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5W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難題,但是遇到難題之後就逃避是最讓人忌諱的,我們應該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推薦你看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三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讓人覺得“孤寂”的書名,是當初吸引我去翻閲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據説曾被翻譯成二十三種以上的語言,還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簡介,發現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難道這是一本心理學書嗎?隨手翻閲一下,卻發現語言很平實,還有一些真實的事例,於是,我開始了此次閲讀之旅。

一向以來,作為特教教師的我,當被其他人問起職業時,他們都會追問兩句:是國小還是中學教師啊?是教什麼的?當了解真相後,大都會“誇”上一句:很有愛心的工作啊!“愛”這個字眼似乎總會在我耳邊響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來,做教師的都要有一顆愛心,而做特教教師的,這顆“愛心”的分量應當還要重!所以,我也曾單純地認為,只要抱着對學生的愛,就能勝任這份工作了。但當我讀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愛”時,頓時啞然失笑,我對於“愛”的理解看來是有失偏頗的。

誠如書的作者説道:“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我,也是愛他人”。看來,愛不僅僅是為了促進他人心智成熟,還是為了促進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像這樣,對於“愛”的一系列的闡述,頓時讓我覺得心域寬闊了許多。這又讓我突然記起導師在我們新教師帶教會上提及的“愛”的意義:“用愛打開心靈”!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讓自我的心靈更充實豐腴,就必須要懷有“愛”意。

要愛我們的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要愛我們的家人,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要愛我們的工作,這樣才會找到自我的人生價值!

要愛我們的生活,這樣才會讓熱情和自信充滿每一天!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少有人走的路,光看到這個書名就會讓人覺得好奇,什麼是少有人走的路?為什麼叫少有人走的路?這是一條怎樣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的著作。但是,在翻開這本心理學書籍之前,我對該作者及他的其他作品都不瞭解。大學期間,看得最多的還是類似《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之類小説類書籍。所以,我是懷着一種新鮮感以及好奇心踏上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本書的核心是:人生苦難重重。全書分為四個章節: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作者以心理醫生的視角,為我們揭示了心智成熟的道路道路中,會遇到的種種苦難、挫折,以及如何去正視。

人生不可能是風平浪靜的,這是一個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而所謂自律,就是用原則和方法,約束自己的不當行為。

人生是不可能風平浪靜的。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個人都應有着自己相應的責任。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面對的問題,擔負其對應責任,這些問題就會浮心中,阻礙着心靈的成長,也阻礙現實中的事態發展。人們總傾向於逃避責任,不願面對現實,不願改變。對於自己應該面對的問題,我們應是勇敢的説這是我的問題,我來解決。這或許只是一小步的改變,但會對我們的一生,帶來不盡的影響。但同時,自律是一項艱苦的任務,需要耐性,勇氣,判斷力,以及眼光。

在這之前,我想先説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以前看過的故事,一隻十多歲的老狗遭受病痛的折磨,家人決定為它實行安樂死,並讓它一直伴隨成長的七歲孩子在一旁觀看了全過程。當這隻狗安詳閉上眼睛後,全家人聚在一起感歎狗的壽命太短,而一直安靜不語的孩子突然説:我知道狗的壽命為什麼比人短。我們人出生後要先去學會怎樣去愛,而狗天生就知道,所以它們沒必要活這麼久。

這句從天真孩子説出的話讓人感到驚訝。人類自一出生,就承擔了一項重要任務:學會如何去愛。沒錯,這本《少有人走的路》最讓我影響深刻的地方就是愛。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對於愛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學會去愛,如何去愛。

書中,作者斯科特對愛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能幫助自己更加成熟。

愛是什麼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人生理想,甘願面對困難承擔責任。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而作者覺得,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説的愛,並不是過去自己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愛。自己越是愛自己,便越是愛他人。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裏疾病的根源。

