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説課稿7篇 啟發探索,開啟七年級地理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5.63K

本文是關於七年級地理課的説課稿。地理是一門關於地球和人類活動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通過學習地理,學生可以瞭解地球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和地球資源。本課旨在通過多媒體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並培養他們的地理思維。

七年級地理説課稿7篇 啟發探索,開啟七年級地理之旅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俄羅斯》,我的説課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構思和設想。

1、按照課標要求,國中地理教材中區域地理“15—5”(即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五個國家以及我國的五個地區)的安排,俄羅斯是5個國家中的一個。

2、俄羅斯地跨亞歐兩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橋樑,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今後的學習具有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第一課時課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自然特徵。這延續了區域地理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認識區域的方法和步驟,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2)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了温帶大陸性氣候在不同地區產生差異的原因理信息的能

通過貝加爾湖文化的內涵,幫助學生了解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產物,是協調人地關係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樹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重點:指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認識俄羅斯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環境的特點。

2、難點:探究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及成因,以及分析温帶大陸性氣候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解決“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

1、學案導學法:通過學案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讀書、思考,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到深的突破重點與難點。

2、演示法:通過學生自制教具(俄羅斯地形圖)演示,使學生直觀的認識俄羅斯地形區。

3、歸納總結法:學生做完一個知識點,教師及時總結,並強調獲取知識的關鍵點和注意事項。

複習回顧,自主看書,完成自主學習測試,勾畫重難點。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通過平時和學生的接觸,我發現好多學生都是軍事迷,因此,我選用一段俄羅斯閲兵式的視頻,作為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的帶領學生走進俄羅斯。

趁熱打鐵:提問位於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車到莫斯科觀看閲兵式,你能指出他們經過的地形區,跨越河流嗎?這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了。

學生通過學案的引導,完成自主學習內容。自主學習部分多是基礎知識,通過讀書,看圖,學生能夠在10分鐘之內完成,正確率達到近90%。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採用了競賽的學習方法,給前10名速度快、正確率高的學生給予加操行分的獎勵。自主學習完成後,學生兩兩互相批閲,查漏補缺,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並且要求批閲者簽名。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學習的過程,批閲之後的簽名,又是一種責任心的體現。

為了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設計了以下“學生展示環節”。

俄羅斯四大地形區的自西向東呈塊磚分佈,各地形區間有河流、山脈作為分界線,學生很容易製作出各地形區的輪廓圖,掌握地形區、河流的分佈狀況,再根據不同海拔範圍,給自己製作的地形圖填充顏色,一幅簡單的俄羅斯分層設色地形圖就完成了。學生根據分層設色地圖的`讀圖方法,總結出俄羅斯地形、地勢、河流的特徵,突破了教學重點。這樣做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也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更重要的使學生從知識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區思考、理解、獲取所需的信息。

在突破教學重點的同時,我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俄羅斯最具有地理特徵的貝加爾湖,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他的美麗傳説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通過材料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產物,闡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內涵是協調人地關係的重要部分,滲透德育目標。通過地理位置、地形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了俄羅斯是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體現俄羅斯的第一個特點“大”。

為了緩解的課堂氣氛,引出下文,我學生講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一個俄羅斯的大嫂圍着3米長的圍巾,在沒有船的情況下要過4米寬的河流,請問她是怎麼過去的?——(划過去的) 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體會到俄羅斯的又一特點——“冷”從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為了分析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以及該氣候在不同區域降水和氣温差異的原因,我採用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通過讀雅庫茨克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圖,讀出最熱月、最冷月氣温的數據、氣温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數據,分析出俄羅斯的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學生對4個數據的分析,如能正確得出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教師給予即時鼓勵,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師耐心的給予引導、鼓勵。

學生雖然對影響氣候分佈的因素有所瞭解,但是要用在實踐的分析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上等温線、等降水量線在國中教材中出現較少,學生理解難度大。因此,根據距海遠近及緯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圖7。46中找到三個點(莫斯科、貝加爾湖、雅庫茨克)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填出相應的數據,最後,根據數據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温帶大陸性氣候在不同區域受緯度、地形 、海陸等因素的影響,氣候的特徵存在差異,較好地突破了難點。

疊加地形圖與氣候類型圖,思考奧伊米亞康為什麼成為北半球的寒極?通過疊加城市分佈圖與氣候類型圖,思考俄羅斯城市分佈與氣候有什麼關係?

