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就業難”還是“擇業難”?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為什麼“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難”這個字是模糊不清的字眼,依據不同人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大學畢業生是產品——勞動力——的供給者,就業難是説他們的產品——勞動力——的銷售難。但是天底下再難以銷售的產品最終都會銷售出去,只要它的價格降得足夠低,有些產品必要時要低到負數才有人買。事實上,前段時間曾有報道説,一些大學畢業生願意零薪水就業,那是把他們的勞動力價格降到了零。一些學徒工甚至要交學費,那是把勞動力降低到負數了。

是“就業難”還是“擇業難”?

可見,我們可以把“就業難”這種模糊的説法改成“初次就業收入低”這種比較清晰的説法,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含義是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收入低於其他就業羣體。寫到這裏,我上網查詢了相關研究,發現有報告説技校生工資高過大學生。最近我在農村找保姆照顧老媽,月薪也漲到1600元(當然還包吃包住)才勉強找到人,而我教的學生,去年畢業時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月薪也就1500元左右。這都表明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收入低於其他初次就業羣體(比如技校生)這個事實大體上是真實的。換句話説,如果大學生願意降低勞動力價格,即接受較低薪水,就業就不難,所以,“就業難”其實是“選擇難”。那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我發現大體上有如下幾個觀點:第一是説大學生太多了;第二是説有一些大學生學的東西不符合社會需求;第三是説一些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太高,不願意到艱苦的地方就業,換言之,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需要更新。

這三種觀點都沒有錯,但都沒有用。

首先,大學生勞動力價格下降肯定是因為供給過多所致,因為任何東西的價格下降都是供大於求所致;其次,大學生學的東西不可能完全符合社會需求,除非大學生和大學教育的提供者都是神仙;再其次,説一些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太高,其實是責怪賣方不願意降價,但天底下任何產品的賣方最初都是不願意降價的,要求大學生更新就業觀念,其實就是要求人家降價。大學生不是傻瓜,如果把自己的勞動力降價對自己有利,他們自會降價,用不着專家來指點。

要得到有推測力的解釋,首先需要弄清楚大學、學生、勞動力需求機構這三者的關係。在筆者看來,大學是生產和銷售知識的機構,學生是他們的顧客,學生決定購買什麼知識,而學生購買知識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的目的是製造自己的勞動力,學生製造好自己的勞動力之後,要想辦法賣出去,這就是尋找就業崗位了。而勞動力需求機構(企業、政府等)則是勞動力的買家,是學生的顧客。

大學生們往往是從高中來,其間沒有經過社會的錘鍊,對社會究竟需求什麼樣的勞動力缺乏瞭解,用經濟學的話語來説,獲取相關勞動力需求信息的成本比較高。但由於學生有家長和學校的幫助,所以這方面的問題並不是造成學生們製造出來的勞動力不符合社會需求的主要原因。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製造勞動力所需要的投資週期比較長所致。勞動力的製造,除了義務教育按照相同的格式進行之外,到了高中階段就開始有個性化發展了。從高中二年級文理分班開始算,到大學4年,有6年時間。即使到大學開始,也有3至4年時間。投資週期是挺長的,其間勞動力需求市場和勞動力供給市場之間的均衡態勢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簡而言之,三四年後各類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如何變化,是很難預測的。很多朋友常常問我什麼專業好就業,我都無法回答。我也沒有聽到誰人敢説他能夠預測三四年後某一類工作崗位的薪水如何變化。

但更糟糕的是,大學生們並不是按照畢業時的勞動力價格的高低來選擇就業崗位的,而是按照他一生的總收入來選擇就業崗位的。也就是説,他們需要預測的時間不是幾年,而是幾十年。這種預測的難度就更大了。相反,技工學校畢業生就讀時間相對比較短,同時,由於藍領工人未來的工資漲幅比較穩定,並不像白領那樣差異比較大,因此,預測幾十年後的總收入相對而言所需要的信息費用要低得多。這就是為什麼大學生初次就業比技工學校畢業生難的原因。

上述分析所推測出來的一個含義是,只要是自己找工作,信息費用巨大的問題就存在,因此,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應該在取消大學畢業生畢業分配製度之後就存在了,而不是現在才有的。我搜索了1999年的文獻,果然發現那時就有人研究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了,這就驗證了我的推測。另一個含義是,公務員的高工資和高福利,導致大學生就業時的參照系更加複雜,信息費用更高,初次就業時的選擇就更難了。

對於信息費用巨大的事情,我們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出了一套機制來解決它,這套機制就是市場機制。進一步解釋市場機制如何降低信息費用,則是另一篇文章的話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