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豬業現狀及今後發展趨勢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2W

​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有7~8千年之久的養豬歷史,豬為“六畜之首”,豬肉是我國人民的主要肉食。自80年以來,我國養豬業取得了迅猛發展,豬的年存欄數和年出欄頭數及年產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長趨勢,多年來生豬出欄量保持在6億頭以上,市場規模在5000億元以上,豬肉產量佔世界一半。雖然,我國是公認的生豬大國,但不是生豬強國,和美國等先進技術的養豬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疫病、藥殘、環境污染等因素制約着我國養豬業持續健康發展,但隨着文化、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中國養豬業必然向着集中化、集約化、專業化和工廠化的現代養豬生產體系發展。

我國養豬業現狀及今後發展趨勢


      (一) 國外養豬業發展特點:

一、養豬業趨向工業化:養豬場數量逐年減少,養豬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如美國從80年到86年間豬場總數從67.04萬個減少到34.7萬個(減少48%,每場平均豬數從96頭增加到147頭。在追求生產效率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同時,養豬的現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從而實現了高效、低成本的養豬生產。

二、豬品種和類型的轉變:脂肪型豬種趨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豬種在不斷增加擴大,這也是國外養豬生產水平高的表現。

三、飼料工業發達:為適應和促進集約化養豬生產的發展,各國都在研製開發能符合豬生長髮育所需要的營養標準和全價配合飼料,並從原糧的選擇、加工配合、營養的需求、飼料的運輸等各方面入手,來調製和提高飼料的營養水平,提高飼料的質量和轉化效率。

四、高效益的飼養管理新技術:種豬的繁育體系、雜交優勢的利用、豬的人工授精、肥豬的全進全出飼養、仔豬的早期隔離斷乳和理想蛋白質理論等新的技術理論都被迅速推廣運用,併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養豬業發展現狀:

隨着經濟改革和市場發展,我國養豬業生產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與國外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諸多問題困擾着中國的養豬業。

目前仍以農村散養為主,規模養豬發展速度在加快

目前主要的生產方式有三種:

一、傳統的農户養豬生產方式,一般每户飼養1或3-5頭,作為家庭的副業,較為粗放。生產的豬肉偏脂肪型。豬肉主要供給廣大農村、城鎮及中小城市等。這種方式仍為我國生豬生產的主要方式。

二、專業户養豬,一般每户飼養規模從幾十頭到上百頭,從數百頭到上千頭不等。這種生產方式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專門的養豬場,有專人負責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飼料飼養,飼養專門化的瘦肉型豬品種或其二元、三元雜交種,生產的豬肉偏瘦肉型。主要分佈在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經濟較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的郊區等。生產的豬肉主要供應國內大中城市。

三、工廠化養豬生產,一般每場年出欄幾千頭到上萬頭或一萬頭到幾萬頭。這種生產方式專業性很強,投入也較大,要有一批專業人員負責生產管理,同時對飼料的營養要求也很高,飼養專門的洋二元、三元雜交種或專門化配套系。生產的豬肉為瘦肉型。主要作供港活豬和供國內大城市消費。

隨着養豬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有分散到集約、由專業化生產到專業化經營的不斷髮展,規模化的養殖水平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從國家統計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統計數據可知,2001年至今,我國養豬產業化程度逐年提高,特別是2007年後,呈加速增長趨勢。

(三)疫病複雜,連綿不斷,難以有效控制

疫情的淨化和控制責任重大控制豬場疾病是養豬生產的保證。近年世界畜牧業的疾病流行情況令人堪憂,各地豬場近年疾病流行情況不容樂觀,傳統的流行疾病依舊威脅豬場安全,今冬豬病流行形式依舊嚴峻:

一、仔豬腹瀉:或將大規模流行

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是規模化養豬場腹瀉病的主要疾病之一。前幾年主要是地方流行性發病,去年春季和冬季可以説是大流行。今年上半年,已經有流行,一些主場損失仔豬達幾千頭,並有反覆爆發的情況發生。入秋以來,已經有多家豬場發病,今年冬季或將大規模流行。該病多發病於3-10日齡哺乳仔豬,呈現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發病特徵,死亡率達80%-100%。

