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説課稿7篇 《地理新視角:引領高中學生探索世界的奇妙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9W

本文討論高中地理課程的説課稿。地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科學,對於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地理意識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詳細講解教學內容、方法和實施步驟,本文旨在幫助老師制定高質量的地理教學計劃,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

高中地理説課稿7篇 《地理新視角:引領高中學生探索世界的奇妙之旅》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塊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通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徵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繫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5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5分鐘。

由於學生對於“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採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後設問:城市化是什麼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xx年有些什麼區別,並根據這些變化試着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後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後,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裏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蹟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這就是政策的影響。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城市,但自從成為鐵路交通樞紐之後,發展非常迅速,這是交通對城市化的影響。但是無論是政策還是交通最終都是引起人口遷移來帶動城市化的,那麼我們從人口遷移的角度來談談城市化發展的動因。提出問題:為什麼絕大部分人想在城市裏生活,希望在城市裏安家?請學生回答,回答後結合

華西村的發展是城市化的一個典型實例,改革前的華西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子,經過改革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典型。它的面積由原來的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20xx多人增加到3萬多人。20xx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倍、城鎮居民的倍。讓學生扮演不同時期的華西村村民,説明城市化給自己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帶來的巨大改變。

在講解第二個知識點“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時,要充分結合書上的兩幅圖,聯繫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先講世界城市化發展的走勢,看圖——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為學生講解圖上註釋、標記的意思,然後提出疑問:為什麼發達國家在1800年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高速時期,而發展中國家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讓學生結合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再講到城市化的階段這個重點的時候要將圖——城市化進程示意與案例4——英國的城市化進程結合起來講解,用示意圖來説明案例,用案例來論證示意圖,加深學生對世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以及各個階段出現的特徵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看圖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運用三個新聞材料,用今天所學的課堂知識對其進行辨析,加深學生對本節課堂知識的理解。新聞內容為:

一、在中國人口流動最頻繁區域之一的東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門調查發現,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xx年時的萬人降到去年的萬人,降幅高達67%。不願意進城落户,甚至把户口從城市中反遷回農村。

二、幾個月前,杭州市濱江區户籍官員遇到頭疼事:馬湖村20餘名大學生強烈要求把户口遷回農村。

三、在中國東部一個經濟發達的縣,出現了幾十名政府公務員把户口遷往農村的現象。於是,有人開始高呼,中國城市發展開始“逆城市化”了。讓學生説明這個觀點的對錯,並結合所學知識説出判斷的理由。

(2)分析圖示,我國的城市化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分別處在哪個時間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我國現在處在哪個階段?有些什麼特點?

這兩個思考題基本包含了本節課的重點,可以引導學生課後複習與鞏固。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圖片豐富,形象直觀,對比鮮明,突出了重難點知識。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圖,從圖中總結答案,培養了學生閲讀地圖和分析地圖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留時間給與學生思考和活動的時間,例如:講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和危害。在這塊內容裏,教師留給學生討論和交流的時間。在課堂上交流,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時間還有些少。再就是教師對地理圖表的引導講述的時候還不夠深入和到位,比較膚淺,不能深層次剖析課本重難點知識。以後應該多與同行交流,共同學習進步!

高中地理説課稿7篇 《地理新視角:引領高中學生探索世界的奇妙之旅》 第2張

第2篇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主要介紹大氣運動、氣壓帶餓風帶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前兩節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一定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在認識需加以引導。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温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閲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閲讀識圖能力。通過閲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

趣;通過閲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由今年初影響我國西南地區的凍雨危害實例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氣團、冷暖氣團,瞭解鋒面的概念和類型)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為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2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為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問:①單一氣團控制下天氣特點?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③氣壓、濕度、温度之間的關係?)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後?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後分別在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結合動畫的展示,設計5個問題,是依據學生的思維模式,由簡入難,一步步的引導,啟發學生,是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參與,以及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獲的知識、得出結論】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運用表格,一是為了增強課堂的直觀性,二是由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完成知識的傳授;三是把一些繁雜的文字進行簡單的編輯,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該天氣系統之前,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幾種基本的氣壓類型。

?在設計這個課題的時候,充分展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例,結合高一學生自身的特點,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澤東的詩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增加地理課堂的文學性】

(利用“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介紹五種基本的低氣壓,高壓脊,低壓槽)

(強調:低壓或氣旋,高壓或反氣旋,分別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狀況的描述,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