不僅僅是一個探究活動,更是一種評價手段,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學習,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因果聯繫,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兩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學對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結的過程中,我回到了導課時拋出的問題:指出“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小朋友經過的地形區,跨越的河流?”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使整節課首尾呼應,水到渠成。

6、課堂練習,從基礎練習、讀圖判讀、最後到分析論述、層層深入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多能照顧到位,而且為學生的發展留下了空間。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脈搏”,較好的把握教學進度。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我的板書圖文結合、簡單明瞭、突出重點。

七年級地理説課稿7篇 啟發探索,開啟七年級地理之旅 第2張

第2篇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天氣與氣候》,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這一節課一共有三個小標題:1.天氣及其影響。2.明天的天氣怎麼樣?3.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本節課中一共有三個活動:1.讓學生了解天氣與我們的關係。2.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3.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

本節課中有一個閲讀材料,旨在讓學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的誕生。

本節課中有五個概念:天氣、降水、氣温、風力、風向。

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有:天氣的特點、降水概率的意義、風力與風向的表示方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內容,並且結合我們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我縣正在大力推行的“杜郎口教學模式”,制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讓學生理解天氣、降水、氣温、風力、風向這五個概念;瞭解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理解衞星雲圖上不同色彩所表示的不同含義;區分天氣預報標誌符號的含義;區分空氣質量等級的劃分。

能力目標:能用一定的語言文字對天氣進行描述;能夠判斷風力、風向;能看懂天氣衞星雲圖;能模仿進行天氣預報的播報。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到天氣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應該保護好環境,讓地球上永遠陽光明媚。也就是培養環保意識,樹立環保觀念。

這一課的教學方法上,我準備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合作共進,討論分享、自主探究、競爭測評。我還要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一定的教學內容,達到直觀形象的教學效果,以便於學生更好的把握。

在教學過程方面,我準備按以天三步進行:1。感受天氣。2.認識天氣3.掌握天氣預報4.瞭解空氣質量。通過這四個環節的教學,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並且設計一定數量的測試題來檢測本課的教學效果。具體的教學過程我準備這樣安排:

天氣這一節課的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關,我們就簡單地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選擇學生有話可説的話題進行引課。我準備這樣導課:“同學們,大家説今天的天氣怎樣呢?”“誰能用自已的話對今天的天氣進行一下描述呢?”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用語言對天氣描述,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讓學生自由發言,從多方面説説今天的天氣如何。

學生描述了今天的天氣之後,再深入一步,繼續提問:“大家對今天的天氣描述得很好。天氣是多種多樣的,大家能否對下面圖片中的天氣也進行生動的描述呢,試試看。”進入正課教學的第一環節:感受天氣。

我將利用自己所作的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系列圖片,分別為:陰天、雷電、狂風、暴雨、晴天、濃霧、沙塵暴等,讓學生用生動優美的詞語進行天氣描述。例如晴天,學生可以説:陽光明媚、晴空萬里、萬里無雲、豔陽高照、碧空如洗、陽光充足等等一些詞語進行描述。再如雷電,學生可以説:雷電交加、電閃雷鳴、雷霆萬鈞、雷聲大,雨點小、風雷如晦等一些詞語進行描述。然後再提問:“天氣不一樣,每個人的愛好也不一樣,誰能説説自己最喜歡哪一種天氣,並説明喜歡的理由”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可以更自由的發言,更自由地延伸。例如學生説:“我喜歡晴天,因為晴天可以出去盡情遊玩”這些話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學生真實心理的表露,我們應該給予肯定,讚揚學生的這種敢説真話,説實話的精神。而不應該否定。

從上面的問題:“我最喜歡的天氣”的發言中教師引導出下面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天氣我們喜歡,有的天氣我們不喜歡呢?因為這些天氣對我們的生活、生產、工作、學習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天氣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會有哪些影響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性自學。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共同探究的基礎上完成《學案》上的學習要求(任務3.4.)

