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行讀後感通用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6K

讀後感是一種文學交流的方式,通過分享我們的閲讀體驗,我們可以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讀後感也可以是一個交流的媒介,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我們對書籍的觀點和看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我們行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我們行讀後感通用7篇

我們行讀後感篇1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説: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枱燈歎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説,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歎不已。

楊絳説: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行讀後感篇2

婷寶的外婆老薑茶,因為舅舅破產,把外婆的`房子搞沒了,外婆只能寄宿到婷寶家。

外婆很想去快樂老家,婷寶的媽媽就讓她去了。

婷寶上學時,把班裏所有人的作業本全扔到了垃圾車裏。有個同學告發了婷寶,老師讓婷寶休學,媽媽請求老師讓她考試完,老師答應了。

休了學的婷寶,也去了快樂老家,她跟老薑茶住在一起,和家吼爺爺它們一起玩,可轉眼間又開學了。

婷寶終於終於上完了一學期,她回到了快樂老家,可家吼爺爺中風去世了。

外婆説:“祕密和真相賽跑,真相總會勝利。”外婆知道,她馬上要跟婷寶説再見了。

祕密不能藏在心底,要大膽的説出來。

我們行讀後感篇3

大家知道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嗎?上星期我讀了《星星離我們有多遠》這本書,書裏面講了不少天文方面的知識,讓我瞭解了不少。

書中講了銀河系中的星團有上百萬顆星星,他們組成了一個團隊。星星有的離我們遠,有的離我們近,星星的亮光看起來越亮,就離我們越近。最遙遠的星系離我們有一百多億光年。

這本書是科普名家卞毓麟所寫的,它是一本寫天文的書,《星星離我們有多遠》裏的“星星”並不是單純的只我們看到的星星,而是指宇宙的星座、太陽、月亮……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將我們引入神祕的天文學的大門。天文學是一門奧妙無窮的、令我們神往的學科,它要研究的東西是看得見、摸不着的。這本書利用一些現代化的東西和以前的遐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夜晚,天空中的繁星閃爍,誰能告訴我,星星離我們有多遠?那一顆顆奇形怪狀的星星,讓我們探索太空的奧祕。一個個偉人為這個事業奮鬥着,他們用信念將宇宙探索。到了21世紀,人們仍向銀河系發起進攻……這本書我看的還不是太懂,但卻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語言優美,內容豐富,讓我們在看書時放不下手。如果有機會,請你也看看這本書,來一睹為快吧!

我們行讀後感篇4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覆覆讀了幾遍,讀到開心處我跟着歡笑,讀到坎坷處我隨着難過,讀到離別處我心酸,讀到傷心處我落淚。但在楊先生的字眼裏始終波瀾不驚,彷彿是在描述別人的故事,那樣淡定、寧靜。我只想看他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歎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讀到最後才慢慢讀懂了書開始她做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原來就是現實的虛化。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用文字記錄的不僅是對至親摯愛的思念,更是一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就算幸福?讀了《我們仨》,讓我讀懂了什麼是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在她們心中沒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態。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不管在什麼狀況下,她們都會從中尋找快樂的源泉。其實幸福的關鍵是感知能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楊絳的一家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遭受着怎樣的苦難,她們永遠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愛!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

楊絳的一家,很好的詮釋了"情感",她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她們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們沒有所謂的愛情基礎,但是幾十年風雨歷程,攜手走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是個什麼東西,終將被習慣於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為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對中國這個著名家庭的親情故事,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

石康説"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

現代的高科技給我們提供了聯絡感情的平台,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是我們還有那份平淡真摯的情感嗎?似乎人與人之間的屏障越來越厚。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缺忽略了身邊最真實的感情!當飛機、高鐵讓我們毫無阻隔的飛越千山萬水,讓我們的生活沒有距離的時候,我們心的距離是拉近了,還是越來越遠呢?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身邊最平淡的美麗。當我們抱怨愛人不夠體貼、不夠浪漫的時候,我們是否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你有沒有用心去體會這平淡中的幸福呢?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無疑給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捫心自問,生活教會了我們什麼?我們是否還是原來的樣子?面對愛人,我們做到愛他如同愛自己嗎?面對父母,我們做到像父母對我們那樣對待他們嗎?面對朋友,我們做到真誠相待嗎?我們做到問心無愧嗎?

一本好書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可以讓你變的更加珍惜親情、愛情、友情。

近代著名詩人臧克家説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那是因為他的靈魂不朽,他的影響不朽。

這句話送給已去的楊絳先生最合適!

我們行讀後感篇5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己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直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但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着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行讀後感篇6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説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温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所著。書裏遍佈着温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裏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裏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裏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鍾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鍾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鍾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説:“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於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髮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着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着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着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鍾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鍾書,鍾書不緊不慢地説:“不要緊,以後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温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着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裏,一天不吃不喝,對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着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説,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鍾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温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我們行讀後感篇7

?我愛科學》這本書用生動的語言,精美的彩色插圖,以及科學的圖解文字極大地吸引了讀者們的眼球,讀者們通過這本書可以瞭解到知識世界中神祕、有趣、耐人尋味的各種現象,可以讓我們在輕鬆地閲讀中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然而在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關於人體奧祕的這部分內容,通過閲讀發現人真是個很奇妙的物種,我們人體就像一台複雜的“機器”,組成它的零件部非常神奇,這些“零件通過天衣無縫的配合使我們的身體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對於現在身為高中生的我們來説,近視無疑是最大的問題,我們都飽受近視之苦。

就單單對於我們班來説,一個班的人就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沒有帶眼鏡,這會成為即將升入高三面臨專業選擇的我們帶來困擾。俗話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眼睛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器官,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如果我們不注意正確的用眼習慣,就會給我們的眼鏡帶來負擔,同時,營養不良也會造成近視眼。本書中講述了眼睛的重要性,預防近視最重要的是保護眼鏡,不僅要注意眼睛的正確使用,還要注意防止眼外傷,營養均衡對眼睛也同樣重要。為了保護視力,平時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蛋糕…或是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胡蘿蔔、豆芽、橘子…對保護視力有一定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