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青銅葵花》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1W

 
高中生《青銅葵花》讀後感

終於,還是開口了。我心裏無比雀躍,然而卻也淚流滿面。明明我不是一個感性的人,只是奇怪,為何一次又一次在這本書前紅了眼圈。

蓋上書的剎那,腦海裏也隨即浮現出一座城市來。在這座城市的廣場裏,矗立着一座青銅葵花。用青銅作為材料呈現的葵花,閃耀着清冷而古樸的光澤,冷暖色調交相輝映,更給人無窮的體驗韻味。無疑,青銅葵花已是這座城市的象徵。

可這雕塑的作者卻去世了。不,換一種説法是一個小女孩的爸爸去世了,他令我無限感慨。一個人,怎麼能對葵花愛慕到如此境界,以至於因葵花喪了命;一個人,怎麼會如此狠心,丟下孤苦無依的女兒撒手人寰。他告訴我,他也無奈。他熱愛葵花,才會將自己的女兒命名為葵花;他熱愛葵花,才會千里去畫葵花;他熱愛葵花,才會為了葵花的畫稿,忘記自己在一條船上,忘記自己不識水性。談説間,他與這些在水波上的葵花畫稿,這些有靈性的,在水波中沒有一張是背面朝上的葵花畫稿一起翻覆了。

死亡是直擊人內心的一把利器,無論是誰,生存的間接,是在不斷地走向死亡。而死者一了百了,卻留給生者無限的悲痛。將死之人,牽掛的是活着的人與事,可他們不知道,活者的人與事更加牽掛着他們。正如雕塑家爸爸,在面對人生終點,仍想回望一眼在途中一起行走的女兒。可他跨過死亡線,被死神帶走時,哪裏知道,他七歲的小女兒撕心裂肺的吶喊。一句句“爸爸”,一行行嘩嘩流淌的眼淚,然而這些永遠都無法得到他爸爸的應答了。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苦難,但比這更恐怖的是面對他人、至愛之人的死亡。有人邁不過去這個坎,同逝者相繼離去;有人化悲痛為力量,又是怎樣的人,死時對這世界無絲毫掛念,這世界對他也無半點挽留之意。是那些無愛的人吧!是那些獨剩虛情假意在世間的人,才能平淡的離去,以死換來所有活着的人的冷眼與漠不關心吧!

但我慶幸,雕塑家爸爸不是這樣一個人,同時又心生埋怨,怨他讓一個年僅七歲的葵花承擔如此巨大的痛苦——讓他失去唯一的親人。幸運的是我想錯了。葵花不是一個人,她遇見了她可以融入的新家庭。她有了可以依靠的爸爸、媽媽和奶奶,還有與他們一家人相濡以沫的一頭牛,她還遇見了一位好哥哥——青銅。

青銅五歲那年因天災變成了啞巴,這卻並不妨礙他愛護葵花。當葵花因奶奶病重,去油麻地登船,只為到江南撿銀杏賺錢時,最火急火燎的非屬青銅不可。

多好的哥哥,在葵花回來的船上,“全船的人都知道葵花有個啞巴哥哥,有個特別好特別好的啞巴哥哥。”這個哥哥,願意為了她,變戲法似的掏出綠色的銀杏,捨棄讀書的機會;這個哥哥,願意為了她,受人捱打,暈手之下仍以強有力的肩膀托起她看馬戲;這個哥哥,願意為了她,甘心背茨菰湖破壞的黑鍋;這個哥哥,願意為了她,寒天凍地裏做冰項鍊;還是這個哥哥,願意為了她,天天夜裏來到油麻地,提着燈籠守在橋上,在一天天穿腸掛肚的思念與等待盼回了葵花。

他盼來了教自己寫字的妹妹;盼來了在班裏組織照相時不抱怨窮的妹妹;盼來了因家庭窘破寧願不讀書的妹妹;盼來了在奶奶生病時獨自外出掙錢的妹妹。

他拉着她的手,兩個小小的身影伴着燈籠消失在暗夜裏。而與葵花同船的嬸嬸、姐姐們在兄妹倆背後無不為之落淚。

是啊,這兩個小孩懂事得讓人心疼。兄妹倆比同齡小孩多出那麼一點點堅毅與果敢,多出那麼一點點堅持與冷靜。就這麼一點點的累積,他們的懂事已經足夠我們心疼與落淚。與此相反,小男孩嘎魚倒是頑皮的很。