1.完成第一題的e項填空,即補充資料,教師可以在學生髮言後再次進行補充,例如:20xx年春節我國南方大雪,使得京廣線郴州段癱瘓;20xx年夏末秋初,生成於南太平洋水域的颱風造成我國南方好幾個城市大量積水等。

2.學生討論總結出天氣在哪些方面會對我們有緊密關係,這道題需要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能總結出以下內容:材料b説明天氣與生活密切相關;材料c説明天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材料d説明天氣與軍事活動有密切關係。

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天氣呢?

要學生能從教材43頁的第一段的閲讀材料中總結出天氣的概念以及天氣的特點。我準備這樣引導,同學們,天氣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這樣密切的關係,那麼請大家想一想,什麼是天氣呢,我們從哪些方面把握天氣呢?天氣有哪些特徵呢?學生在閲讀了第一段材料之後應該能回答出兩個問題。不需要教師進行過多的補充。

在講完天氣的概念及天氣的特徵之後,我準備這樣過渡:天氣的一大特點是天氣的多變,今天的天氣我們可以感知,哪麼明天的天氣會怎樣呢,我們如何知道明天的天氣呢?甚至説如何知道後天的'天氣呢?生答:“看天氣預報。”是的,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次天氣預報,大家在看的時候注意思考:天氣預報都報了那些方面的內容。或者説,天氣預報是從哪些方面進行預報的。

媒體展示。播放天氣預報的媒體視頻,師生共同觀看。

在看完天氣預報之後,我會這樣提問學生,:“在剛才的觀看中,你聽到了天氣預報的播報員從哪些方面對天氣進行了預報?在天氣預報員播報城市天氣預報的時候,你看到了哪些圖標。”生答:説了風、降水、温度……

生答:從降水、氣温、風力、風向、衞星雲圖等方面進行播報……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應總結如下:中央台的天氣預報分為四部分:1.衞星雲圖分析。2.中國氣象分析。3.中國城市天氣預報。4海洋天氣預報。有時候還會加上城市空氣質量預報,林區火險等級預報、自然災害發生情況預報。剛才大家也看見了屏幕上用不同的圖標表示不同的天氣。我們把這些圖標叫作天氣符號。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合作學習教材45到48頁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學案》上要求的學習任務(任務6.)

五、教學展示:以小組為單位,給每一小組分配3個城市,讓每個小組選出自己最優秀的天氣預報播報員進行“模擬播報”。播報完成之後,各小組之間派出學生代表,本着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互相之間的點評。

先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學生對本環節的內容進行課堂快速記憶。然後,用多媒體屏幕出示測試題,讓學生分組回答,不會回答的可以請求其他組進行“救援”。通過此項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同學們,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城市空氣質量預報成為時代的新特徵。為了減小城市污染,營造最佳生存環境,進行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對人們的環境意識時刻進行着提醒,顯得非常重要。下邊請大家合作完成教材48頁到49頁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學案》上的學習任務(任務7)

這七個問題中前幾問教材中均有答案,一目瞭然。不用過多的探究,關鍵是後三問結合生活實際,有針對性,有實踐性,有指導意義,要求學生先在小組討論,形成共識,再派出小組發言人,代表本組進行展示陳述。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天氣預報,大家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嗎?讓學生看視頻動畫。簡單瞭解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2.要想了解天氣變化,我們還有哪些途徑呢?讓學生結合生活,談談。

孔子説:“日知其所亡。”今天我們學習了天氣的有關知識,各組派出一名學生用簡短的語言總結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體會。