(利用多媒體播放“北半球低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動畫,在學習了“大氣的運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該天氣系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氣流特徵,以及天氣特點。然後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

?在這裏採用了比較分析方法,啟發學生從低壓、高壓的氣流特徵入手,討論分析二者所影響的天氣特點,運用比較方法,更能使學生掌握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情況,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

最後讓學生通過完成活動環節的3小題,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

?這樣設計既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鍛鍊學生的個體,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2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第3篇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該節主要分為兩部分:人口的遷移和影響因素,對於這兩部分教材的處理很簡單,課標要求為:根據資料説出人口分佈的特點;而考試對於特點這方面也較重視,在本章的內容中這節算次重點,是基於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的基礎上講訴的,進而結合教材和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人口遷移的內涵,能夠根據有關資料説出國際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能夠分析一地人口遷移的原因,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表的展示總結歸納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學會尊重他人不要對移民產生歧視,人人平等的情感。

1、利用圖表歷史知識分析解釋,提高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2、結合社會潮流引入課題,吸引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帶着問題去學習

同學們最近幾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東南部城市遷移,同時許許多多的外國公民在我國定居,又有許多我國公民定居外國,人口遷移現象從古至今一直不曾間斷,為什麼會不斷的有人口遷移呢?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口的遷移一節,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八頁。

◆設計意圖:結合社會現象進行導入,吸引學生興趣,進行學習。

(分析)思考:請同學們説出下列人口遷移分別屬於哪一類?

◆設計意圖:利用習題,知識遷移鞏固活學活用,深入理解知識。

第4篇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説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國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台。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分佈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係。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後圖所示。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閲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以後的複習深化。

1、説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採用複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複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於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於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後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後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

(4)北半球晝長大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5)北半球晝長小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麼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麼季節?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麼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後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閲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第5篇

從前後聯繫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為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瞭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繫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

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為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範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髮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衞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係。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係。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啟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閲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閲讀、講解”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三、 説學法:觀察法;歸納法;閲讀法;聯想法;推理法

為了適應高一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根據所講授的每項知識,確定其演示觀察的重點,有序地引導學生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觀察,再綜合分析,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教學生用較簡單的器材做實驗,以發揮實驗效益,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做實驗,可以增強感性認識,複習相關知識,克服錯誤定勢,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為進行新課做好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準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練習強化有意注意,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重在讓學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結論。

四、 教學程序:導入;新課;練習鞏固;作業;研究性課題提出。

將課首問題稍作加工(和生活實際稍作聯繫)後,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在思索中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再順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波有直觀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有利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規律的應用

第6篇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七年級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國小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説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説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説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舉例説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説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小貓掉到水裏,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閲相關資料。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第7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基本理念,所以我們的教學方式和過程就要有新的改變。現以《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為例,談一談我對此內容的設計與構想。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選自中國地圖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中對此節內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來,對於這部分內容從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到學生的分析和運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開啟地理學原理的一把鑰匙,對於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重要意義。本課通過歸納幾種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對其身邊的環境問題產生關注。

(1)知識目標:瞭解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原因、後果、分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標:採用多種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重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

教法:採用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法。一方面,結合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並歸納總結。

學法:要使學生學會探究,即學會如何分析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方法。還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同學共同完成活動。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導入新課時,我使用了一段環境優美的視頻資料作為本課

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與本課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課標分析與教材分析兩個板塊的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2、 教學新課: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基於三點來進行設計。

(1)開放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我都配有相應的文字及視頻資料。(觀看)再加上學生課前準備的材料,就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危害了。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疏漏與不足而不斷的進行修改、完善。

第二個問題是臭氧層破壞。因為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觀看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之後以練習題的形勢來使學生鞏固次知識點。

大氣污染和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我同樣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來進行加工整理。

當然,教師應及時補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是指網絡化、系統化。即重點知識小結。

這個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觀性較強的文字、圖片、數據、視頻資料。他能使學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

本節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學以致用。在教學時先由課前探索活動引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課下由教師指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關注並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環境危機。也就是此處的案例探究。學生以“荒漠化”為主題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並在這節課上向大家做了戰士。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後的漫畫反思將此活動推上了高潮,可以説這幅漫畫是本節課中心思想的總結與昇華。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全面和諧培養學生素質,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輸灌對象轉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小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而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圖、色、形、聲並茂的動態信息,形象直觀、快捷、大容量的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於重難點的突破,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過使用這個課件,我有一點感觸頗深,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