二、偽狂犬病:在一些豬場可能再發生

豬偽狂犬病多發生在寒冷的季節,但其他季節也有發生。往往在分娩高峯的母豬舍先發病,幾乎每窩都發病,發病率達100%。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在豬場中可通過豬多次傳代,使毒力增強,患病母豬可以經乳汁傳給仔豬,引起本病的暴發,臨牀上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生殖道感染。此病在過去防控比較好,但近幾年又在北京到浙江區域內一些豬場再流行,且都發病於疫苗免疫豬羣。發病豬羣表現為母豬流產、仔豬和生長豬神經症狀、仔豬死亡率高,流行過後,為狂犬病陰性場變成陽性場。

三、藍耳病:成散發,總體較平穩

豬藍耳病以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及各種年齡的豬特別是仔豬呼吸道疾病為特徵,現在已經成為規模化豬場繁殖障礙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由於本病可以造成免疫抑制,因此本病也成為誘發豬高熱病的重要原發性疾病。豬藍耳病病毒高度變異,豬場常有多個菌株共存,且不同毒株疫苗相互之間不能完全保護。目前高致病性PRRSV仍是優勢毒株,流行數年後其致病性和毒力仍未降低。在中小型豬場與散户多發。目前,豬藍耳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綜合性預防措施是減少藍耳病發病的有效途徑

四、豬瘟:免疫防控不能鬆懈

豬瘟在冬春季節多發,呈散發形勢,但危害仍很大,並有新的發生形式,表現為:新生仔豬多發,非典型和繁殖障礙型豬瘟增多,以非典型豬瘟為主,混合感染嚴重,免疫失敗現象嚴重。一旦疫苗免疫失敗或不好,主場一定會發生豬瘟,病主要出現在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的中小型養殖場。

五、口蹄疫成散發,應強化疫苗免疫接種

冬春季節多發,成散發疫情或病例,主要發生於後背母豬和生長豬。本病具有流行快、傳播廣、發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學特點,疫區發病率可達50%-100%,病畜和潛伏期動物是最危險的傳染源。

由於該病發病率高,傳播快和易感動物種類多,容易造成大流行等特點,在防治上,應本着“早、快、嚴、小”的原則,嚴格執行動物防疫制度,採取綜合防治措施。

六、副豬嗜血病:豬羣常發細菌性疾病

冬春發病率高,發生於PRRSV、PCV2感染豬羣,PRRSV活疫苗免疫豬場,副豬嗜血桿菌病例增多,日常應強化哺乳仔豬和保育豬豬羣的藥物預防保健。

(四)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藥殘問題無法解決

食品安全問題事故的發生暴露了我們養殖環節中還存在嚴重的安全生產隱患,豬肉的衞生安全成為消費者日益關注的一個問題,並且越來越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慾望和消費信心。造成產品大量積壓和大幅度降價,不僅給相關產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使整個產業陷入困境。由於豬肉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導致消費者對畜禽產品產生了信任危機,養豬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影響我國豬肉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環境因素帶來的豬肉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由於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方便化,容易出現如飼養空間狹小、飼養環境控制力不強、飼養空間衞生狀況差等一系列因素,造成豬肉質量下降、激素殘留等從而形成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二、飼料添加劑與獸藥帶來的安全隱患。目前我國豬肉生產在飼養過程中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由於飼養户星羅棋佈,對其的管理和檢測難以完全控制和監督。再加上豬場為了片面追求利潤,從促生長、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發,超量或違禁使用礦物質、抗生素、防腐劑和類激素等,造成排泄物礦物質含量超高,影響土壤生態;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耐藥性、藥物殘留和過敏中毒等危害,給豬肉的食品安全帶來隱患。

三、重金屬和微生物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飼料和飲用水中的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豬體內,甚至在豬體內富集,使豬肉中的有毒金屬超標。同時在生豬屠宰加工運輸保藏批發零售過程中,可因為衞生管理不當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導致豬肉的腐敗從而引起中毒。

這些現象造成消費者對豬肉品質的不信任,嚴重危害到人們的健康和行業發展。

(五)環保壓力加大,環保成本增加

隨着養豬業的快速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場小區不斷增加,畜禽的糞便和污水排放劇增,養殖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部分豬場污水不經處理,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將嚴重污染水源,進入土壤也將造成大量礦物質和營養素的富集,破壞土壤植被生存。同時豬場惡臭在空氣中散發,造成空氣質量惡化和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如何在合理發展規模養殖、調整養殖結構與佈局的同時治理養殖污染,是各級主管部門十分關心的問題。由於豬肉在我國人民食品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解決規模化養豬生產中的環境問題,做到既要發展經濟,有保護好環境就顯得更為重要。

