不斷進行總結調整,不要放任自流,切實注意有效性。但同時決不能把課外活動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繼續,不能加重學生的負擔,切實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發展。比如,開展英語遊戲、開演唱會、朗誦會,講演比賽,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等。這種活動,不是課內教學的繼續,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同學,進行適當地組織。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創造學英語的氣氛,培養學生學英語興趣,使英語教學課內外結合,提高學生素質。

總之,英語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地教英語,要深入學生生活,瞭解學生興趣、愛好和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現有基礎、學習潛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面向全體學生,把英語真正作為工具去教,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英語真正當成工具去用,在英語課程實施過程中儘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樣英語教學才會生動活潑,富於情趣,才能更有效地把素質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第6篇

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第7篇

讀了《開放的國小數學教學》這本書,我感觸很深。鄭毓信作為一名哲學教授,以其獨有的視角直面國小數學教學中的種種現象,並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開放的國小數學教學》就是指國小數學教師應當保持頭腦的開放性,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墨守成規,迷信盲從,而應堅持獨立思考,努力學習各種新的理論思想與教學方法,積極地去進行新的探索,而這些正是我所缺失的。

(一)教師的學科素養是決定課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文中提到了這樣的一個案例,給我的觸動很大。在《可能性》一課中,摸球是常用的一個環節。常規的設計是先摸球再根據摸到的兩種球的數量比較,得出:口袋裏那種顏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而鄭教授認為,在摸球之前,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向學生出示兩個口袋並告訴他們裏面分別裝有一定數量的粉球和黃球,其中一個黃球較多,另一個粉球較多,但兩者的總數是一樣的。問題是:如何不用打開口袋就能知道哪個口袋裝有較多的黃球,哪個口袋裝有較多的粉球?比較可以明顯的看出後者的設計更體現了活動的價值,活動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活動比活動後解決問題的效率更高,實效性更強。

而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浮在表面的東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還有關於"情境設置的標準"不應僅僅有益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溝通"日常數學"與"學校數學"的聯繫。

反思自己的課堂設計,浮在表面的東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還是李正太老師的.觀點,一節課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計的質量。一句話提高教師學科素養是提高課堂課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如何實行"合作學習"、"教師專業化的具體內涵"、"雙基教學"應強調的問題、"課堂中的權力關係"、學生如何由"不自覺的學習者(新手學習者)逐步演變成"自覺的學習者"(成熟的學習者)等。這些滲透在各章節中操作性很強的知識,被鄭教授深入淺出的闡述,自然的流露出一定的哲理性,高屋建瓴,深受啟發。分享兩段:如"一個優秀教師應當具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應盲目的去追隨潮流,或是滿足於在任何時候總能充當學習的樣板";"最大讀書心得是什麼?許多事情,過去有過;許多問題,前人想過;許多辦法,曾經用過;許多錯誤,屢屢犯過。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碼不至於輕信,不至於盲從"。

數學不止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僅僅使數學變得有趣起來並不能保證數學學習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因為,數學上的成功還需要艱苦的工作。課堂上在相應的活動或情境背後關於數學的東西,才是我們教學的關注點,才是我們教師需要努力發掘的。只有關注到了,挖掘出來了,數學課堂才有"數學味"。這就是我們數學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體會就是自己的淺薄,只有努力學習,積極探索,深刻反思,及時改進,才會不斷的提高。

第8篇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讀一本好書勝過一頓豐盛的晚餐。在學生時代枕頭下時時幾本喜歡的書放着,每晚睡前最後一件事就是看幾頁書,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睡前就看書了,每天總是做完事情倒牀就睡着了。前段時間學校組織全民閲讀再加上參加科學優質課競賽的準備,我第一次認真完整的研究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首先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空氣。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是和伴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進修、共同商量,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也是進修的動力,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突破常規,萬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進修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穎、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自動進修,進修的自動性有了,進修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自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説到課堂紀律“亂”我是深有體會的.,以前好幾次都是試着放開課堂,但是一發不成收拾,一個接着另一個問題就下課了,課堂氣氛達到了但是課程內容沒有完成。經由過程這次的進修有了新的辦法正在實踐之中。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大量的感性認識都是經由過程觀察獲得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把科學常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以研究者的身份自動參與到常識形式的過程中去,使他們不但僅看到了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新課標就像科學教育的指南針,我們科學教師的嚮導。從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指導,使我們對新課標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進行落實。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慾望,誘導學生學會研究、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如果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國小科學不再是必須統考科目;不再用孩子們的分數來衡量他們的收穫;也不再用孩子的分數來評價一個教師能力;我們會更好的把新課標落實到課堂中區;科學書不再是循環教科書。相信孩子們會更加的喜歡科學。這是我讀了新課標和參加優質課競賽後的最大感受,也是我此時的最大期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