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92K

讀書也是能夠幫助我們拓寬知識面的,讓我們來為自己喜歡的書寫讀後感吧,讀後感的寫作類似於議論文,寫一篇讀後感可以讓我們的讀書變得更有價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那我們讀後感通用6篇,感謝您的參閲。

那我們讀後感通用6篇

那我們讀後感篇1

古人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意義的書《陽光校園我們是好夥伴》,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你真棒”中“我欣賞你”的篇章。

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馬雲的爸爸是唯一沒有反對過馬雲的人。馬雲出生在一户普通人家,從小就愛打架,數學、科學、語文成績都不是很好,但英語卻年級第一,馬雲的爸爸就讓馬雲找外國人聊天,,從此,馬雲的英語成績大幅提升,成為了英語尖子生。我想,馬雲的英語成績與他爸爸的欣賞有很大的關係。

馬雲的數學成績並不是很好,一連考了2次大學聯考都沒有成功,但他的爸爸鼓勵他、幫助他,一次、兩次、三次,他終於考上了本科,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大學英語教師,並創辦了阿里巴巴網。

父親的`鼓勵、欣賞,成就了今天的馬雲,馬雲的爸爸發現了馬雲的興趣,發掘了他的才能,把才能變成特長,再讓特長髮揮了最大的潛能!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需要我們一點一點地把它挖掘出來。有些同學學習成績好,善於思考問題;有的同學學習成績並不優異,但善於運動,喜愛科技。老師們發現了這些同學們的特長,予以鼓勵、欣賞,並創造了各種鍛鍊的平台,讓同學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蔚藍晴空,收穫屬於自己的各自精彩。

欣賞他人是人生的大智慧。讓我們學會欣賞,給予他人成長的動力;讓我們學會欣賞,成就更精彩的自己。

那我們讀後感篇2

一場新冠疫情,讓我多出來好多時間可以安靜的看書,今年看書的速度還算可以,突然覺得在讀完每一本書後應該寫寫後感,免得日後看過的書都成了過眼雲花。此為首篇,希望日後可以一直堅持。

?我們仨》這本書買來有幾年了,總是看過幾頁就睡過山去,再繼續翻看就發現前面寫的不知是何事了,嘗試幾次失敗後就乖乖把書放回書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離14天期間,實在沒書看便開始讀此書。用了一個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動。

楊絳老先生用最平實樸素的文字,訴説着細碎生活的點滴,那些温馨是屬於他們仨的,那些苦難卻是屬於那一代人的。從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兒的出生成長,到古驛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離別。“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雖然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淚,然後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們仨一起撿拾的“石子”再填滿。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每個字都飽含着深情。除了感動於他們深厚的情誼,更多的是對於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觀的思考。

我站在書中父母的視角下,看到了父母不願孩子遠遊又希望她自由的糾結,孩子遠遊時的“牽心掛肚”,雖然我還未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視角下,看到了所謂神仙伴侶的模樣,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雖然我亦未為人妻。現在的我就是圓圓的角色,然而我卻漂泊在外無法時常陪伴父母左右。

經歷這次疫情,對於死亡有了更加鮮活的認識。曾經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頭頂上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兒。可能大多數人年少時都想去遊蕩去掘藏,我曾經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樣的生活才是讓自己無怨無悔的,即使馬上就要死掉也沒有很多遺憾的。現在的生活不是,那麼剩下的人生要怎樣過呢?還想不清楚。

人活這一世好比是在人間的一次長途旅行,讀書認字以便於接收信息和表達自我,學習各種技能支撐自己生存和繼續旅行。旅行,更多的是體驗、感悟亦或傳遞愛與善良。然而很多人在這漫長的旅行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於生活除了麻木的活着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對身邊平凡的幸福視而不見,對天邊遙不可及的夢想苦思追尋。我時常也有這種感受,親情與我相隔千百里,愛情或許更遠,友情雖近卻顯淡薄。回想自己過的這短短二十幾年,好像並沒有多少“石子”留給至親至愛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該用什麼才能填補上他們心裏的窟窿;倘若更不幸這世上最後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是否應該從現在開始撿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那我們讀後感篇3