感謝李經理贈與我這本書,讓我學着去愛,學着承擔自己的責任,勇敢面對問題,向成熟更進一步。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人生苦難重重。”這是開篇的一句話,如果你能領悟這句話並有自己的感受的話,你的人生必定已經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當我們瞭解人生艱難背後的意義,我們也就會體味到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開篇第一部分講的是自律,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自律可以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消除人生的痛苦,即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自律主要包括4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在自律部分,有講到父母的過錯,父母的關注與重視,將給予孩子自尊自愛,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價值感。一個有強烈價值感的人才會去更好的約束自我,實現自律。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都有輕微神經宮能症和人格失調,所謂神經宮能症就是把問題都歸結於自身,而人格失調者則把問題都推到別人或者其他環境等等上面。這裏面還提到了,缺少關愛的孩子自慚形愧,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神經宮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而我們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地圖,才能循地圖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

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説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實也就成了壓抑,所謂自律其實是一種彈性的應對方式,正如對孩子的教育,懲罰性引導和關注同樣重要,這樣才可以建立正確的規則。萬物無不是一種柔性平衡。也許《道德經》中的無為才是一種最高境界,沒有控制與被控制,不強加個人的偏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麼是複雜,什麼是簡單麼?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吧了。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難重重”,派克先生在開篇先點明瞭這句話,意味深長。作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從業生涯的心理醫生,他對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着獨到的見解。他説“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句話我很贊同。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着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應該是心態沉穩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務實自律的人,知錯而改的人。派克先生在第一章“自律”中提出了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個方面有助於一個人走向成熟。他在書中説“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環,你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為解決問題而忽略問題的存在,是人生的一大問題。”,“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問題”,“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自我反省的快樂,甚至遠遠大於痛苦”……,是啊,我想,一個在為人處事方面能夠很自律的人,肯定是一個成熟的人。我在工作中也應當做到自律,用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條來約束自己,做到靜卧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心胸坦蕩,以誠待人。

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派克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絕不是無原則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衝突、果斷的拒絕、嚴厲的批評”,“做出承諾,是真正愛的基石之一”。我非常贊同書中對愛情所闡述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愛情觀發生了扭曲和變化,諸如近期江蘇衞視播出的《非誠勿擾》所折射出來的拜金主義愛情觀。在現實經濟利益佔很大比重的愛情下,可能情侶雙方更在乎能從對方得到什麼,卻很少會考慮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和自己應做的承諾。追逐愛情的過程,其實也是心智成熟的過程。

作者在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闡述愛,“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裏,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這裏的愛,可以理解成一種執着,例如作者所舉的例子“有的人喜愛園藝事業,他“愛”他的花園,他從嗜好中得到無窮的滿足感,園藝是他的一切。為了照顧好花園,他週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牀去花園鬆土和施肥。他甚至寧願放棄外出旅行,寧可忽視他的妻子。為花園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或許也正是因為對事業的愛好與執着,一個人會付出很多努力,做出很多犧牲,最終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與滿足感。我想,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應該是享受自己的工作,擁有一個快樂、樂觀、積極上進的工作心態是無價的。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章來講述成長與宗教,我總覺得宗教對於我這樣的無神論者太遙遠,雖然我身邊不乏有宗教信仰的朋友。然而作者在書中提到“科學本身也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這句話對我產生了較大的衝擊。宗教通常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與"教"字有關聯的事物。作者所指的宗教,顯然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對信仰、信念與理想的總稱。這加深了我對信仰的理解。是的,人生不能沒有信仰。想想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袁隆平、華羅庚、李四光等等,他們有堅定的信念和目標,把之視為己任,刻苦忍耐,那是一種何等崇高的信仰。而我們,在國小剛入學之時,國小生守則中的那條“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於探究”,學校即已幫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其實,加入中國共產黨,何嘗不是一種崇高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年代、抗戰年代、和平年代、改革開放年代無不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們奮戰在時代的最前沿,他們為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安康犧牲個人利益,這種精神永遠激人奮進。我當以他們為榜樣,刻苦勤奮,愛崗敬業,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我的能量,展現我的價值,處處自律、自強,逐步走向成熟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