第3篇

我説課的題目是《印度(二)》,下面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首先説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圖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九課,整個第九單元主要學習的是不同類型的國家,印度是我國的鄰國,與中國有同樣的國情,人口多,面積大,自然條件複雜,經濟發展快速,是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本節課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通過了解印度的氣候,進一步分析印度的工農業分佈、發展等情況,對學生了解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接着説一下教學目標的確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課標倡導的“三維目標”理念,制定如下:

3.説明印度工業分佈與農作物、礦產資源分佈的關係。

1.根據地圖和資料,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為題,組織一場辯論賽,進一步探討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2.展示地圖,學生在圖中討論説出農作物的分佈與當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關係

3.運用地圖,組織學生自學找出印度的主要礦產和工業城市,然後分組討論探究工業分佈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係。

4.組織學生自學,用實例説明印度高興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

通過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的辯論,讓學生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懂得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2.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關係以及對農業分佈的影響。

我這樣確定教學重難點是由於這兩部分內容理論性強,側重分析,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此階段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務缺乏全面性,學生難於理解和掌握,故把它們既作為教學重點又作為教學難點。

以上是本人對教材的分析,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大家知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在制定教學方法之前,還必須進行學情分析,該階段學生已瞭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識,為本課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七年級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存在一定的難度。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以及學情分析,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我採用以下方法: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組織辯論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

對於教學程序的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分為導入新課、學習過程、課堂小結三步。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首先複習上節課內容,觀看反映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壓力巨大的圖片,然後教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印度是如何解決本國的温飽問題的呢?②其工業發展又是如何的呢?通過兩個問題的提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然後進入新課學習。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儘量想辦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教學設計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通過學生讀圖自學課文完成熱帶季風氣候的分佈、風向和氣候特點的教學內容,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幅板圖,在板圖中師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組織學生以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影響的利與弊為題,展開辯論,探究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通過辯論突破教學難點(相信印度的綠色革命內容學生辯論中也應有所涉及)

第三步。對印度農業與季風氣候、地形關係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組織學生看自學課文,教師提問以下兩個問題:

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自學,能收到完成教學目標的效果,其中第二個問題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歸納出本組答案,然後師生共同點評,以突破教學難點。

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組織學生自學,看圖和閲讀課文,完成課本中的第1、2題,其中第三題涉及到工業分佈與農作物、礦產資源的關係,是本節課的另一教學重點,教師可採用先讓學生看圖9.31農作物分佈圖和圖9.32礦場資源與工業的分佈圖,然後組織學生探討,採用師生互動探討的辦法,由學生解決這一重點問題。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學掌握,然後學生舉例説明其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

讓學生分組小結,然後每組以書面形式呈現總結內容,與其他小組共享。

第4篇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東南亞》的第一課時。包括“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兩部分。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東南亞”這一節的教材並沒有着重某一個國家,而是對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十字路口的位置;②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④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其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並通過讀圖和已有地理知識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的思維能力訓練。

(1)瞭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瞭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瞭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佈。

(1)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航線圖,分析東南亞的位置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讀圖分析+分組討論”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

教學中使用讀圖法、觀察比較法,合作學習法,並以多媒體教學為輔助手段,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以“新馬泰”旅遊引入課題。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引入,以激發學習興趣。

1、課件展示圖7.18“東南亞的地形” 和“東南亞政區圖”,明確東南亞的範圍和主要國家。

2、課件展示圖7.17“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和 圖7.18“東南亞的地形” ,瞭解“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通過對地圖的判讀,知道區域地理學習中要了解該區域的範圍、構成、位置等,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對於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三方面進行,

相對位置:處於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分析“東南亞“的地理位置,使學生掌握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課件演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明確東南亞處於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重要位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對東南亞處在“十字路口”位置有一個更形象的認識。

3.課件展示:圖7.19“馬六甲海峽的航線”,瞭解“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學生讀圖7.18“東南亞的地形”,明確“馬六甲海峽” 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① 讀圖7.19“馬六甲海峽的航線”,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航線連接了哪些地區?這些航線不經過馬六甲海峽會怎麼樣?

② 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結合上一節的學習,説説這是為什麼?

