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們的家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2W

寫讀後感就是要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這樣的讀後感才能打動讀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愛我們的家讀後感通用6篇,感謝您的參閲。

愛我們的家讀後感通用6篇

愛我們的家讀後感篇1

這是一個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聚相失的經歷。在我重新觀看《我們仨》後,你七年級的感覺全然不同,一不明白的是,現在已經清晰,從七年級的看不懂到九年級看到楊絳所表現的對家的眷顧。

這本書介紹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三個人的故事。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講述了楊絳與錢鍾書在夢境中的談話。第二部分則寫了楊絳他們一家人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丈夫。女兒先後去世的過程。第三部分寫的則是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這本書以虛實相生的手法所寫,以實筆寫生,虛筆寫死在內容上,夢境與現實交錯,看起來讓人難以瞭解,需要讀者區別夢與現實。在文中也有許多象徵手法,這些事物往往都象徵的每一樣東西或精神,如楊絳在文中所寫的寒流和禿柳,他們在文中象徵的是死別與永別,還有文中出現多次古驛道,他所象徵的是人生旅途的終結,也代表着黃泉路。要讀懂這本書,需要讀者用心去看在文中古驛道中所提到的規則,不能説,這代表了楊絳想告訴人們,給家人一點私人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不要追根求源,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理解。

這本書原來也並不是這樣,我們仨原來計劃是丈夫錢鍾書寫一部分,楊絳寫一部分,他們的女兒錢瑗寫一部分,可這一家人前後,化為一堆塵土,只留下了楊絳一人,最後他懷着對家人的思念寫下了如今的《我們仨》,這本書也從原來的開心變成了如今孕育無限思念,讀完這本書,楊絳奶奶所想體現的是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好好愛護自己的父母。

我也明白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經歷了什麼,家總是你人生記憶中最美好的。

愛我們的家讀後感篇2

夜色籠上來的時候,下雨了。今年北方的雨水不多,一場雨尤其珍貴。路燈下,斜斜的雨絲雀躍着落地生花,遠望,真是一幅動態的水墨畫呀!

雨夜寂寂,與書相伴,聞得一味書香,倒也別有一番韻味。不開電視,不玩電腦,放下手機,走進書房,從書櫃裏選一本喜愛的書,在雨水的滴答聲中,如一條自由的魚兒,悠閒地暢遊書海,漸漸地入迷,走進了書裏的黃金屋。

在這樣的雨夜,手捧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忘情地品讀下去。先生是一個精神上的貴族,在她的筆下,生死離別如夢似幻,筆調平淡,如訴家常,可細品,每一個平凡的字符,都爆發出驚世駭俗的力量,令人震撼。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細流,道出人世滄桑,卻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滲透着深深的懷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多麼簡單的快樂?卻在簡單中寄寓深意。多麼和諧團結的一家人?卻又不得不嚐盡磨難。然而,無論有多麼困苦,人在,家就在。家在,快樂就在!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一個平和而恬淡的學者家庭,一個簡單而豐富的人生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到最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令人生生地心疼。經歷了怎麼樣的波瀾壯闊,才能有如此豁達的精神境界呀?這一生,每一處困境,每一次磨難,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淚落,都是一次朝聖,是一場靈與肉的修行。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樂一一嚐盡,要面臨生老病死的輪迴。歡樂有時,悲痛也有時,歷經八十一難,才修煉成九九歸一的淡定和從容。

楊絳先生哀而不傷的筆觸彰顯大家風範,堅強的人格魅力在字裏行間熠熠生輝。

在這樣的.雨夜,一本書在手,《我們仨》如一抹暗香,在心頭裊裊。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長……

愛我們的家讀後感篇3

一本薄薄的回憶錄承載的卻是一家人的一生。千言萬語道不盡説不明。書很短,不敢説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温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温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温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第三部分,丈夫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開,剩下楊絳先生自己一個人思念他們一家人的`一生。

書裏遍佈着温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裏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裏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王小波説,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鍾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温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愛我們的家讀後感篇4

陽光灑落窗櫺,坐在桌邊的木椅上,翻開厚厚的書籍,彷彿再次回到了那個艱苦的年代。

楊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所著的長篇散文。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以一個老年時的夢境拉開序幕,關於一家三口的萬里長夢。用回憶的形式記錄了其一家三口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相依為命的情感。1997年早春,錢媛去世,1998年歲末,錢鍾書去世,92歲的楊絳將文章編著完成。整本書採用倒敍的形式,前面是他們老了,失散了,後面才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沒有華麗的辭藻,楊絳先生以平淡的語言將故事平靜的敍述出來。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的愛情是真正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他們婚後與英國留學時,錢鍾書先生並不會做飯,但在他學會製作牛奶紅茶後卻為楊絳先生做了一輩子的早餐。簡簡單單的一個舉動卻是多少人一生都無法做到的。錢鍾書稱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錢媛剛出生時,“笨手笨腳”的錢鍾書總是容易做錯事,而那時,楊絳總是會説“不要緊”。我想,這樣的愛情才稱得上相濡以沫,不轟轟烈烈,卻能細水長流。

“我們仨”都是書蟲,書香家庭長大的錢媛從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喜好讀書,不管在哪兒總是不停找書看。爺爺稱她“吾家讀書種子也”,外公稱她“過目不忘”。楊絳和錢鍾書更是嗜書如命。

“鍾書對於攻讀文學學士學位雖然不甚樂意,但放棄自己國家的獎學金而投靠外國富翁是決計不幹的。”由此可見錢鍾書先生的愛國情懷。雖是文人,不能在科研方面對祖國有所貢獻,但錢鍾書先生卻用實際行動體現了愛國精神,日軍佔領家鄉,人民陷於水火之中,他毅然決然地拒絕了英國的富翁,選擇留在家鄉與祖國人民共同度過艱難的時期,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讚頌的。

在書的結尾,楊絳先生這樣寫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錢媛、錢鍾書先生相繼去世,獨留楊絳先生一人尋覓曾經“我們仨”的幸福。20xx年5月25日楊絳先生離開人世,舉國哀悼,而“我們仨”終於在天堂重聚。

愛我們的家讀後感篇5

五月底在國內的新華書店,我買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回家細細地讀完,掩卷唏噓……一個百歲老人,僅用一支筆,只娓娓道來——過去的歲月,過去的時光,和歲月時光裏的人情世故……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慢慢地歸於朋友送來的一盆花,窗外的一片藍天,和麪前的一張白紙……我又聽見了雷振邦的歌樂,從心底冉冉升起,“天山腳下是我可愛的故鄉……

白楊樹下住着我心愛的姑娘”……唯有心中的“戀”,才能使生命從容如天上的繁星,燃燒過後,留在黑夜裏,只為夜行趕路的人,照亮前方之徵途……

愛我們的家讀後感篇6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楊絳先生的敍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裏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説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説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裏。”讀到這裏,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