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來歷的演講稿2篇 "元宵節:文化傳承與民俗習慣"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6W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年節、燈節等,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人們會放起煙花爆竹、觀賞花燈、品嚐元宵等。在這個節日裏,傳播着許多寓意深刻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接下來,我將為大家講述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來歷的演講稿2篇

第1篇

北方人在元宵這一天都會吃上一碗熱騰騰的元宵,寓意團團圓圓。

元宵最早也叫“浮元子”,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説:“貴客鈎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元宵以餡為主,先和餡然後捏成乒乓球大小,再倒入糯米粉中滾一滾,滾出一個個圓滾滾的元宵,寓意財源滾滾。

元宵佳節,在南方,家家户户都會煮上一碗湯圓,寓意團圓。

碗裏湯圓,家家户户團團圓圓,象徵着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與元宵不同,湯圓的做法類似包餃子,先用糯米粉加水和成團,醒一醒之後再切成等份的小塊,餡料是調製好放在碗裏(有花生餡、芝麻餡等),將成塊的糯米糰子稍微捏扁,在中間放入適量餡料,將糰子捏成一個圓圓的湯圓。

雖説南方也舞獅,但是南北舞獅卻各有特色。民間有“南獅重意、北獅重技”的説法,可以看出北方舞獅着重在於技藝的體現。

北獅的外形與真獅相像,全身獅皮覆蓋,舞獅者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在古代,元宵節的“花燈”可謂是痴男愛女的“神助攻”,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民間羣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

與此同時花燈除了賞,心思細膩的古人還想到了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關於元宵節來歷的演講稿2篇

第2篇

在民間説法中龍是吉祥的象徵,每到新年、元宵或者廟會都會進行舞龍表示慶祝

龍是古人根據想象,將多種動物形象進行融合創造出來的一種形象,與鳳、龜、麒麟併成為四靈。龍的造型流暢優美,充滿力量,在傳説中掌管着人間雨露,所以和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聯繫。在全國各地都有龍王廟,農民會在春耕之前就祭拜龍神,祈禱這一年風調雨順。皇帝也會在乾旱之年祭拜龍神,進行祈雨。

早在商朝,青銅器上具有了龍的形象,元宵節雖然在漢代就確立,但祭祀龍的儀式在這之前就已經存在。

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物放在祭祀慶典中,在祭祀的時候進行舞龍這種舞蹈,祈禱自己與龍同在,可以得到龍的庇佑。

後來人們開始用彩色的布料做成龍的身體,用長竹竿挑高,幾個人一組開始進行舞蹈的時候。祭祀的肅穆感就開始逐漸褪去,舞龍開始有了娛樂性質。

後來在新春、元宵、廟會、或者慶祝豐收的時候,都會進行舞龍,地點一般是在龍王廟,現在大多在廣場上,伴隨着鑼鼓聲龍身遊走,氣勢十分壯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