不知道多久沒有讀過“正經書”了,互聯網和電子產品的普及讓紙質圖書成為了我的一種奢侈品。手裏的紙質書只是各種考試教材真題或是寫論文需要參閲的專業書籍,再也沒有國小國中時以泡書店看小説為享受的興致了。當看累了各種影像突然想看看小説的時候,也只是去網上搜一部兩部電子小説,什麼霸道總裁網遊修真一類的腦殘文,不費腦子不費感情迅速打發着時間,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看過就忘,《盜墓筆記》《鬼吹燈》一類是最為“高級”的文體了。

拿到《我們仨》這本書的時候,看到“楊絳”兩個字,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似乎是個很有名的作家;再看到書中“鍾書”兩字恍然大悟,原來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記起來我可是看過《圍城》的人。求助度娘普及了一下楊絳先生的資料,為其傳奇的一生所折服。曾經我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希望的樂觀女青年,可不知從何時開始最擅長的是定期為周圍人散步悲觀消極情緒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很短,只有一頁,我卻看得想哭。作為一個尚處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卻經常會想象人老後死後的事情,人總會歸於一抔黃土,再多的追求再多的慾望再多的爭鬥又有何意義,悲觀情緒自然產生。也或許是最近剛剛經歷家裏老人過世,意味着一個時代的結束,意味着自己一段感情的結束,時不時的竟會想到家裏尚且年輕的父母身上,悲傷不請自來。

兩個人共同生活幾十年,共同陪伴經歷過一切。人越老,越怕失去。如鍾書先生所説“那是老人的夢,我也常做”。老人的夢中,會害怕另一半突然丟下自己,再也尋不到對方。想到鍾書先生的逝世時間,看到楊絳先生所寫夢境,竟感覺這是一種預感。害怕失去,害怕突然被丟下,害怕再也尋不到。“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這樣一種感情,同樣讓我落淚。

那我們讀後感篇4

讀了《我們班的狗仔隊》,我發現了,流言像把刀子,刺痛着人們的內心。而那些隨便散播留言的人,令人討厭,也漸漸令人疏遠。書的大體內容是:六(5)班的秦大博,杜子騰和錢青毛,居然組成了狗仔三人組,以專門刺探和編造同學們的緋聞為樂子。甚至連老師也不放過。一時間緋聞和謠言滿天飛,大家的態度很複雜,即表示生氣,同時又忍不住好奇。可是最終的事實卻讓人哭笑不得,而三個狗仔隊也意識到自己對別人的傷害,他們決定新成立一個組織—航天三人組。這和我們班很像,不過我們班的狗仔要多得多得多。基本全班都是狗仔。為此大家苦惱不堪,同學之間的往來也發生了變化,變得小心翼翼,大家都過上了“明星一樣的生活”,為什麼?當然是緋聞滿天飛嗎!雖然緋聞滿天飛,但是老師一直不知道。因為與郭老師知道了。

非罵死我們不可!我們班有好多緋聞男女。我們班的人對這事特敏感,就因為一點事,就傳啊傳,如果大人們知道,肯定會把我們當外星人一樣看待,從四年級開始我們班的緋聞不下50條,這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啊!也難怪,現在的青少年都早熟。傳一傳這個也很正常。但是這些流言讓別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大家想一想,如果流言使你失去了友誼,那豈不太得不償失了嗎?所以,我勸奉大家,不要再用這些流言蜚語讓你的朋友離開你,不要讓你的友誼褪了色。讀了《我們班的狗仔隊》,確實讓人深思啊!

那我們讀後感篇5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敍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説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那我們讀後感篇6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並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着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薰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並不能説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併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複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麼多人的爭相傳閲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絃。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鍾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於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着名學者,耀眼的頭銜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裏,不幸乎,大幸也!

熱門標籤