他什麼都不懂,他不懂葵花在大河獨自漂流的憂慮,還用竹蒿戲弄葵花;不懂葵花一家人何曾辛苦的種植茨菰,還使喚鴨羣破壞;對於青銅捕捉公鴨的不易,他仍舊不懂,不分青紅皂白隨便冤枉人。

他就像小魔王,到處破壞。他的所作所為甚至讓我產生拿鞭子抽打他的衝動。可轉念一想,我不禁莞爾一笑。原來,他才是我孩童時期最真實的縮影。

小時候我哪裏會像青銅般愛護妹妹?哪裏知曉怎樣跟葵花般懂事讀書。我似乎只是破壞:偶爾把妹妹抱在懷裏摔個底朝天;有時甩甩手就把瓷花瓶給砸了;也經常搞糊塗事情,冤枉東冤枉西。

我們是否都這樣?幼稚的開始,成熟的結束,然後周而復始,以成熟的自己,去指責幼稚的他人。我總是以為自己長大了,可這或許只是自以為成熟。當我自以為是的憤恨嘎魚時,卻忘了自己是哪副模樣。這樣的我又有什麼資格去責備嘎魚呢?

可這樣的我,劫又何其幸運地遇到了與青銅葵花一樣的家人。青銅葵花的爸爸媽媽以他們單薄的身軀撐起這個家。倆兄妹的奶奶也無時不刻為這個家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而我的家人不也是一樣嗎?甚至一絲一毫不比青銅葵花的家人遜色。他們都在堅強的抵檔苦難,以辛苦換取美好。

雖然生活的真相是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或許我們想要的總與自己悖道相馳,聽起來確實殘忍,但這時,我們大多數人,甘心當一個賭博者。哪怕十賭九輸,我們也願意傾家蕩產為那千分之一贏的機會。像青銅,像葵花,像爸爸,像媽媽,拼盡全力戰勝磨難。哪怕只有一丁點的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可以這麼説,所有的人,無論是以前,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在不斷的遇到困難,戰勝困難。

曹文軒先生有這麼一段文字。他説: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也許,這也是《青銅葵花》傳遞給我們的對付苦難的決竅。

書本里所訴説的苦難隱隱醖釀着一種美感,細膩動人。但我知道美麗的終究不是苦難,而是挨住苦難的人與他們堅韌不拔的最純淨的心靈。

像那一天夜裏,暴雨狂作。青銅家的草房被大風掀掉,只剩斷壁殘垣,四周變成一片汪洋。在痛苦來臨時,兩個孩子選擇苦中作樂,在自家汪洋裏抓魚,又蹦又跳,咯咯的笑。大人頂住壓力,踏過千難萬難,蓋了一間大屋。

孩子的世界裏,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風雨就奔跑。在痛苦的環境裏散發着最純潔最美麗的笑聲,拍打着我的胸膛,令我動容。大人的世界裏,別無選擇,咬咬牙,堅持住,永遠相信唯汗水不會辜負自己,令我敬佩。

像三月的大麥地發生蝗災。“蝗蟲為害,莊稼顆粒無收”。但大麥地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顯得很沉着。萎靡不振的大麥地,在這些人日復一日的打起精神下,盼來了糧船。

有了意志與勇敢,青銅一家人蓋起房子;有了信念,大麥地人們熬過蝗災,迎來曙光。若他們只是頹靡與懦弱,恐怕會是不同的結局與後果。當然,是人總要經歷苦難,我們也無需感謝它,因為苦難並不美好。相反,這些遭遇苦難並頑強挺過來的人,他們的品質更值得我們讚揚,他們的品性才是真正的美好。

為何曹文軒先生筆下的苦難,似乎有某種魔力揮發着酣暢淋漓的極致美?歸根結底,是這些堅強承受苦難的人兒太美太美。

《青銅葵花》總能帶給我一種神祕感,它帶着我往前走,令我無法停止對情節半點的緩慢虛度,使我在一片空曠的荒漠原野中找到樂趣。

這種神祕感帶我走到了最後,逼着我接受葵花走了的事實。最後的最後,家人瞞着青銅將葵花送回了城市。為了葵花好,卻傷極了青銅。

不久,但誰也不知過了多久。青銅看見葵花回來了,她在水簾下跑動,向他搖着手,而他,張開嘴巴,用盡平生力氣,大喊了一聲:“葵——花!”

“當時陽光傾盆,一望無際的葵花田,成千上萬株葵花齊刷刷地朝着那輪金色天體。”是像我窗外的這般太陽一樣嗎?我想一探究竟,彷彿也化為葵花,一同面向太陽。嗯,真是明亮到極致,閃耀得我淚眼朦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