學生通過讀圖並結合以前的知識進行討論、分析進行探究性學習,既有利於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可以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4、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學生讀圖並思考:

5、課件展示圖7.25“曼谷年內各月氣温與降水量”和圖7.26“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通過觀察比較知道這兩種氣候類型的特徵和區別。

6、讀圖7.27“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由學生説出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過程,加深學生對東南亞高温多雨氣候的印象。

7、由東南亞高温多雨的氣候,是亞洲人口稠密的地區,耕地較少的地理特點討論東南亞最適宜種植哪種類型的糧食作物。

通過討論認識到: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一定要與本國或地區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使人與環境相協調,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8、讀圖7.22“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佈”,瞭解東南亞水稻的種植以及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

這一節課教學基本能以學生為主體,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對於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的提高及地理學習方法的瞭解有一定的幫助。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本節課的地理教學中,我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認為地理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地理學習方法和能力的訓練,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各位領導、老師,以上是我在這節課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摸索,屬於個人的膚淺之見,希望大家多多指導。

第5篇

中學地理“説課”的內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遵循地理教學規律,以口述的方式闡述個人對一節課教學的總體構思;以及對大綱的把握,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設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為例,簡單説明中學地理“説課”的幾大要素。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介紹歐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題“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題“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第三框題“傳統的畜牧業”,第四框題“繁榮的旅遊業”。第一課時介紹歐洲西部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和製造業為主的工業。本區經濟發達來源於三大產業:工業、畜牧業、旅遊業。畜牧業一直是該地區重要產業,本課時重點介紹了其畜牧業。教材打破常規,採用倒敍方法,從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特點出發,引入歐洲發達的畜牧業;接着教材活動內容,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從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成因,由表及裏,如抽絲剝繭,簡述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突出了以人地關係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1、通過國中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讀地形圖、氣候圖的方法;

2、七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學習歐洲西部地形時,讓其動手設計貼地形圖,調動其學習興趣。學習温帶海洋特徵時,每組討論歸納,由中等生作中心發言人,進一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考性強的問題先由一般學生回答,尖子生點評,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目標: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地形特點、氣候特徵、傳統的畜牧業。

2、能力目標:《地理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地理課通過多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概念,進而理解基本規律。因此本節課能力目標主要表現在:

3、情感目標:《地理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2)我國西部牧區面積廣大,更有許多優良畜牧品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啟發學生借鑑西歐經驗,為祖國西部開發建設獻計獻策。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學情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描述温帶海洋性的氣候特徵;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在學生進行交流收集資料、貼地形圖、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辨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運用多媒體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引導學生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收集資料、貼圖、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教師在複習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以及該地區以製造業為主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投影欣賞兩種活動,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畜牧業。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感悟生活,發現問題”。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論之一,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投影]歐洲西部牧場圖。簡單介紹歐洲西部國家的畜牧業情況。

從導入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但這只是直觀現象,還應從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鑑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此處適宜教師運用活動幫助學生探究。目的在於讓學生感知牧場情況,進而進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佈廣泛與哪些自然條件有關?

讓學生讀課本圖8.23“歐洲西部地形圖”大致瞭解該地區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學生歸納出:歐洲西部地區位於大西洋東岸,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勢低平,南北多山且多東西走向,中部平原廣大,這種以平原為主的地形有利於牧場廣泛分佈,適宜發展畜牧業。教師適當進行點評。

[出示]歐洲西部地形輪廓板圖。讓學生上講台,用磁性貼將“大不列顛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輪廓圖上。

教者明確地形特點: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

通過學生讀圖,使學生明確本地區地形特點;貼歐洲地形圖,讓學生上講台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

幫助理解,記住主要的山脈、平原、島嶼名稱和位置及山脈的走向。現代教育堅持以人為本,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這樣做的意圖在於“注重差異,培養能力”。

本區的畜牧業發展除與地形有關外,還與氣候有關,那麼,本區的氣候怎樣呢?

