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號之後,中國下一代北斗系統走向何方?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北斗三號建成以後,中國已經着手下一代北斗建設發展。在10月10日舉行的中國北斗應用大會暨中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十屆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透露,北斗升級換代的方向之一是研究考慮引入低軌衞星增強系統,進一步增強導航的精確度和可用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北斗三號之後,中國下一代北斗系統走向何方?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北斗三號之後,中國下一代北斗系統走向何方?
本屆大會以“創新北斗應用,促進智能產業”為主題,以“立足鄭州、輻射全國”為理念,以“科創中國”為抓手,以貫徹“新產業”、“新基建”為導向,旨在推動各行業“北斗+”及“+北斗”進程,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促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讓北斗更好地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低軌衞星可進一步增強精確度
  
  2020年6月,第55顆北斗導航衞星發射成功,標誌着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部署,7月,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北斗事業進入全球服務新時代。
  
  北斗三號之後,中國下一代北斗系統走向何方也成為業內外關注的重點。
  
  其實,在北斗三號系統還未完全建成之前,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就發表了第四代衞星導航系統的相關看法。當時,楊長風在全國政協界別討論會上發言表示,按照裝備發展的規律,應該是運營更換一代,研製建設一代,最後是裝備持續運用一代。現在馬上進入2020年,到了裝備應用的這一代,後續發展涉及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楊長風建議,類似於國家重大基礎建設設施的重大項目要有持續長遠的整體考慮,在論證結束以後,儘快啟動第四代關鍵技術的攻關。在本次中國北斗應用大會暨中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十屆年會開幕式上,劉經南院士作了題為《北斗-3時空位置服務優勢及其多領域規模應用》的報告。在談到衞星導航的天基、地基增強系統時,劉經南院士介紹了中國北斗的地基和天基增強系統的相關發展,並透露北斗升級換代的方向之一是研究考慮引入低軌衞星增強系統,進一步增強導航的精確度和可用性。
  
  劉經南院士介紹説,衞星導航系統的天基增強系統包括高軌和低軌兩種,低軌衞星(星座)增強系統相比地基和GEO天基增強系統,低軌衞星離地面更近,能有更高的信號發射功率,而且本身也能發送部分導航信號,增強可視衞星數,改善GNSS(全球導航衞星系統)衞星的幾何構型,提高精確度和可用性,實時定位精度達到分米~釐米級。
  
  “低軌衞星增強系統還具有建設成本低、啟動速度快、能夠作為中高軌導航星座的補充備份等優勢,而且還能提供導航與通信深度融合的能力。”劉經南説。
  
  澎湃新聞()注意到,2017年11月,一顆微納試驗衞星同風雲三號D星一同被髮射入軌。據瞭解,這顆微納試驗星是全球首顆低軌導航增強衞星。
  
  2018年5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佈消息稱,這顆試驗星已從試驗走向了試用。這顆致力於“高精度定位”的衞星被寄予“驅動導航增強產業鏈大變革”的厚望,將帶動後續全球低軌導航增強星座的建設和運營。
  
  在軌試驗驗證結果表明,5分鐘時間裏可完成從開機冷啟動到30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分析計算與仿真表明,在算法優化和星座部署後,可具備實時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能力。
  
  隨着第四代衞星導航關鍵技術攻關工作的推進,中國下一代衞星導航系統也將逐漸從設想變為現實。
  
  2020年8月3日,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説,北斗三號建成以後,已經着手下一代北斗建設發展。要在2035年前建設一個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的系統。
  
  關於後續發展的考慮,冉承其表示,北斗永遠在路上,建設在路上、應用在路上,北斗三號建成以後,已經着手下一代北斗建設發展。要在2035年前建設一個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的系統。簡單來講,從室內到室外、深海到深空的立體服務覆蓋的更強、更安全、更可靠的系統。“我們正在推動這個工程的論證和後續的起步建設,它一定是北斗三號後續新的亮點工程。”
  
  2020年北斗產業總體產值達4033億元
  
  在本屆北斗應用大會開幕式上,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在致辭中介紹了北斗產業的發展態勢。於賢成介紹説,北斗系統已全面服務於公共安全、交通運輸、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領域,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基礎設施,廣泛進入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20年,以北斗應用為核心的我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4033億元人民幣,較2019年增長約16.9%,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在致辭中表示,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是我國科技創新、科技自力自強的重大成果,也是國家的名片,充分展示了中國速度、中國精度、中國力量和中國創造。北斗系統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未來與5G、人工智能、工業技術的互聯融合,對於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產業發展都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指出,當前北斗系統已進入全球化服務、規模化應用、產業化發展的關鍵階段,自然資源部將積極推進北斗系統在自然資源領域的深化應用。大會隆重表彰了2021年度衞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衞星導航定位創新應用獎獲獎單位以及衞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獲獎者。今年的衞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授予了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許厚澤。
  
  在高端論壇環節,大會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中科院微小衞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斗三號系統衞星總設計師林寶軍等,帶來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特別是北斗系統建設和產業領域的前沿科技、創新應用、融合發展、趨勢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瞭解,除高端論壇之外,本次年會還設立了海峽兩岸及港澳北斗應用論壇、北斗高精度增強技術及應用論壇、室內外無縫導航定位創新與發展論壇、北斗融合5G發展應用論壇、北斗助力智能產業發展論壇、“一帶一路”精準農業專業論壇等10個分論壇,專題研討北斗技術創新與廣泛應用,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此外,大會還將舉辦第四屆“北斗之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以及“北斗樂跑·科普中國”等活動。
  
  作為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2000平米的北斗融合應用成果展同期舉行,充分展示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各類產品和科研成果,尤其是北斗融合創新應用方面的重要成果。今年還特別增設了“十三五”衞星導航科技成就展,展出了一批智能駕駛、自主飛行無人機、服務終端等場景和產品,一些產品已經服務於邊防安全等領域。“北斗+”和“+北斗”正成為北斗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成為打造“新基建”重要的賦能手段。
  
  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北斗產業界同仁要抓住當前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努力推動北斗規模應用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十四五”期間,要從管理、政策、應用、技術和標準等方面多管齊下,積極支持北斗優先和標配化發展,做大做強我國北斗產業,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和全球市場競爭力
  
  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2021中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北斗正全面邁向綜合時空體系發展新階段,預計到2025年,將帶動形成8000-10000億元規模的時空信息服務市場。到2035年,將構建起智能信息產業體系,創造出中國服務品牌,直接產生和帶動形成的總體產值規模將超過30000億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