(六)飼料資源緊張,成本上升

目前原料價格一定程度上主導着養豬業,高價格的原料限制了一部分人養豬。

生產成本高企,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我國飼料原料市場已經逐步與國際接軌,受自然災害、資源減少和國際貿易等因素的影響,這兩年飼料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直接推動飼料產品進入高成本時代。與此同時,隨着中國步入高勞動力成本時代,飼料行業的人工成本也逐年抬高。尤其是當下國內外通脹形式嚴峻,更助推了飼料企業的人力、原料、資金等一系列成本的全面上升。

我國是飼料資源並不豐富的國家,豆粕生產主要依靠進口大豆,對進口的依存度達75%左右,魚粉進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飼用玉米用量已超過1.1億噸,佔國內玉米年產量的64%,玉米供應日趨緊張。從長遠來看,隨着養殖業和飼料工業持續發展,大宗飼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飼料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波動更加頻繁是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玉米-豆粕型為主的日糧結構,在玉米、豆粕價格高企和飼料產品利潤率下降的形勢下,正受到市場的衝擊。

(七)技術進步與創新落後,管理人才缺乏

全國除發達地區和後來興建的一些豬場設施較好以外,很多規模豬場的設備老化,結構不合理,無法提供現代豬所需的良好環境,更無法發揮其生長潛能。對養豬實用技術的應用還比較欠缺,對先進技術的應用也只能算是某些豬場的專利,不重視選種選育,不推廣人工授精的比比皆是。農村養豬者對技術欠缺和渴求更是深有感受。科技推廣還任重道遠。

(八)未來發展方向:

我國養豬業要想得到長足發展必先決絕目前這些困擾養豬業的難題,而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也決定了我國養豬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養殖模式”、“智能豬業”、“低碳排放”等。

養殖模式

規模飼養場是養豬業發展的必然方向。隨着市場競爭加劇和人們對畜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千家萬户的分散飼養已經難以適應,而規模化養殖既可增加經濟效益,增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還是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生豬質量的必要基礎。也只有生豬養殖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實現服務指導、科技應用、疫病防控、產品銷售、質量控制等的系列化、專業化、標準化,從而適用市場發展的需求,保證養豬效益和生豬及其產品的質量。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規模養殖已是大勢所趨。

發展規模養豬有2種方式:一是發展企業化規模養豬。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包括飼料加工、種畜禽生產、產品加工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產業鏈。農户可以為企業打工,或者在企業統一管理指導下,從事商品豬的養殖。二是通過合作組織將家庭經營的小規模養豬組織起來,實行多項統一服務,與市場或加工企業建立產銷聯繫,實現“小舢板組成大艦隊”的效果。這2種方式各有長處,可互為補充。其中,企業化規模養豬,具有資金充足、市場廣闊、技術先進等優勢,家庭經營的小規模飼養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等優勢。當市場供求出現變化時,企業化經營可以起到穩定供求的作用,家庭經營的小規模飼養可以起到補充需求或者減少供應的調節作用,從而實現生豬產業的穩定發展,防止大起大落現象發生,可以預見,將來的生豬市場必然會形成企業化規模飼養為主、家庭化小規模經營為輔的養殖業發展模式。

智能豬業

未來養豬的科技含量將得到很大的提高,養豬從業人員素質越來越高,各種新技術將更普及的應用到豬場日常管理,基本上擺脱了傳統的養豬方法,向高新技術要效益,如:

1,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包括:豬基因組計劃、數量性狀主效基因的檢測與利用、數量性狀的標記輔助選擇、轉基因技術。

2,計算機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遺傳評估系統、討算機圖像分析系統的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

3,系統工程理論的應用。

低碳排放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高品質、高安全性的豬肉需求越來越強烈,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形成綠色養豬生產。同時,在豬遺傳改良方案中,加強對種豬使用壽命的選擇。所有這些為世界各國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榜樣。

生態畜牧業的基本要求與特徵是:種養結合、健康養殖、資源循環、環境友好、節約高效。發展生態畜牧業,統籌產業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優化產業佈局,調整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糞污治理,推進農牧結合,構築循環產業,節約集約生產,提高生產效益,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畜牧業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實現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因此,抓住機遇大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是畜牧業轉變方式調整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九)結語

目前我國養豬業在豬病、食品安全、環保、飼料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下,面臨的形勢是比較嚴峻的,但發展的勢頭還比較樂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抓準時機,迎勢而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結合實際情況,尋求各種有效的促進養豬業發展的方法和途徑,使中國成為真正的養豬大國、養豬強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