分組討論:1、該地區主要氣候特徵,引出温帶海洋性氣候的概念。

教者明確:1、温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夏季涼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勻。

分組討論,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發言,尖子生點評。使學生既瞭解温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又知道這種氣候適宜於牧草生長。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再讀課本圖8.22“歐洲西部的氣候”,從圖中讓學生讀出温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本區為什麼以温帶海洋性氣候分佈最為廣泛?組織學生討論、歸納。教者提示:從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風帶等方面去分佈、歸納,最後點評。

1、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以及其對歐洲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但那一地區有沒有種植業?情況如何?

設計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比較,瞭解本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這並不意味着沒有種植業,只是種植業為畜牧業服務。

明確:歐洲西部地區勞動力短缺,生產高度機械化、現代化、自動化,以製造加工為主的工業經過深加工後的畜產品的附加值遠高於種植業,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更高的利潤,也是本區畜牧業一直髮達的又一原因。

設計目的在於説明畜牧業的發展除與自然條件有關外,社會經濟條件亦是影響因素。至此難點迎刃而解。

我國西部地區與歐洲西部的緯度相似,也以畜牧業為主,有很多牧場,優良畜種。

但本區畜牧業發展比較粗放,發展潛力很大,如何借鑑西歐的經驗,結合西部開發,大力發展我國的畜牧業,為祖國的發達、富強貢獻力量!是各位同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通過學生欣賞詩歌――敕勒歌,引出我國西部牧場,加強“學生滲透,激發熱情”。讓學生理解地理學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和在處理人地關係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意識和地理價值觀,同時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2、歐洲西部地區和我國西部牧區在地形、氣候等方面有何異同?

講完課後可以讓學生設計板書,或者教師自己設計如下:

教師可以依據“活動”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和活動性,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視頻資料及詩歌,並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

以上結合《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一課,簡單介紹了地理“説課”應該從哪些方面着手,應該説什麼。教師在説課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説課”不是講課,應該“説”,絕對不能“念”(或“背”)講稿或教案;②應充分準備,面對的是評委或者老師,應該把自己準備的成果展示給評委或老師(如課件、板書設計、知識結構等);③普通話要標準,並注意語言簡潔、明確;④注意時間限制。

第6篇

?俄羅斯》是國中地理第二冊第十五章《歐洲東部和北部》第二節的內容,第二節概括闡明瞭俄羅斯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徵,講述了九個問題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學的經緯度知識閲讀出俄羅斯大致的經緯度,利用已學的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表和五種地形,讀出俄羅斯的主要地形。氣候的形成原因,主要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這兩個影響俄羅斯氣候的主要因素出發。明確俄羅斯的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俄羅斯各地氣候的差異。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識掌握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可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明確俄羅斯煤,鐵,石油資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將知識進一步鞏固。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深化和擴展更重要的是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知識目標:1、俄羅斯是地跨歐亞兩洲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傳統上的`歐洲國家;掌握俄羅斯的氣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徵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2、瞭解俄羅斯具有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是工農業生產發達的經濟大國;掌握工業區的分佈和主要工業部門。3、瞭解俄羅斯內河航運,鐵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狀況。掌握和記憶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亞大鐵路及重要的城市。

能力目標:1、得分分析: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主要從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來分析。

3、綜合分析俄羅斯工業建立的基礎和地區分佈和日本有何區別。

情感目標:通過俄羅斯自然資源和人文知識的瞭解。使學生用辨證的一分為二的觀念來看待問題。

(1)北亞的位置:北亞全部為俄羅斯所佔,大部分為中高緯度其決定了俄羅斯的自然景觀和農業生產的特點。

(2)俄羅斯的面積: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的世界上面積最的國家,通過讀圖明確烏拉爾山和高加索山脈這是歐亞兩洲的界限。為説明俄羅斯在傳統上是一個歐洲國家打下基礎。

(3)俄羅斯的氣候:從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分析其氣候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説明。東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響,氣候温和是温帶大陸性氣候;而西部西伯利亞地區常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的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苔原氣候,東部太平洋沿海地區有小部分温帶季風氣候使學生認識氣候分佈的明顯地區差異。

(4)俄羅斯的礦產資源與重工業為主的工業:讀俄羅斯礦產分佈圖結合工業區的分佈可以使學生理解資源與工業的關係及建立的基礎與地區分佈和日本的差異。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的工業主要上建立在本國豐富的礦產資源的基礎上且以重工業為主。

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性:主要從農業,工業的分佈,歷史的,人口的分佈,交通運輸網的疏密來分析得出俄羅斯西部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而東部地區經濟較西部地區落後,人口稀少。

本科題教學為一個課時本節棵總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學生思考與回顧已有的地理知識相聯繫。

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分區地理知識我們前面已講過,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主要從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能力尚未完全建立。這節課的內容較多應當突出重點,實現深化提高的目標。

本章各知識點之間有着密切的因果關係,學習時千萬不能割裂開來,要學會分析、推理的思維方式。

北亞位置和範圍的知識點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有序的説明範圍方法。例如由東向西(由西向東,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羅斯氣候特點,通過讀圖,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為什麼這樣。

1、選擇題難度適中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適用於大部分學生。

2、讀圖題是對本課知識的利用,注重知識的遷移能力及知識的前後聯繫,有點難度所以重點講解。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是“教師引導(設置問題)歸納總結知識反饋運用。(詳見教案的新課過程)

客觀上:對所學習的知識一目瞭然,便於更好的掌握知識。

第7篇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國地圖出版社七年級下冊“地方文化特色與旅遊”一章中第一節《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影響》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説起、闡述我的教學觀和教學設計。

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的自然、經濟、文化差異較大,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傳統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選取了民居、服飾、飲食三種,因為它們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給學生直觀感受,同是時又能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自然環境深深影響着文化的起源和興衰。這一部分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和歸結,又是學習區域特徵和差異的基礎。

根據課標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主要的民居形式;瞭解主要少數主要少數民族服飾特點;瞭解我國主要地方菜系。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圖片資料、多媒體課件説出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養學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

依據課標和本課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説出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

由於七年級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將各種地理要素綜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結論比較困難。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待進一步培養,所以理解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無定法,以學定法”,“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本課學生宜採用地理觀察法、分析綜合法、對比分析、讀圖思考法,自主探究來進行學習。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這需要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新課程倡導改變學生學習地理的方式,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載體。閲讀使用地理圖像,培養學生用地理的眼光觀察地理事物,對地理圖像、地理事物進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觀圖片理解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啟發。通過對主要民居形式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的分析。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相互啟發,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學習。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對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掌握地理觀察,地理比較,分析綜合等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們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引導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學生的認識方法,需要有大量豐富、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實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我選取的主要教學手段有:利用課本景觀圖、地理圖冊有關景觀圖、地理填充圖冊、師生收集的資料和與教材配套的多媒體課件,作適當修改後為我所用。

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能將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顯示在屏幕上,利用豐富的資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地理問題。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觀到抽象,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是充分挖掘這些地理圖像圖表資料的功能和內涵,靈活選取和利用,服務於教學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體現地理教學特色。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主動構建知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現代啟發式教學思想指出,在學生困惑與思維的障礙處予以啟發,在學生思維困頓與卡殼處相機點撥,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悱,不啟不發”,“憤啟悱發,舉一反三”。

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認識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需要,在本課中,我將採用圖像導學、問題啟發、合作討論等相結合的教法,以合作討論為主,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根據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調整教法。

學法、教學手段、教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學法是核心,是基礎,教法、教學手段是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服務的。

1、播放有關我國主要民居形式的視頻和景觀圖片,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

2、閲讀教材和地圖冊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觀圖片,結合文字,小組討論:這些民居有什麼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如何?

3、小組彙報,全班交流,讓學生要展示圖片,可以表演,可以舉出例子,重點要求説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4、教師小結,利用課件補充學生未講到的,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

教學過程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開放過程。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學態度,在思考中掌握學習方法,在應用中獲得實踐能力,在交流中展現個性才能,在聯繫中拓寬知識領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落實到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讓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煥發出青春,煥發出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